四味以下的常用方剂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1963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味以下的常用方剂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味以下的常用方剂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味以下的常用方剂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味以下的常用方剂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味以下的常用方剂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味以下的常用方剂汇总.docx

《四味以下的常用方剂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味以下的常用方剂汇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味以下的常用方剂汇总.docx

四味以下的常用方剂汇总

一味药:

1、文蛤散( 《伤寒论》 ) 组成:

文蛤; 功效:

清热利湿。

  

2、甘草汤( 《伤寒论》 ) 组成:

生甘草; 功效:

清热解毒。

  

3、一物瓜蒂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瓜蒂; 功效:

祛湿散水。

  

4、苦参汤( 《金匮要略》 )  外洗方 组成:

苦参 

功效:

杀虫解毒,化湿敛溃。

  

5、矾石汤( 《金匮要略》 )   外洗方 组成:

白矾; 

功效:

清热解毒,祛湿止痒。

 主治:

脚气冲心。

6、甘草汤( 《肘后备急方》 ) 组成:

甘草; 

功效:

清热平喘,止咳下气; 主治:

肺痿轻症。

  

7、皂荚散( 《金匮要略》 ) 组成:

皂荚;(用酥炙,以枣膏和服) 功效:

宣壅导滞,利窍涤痰。

  

8、大乌头煎( 《金匮要略》 ) 组成:

乌头; 

功效:

破积散寒,温通止痛。

  

9、蛇床子散( 《金匮要略》 )       外用药 组成:

蛇床子; 

功效:

暖宫燥湿,杀虫止痒。

二味药:

1、枳实芍药散( 《金匮要略》 )

组成:

枳实、芍药; 

功效:

行气和血,缓急止痛; 主治:

气血郁滞证。

  

2、 左金丸( 《丹溪心法》 ) 组成:

黄连、吴茱萸; 

功效: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

肝火犯胃证。

  

3、 桔梗汤( 《伤寒论》 ) 组成:

桔梗、甘草; 

功效:

宣肺止咳,祛痰排脓。

 主治:

肺痈。

  

4、 六一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 组成:

滑石、甘草; 功效:

清暑利湿; 主治:

暑湿证。

  

5、 参附汤( 《正体类要》 ) 组成:

人参、附子; 功效:

益气回阳固脱; 主治:

阳气暴脱证。

  

6、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 ) 组成:

黄芪、当归; 功效:

补气生血; 主治:

血虚阳浮发热。

  

7、小半夏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半夏、生姜; 

功效:

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主治:

痰饮呕吐。

7、 失笑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

蒲黄、五灵脂; 

功效:

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

瘀血停滞证。

 

8、二妙散( 《丹溪心法》 ) 组成:

黄柏、苍术; 功效:

清热燥湿; 主治:

湿热下注证。

  

9、 甘草干姜汤( 《伤寒论》 )

组成:

甘草、干姜; 功效:

振奋脾阳。

  

10、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 ) 组成:

白芍、甘草; 

功效:

养血敛阴,和中缓急。

  

11、干姜附子汤( 《伤寒论》 ) 组成:

干姜、附子; 功效:

急救回阳。

  

12、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 ) 组成:

桂枝、甘草; 功效:

温通心阳。

  

13、栀子豉汤( 《伤寒论》 ) 组成:

栀子、香豉; 功效:

清热散结。

  

14、栀子干姜汤( 《伤寒论》 ) 组成:

栀子、干姜; 功效:

清上焦,温中焦。

15、赤石脂禹余粮汤( 《伤寒论》 ) 组成:

赤石脂、禹余粮; 功效:

涩肠固脱止痢。

  

16、百合地黄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百合、生地黄; 

功效:

润肺滋肾,清热凉血。

  

17、百合知母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百合、知母; 

功效:

补虚清热,养阴润燥。

  

18、百合鸡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百合、鸡子黄; 

功效:

养阴清热,安中和胃。

  

19、瓜蒌牡蛎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瓜蒌根、牡蛎; 功效:

清热生津止渴。

  

20、百合滑石散( 《金匮要略》 

组成:

百合、滑石; 

功效:

滋阴润肺,兼以清热。

  

21、赤豆当归散( 《金匮要略》 ) 组成:

赤小豆、当归; 功效:

排脓除湿。

  

22、头风摩散( 《金匮要略》 )      外用方 组成:

大附子、盐; 

功效:

温经散寒,祛风止痛。

  

23、葶苈大枣泻肺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葶苈、大枣; 

功效:

开泻肺气,行水祛饮。

  

24、薏苡附子散( 《金匮要略》 ) 组成:

薏苡仁、附子; 

功效:

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25、走马汤( 《外台秘要》 ) 组成:

杏仁、巴豆; 功效:

泻寒散结通腑。

26、泽泻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泽泻、白术; 

功效:

利水祛饮,健脾和中。

  

27、蒲灰散( 《金匮要略》 ) 组成:

蒲黄、滑石; 功效:

化瘀利窍泄热。

 主治:

热淋。

  

28、甘草麻黄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甘草、麻黄; 

功效:

发汗宣肺,散水和中。

  

29、枳术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枳实、白术; 

功效:

健脾利水,行气散结。

  

30、硝石矾石散( 《金匮要略》 ) 组成:

硝石、矾石; 功效:

消瘀化湿; 主治:

女劳疸。

31、半夏麻黄丸( 《金匮要略》 ) 组成:

半夏、麻黄; 

功效:

通阳涤饮,降逆定悸; 主治:

水饮致悸。

  

32、大黄甘草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大黄、甘草; 功效:

荡热和胃; 主治:

胃肠实热呕吐。

  

33、半夏干姜散( 《金匮要略》 ) 组成:

半夏、干姜; 

功效:

温中助阳,化饮降逆止呕。

  

34、生姜半夏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半夏、生姜汁; 

功效:

宣散寒饮,舒展气机。

  

35、橘皮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橘皮、生姜; 

功效:

通阳和胃,理气散寒。

  

36、紫参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紫参、甘草; 

功效:

清热祛湿,安中止利。

  

37、葵子茯苓散( 《金匮要略》 ) 组成:

冬葵子、茯苓; 

功效:

利水通窍,渗湿通阳。

 主治:

妊娠水肿。

  

38、矾石丸( 《金匮要略》 )     外用药 组成:

矾石、杏仁; 功效:

除湿热,止带下。

  

39、红蓝花酒( 《金匮要略》 ) 组成:

红花、酒; 

功效:

活血行瘀,利气止痛。

三味药:

 

1、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附子、细辛; 功效:

助阳解表; 

主治:

素体阳虚;暴哑。

  

2、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 ) 组成:

麻黄、附子、甘草; 功效:

助阳解表; 

主治:

少阴阳虚,外感风寒。

  

3、小承气汤( 《伤寒论》 ) 组成:

大黄、厚朴、枳实; 功效:

轻下热结; 主治:

阳明腑实轻证。

  

4、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 ) 组成:

大黄、芒硝、甘草; 功效:

缓下热结; 

主治:

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5、大陷胸汤( 《伤寒论》 ) 组成:

大黄、芒硝、甘遂; 功效:

泄热逐水; 

主治: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6、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大黄、附子、细辛; 功效: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寒积里实证。

  

7、控涎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组成:

甘遂、紫大戟、白芥子; 功效:

祛痰逐饮; 主治:

痰伏胸膈证。

  

8、泻心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大黄、黄连、黄芩; 功效:

泻火消痞; 

主治:

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证。

  

9、戊己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

黄连、吴茱萸、白芍; 功效:

疏肝理脾,清热和胃; 主治:

肝脾不和证。

10、香连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

黄连、吴茱萸、木香; 功效:

清热化湿,行气化滞; 主治:

湿热痢疾。

  

11、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 ) 组成:

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入粳米同煮)?

算4味或3味?

 功效: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

肺热喘咳证。

  

12、香薷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

香薷、白扁豆、厚朴; 功效: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

阴暑。

  

13、碧玉散( 《伤寒直格》 ) 组成:

滑石、甘草、青黛; 功效:

清解暑热; 

主治:

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14、鸡苏散( 《伤寒直格》 ) 组成:

滑石、甘草、薄荷; 功效:

疏风解暑; 

主治:

暑湿证兼微恶风寒者。

15、益元散( 《伤寒直格》 ) 组成:

滑石、甘草、辰砂;(以灯心汤调服)?

算3味吗?

 功效:

清心解暑,兼能安神; 

主治:

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

  

16、四逆汤( 《伤寒论》 ) 组成:

附子、干姜、甘草; 功效:

回阳救逆; 

主治:

心肾阳衰寒厥证。

  

17、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 ) 组成:

附子、干姜、甘草;(即四逆汤倍干姜) 功效: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

少阴病,阴盛格阳证。

  

18白通汤( 《伤寒论》 ) 组成:

附子、葱白、干姜; 功效: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主治: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

19、生脉散( 《医学启源》 ) 组成:

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效: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20、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 ) 组成:

防风、白术、黄芪; 功效:

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

表虚自汗。

  

21、桃花汤( 《伤寒论》 ) 组成:

赤石脂、干姜、粳米; 功效:

温中涩肠止痢; 主治:

虚寒血痢证。

  

22、缩泉丸( 《魏氏家藏方》 ) 组成:

天台乌药、益智仁、茴香; 功效:

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

膀胱虚寒证。

  

23、磁朱丸( 《备急千金要方》 )又名“神曲丸” 组成:

神曲、朱砂、磁石; 功效:

益阴明目,重镇安神; 主治:

心肾不交诸症。

24、甘麦大枣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甘草、小麦、大枣; 功效:

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主治:

脏躁症。

  

25、瓜蒌薤白白酒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瓜蒌、薤白、白酒; 功效:

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

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轻证。

  

26、金铃子散( 《太平圣惠方》 ) 组成:

川楝子、延胡索; 功效:

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

肝郁化火证。

  

27、良附丸( 《良方集腋》 ) 组成:

高良姜、香附子、生姜; 功效:

行气疏肝,祛寒止痛;主治:

肝胃气滞寒凝证。

  

28、大半夏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半夏、人参、白蜜; 功效:

和胃降逆,益气润燥; 主治:

胃反证。

  

29、下淤血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大黄、桃仁、蛰虫; 功效:

泄热逐瘀; 

主治:

瘀血化热,瘀热内结。

  

30、牵正散( 《杨氏家藏方》 ) 组成:

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功效:

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

风中头面经络。

  

31、增液汤( 《温病条辨》 ) 组成:

玄参、麦冬、生地; 功效:

增液润燥; 

主治:

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32、茵陈蒿汤( 《伤寒论》 ) 组成:

大黄、栀子、茵陈; 功效: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

  

33、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 ) 组成:

栀子、黄柏、甘草; 功效:

清热利湿; 

主治:

黄疸之热重于湿证。

  

34、三妙丸( 《医学正传》 ) 组成:

黄柏、苍术、川牛膝; 功效:

清热燥湿; 

主治:

湿热下注之痿痹。

  

35、小陷胸汤( 《伤寒论》 ) 组成:

半夏、黄连、瓜蒌; 功效: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

痰热互结之结胸证。

  

36、三子养亲汤( 《杂病广要》 ) 组成:

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功效:

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主治:

痰壅气逆食滞证。

  

37、枳术丸( 《内外伤辨惑沦》 ) 组成:

枳实、白术、荷叶; 功效:

健脾消痞; 

主治:

脾虚气滞,饮食停聚。

  

38、瓜蒂散( 《伤寒论》 ) 组成:

瓜地、赤小豆、香豉; 功效:

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

痰涎宿食壅塞胸脘证。

  

39、三圣散( 《儒门事亲》 ) 组成:

防风、瓜蒂、藜芦; 功效:

涌吐风痰; 主治:

中风闭证。

  

40、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 ) 组成:

芍药、甘草、附子; 功效:

阴阳双补。

42、栀子生姜豉汤( 《伤寒论》 ) 组成:

栀子、香豉、生姜; 功效:

清热散结,和胃止呕。

  

43、栀子厚朴汤( 《伤寒论》 ) 组成:

栀子、厚朴、枳实; 功效:

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44、三物小白散( 《伤寒论》 ) 组成:

桔梗、巴豆、贝母; 功效:

温寒逐水,涤痰散结。

  

45、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 ) 组成:

大黄、黄连、黄芩;(以麻沸汤渍之) 功效:

清热除痞。

  

46、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 ) 组成:

栀子、黄柏、甘草; 功效:

清解里热,兼以祛湿。

  

47、猪肤汤( 《伤寒论》 ) 组成:

猪肤、白蜜、白米粉; 

功效:

滋肾、润肺、补脾,除烦利咽。

  

48、苦酒汤( 《伤寒论》 )(苦酒即米醋) 组成:

半夏、鸡子、苦酒; 功效:

化痰敛溃,消肿止痛。

  

49、半夏散及汤( 《伤寒论》 ) 组成:

半夏、桂枝、甘草; 功效:

散寒通阳,化痰开结。

  

50、枳实栀子鼓汤( 《伤寒论》 ) 组成:

枳实、栀子、香豉; 功效:

清热除烦、宽中下气。

  

51、滑石代赭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百合、滑石、代赭石; 功效:

清心润肺,利湿除热。

52、蜀漆散( 《金匮要略》 ) 组成:

蜀漆、云母、龙骨; 功效:

祛痰截虐。

  

53、瓜蒌薤白白酒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瓜蒌实、薤白、白酒; 功效:

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主治:

胸痹。

  

54、茯苓杏仁甘草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茯苓、杏仁、甘草; 功效:

宣肺利气化饮。

  

55、橘枳姜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橘皮、枳实、生姜; 功效:

温胃理气散结。

  

56、桂枝生姜枳实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桂枝、生姜、枳实; 功效:

通阳化饮,下气降逆。

 

57、厚朴三物汤( 《金匮要略》 )组成:

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

行气除满。

   

58、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大黄、附子、细辛; 功效:

温经散寒止痛。

   

59、当归生姜羊肉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当归、生姜、羊肉; 功效:

养血散寒止痛。

 主治:

血虚内寒之寒疝。

  

60、旋覆花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旋覆花、葱、新绛; 功效:

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61、厚朴大黄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

涤饮泄热,行气开郁。

组成:

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

行气除满。

   

58、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大黄、附子、细辛; 功效:

温经散寒止痛。

   

59、当归生姜羊肉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当归、生姜、羊肉; 功效:

养血散寒止痛。

 主治:

血虚内寒之寒疝。

  

60、旋覆花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旋覆花、葱、新绛; 功效:

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61、厚朴大黄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

涤饮泄热,行气开郁。

  

62、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半夏、生姜、茯苓; 功效:

祛饮降逆,宣阳制水。

  

63、滑石白鱼散( 《金匮要略》 ) 组成:

滑石、乱发、白鱼; 功效:

化瘀行血,清热利尿。

 主治:

血淋。

  

64、茯苓戎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茯苓、白术、戎盐; 功效:

补益脾肾,渗湿利水; 主治:

劳淋。

  

65、麻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麻黄、附子、甘草; 功效:

温经助阳,发汗散寒。

  

66、柏叶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柏叶、干姜、艾叶; 功效:

温中止血; 主治:

虚寒吐血。

67、猪苓散( 《金匮要略》 ) 组成:

猪苓、茯苓、白术; 功效:

健脾祛饮。

  

68.薏苡附子败酱散( 《金匮要略》 ) 组成:

薏苡仁、附子、败酱草; 功效:

清热解毒排脓; 主治:

肠痈之脓已成。

  

69、干姜人参半夏丸( 《金匮要略》 ) 组成:

干姜、人参、半夏; 功效:

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70、当归贝母苦参丸( 《金匮要略》 ) 组成:

当归、贝母、苦参; 功效:

养血开郁,清热除湿。

 主治:

妊娠血虚热郁小便难。

  

71、下瘀血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大黄、桃仁、蛰虫; 功效:

破血逐瘀; 

主治:

瘀血内结之产后腹痛。

72、三物黄芩汤( 《千金要方》 ) 组成:

黄芩、苦参、干地黄; 功效:

清热燥湿,滋养阴液。

 

主治:

产后四肢烦热之湿热阴虚证者。

  

73、大黄甘遂汤( 《金匮要略》 ) 组成:

大黄、甘遂、阿胶; 功效:

破血逐水。

 主治:

水血并结血室。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45桂枝45杏仁60炙甘草20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解:

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又能宣肺平喘,为主药;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麻黄发表之力,并能解除肢体疼痛,为辅药;杏仁宣降肺气,助麻黄止咳平喘之功,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四药合用,共收发散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黄60厚朴30枳实30芒硝250

功用:

峻下热结;用于阳明腑实证、热结胃肠。

方解:

寒邪内传阳明腑,郁化为热,或温热之邪入中焦,热邪伤津,致胃肠传化之功受阻,肠中燥粪相结,壅积于胃肠而形成里实证之便秘。

热结产生燥、实,气滞产生痞、满,故治疗应以峻下热结为主,以收急下存阴之效。

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荡涤胃肠而为主药;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为辅药;二药相须,峻下热结;枳实消痞散结,厚朴宽肠下气除满,治无形之积滞,共为佐使。

四药合用,泻实、润燥、消痞、除满药力峻猛而奏峻下热结之效。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大黄30附子45细辛5

功用: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用于寒积里实证。

证见腹痛便秘、胸胁胀痛、发热、四肢厥冷、苔白腻、脉弦紧。

方解:

寒邪与积滞结于肠道。

寒性收引,致气血不通,故见腹痛,寒邪阻于肠道,使肠道传化失职,故致大便不通;寒邪凝于厥阴,则胸胁疼痛四肢厥冷;积滞留阻,郁而化热,故见发热,苔白腻、脉弦紧皆为寒实之象。

治当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法当温阳通便。

方中重用辛热之药附子,温里散寒止痛,苦寒之药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主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去大黄苦寒之性而存其泻下之功,为辅佐之药。

三药合用,温散寒凝、苦辛通降,共奏温下之功。

“十枣汤”(《伤寒论》)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约5~10),大枣10枚(约150)

前三味碾细末,大枣煎汤调药灌服。

功用:

攻逐水饮,主治胸腹积水及水肿之实证。

证见患畜咳嗽喘促,胸腹疼痛拒按,或下腹膨大,或肢体浮肿,苔白滑,脉沉弦。

方解:

水草停滞胃腑,致脾胃运化失职,应以逐水攻积为治则。

方中甘遂善行经隧之水,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三药药性峻烈,合用后攻逐水饮之力甚著,共为主药;但三药均有毒,大毒治病,必伤正气,故以大枣十枚,益气护胃,缓和三药药性之峻烈,为佐药;四药合用,使水湿之邪得以消除而正气不伤。

“白虎汤”(《伤寒论》)

石膏250知母60甘草45粳米100

功用:

清热生津,用于气分热和阳明证。

证见壮热面赤、烦渴贪饮、恶热汗出、脉洪大有力。

方解:

本方为阳明经证所设,热入阳明,邪传气分,皆呈现气分大热。

此时虽有阳明气分实热,但未见腑证,故不宜攻下,又热邪必伤津液,故以甘寒生津之药为主组方。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透肌表之热,泻肺胃之火,又能除烦生津止渴,为主药;知母苦寒,能清热养阴,清肺胃之热,质润而有润燥之功,助石膏泻火之功而为辅药;甘草、粳米和中养胃又能护津,能制主辅药大寒伤胃之弊,共为佐使之药。

四药合用,可凑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之功。

“栀子豉汤”(《伤寒论》)

栀子(擘)9香豉(绵裹)9

功用:

清宣郁热,用于热郁胸膈证。

证见身热、虚渴不眠、胸脘痞满、触之无形,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苔微黄,脉数。

方解:

本方为无形之邪热留扰胸膈所致之气分窒塞不通而设,热郁胸膈二内扰,轻者心烦不得眠,重者身热懊憹(ào’náo,烦躁、懊悔);上焦不畅,胃气失和则见胸脘痞满、似饥而不欲食等无可名状之症;内有郁热则现舌红苔微黄之象。

法当清之、畅之,治宜清宣郁热。

方中栀子苦寒质轻,入心肺三焦,上入心胸清透郁热以除烦,下达三焦导热下行以除热,为主药;淡豆豉气味俱轻,辛凉宣散,透邪畅中,既宣泄胸中之郁热而助栀子以除烦,又开壅散满而和胃,为辅药。

二药合用,共凑清宣郁热而除烦之功。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犀角9生地150芍药60丹皮45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用于热入营分和热入血分。

方解:

本方所治之证为热毒深陷于血分,或营热不解,深入血分而致。

热入营分,心肝受病,上扰心神而致神昏谵语,烦乱不安,迫血妄行则上见吐血、衄血,下见便血、尿血;热邪外溢于肌肤,可见发斑,舌质红绛,为血分热盛之象。

方中犀角直入血分,清心凉血解毒,使热清血宁而为主药;生地养阴清热、凉血止血,可助犀角解血分热毒、可复耗伤之阴血,并增强止血作用,为辅药;芍药行气而泻热、丹皮泻血中之伏热,或血散瘀而为佐药,芍药又可和营而为使药。

四药合用,共同完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黄连45黄芩30黄柏30栀子45

功用:

清热解毒,用于三焦火毒热盛之证。

证见患畜大热,或热甚发斑;或热入血分出现吐血、衄血;或生疮黄疔毒,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

本方为热毒壅盛于三焦而设。

火毒热盛,充斥三焦,表里皆热,神明被扰,故见大热烦躁;热邪迫血妄行,血随火上逆故见吐血、衄血、发斑;瘀热蒸熏,热壅于肌肉故见痈肿疔毒;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皆火热实证之象。

火热炽盛即为热毒,故解毒必须清热泻火,而火主于心,故应以泻心火为主。

方中黄连解热毒,兼泻心火,为主药;黄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共为臣药;又加黄连泻中焦之火,使三焦之火均得以清泻,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为佐药。

四药合用,一派苦寒,使火邪去而热毒解,故名黄连解毒汤。

“雄矾散”(《三农纪》)

雄黄1明矾5甘草4

功用:

解毒逐疫,主治禽霍乱,亦可用于预防某些疫病。

证见禽只神少,少食,下痢。

方歌:

雄黄散中甘草末,杀虫解毒又避瘟。

趣记:

草原雄鸡鸣叫。

草(甘草)原雄(雄黄)鸡鸣(明矾)叫。

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苇茎500薏苡仁120冬瓜仁120桃仁60

功用: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主治肺痈。

证见身有微热,咳嗽痰多,鼻脓腥臭,或带血丝,呼吸喘促,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

风邪热毒蕴结于肺,或过食温补食物,内生积热,热毒迫肺,以成肺痈,病机为痰热瘀血蕴结,治宜清热化痰、散瘀排脓。

方中重用苇茎,甘寒而轻浮,入肺经而宣透,善清邪肺热而疗痈,又能宣肺利窍而化痰排脓,乃治肺痈之要药,为君药;冬瓜仁长于涤痰排脓,清热利湿,脓未成时可化痰,脓已成时可排脓,是治内痈之要药,与苇茎相伍,清热涤痰排脓之力更加卓著,为臣药;桃仁活血行瘀,散瘀消痈,滑肠通下,薏苡仁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水湿而祛邪,使湿热去而痰无由生,有治病求本之意,同为佐药。

四药配伍,清肺化瘀、逐瘀排脓,乃治肺痈之要方。

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60黄柏45黄连30秦皮45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痢疾。

证见泻痢如脓血,赤多白少,排粪黏滞不爽,里急后重,腹痛,舌红苔黄,脉数。

 

“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葛根60炙甘草12黄芩35黄连25

功用:

表里双解,清热止痢,主治表证未解,邪陷阳明之下痢。

证见身热下痢,口干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

“六一散”(《伤寒直格》)

滑石粉180甘草粉30

功用:

清热解暑利湿,用于暑湿之证。

证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有泄泻。

方解:

方中滑石粉质重体滑,味甘淡而性寒,能清利小便,使暑热水湿之邪从尿而除,利湿清热解暑,为主药;甘草生用,清热和中,与滑石共甘寒生津之用,调和滑石之寒性,防滑石利小便而伤津液,为佐为使。

二药合用,收清热解暑利湿之效。

“理中汤”(《伤寒论》)

党参60白术60干姜60炙甘草60

功用: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证,为治中焦虚寒之要方。

证见腹痛喜温、呕吐下痢、腹满不食、完谷不化、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方解:

方中干姜大辛大热,直入脾胃,为温中散寒,振奋脾阳之要药而为主药;党参甘而微温,补气益脾,加强脾胃运化之功而为辅药;白术苦温,健脾而燥湿,针对脾虚而出现的水湿兼证,配人参复脾运而调升降,为佐药;炙甘草甘温,滋补和中健脾,缓中止痛,调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