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设计涵盖内容.docx
《生态设计涵盖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设计涵盖内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设计涵盖内容
生态设计涵盖内容:
物质空间,物质组成,物质表现的生态化;精神生活,精神交流,精神表现的生态化。
要寻找到一种能使人类活动及其他生物活动处于一种可持续、低能耗、综合适宜的最佳
状态的设计思想和方法。
要提高规划方案的生态合理性,就必然要对自然地的开发适宜性、自然系统的健康存续
性及开发利用的高效性加以充分定性、定量的考虑。
生态规划将遵循以下三个工作原则展开。
1、全面掌握规划区域内自然生态的基础资料,以及规划区域内各个利益团体的发展意向,以便通过分析得到兼具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态合理性的方案;
2、充分研究规划区域内土地的自然属性,自然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有效延续,生态阈限的客观制约等对于规划功能结构、用地布局和发展规模等的限制作用,权衡获得自然与人工系统之间的相对协调发展;
3、充分探讨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冲突点及利弊关系,以谋求相对合理的发展模式。
设计尺度:
规划中重点考察的是整个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及运行的效率情况。
1、能量流。
系统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能耗情况和能源类型结构是否合理,能否创造性地采
用各种经济、有效的节能措施,如何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的使用比例等,都是生态设
计关注的问题。
2、物质流。
系统内外流动的物质按形态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大类,按影响则可分为
有益的和有害的两大类。
在生态设计中需要加以重点考察的问题,主要包括工程建设可能造
成的水土流失、建材消耗、水循环和污染物排放。
3、生物。
植物物种具有显著的地带性差异,因此保护本地物种是生态设计的一大关注点。
动物拥有活动能力,一旦栖息地的生境发生剧烈改变不再适合其生存要求,物种就会因迁徙
或死亡而在当地灭绝。
生态设计强调在为人类设计的同时,也要为动物进行设计。
通过自然生境的保护或恢复使动物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继续生存下去。
设计原则:
为尽量减少设计方案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生态设计通常有意识地效仿自然生态系
统或通过结合自然系统来进行设计。
1、满足人类必要的需求;
2、保证自然生态系统和管理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可持续性;
3、尽可能地在人类管理系统中仿效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进行设计;
4、通过更多地依赖可更新能源,以及更多地关注原材料和能源的循环使用、重复使用和充分使用,来不断推动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5、利用生态经济学方法将资源损耗和环境破坏纳入成本计算之中,从而反映出发展的自然债务;
6、保全相应尺度下本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及生物多样性;
7、谋求人类环境素养的不断提高,以获得全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的支持。
为了将设计方案更好地纳入这些生态原则的框架之下,生态设计必须遵循以下三项工作原
则:
1、加强对基地自然条件的有效解读、理解与保护;
2、加强对能源、材料使用状况和污染物排放降解的全程跟踪;
3、通过设计方案传达生态教育的各种信息。
一、为业主生活、交流提供适宜、健康的空间格局;
依据:
1、上一级规划要求;2、区块规划条件;3、气候、风向、区位及地块本身特征;4、业主年龄、喜好特征。
途径:
1、潜在业主的观念要素研究;2、城市的人文要素研究;3、区块的自然
要素研究;4、人工环境要素研究。
范畴:
1、道路系统;2、建筑功能分布;3、建筑群体布局;4、水系;5、绿地。
内容:
1、对外交通组织,内部步行、车行交通路线设置;2、商业、居住、办公、休闲功能的分布;3、朝向,层高,体块;4、水体流向,水径,湿地;5、乔灌木安排,草坡设置。
强调多样化的社区结构理论:
1、社会生活多样性:
现代城市人口呈现异质性和流动性的特点,是造成现代城市不稳定和多种社会问题的原因之一。
应该让不同阶层、不同行为特点的人居住在一起,让定居者和暂住者共同生活,形成相对稳定的组织网络和社会结构,形成自觉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以保证社会生活的稳
定性和安全性,同时也可避免贫富分化的加剧。
2、城市功能多样性:
把城市结构机械性规划为居住、工作、交通、休息四
项功能并加以分离的规划思想,在容易产生城市高层公寓的大工业社会中尚有一定效用,而在当今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中就不适应了。
我们希望重新建立混合性的城市结构,遵循合理而非过分的原则,使居住、工作与休憩尽可能布置在一起,避免分割城市功能,以减低能源消耗。
另夕卜,劳动和工作是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之一,重新建立混合的城市区域的基础是工作场所家庭化,信息产业家庭化将促进工作与家庭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混合反映出公共性与多样性的价值观,突出了当地社区的个性,即所谓的“活动一体化”,这给地区带来生气。
3、城市与建筑的多样统一:
不同功能的建筑类型,如住宅与其他建筑间杂在一起。
传统居住环境的魅力在于它是一个多核心、多层次、多边缘、多功能能彼此拼贴在一起,相互交织、协同合作的整体。
住区用地规划布局形式的建构应以实现社区的发展和居住生活质量的提高为目标,继承和发扬文化与传统,建设文明的居住方式,达到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的整体高效。
应以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基础,方便居民的生活,促进邻里的交往,合理有效地利用种类资源,努力塑造住区的空间景观特征。
住区用地规划布局形式的建构应该体现多样性、生态性、适居性和公平性,使居民有更多的选择和平等参与及交流的机会,有良好的物质生活设施保障;有富有生机的社会生活环境,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住区用地规划布局形式应该使各类系统完整、有序,做到项目完善、层次明确、
衔接合理。
包括基本的道路交通与停车设施系统、住区服务系统、室外绿地与活动场地系统、生活空间层次系统和空间景观系统,还应从住区建设与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提高住区的整体机能。
、为住区的能源提供循环及有效利用的工程上的可持续方法;
生态问题
主要解决技术和方法
技术方法类型
能源
流
新能源开发利用
可冉生能源利用技术
工程技术
节能
绿色照明设计
设计技巧
乡土植物运用及模仿自然群落结构的种植设计
步行环境设计
运用当地的建造材料
雨水收集与灌溉
工程技术
绿色建筑节能技术
物质
流
水土流失
遵循自然的地形与排水设计
设计技巧
边坡的植物治理
工程技术
建材
运用当地的建造材料
设计技巧
基地原有构筑物的改造设计
废弃建造材料的再利用
水循环
自然水循环的维护与恢复
工程技术
雨水收集与利用
污染
废物的再生利用
交通防噪
光污染防治
绿色建材的运用
灰水处理回用及废、污水的中水回用
工程技术
景观水体修复
生物
物种
乡土植物的运用
设计技巧
动物通道设计
生态种植
工程技术
生境
模仿自然群落结构的种植设计
设计技巧
场地微气候营造
声景设计
建筑选址
绿色建材的运用
土壤改良技术
工程技术
湿地的恢复与创建
驳岸的生态化处理
生态屋顶绿化
墙面垂直绿化
三、须融入城市及周边氛围,为住区业主保持平和心态提供优雅、实用而具备一定内涵的建
成环境;
环境设计的宗旨是为人服务,使建成环境能满足人的使用需要,并能给人以愉悦的空
间享受,而对于环境生态设计而言,愉悦的要旨则是健康、宜人。
因此,以健康舒适的原则
为主导,环境生态设计主要关注的是营造舒适、无污染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宜于步行的户外
空间,改善声环境,以及设计节能而舒适的光环境等。
1.微气候环境的营造
影响建成环境舒适性的微气候环境主要因素有气温、阳光、湿度和风。
通过对日照、
风、水的控制性设计,可以创造宜人的微气候环境,减少乃至屏蔽外界的空气污染,降低环
境中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对空调等能耗设备的需求,从而有效地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1)在预先研究基地既有微气候特征(包括日照、风、水、气温等)的基础上确定建筑
和户外活动场地的选址,并为接下来的外部环境设计提供依据。
在周围环境允许的情况下,
户外活动场地的选择应尽可能地接受阳光照射,在场地布局中需要考虑太阳的季节性变动以
及现状和拟建构筑物对于阳光的遮蔽。
建筑布局和尺寸、外形设计应有效缓解建筑,特别是
高层建筑形成的风力效应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街角旋流、下沉气流和尾流等。
(2)根据建筑和场地的功能需求,结合基地现有条件布置树木、植被等。
恰当的建筑和
场地周边绿化,可以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而且还能达到遮阳、降噪的效果。
例如:
夏季炎热的地区,广场中可通过种植提供部分夏季遮荫区域;建筑周边绿化在夏季可以有效
降低地表温度,从而为室内的自然通风提供可能;浓荫还可以代替遮阳板起到防止太阳热辐
射的作用;植被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而提高空气中的氧含量,是空气质量的最佳保证;精心布
置的树木和绿篱,可以有效地“导”风和“堵”风,把风调整到更有利于建筑通风的方向;而对于有防风、防空气污染、防噪、防水土流失等需要的基地,则可设计必要的防护林带。
(3)通过创造人工自然条件进行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进一步改善基地既有的微气候环
境。
例如,在建筑和活动场地周围设置水面,利用水来起到平衡环境温度、防风沙及收集雨
水等作用;在建筑周围设围墙、假山等来遮挡风沙等。
2.步行环境的设计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给市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步行环境的自然和空间属性为消除
城市生活精神压力提供了可能。
以人为本,满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为人创造舒适、方便
的活动空间是步行环境设计的核心要领。
为此,必须尽可能地减少机动•车的干扰,并对步
行环境的空间尺度与形态,地面情况、景观小品进行细致地斟酌,并实现全域内的无障碍通行。
(1)减少机动车的干扰
减少机动车对行人的干扰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从道路系统上进行人车分
流,彻底解决人车干扰问题,包括平面分流、立体分流、完全分流、部分分流等;二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和立法来降低机动车通行对于行人的干扰,例如道路断面分流、降低车速等。
1)平面分流,即通过对道路的专门化使用,建成自成系统的专用道路网络,引导各种交通各行其、互不干扰。
这种分流形式一般适用于综合性的、规模较大的区域。
2)内外分流,又称雷德朋式分流,是1993年美国建筑师C斯泰恩和规划师H莱特在美国新泽西州的雷德朋居住区首先试验的一种道路系统模式。
其特点是:
建筑采取围合式组团布局,每个组团有一条直接开口于周围道路的尽端式或半环式车行道路为其服务;组团之间是步行道,相互连接并通行中心绿地;行人与汽车分别通行于各自独立的道路系统,不产生平面交叉;行人通过步行系统
在内部自由活动,不受外部车行交通的干扰。
3)立体分流,即通过建设在立体空间不同层面上的道路系统来实现人车分流的目
的。
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通过架空步行走廊、抬高步行平台、建设屋顶街道和天桥等进行分流;二是利用特殊地形,通过将车行道或步行道嵌入地下或半地下的方式实现人车分流。
4)道路断面分流,即在道路断面上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进行分离而形成的
一种人车分行的道路交通系统,属于部分人车分流的方式,在经济尚不发达,汽车交通量虽有增加但人车矛盾不甚紧张的情况下,这种分流方式既保障了步
行安全,又能充分发挥了机动车道的效用。
同时,在汽车较少时,行人与自行车还可以利用机动车道进行出入交通或其他生活行为。
但随着汽车的大量增力口,这种方式在安全与环境问题上会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
5)人车共存道路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强制车辆低速行驶,提高行人的安全性和舒适
性。
例如,设置明显的车辆限速标志;在考虑消防等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改变路宽和平面线来降低车速;选择合适的断面形状和隆起间隔,设置立体的减速隆起条达到减速效果。
(2)空间尺度与形态
街道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尺度处理是否适当,是步行环境设计的成败关键之一。
一般地,空间尺度是指观察或研究区域的面积大小和最小信息单元的空间分辨率。
步行环境设计所涉及的空间尺度主要是指特定区域的面积大小,及其与度量标准
(即度量参照物)之间的比例关系。
空间尺度的度量标准分为两大类;一是物,二
是人。
其中,“人”体的尺寸影响着人们行走、活动,休息所需要的空间大小,“人”
的感官和心理感受影响空间的领域性,是步行环境设计中最根本的度量标准。
因此,
步行环境空间尺度的确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①建筑高度与人和建筑之间距
离的比例;②建筑高度与人和建筑的比例关系;③步行空间的大小与建筑高度的比
例等。
设计中需要根据所处环境的性质,充分利用高差、坡道、台阶、植物、地面铺装图案和质感的变化等构成要素,创造不同的尺度、形态的空间,来满足不同的活动和交往需求。
根据人的生理、心理反应,距离越短亲切感越加强,距离越长亲切感越疏远。
例如,如果两人处于约1〜2m的距离,可以产生亲切的感觉,两人相距约12m,
能看清对方的面部表情;两人相距约25m,能看清对方是谁;两人相距约130m,能
辨认出对方身体的姿态;两人相距约200m,仍能看得见对方。
因此,步行环境中的小尺度空间具有私密性和维护感很强的特点,大尺度空间则具有舒展和开阔感,但
尺度过大会显得空旷,使人产生孤独感。
当然,在具体运用人体尺度作为设计参考时,还要考虑人体尺度随年龄、性别和种族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另外,不同的空间形态能够给予行人不同的心理暗示。
例如:
正方形、正六边形、
圆形等规整平面由于形体明确,使人产生向心感和安定感;纵向设置的矩形平面一
般具有导向性,横向布置的矩形平面具有展示、迎接的空间意向;三角形平面和空间会形成透视错觉,产生空间变性;一些不规则形状,如曲面、螺旋形等使人感到空间的自然、活泼。
(3)底面设计
步行环境的底面主要是指地面,包括地面铺装和踏步坡道,也包括草坪、水面、
堤岸挡墙、栏杆、矮墙等,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活动的场所,而且有助于限定空
间、标志空间、增强识别性。
通过底面处理,还可改变空间尺度感,增加室内外
空间的相互渗透。
由于人在行走的过程中,向上的视野比向下的视野小得多,人
们总是注意眼前的地面、人和物及建筑底部,所以底面设计是步行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
设计是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步行环境首先必须提供坚硬、耐磨、防滑的路面,地面铺装要便于行走、安全、
经济及美观,各种性能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
详见表6-4.
从步行者生理和心理方面考虑对于铺装设计的性能要求
步行环境地面铺装性能
对于步行活动的影响方式
弹力
活动的方便性、疲劳、跌倒时的伤害程度
硬度
步行感觉、疲劳、伤害程度
抗滑性
步行安全感、疲劳、伤害程度
表面温度
触感、冷热程度、舒适性
隔热能力
冷热感觉
粗糙度
触感、表面质感
平滑度
步行感觉、触感、表面质感
耐污染程度
美观、易于清理
色彩光泽图案
美观
表面质感
美观
耐损伤性
耐久性、美观
吸声性能
声环境、喧闹感
不吸尘性
清洁、美观
清扫方便
易于维护
吸水、吸湿性
行走的舒适性
耐变色、褪色性能
美观
耐结露性
行走舒适,便于活动
2)地面铺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设计中主要通过铺装大小、色彩和质感的选
择及拼缝的设计四个要素的组合产生变化,与场地空间形态和尺度大小相联
系,并对行人的心理感受产生影响。
例如:
铺装形体较大、较展开,会使空间
产生一种宽敞的尺度感,而较小、紧缩的形状则使空间具有压缩感和亲切感。
色彩方面,暖色调热烈、兴奋,冷色调优雅、明快;明朗的色调使人轻松、愉
快,灰暗的色调显得更为沉稳、宁静。
因此,儿童游乐场可用色彩鲜艳的铺装,休息场地宜选择素雅的铺装,肃穆的场所适宜灰暗色调的铺装。
另外,选择铺装的质感时应考虑空间的尺度大小,大空间要粗犷些,可选用质地粗大、厚实、
线条明显的材料,给人稳重、沉着、开朗的感受;小空间则宜选择细小、圆滑、精细的材料,给人细腻、轻巧、精致、柔和的感觉。
而在铺装拼缝设计方面,通常与视线相垂直的直线纹样可以增强空间的方向感,而横向通过视线的直线
则可以增强空间的开阔感。
3)步行环境的具体功能影响着材料的选择。
例如:
道路的人行道,行人行走速度
快,目的性强,一般采用较平整的混凝土砌块或砖块,利用砌块(或砖块)的
色彩、形状变化,形成一些变化的图案;而在绿地中的漫游步道,行人随意而
行、性情闲散,可因地制宜采用砾石、卵石、砖、片石等,做出弯弯曲曲、情趣盎然、变化多样的步行路面。
4)景观小品
步行环境的景观小品包括休息座椅、照明灯具、广告招牌、花池、雕塑、电话
亭、垃圾箱、邮筒、自行车停放设施等。
其中,具有良好的座椅设施是步行环境中开展富有吸引力的许多活动的前提,
如小吃、阅读、打盹、编织、下棋、嗮太阳、看人、交谈等。
因此,设计中最
关键的是要合理布局休息座椅,提高供坐能力。
椅凳、隔离桩、台阶、花池边
缘等都可提供坐息条件;逗留区域中的柱子、树木、街灯之类可提供依靠的物
体可在小尺度上限定休息场所,提供驻足的条件。
(5)无障碍设计
为方便于残疾人和体弱者的使用,在步行环境中必须保障能够无障碍通行。
其设计的要点包括:
1)无障碍通道应连续并能通达各个功能区域。
2)不同高程的地面应以坡道衔接。
坡道应坡道平缓,以坐轮椅者手臂驱动的
承受力来确定坡度和最大坡长,其宽度可参照椅宽进行确定。
普通坡道坡度可达1:
6.5;残疾人用的轮椅和婴儿车的坡道为(1:
13)〜(1:
10),
最长距离10m,最小净宽1m,最小休息板宽度1.5m,坡道应设置相应的护栏扶手设备且坡面必须防滑。
3)老人依杖步行的防滑道,需要设置台阶的地段要限定级数,添设扶手。
4)设置坐椅者无需起立就可使用的电话亭、邮筒等。
3.声道设计与交通防噪
在喧闹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人们往往暴露在各种嘈杂的噪声中。
有研究表明,就连鸟类也遭受了噪声的危害,住在噪声源附件的鸟类因不能听到彼此的声音而无
法交流及交配。
因此,提高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声环境舒适度已成为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
改善、协调整体声环境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是保护、鼓励和增加有意义的声音,即进行声景设计;二是削弱和隔离无聊或有害的声音,突出表现为交通防噪。
(1)声景设计
(如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设计要主动、积极地引入并增加更舒适、更有意义的景观声要素,改善声环境。
高质量的声环境主要包括两类元素,即动态声环境要素和稳态声环境要素。
动态声环境元素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包括鸟鸣、昆虫声、四季的更替,昼夜的变化,以及使用者活动的声音儿童游戏、露天音乐)等。
稳态声环境元素,如水景、有声音的雕塑、报时钟等。
研究表明,城市环境中人们最喜欢、有好感的声音,包括来自鸟类、潺潺的流水、昆虫、青蛙、波浪和风铃的声音。
其中,水声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最为普遍,在公共空间中常采用跌水,以创造活跃、热闹的气氛,并自然地引导人们亲近水体
(2)交通防噪
由于现代社会会开放强度不断增加,用地日趋紧张、集中交通干线日益普及,对交通噪声的防护成为景观环境设计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交通仿噪的
基本设计原理是:
采用吸声材料和隔声材料制造出降噪设施,设置在噪声
源附近或者噪声源与接受体之间,吸纳噪声或者产生反射、投射和衍射现
象,从而阻止噪声直接传播到接受体。
目前常见的交通防噪技术主要包括5
种:
①降噪绿化林带;②声障墙;③放噪堤;④绿墙;⑤地噪声路面。
表
6-5列出了这5种交通防噪技术的设计要点、防噪效果、优点及局限性,设计时可因地制宜地采用。
交通放噪设施的设计要点与特性
交通防噪
设计要点
防噪效果
优点
局限性
技术类型
降噪绿化林带
选择合适的树
种、植株密度和
植被密度
吸纳声波降低噪声,据资料介绍,绿化林带宽度大于10m,可降低
噪声4〜5Db(A)
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吸附微尘,防止空气污染,改善小气候;截留公路排水,防眩光,美化环境
占地面积大
声噪墙
分为吸声式和反射式两种。
吸声式声障碍墙主要采用多孔吸声材料来降低噪声。
反射式声障墙形
据测试,吸声式
声障墙降噪效果
达10dB(A),反
射式声障墙主要
通过对噪声声波
的传播进行漫反
节约用地,降噪
效果比较明显;
可采用拼装式设计,具有可拆换的优点
易使行车产生压抑及单调的感觉,造价较咼;
如果使用透明材
料,容易发生眩
目和反光现象,
态各异,常见的哦包括钢筋水泥浇注而成的隔声墙,由高强度塑钢玻璃制作的隔声墙等
射,使受保护区域噪声降低。
其防噪效果与墙体高度、长度等设计尺寸相关
还要经常清洗
防噪堤
防噪堤一般用于路堑或有挖方地区,通过堆筑工程弃方或废弃物形成,设计师应按当地土质条件确定边坡坡度
阻止直达声的传播,隔离投射声,并使衍射声有足够的衰减
有效利用了工程
弃方和废弃物,
减少了工程量
不适用于咼路堤
高速公路的防噪
绿墙
方法1:
直接对高速公路两侧的防噪堤进行绿化美化形成绿墙方法2:
由混凝土板、槽、箱式结构叠落构成陡堤支撑结构,其上或中间填土并
由于混凝土的孔隙以及植物的作用,属于吸收式降噪设施,可降
噪4〜8Db(A)
方法1:
技术简
单,廉价,能起到对环境综合治理,美化环境的效果
方法2:
在施工中可用滑模现浇,取代目前使用的金属护栏
方法2:
费用咼,不具备金属护栏灵活和快速的特性
实施绿化
低噪声路面〔又
在普通的沥青路
有效降低汽车轮
由于混合料孔隙
耐久性差,集料、
称多空隙沥青路
面或水泥混凝土
胎噪声,根据表
率高,不但能降
粘结料要求高,
面、透水(或排
路面的结构层上
面层厚度、使用
低噪声,还能提
水稳定性要求
水);沥青路面〕
铺筑一层具有很
时间、使用条件
高排水性能,在
高,使用一段时
高孔隙率的沥青
及养护状况的不
雨天能提咼仃使
间后,孔隙易被
混合料,其孔隙
同,与普通的沥
的安全性
堵塞
率通常在
青混凝土路面相
15%〜25%之
比,可降低道路
间,有的甚至咼
噪声3〜8Db(A)
达30%
4.光环境的生态设计
光环境的生态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夜景灯光应在必要的地区进行最短时间、最低照度的照明,以节约能源、实现绿色照明;二是强调宜人的光亮环境设计和舒适的光视觉环境的营造,使照明达到高效、安全、舒适和有益环境,避免光污染。
(1)光环境设计
由于区域环境特征、功能和使用人群不同,光环境设计在光源选择、灯具选择和照明方式上有很大差异。
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可以进行绿色照明设计。
实现绿色照明的基本措施包括:
1)能源清洁。
即根据能源技术经济条件,尽可能应用区内太阳能,风能和沼气生物能等清洁能源生产电能。
2)照明节能。
鼓励使用高效节能灯,如选用高光效长寿命光源和高效、配光
合理的灯具;尽量采用高压钠灯,并采用自动控制用电方式等。
3)管理节能。
通过智能化照明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电能,同时制
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相应法规政策,以达到管理节能目的。
4)污染防治。
主要是防止电网污染,防治过热、眩光、紫外线、光污染等问题。
(2)光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