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考复习分类整理选择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0873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8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中考复习分类整理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北京市中考复习分类整理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北京市中考复习分类整理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北京市中考复习分类整理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北京市中考复习分类整理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中考复习分类整理选择题.docx

《北京市中考复习分类整理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中考复习分类整理选择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中考复习分类整理选择题.docx

北京市中考复习分类整理选择题

选择题

西城区

1.下列气体中,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是

A.H2

B.O2

C.N2

D.CO2

2.下列有关硫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黄色固体

B.难溶于水

C.能燃烧

D.熔点低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海水

B.加碘食盐

C.食醋

D.一氧化碳

4.下列人体所必需的元素中,缺乏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的是

A.Zn

B.Fe

C.Ca

D.Na

5.一种铁原子的原子核内有26个质子和30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4

B.26

C.30

D.56

6.下列金属中,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H2的是

A.Al

B.Zn

C.Ag

D.Fe

7.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大量白烟的是

A.红磷

B.铁丝

C.木炭

D.酒精

MnO2

8.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通电

A.H2O2====H2↑+O2↑B.H2O+CO2===H2CO3

C.H2O====H2↑+O2↑D.3Fe+2O2===Fe3O4

9.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铜丝可用作导线B.稀硫酸可用于除铁锈

C.大理石可用作建筑材料D.氢氧化钠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10.某物质X完全溶于水,溶液中X与水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是溶剂B.X只能是固体

C.该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D.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25%

11.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稀释浓硫酸

将水注入装有浓硫酸的烧杯中,搅拌

B

鉴别氧气和空气

闻气味

C

除去NaCl固体中的Na2CO3

加入适量稀盐酸,蒸发

D

鉴别澄清石灰水和NaOH溶液

滴加稀盐酸

12.已知铝在空气中会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Al2O3),该氧化膜可与稀盐酸发生反应:

Al2O3+6HCl===2AlCl3+3H2O。

实验小组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结果如右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0~50s,发生稀盐酸与Al2O3的反应

C.50s时,溶液中溶质为AlCl3

D.100s~140s,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

 

房山区

1.下列元素中人体摄入量过低会引起贫血的是

A.NaB.CaC.FeD.Zn

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为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

A.木炭B.红磷C.铁丝D.蜡烛

3.2017年,我国科学家在利用镓(Ga)进行肿瘤的早期精准诊断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一种镓原子的原子核内有31个质子和37个中子,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A.6B.31C.37D.68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固体B.滴加液体C.加热液体D.检查气密性

5.以二氧化锡(SnO2)为材料制成的转换器,可监测有害气体。

SnO2中Sn的化合价为

A.-4          B.-2    C.+2      D.+4

6.每年4月初,房山区琉璃河镇万亩梨园清香四溢,能闻到梨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质量小B.分子不断运动C.分子间有间隔D.分子由原子构成

7.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只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炼钢B.铜制作导线C.硫酸除铁锈D.二氧化碳制碳酸饮料

高温

8.芯片是电脑、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以高纯度的单质硅为材料制成。

制取单质硅的反应之一为:

SiO2+2C====Si+2CO↑,该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9.如右图所示,放置一段时间后电子秤的示数变小,此现象说明浓盐酸具有

浓盐酸

A.酸性B.腐蚀性C.吸水性D.挥发性

10.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除去CO2中少量CO

点燃

B

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O2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C

鉴别石灰水和NaOH溶液

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D

比较Fe、Cu、Ag的金属活动性

将Fe和Ag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

 

下表是NaOH、Na2CO3、NaCl的溶解度。

依据表中数据和实验回答11~12题。

温度/℃

NaOH

Na2CO3

NaCl

20

109g

21.8g

36.0g

30

119g

39.7g

36.3g

20℃时,向下列3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g三种固体,充分溶解。

11.上述溶液为饱和溶液的是

A.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12.将②加热至3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A.变小B.变大

C.不变D.无法判断

 

石景山区

1.下列制作蛋糕的原料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A.面粉

B.鸡蛋

C.白糖

D.橄榄油

2.下列气体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是

A.H2

B.O2

C.N2

D.CO2

3.下列元素中,人体摄入量过低会引起贫血的是

A.Fe

B.Zn

C.Na

D.Ca

4.下列符号中,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A.H2

B.2H

C.2H2 

D.2H2O

5.铁锅能烹饪食品,说明铁具有良好的

A.导电性

B.延展性

C.导热性

D.抗腐蚀性

6.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A.﹣4

B.﹣2

C.﹢2

D.﹢4

7.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B.过滤C.取用粉末药品D.点燃酒精灯

8.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A.用作燃料

B.制碳酸饮料

C.用于灭火

D.植物的光合作用

9.下列金属中,不能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的是

A.Fe

B.Zn

C.Mg

D.Ag

10.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小的是

A.浓盐酸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

D.碳酸钙

11.甲和乙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1个甲分子由5个原子构成

B.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

2

C.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保持不变

D.丁物质中氢和氧元素质量比为2:

1

12.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2℃时b物质的溶解度比a物质的溶解度大

C.M点表示在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升高温度可以将a、b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密云区

1.空气中能供给呼吸的气体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木炭B.铁丝C.蜡烛D.红磷

3.右图是地壳中元素含量分布示意图,能表示铝元素含量的是

A.1B.2

C.3D.4

4.下列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是

A.锌B.镁C.铁D.铜

5.下列物质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B.酒精C.石灰石D.蔗糖

6.下列符号能够表示2个氮原子的是

A.N2B.2NC.2N2D.N2O

7.我国稀土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位。

元素Eu是一种稀土元素,在激光材料及原子能工业中有重要的应用。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铕属于非金属元素B.铕的原子序数是63

C.铕原子中质子数为63D.铕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固体

B.检验装置气密性

C.量取液体的体积

D.熄灭酒精灯

9.将稀盐酸与下列物质混合不会看到有气泡冒出的是

A.锌粒B.大理石C.氢氧化钠D.碳酸氢钠

10.化学课上老师拿出三朵用石蕊溶液处理过的紫色小纸花(如右图),向纸花上分别喷洒不同的溶液,三朵纸花显色情况为:

紫色红色蓝色。

喷在号纸花上的溶液可能是

A.氢氧化钠B.氯化钠C.碳酸钠D.稀盐酸

11.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B.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C.t2℃时,甲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比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

D.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2.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了实验装置(如图1)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下列关于此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红磷

图1图2

A.X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B.Y曲线表示的是氧气的浓度变化

C.图2中BC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红磷燃烧D.图2中CD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水倒吸进广口瓶

 

门头沟区

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木炭B.铁丝C.蜡烛D.红磷

3.为防止骨质疏松,应补充的元素是

A.铁B.锌C.钙D.碳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茶饮料B.蒸馏水C.苹果醋D.纯牛奶

5.下列符号中,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A.H2

B.2H

C.2H2 

D.2H2O

6.水果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你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的质量很小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的体积很小

7.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液氮用作冷冻剂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氧气用于气焊D.浓硫酸用作干燥剂

8.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质量会减少的是

A.浓硫酸B.浓盐酸C.氢氧化钠D.氯化钠

9.次氯酸钠(NaClO)是消毒液的主要成分。

NaClO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1

C.﹢1

D.﹢2

10.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点燃酒精灯

D.过滤

 

11.下列数据是一些物质的pH,其中呈碱性的是

(8~9)(6~7)(3~4)(2~3)

A.牙膏B.胡萝卜C.橘子D.食醋

12.A和B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

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个A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   B.D的化学式为H2O

C.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为14:

9  D.4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A和D

 

海淀区

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A.CO2B.H2SO4 C.FeD.KCl

3.钙是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的重要组分。

这里的“钙”是指

A.钙元素B.钙原子C.钙单质D.钙离子

4.一些物质的pH范围如下,其中呈碱性的是

A.柠檬汁(2~3)B.橘子汁(3~4)

C.西瓜汁(5~6)D.牙膏(8~9)

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木炭B.铁丝C.蜡烛D.红磷

6.下列标志中,应贴在浓硫酸运输车上的是

ABCD

7.海带中富含碘元素(I),可利用反应2NaI+Cl2 ==== 2NaCl+I2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I2)。

此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复分解反应D.置换反应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B.过滤C.点燃酒精灯D.称量NaCl固体

9.诗云“满架蔷薇一院香”,能闻到一院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

P

15

10.磷可以促进作物生长,还可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下列有关磷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为15B.元素符号为P

C.核外电子数为30D.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

30.97

11.铜可用于制造传统的炭火锅,下列性质与此用途无关的是

A.熔点高B.导热性好C.延展性好D.导电性好

12.NaOH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前,测量的是NaOH溶液的pH

B.b点时,NaOH和HCl恰好完全反应

C.a点处的溶液能够使酚酞溶液变红

D.c点处的溶液能与Fe反应产生气体

 

丰台区

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A.稀有气体B.氧气C.氮气D.二氧化碳

2.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蔗糖水B.牛奶C.米粥D.豆浆

3.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B.可燃性C.熔点D.密度

4.下列符号能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A.O2B.2OC.2O2D.2O2-

5.碳酸钠可用于制造玻璃,其俗称是

A.小苏打B.消石灰C.烧碱D.纯碱

6.一种铁原子的原子核内有26个质子和30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高温

A.26B.30C.56D.4

7.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为:

C+2CuO

2Cu+CO2↑,该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B.复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分解反应

8.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B.检查气密性C.稀释浓硫酸D.取用固体

9.下列关于CO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检验CO2可用澄清石灰水B.在标准状况下CO2密度比空气小

C.CO2可以用来灭火D.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

10.某种催化剂可将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转化为两种空气中的无毒成分。

根据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种物质均属于化合物B.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1:

7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

2D.物质丙由原子构成

11.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

A

CO2气体(CO)

过量的氧气

点燃

B

NaCl(Na2CO3)

适量的石灰水

过滤

C

FeSO4溶液(CuSO4)

足量的锌

过滤

D

O2(H2O)

浓硫酸

洗气

 

12.已知KNO3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时,向100g水中加入35gKNO3,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为135g

C.通过升高温度,能将恰好饱和的KNO3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D.30℃时,饱和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

 

怀柔区

1.在下列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菠萝榨汁B.海水晒盐C.蜡烛燃烧D.矿石粉碎

2.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生理盐水B.米醋C.加碘食盐D.干冰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液氮用作冷冻剂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氧气用于气焊  D.浓硫酸用作干燥剂

4.下列初中化学常见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5.下列元素中,人体摄入量过低会引起骨质疏松的是

A.FeB.ZnC.NaD.Ca

6.下列方法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3瓶气体的是

A.闻气味B.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

C.观察颜色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7.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氢分子的是

A.2H2B.2HC.2H2OD.H2

8.下列金属制品中,利用金属的导热性的是

A.铁锅B.铜导线C.铂金首饰D.铝箔包装材料

9.氢氧化钠的俗称是

A.小苏打B.火碱C.生石灰D.纯碱

10.在四个小烧杯中分别盛放下列物质,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的是

A.浓硫酸B.浓盐酸C.汽水D.饱和食盐水

11.下列实验方法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CO2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B

除去CaO中的CaCO3

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

C

鉴别石灰水和NaOH溶液

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D

比较Zn、Cu、Ag的金属活动性

将Zn和Cu分别放入AgNO3溶液中

12.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及溶液温度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B.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C.该反应发生时需要从外界吸热

D.t3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朝阳区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盐酸挥发B.牛奶发酵C.海水晒盐D.干冰升华

2.下列人体所必需的元素中,缺乏会引起贫血的是

A.铁B.钙C.碘D.锌

3.碳酸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俗称是

A.火碱B.食盐C.纯碱D.小苏打

4.已知一种碳原子可用于测定文物的年代,该原子的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则核外电子数为

 A.2B.6C.8D.14

5.下列基本实验的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B.加热高锰酸钾C.测定溶液pHD.证明水的组成

6.某纯净物X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点燃2CO2+2H2O,则X的化学式为

A.C2H2B.C2H4C.C2H6OD.C2H6

7.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硫酸用于除铁锈B.生石灰用作食品干燥剂

C.大理石用作建筑材料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8.下列食品中,含营养素种类最多的是

A.汉堡B.大米粥C.面包D.油条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约为21%

B.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C.CO具有可燃性,在工业上可用于炼铁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10.右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X是稀盐酸,a可能是紫色石蕊溶液

B.若X是稀盐酸,b可能是氧化铁

C.若X是稀硫酸,c不可能是单质

D.若X是稀硫酸,d不可能是单质

 

11.杨梅中含有丰富的叶酸(Cl9Hl9N7O6),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g

B.叶酸中氮元素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质量分数

C.叶酸由碳原子、氢原子、氮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D.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9:

19:

7:

6

12.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下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68

3.73

7.3

13.4

A.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B.80℃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一定有晶体析出

C.60℃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7.3%

D.20℃时,向2g高氯酸钾中加入98g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

 

顺义区

1.下列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氖B.氧C.锌D.磷

2.为防止骨质疏松,应补充的元素是

A.铁B.钙C.锌D.碳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木炭B.铁丝C.蜡烛D.红磷

4.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B.面粉C.牛奶D.花生油

5.下列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无色无味B.铝呈银白色C.蔗糖易溶于水D.碳酸易分解

6.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O2       B.H2O     C.CO2    D.H2O2

7.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已知一种氧原子原子核内含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2B.8C.10D.18

8.下列物质中,不需密封保存的是

A.浓硫酸B.氢氧化钠C.食盐D.生石灰

9.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俗称是

A.纯碱    B.烧碱      C.小苏打    D.熟石灰

10.下列物质,不能与铁发生反应的是

A.氧气B.硫酸铜溶液C.硫酸锌溶液D.稀硫酸

11.粗盐提纯和配制5%的食盐水都需进行的操作是

A.过滤B.蒸发C.溶解D.称量

1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甲和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B.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C.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

D.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

 

燕山区

1.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铁丝生锈

B.酒精燃烧

C.冰块融化

D.水果腐烂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气焊

B.焦炭用于冶炼金属

C.氮气用作保护气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3.下列人体所必需的元素中,缺乏后会导致佝偻病、骨质疏松的是

A.铁B.钙C.碘D.锌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为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

A.红磷B.木炭C.铁丝D.酒精

5.一种铁原子核内有26个质子和30个中子,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26B.4C.30D.56

6.下列符号能表示两个氢分子的是

A.2H2B.H2C.2HD.2H+

7.氢氧化钠的俗称是

A.纯碱B.烧碱C.熟石灰D.石灰石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B.加热液体C.点燃酒精灯D.过滤

9.下列方法能区分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A.闻气味B.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C.观察颜色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10.关于化学反应2C+O2

2C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条件是点燃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该反应的产物有毒D.参加反应的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