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0604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现代文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现代文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现代文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现代文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复习指导.docx

《现代文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复习指导.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复习指导.docx

现代文复习指导

现代文复习指导

第一节现代文的理论基础

一、现代文的考场阅读涉及到许多相关知识的完善与应用,就把握好各种基础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心里才能不慌。

1、表达方式:

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

2、文章结构:

入题、分述、过渡、转承、设伏、呼应、推进、收合。

3、表达方法:

如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等为表现主体而用的“借”、“托”等手法,此类方法均就注意找出表现景与物特征的词语与句子,文章通过它们来反映所要言的志,喻的人、抒的情。

如《塞上柳》及课本中的《白杨礼赞》等文章。

还有为突出正面的“比”和“衬”等手法。

如对比、比较、烘托、反衬等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能较好地突出所写主体的特点。

如1995年上海高考卷中的《暴风雨》一文描写暴风雨的肆虐就是映衬大自然那无与伦比和谐的美。

此外,还有为了强化重点的“铺”和“染”。

4、词语的作用:

限制、补充、修饰

5、句子的作用:

点题、提示中心、过渡、补充说明、照应、呼应等。

6、各种修辞方法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

常用修辞方法的分类及作用: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生动形象。

拟人:

生动形象。

夸张(夸大、缩小):

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事物。

排比:

增加语言气势,增强文章表现力。

对偶:

增强表现力,增加节奏感。

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

设问:

引起兴趣,启发思考。

反问:

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二、弄清不同文体各自的特点,注意因文体不同而产生的阅读方法及思考的角度的差异。

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文章。

它可以指明事物的特征,解释事物的规律,介绍操作的程序,等等。

写好说明文的前提是对说明对象的准确把握。

要认真观察和研究,不仅注意整体、全局,而且要注意局部和细节,把二者结合起来,要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看事物,而避免孤立地、静止的做法。

要注意服务对象,对同一事物,说明什么,不说明什么,用什么方法说,都会因服务对象不同而有别。

同样介绍“北京鸭”,面对“全聚德”职工和面对鸭场职工,所说的内容是不能完全相同的。

1、说明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要掌握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如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画图表,等等。

举例子:

具体说明列数字,准确说明打比方,生动说明

作比较:

突出说明分类别,分类说明画图表,具体说明

下定义:

准确说明摹状貌,形象说明引资料,准确说明

作诠释:

侧面说明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但二者又有区别。

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3)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5)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

(7)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

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8)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9)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10)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

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

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2、说明顺序:

时间、空间、逻辑等

要掌握常见的说明顺序,文章的条理性,基础在于客观事物本身的条理性,同时,也与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过程有关。

一般地说,说明实体事物,要依据其空间顺序,如由上到下,由外到内,自左至右,从前至后,或者由主干到枝节,先整体后局部,等等。

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文章,常按时间顺序。

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联系及其特点为主的文章,往往采用先总后分的顺序。

说明制作、操作要领的,自然按制作的程序。

3、说明文的语言,首先要求准确无误,而且一般比较平实。

有用“文学语言”写说明文的,那就是“文艺性说明文”了。

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

所谓准确,就是要恰如其分地使用语言,如实地说明事物的本来面目。

运用词语时,要认真辨析和选用同义词;在组词成句时,要注意判断的恰当,解说的严密。

所谓简洁,就是用较少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容,不枝不蔓,干净利落,使读者一看就能明了文章的内容要点。

所谓通俗,就是语言要明白晓畅,如有一些抽象的概念,要设法将它说得具体、浅显,有些难懂的科学术语要加以解释。

4、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注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都应表述成名词性的)

(1)在说明文的阅读中要把握作者的思路及作者对所说明的事物所持的态度与感情。

如2001年上海高考卷中的《假山》一文,只有把握住作者对假山持否定态度这一基本的观点,我们就能在阅读中注意作者不管采用何种说明方法他的目的教师为了写出假山的不足从而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注意分析该文)。

5、说明文的分类

(1)介绍事物发展变化的:

先弄清作者所运用的理论依据(即事物发展变化的理论基础),再弄清发展变化的原因与结果。

这类文章采用前后对比阅读较好。

如:

(2)介绍一种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新学说的:

先弄清“新”产生的必要性,“新”产生的条件或理论依据,再对“新”所产生的影响或解决的问题以及它们对旧的有一些什么样的补充与纠正方面去思考,另外,一般说来,往往还要写到“新”的发展前景。

如“生物化学的崛起”语段及其题目的设计。

(3)介绍一种观点看法或对一种事物进行介绍。

这类说明文往往是议论与说明融为一体,文体的界限较淡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把握好作者的观点。

如04年徐汇区模拟卷第一大题是倡导精神文明建设;“传统山水画与艺术现代感”语段以表现二者有两处相通,即情感与创新为评论角度;虹口区第二大题,全文围绕“‘我’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展开。

议论文:

1、论证方法:

例证、引证、对比论证、喻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

2、论证结构:

并列、层进、对照、总分。

(注意论证结构主要是就文章的论证部分而言的)

3、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4、论据:

理论论据、事实论据

5、议论文的三大部分:

引论、本论、结论。

(1)议论文的阅读主要应注意:

弄清作者的观点以及这个观点包含了几层意思或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注意观点前限制词;作者观点的现实针对性。

(2)对议论文中观点的表述题,应注意答题答题思路,根据题目要求具体作答。

注意分析议论文中的主观表述题。

散文:

散文从选材上说主要有叙事和抒情两大类。

散文阅读的关键在于体会意境,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主题往往表达出一种哲理(如2000年《树》文),写人的往往是要突出所写人物的某方面的品质特征,从而表明作者的某种审美取向(04年《岳飞》一文);写物则是为了言志。

要注意文章到底是写了何种物,物的特征有哪些。

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选材和运用的艺术手法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

如“形散神聚”“以小见大”“语言生动活泼”等。

散文的结构没有完整的情节,仅用片段与场景组成。

因此把握散文的神就显得尤其重要,如“请留下最后的生态河”中“留下生态河”即是全文的一个中心。

要善于从题目等信息中把握散文的中心。

阅读散文特别要注意主题的适时与适当拔高,要注意阅读文中词语,看看作者要表达的范围是个人的某个方面还是社会或其他的某些问题。

小说:

注意分析小说中所出现的每一件事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小说主题表现的作用。

对小说、散文而言,应特别注意其中景物或环境描写对中心或思想感情的作用。

第二节现代文的理解

第一讲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意

现代文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得分率较低的一块之一。

这里本着先分后总的原则,先就几个主要能力点作阐述。

本讲说理解词语的有关问题。

一、什么是文中的重要词语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哪些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呢?

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不能正确理解,就全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如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的“学习”,它就是重要词语,如果把它理解为通过读书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就无法理解全文的内容。

又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选择的散文《门》,其中“开门”和“关门”便是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

例如闻一多《兽·人·鬼》(2000年春季招生考试选文)开头说道:

“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

”这一句中的“杰作”感情色彩特别强烈,自然是重要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譬如1996年高考所选《贝多芬之谜》最后一段说:

“懂得了这个……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这里“最有深度的音乐”这个词语,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指什么样的音乐,简直可以说文章没有读懂。

二、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

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

从操作的层面来说,有下列几点:

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

俗话说,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譬如上文提到的“杰作”,依据所在句子“其残酷的程度”、“兽行”和后文所说对学生的镇压,这个“杰作”就应解释为“指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

2、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

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解释词语的依据。

例1:

……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时,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

“鲁迅多疑。

”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

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

(唐弢《琐忆》)

在这段文字中,“议论”是什么意思呢?

文中所说“议论”的内容不是事实。

接下来引用一个成语并加以分析,再则“不敢去接近他”与上文“总之”领起的句子相对应。

据此可知,这里的议论,就是造谣毁谤。

3、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

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

例2: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鲁迅《拿来主义》)

文中“抛给”是什么意思呢?

鲁迅说“抛给”不同于“抛来”,但可称为“送来”。

这“送僵”是什么意思呢?

跳过一段才说“送来”的具体内容。

根据“送来”的东西可知,“抛给”就是列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

如果不作这样的分析,“抛给”的语境义是说不清楚的。

三、理解重要词语应注意的问题

理解重要词语最应注意的问题是脱离语境,望文生意。

这里换一个角度说三点:

1、注意相同词语的不同指向

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是明确甚至是单一的,但是作者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赋予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辨别。

譬如1997年高考全国卷所选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首段共用了五个“内容”,要求辨别其中的三个“内容”所指是否相同,这就不能仅看词面而妄断,需要运用上面所介绍的方法加以辨别。

2、注意不同词语的相同指向

有一些词语的词典意义毫不相干。

但是作者为了追求语言的变化,有时会给不同词语以相同的含义。

譬如“辖制”和“影响”的词典义是不同的,但在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却有了一致的意义。

都是表示“管束“的意思。

像这样的语言现象不能不分外留心。

3、注意非词语题所涉及的词语

文章中的有些词语,命题并不是放在词语解释题中考的,而是其他试题涉及的,这也应该注意。

譬如2001年所选《铜奔马正名》第17题要求辨别“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原文运用“未惬人意”、“更属不妥”,而选项改为“不能令人满意”、“更逊一筹”。

有一些考生却不能认定其对错而误判。

又如2003年第10题是一个“推断题”,不少考生看不出“台风将远离日本”与原文“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之间的差异而误判。

第二讲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理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即每年必考。

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一、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1、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

在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中,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在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指说明性的)中,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大致都属于这一类句子。

2、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3、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所谓富有特色,一是指结构上超常组合,二是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

譬如孙犁《荷花淀》写坐在地上编席子的女人见到丈夫回来后的种种无常言行,便问道:

“怎么了,你?

”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其中蕴含的情感比“你怎么了?

”要丰富得多,自然是重要的句子。

又如鲁迅《祝福》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鲁镇年终祝福的盛况,以及家家户户忙碌于“恭请福神”的情景,然后写道: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概括说出浓重的封建思想统治了的鲁镇是一个封闭的小镇,这里的人们保守、迷信,同时也表达了“我”对这个环境厌恶的心理。

这又同祥林嫂的命运和“我”对祥林嫂的态度密切相关,因此它也是重要句子。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下列几种: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例1:

我敢大胆地说: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一句是全文结尾处高度评价马克思伟大人格的一句,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应从“私敌”和“敌人”这两个词入手。

“私敌”是因个人的利害冲突而形成的敌人;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么句中的“敌人”就是公敌。

依据上文,所谓公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

这样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

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例2:

后来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埋葬了。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本例画线句子是一个复杂单句,主语是“伟人”,即托尔斯泰,谓语是“埋葬”,而“就像……被人”是四个状语。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

托尔斯泰逝世了。

而有的同学理解该句是却在定语和状语上纠缠,而终于没有搞清其主要意思。

这种方法在社科文、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中用得最多,也行之有效。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譬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七段首句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许多同学都觉得无法回答。

其实其前文是评述马克思在科学上的贡献及其对其他科学家在科研成果上的关注,其后文是评述马克思的伟大革命实践。

再依句“因为”和“首先”可知,这句话是说明马克思为什么重视科学研究。

于是本句的意思是:

马克思重视科学研究是为了用科学来推动革命实践。

第六段有这样一句话: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这也可以证明我们的理解是正确的。

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因此留到“鉴赏”部分再作详细阐述。

三、理解句子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应注意两点:

1、不要人为地“拔高”

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

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

如例2所举《世间最美的坟墓》中那一句,有人解释为“表明托尔斯泰与底层民众融为一体”,就是一个典型的“拔高”式的理解。

2、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

不过,这种情况在高考中涉及的机会极少,这里便不再举例阐述了。

第三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信息,这是当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

从阅读学,尤其是学习性阅读来说,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

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一、获取信息的途径

主要有三条途径: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

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

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譬如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就首先要弄清“拿来主义”这一基本概念。

文中有这样一些语句与这一概念的含意有关: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经过分析可知,第1句侧重于说明怎样拿,第3题着重说明拿来后怎么处理,第4句说明空行拿来主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第2句的“占有,挑选”是“拿来主义”的核心。

读过《拿来主义》的同学都知道,其实这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

把握住这一点,也就是根本上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以及全盘接接、全部否定等各种错误观点划清了界限。

2、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

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例1: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是一个信息量极丰富的长句子,阅读时自然不能放过。

在这句话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一重要信息一般是抓得住的,还有没有其他信息呢?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一状语中隐含一条重要信息,即高度评价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的价值,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再研究下去还会发现其他重要信息,如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构成及其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等等。

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

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

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例2: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的一个艺廊的。

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名著需要重读》)

这段不长的文字引述了中外许多作家的作品,既说明了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更说明了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而后者便是作者主要表述的意思,也是这些材料包含的主要信息。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即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要注意作者对材料所作的评述,注意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二、关于整合信息

提取信息是为了整合信息。

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方可对阅读材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

譬如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在论述为什么要改造学风、怎样改造学风时,对调查研究说了一些话。

按照整合的要求,首先要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