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1311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7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知识链接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二)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预习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菜畦()桑葚()油蛉()蟋蟀()斑蝥()缠络()臃肿()珊瑚()攒成()收敛()脑髓()鉴赏()

觅食()罕至()竹筛()秕谷()渊博()鼎沸()

倜傥()书塾()宿儒()蝉蜕()拗()窦()

锡箔()和蔼()厥()淋漓()叵()确凿()

2.解释词语:

确凿:

轻捷:

人迹罕至:

觅食:

渊博:

宿儒:

鼎沸:

高枕而卧:

 

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过渡段

2、句段评读

(1)“似乎”、“确凿”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

为什么?

(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

写听觉的:

写味觉的:

(3)“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有什么作用?

(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3、找出第二段中用到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有和作用?

4、探究质疑:

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分析点评

点评小组给展示组做出点评并打分,满分为5分。

(1组点评8组、2组点评7组、3组点评6组、4组点评5组)

总结反思

我学到了

我的困惑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和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

通过对比理解作者蕴涵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三味书屋的先生:

三味书屋的先生寿镜吾(1849~1929年),名怀鉴,字镜吾,浙江会稽人。

他20岁那年,考取会稽县的“学生员”(秀才),后因对现实的黑暗和官场的舞弊看不惯,不愿再去参加乡试,于是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直至1929年7月30日80高龄去世,整整教了60年学。

寿先生博学、正直,具有反帝的爱国思想,对清王朝丧权辱国的腐朽统治极为不满,很同情义和团的反帝斗争。

他甘于过淡泊的书塾生活,不愿出去做官,一生不用外国货,以免外国人骗钱。

他为人耿直,和蔼可亲,对学生关心爱护,很少体罚学生。

作为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尊敬。

鲁迅先生后来在外面学习、工作,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他,师生之间书信往来不断。

寿先生逝世后,鲁迅还和先生的家属保持联系。

课文中,鲁迅刻画、描写先生也是以尊敬的感情,寓批评于幽默之中。

作者批判的是封建教育制度,决非自己一向尊敬的先生。

合作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捕鸟”部分,讨论下列问题。

(1)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2)“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3)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2、阅读第9自然段做题。

(1)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到了的作用。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

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文中用到了一个排比句“也许……也许……也许……”,它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3.读“三味书屋”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原文怎样描写三味书屋的环境?

  

(2)对先生外貌是怎样描写的?

他的品格怎样?

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探究质疑:

鲁迅对当时的教育持什么态度?

 

课堂练习

一、为下列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读音下划横线

1、确凿(zuòzáo) 2、窜向(cuāncuàn)3、攒成小球(cuánzǎn)  

4、脑髓(suísuǐ)5、塑雪罗汉(sùsuò)6、人迹罕至(hǎnhàn)

7、间壁(jiānjiàn) 8、宿儒(sùxiù)9、拗过去(niùǎo)    

10、荡寇志(kòuɡuàn)11、惩罚(chénɡchěnɡ)

二、判断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填在括号内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  )

3、海燕象黑色的闪电。

(  )

4、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  )

5、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

三、按原文填空,并回答问题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  )的黄蜂(  )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  )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  )的泥墙根一带,就有(  )趣味。

油蛉在这里(  ),蟋蟀们在这里()。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  );还有(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  ),便会拍的一声,从(  )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  )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  ),还可以摘到(),象小(  )珠(  )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这段景物描写,都采用了哪些种修辞方法?

起到了什么作用?

请举例说明。

2、这段文字描写“泥墙根一带”的动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四种,描写的植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种。

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分析点评

点评小组给展示组做出点评并打分,满分为5分。

(1组点评8组、2组点评7组、3组点评6组、4组点评5组)

总结反思

我学到了

我的困惑

 

2、《爸爸的花儿落了》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领悟标题的双关含义;把握行文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

2.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

3.感知文章的内容,感受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插叙手法在记叙中的运用。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线索,体会伏笔在文中的运用;

2.感受父亲的情,理解父亲的深情是怎样影响着“我”的成长的。

学习难点

1.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2.感知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结构特色。

知识链接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作者: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作品有:

处女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城南旧事》的最后一章。

《城南旧事》写的是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

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预习达标

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襟上(  )掸子() 咻咻( ) 叮嘱()

玉簪花()骊歌( ) 花圃(  )肿胀()

2.本文的题目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实际上具有两层含义,是哪两层含义呢?

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文中几次写到了爸爸的花?

对花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2.句段品读

阅读毕业典礼前(1-34段)讨论下列问题。

(1)“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 这句话暗示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2)质疑探究:

对爸爸逼我上学一段的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3、阅读“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部分,讨论下面的问题。

1.“我”回家看到什么情景?

这些情景预示着什么?

2.“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探究质疑: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达标练习

1.全文的情感基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2.爸爸对我管教严,体现在哪些方面?

3.文中写爸爸给我穿花夹袄的一连串动作、这些动词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表达了爸爸怎样的感情?

4.《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最打动你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2.细细品读,文中写到的感情具体讲有哪几种?

总结反思

我学到了

我的困惑

 

3、《丑小鸭》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熟悉安徒生的童话。

2.了解这篇童话的主要故事情节。

3.理解作品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2.体味文章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3、理解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

安徒生(1805—1875)丹麦童话作家。

生于鞋匠家庭。

祖母曾行乞街头,父为鞋匠,母帮人洗衣。

因父早逝,十三岁即出外谋生。

当过商店学徒、剧院杂役。

1827年开始文学创作,写有诗歌、戏剧、小说、游记等各类体裁作品,以童话创作成就最大。

共一百六十余篇。

《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因有底层生活经历,作品多能站在劳苦人民的立场。

暴露统治阶级的奢侈、残暴和愚蠢,描述劳动人民的贫困与智慧。

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内容、简洁而明快的艺术形式著称于世。

预习达标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丑陋()讪笑()骇人()沼泽()木屐()

嫉妒()飕飕()涨红()迸出()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丑陋:

(2)讪笑:

  (3)嫉妒:

(4)来势汹汹:

3.读课文,简单复述这篇童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请分别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

(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2.句段品读

(1)丑小鸭飞向这些美丽的天鹅,为什么要说“请你们弄死我吧!

(2)“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3)当大家都赞美丑小鸭的美时,丑小鸭为什么感到难为情?

(4)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一颗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3.探究质疑:

丑小鸭形象对我们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启示?

达标练习

写出两条关于逆境的名言?

2.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安徒生是著名童话作家,一生共创作童话160多篇。

B.童话往往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方法讲故事,还常常采用拟人的方法,给大自然的事物赋予生命,把它人格化。

C.本文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丑小鸭的一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D.“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好的心”就是勇敢正直的心。

总结反思

我学到了

我的困惑

4、《诗两首》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二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

2.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3、《未选择的路》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4、诗歌的象征手法。

 

知识链接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

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代表作:

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

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

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

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

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预习达标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忧郁(  ) 伫立( )萋萋(  ) 涉足(  )瞬息(  ) 延绵(   )

幽jì()yùn()含kuài zhì()()人口  污rǎn()

2.用诗中句子回答。

(1)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你将怎样?

(2)在苦恼之时,要学会怎样?

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为什么被“生活欺骗”了,还“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2)诗人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3)《未选择的路》中“路”有什么深刻含义?

他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

                                                                 2、句段品读

(1)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2)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3.探究质疑:

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达标练习

1.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国诗人,他的著名诗作有《》、《》、《》。

(2)《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国诗人,这首诗采用了艺术手法。

2.仿句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

总结反思

我学到了

我的困惑

5、《伤仲永》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学习重难点

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知识链接

1.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2.唐宋八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预习达标

1.读准下列字音音

隶()扳()谒()邑()矣()泯()

称()卒()焉()耶()

2.掌握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奇: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

3.识记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隶:

②未尝识书具尝:

③并自为其名为:

④指物作诗立就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

⑥或以钱币求之或:

⑦环谒于邑人环谒: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⑨泯然众人矣泯然:

⑩受之于天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贤: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

③余闻之也久: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卒之为众人:

于:

①环谒于邑人:

②于舅家见之:

③贤于材人远矣:

④受于人者不至:

其:

①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略知文章大意。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⑤余闻之也久

2、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3、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

其具体作法又是怎样的?

课堂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宾客其父()

2.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分析点评

点评小组给展示组做出点评并打分,满分为5分。

(1组点评8组、2组点评7组、3组点评6组、4组点评5组)

总结反思

我学到了

我的困惑

 

5、《伤仲永》导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预习达标

复习上节课内容,自主完成以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合作探究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

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看的?

4、第3段“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6、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分析点评

点评小组给展示组做出点评并打分,满分为5分。

(8组点评1组、7组点评2组、6组点评3组、5组点评4组)

课堂作业

1、解释下列字词。

⑴邑人:

_____________⑵利其然:

_____________  

⑶扳:

________________⑷环谒:

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

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

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

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3、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4、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

6、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

7、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反思

我学到了

我的困惑

6、《黄河颂》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有表情朗读诗文,感受黄河雄壮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把握诗文基调,理解诗歌内容,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3.找出诗中美妙诗句,养成鉴赏诗歌的能力,感悟诗歌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