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03760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德育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德育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德育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德育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docx

《德育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育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docx

德育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

德育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

摘要:

德育工作队伍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面临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业务不精、素质不适应,预期不高、心态不稳定,投入不足等新困境;同时又面临着网络文化、经济全球化和德育理论、德育对象变迁的新挑战。

必须通过创新培养内容、培养机制、全员育人机制等途径,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以保证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

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新思考

德育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高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和成败取决于德育工作队伍素质的高低,因此,建立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是改进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保持高校德育工作发展后劲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困境

1.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校扩招,高校学生数量迅速增多,使得高校德育队伍在数量上和过去相比,显得严重短缺。

在结构上,无论是年龄还是学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尤其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普遍比较年轻,缺少既有思想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德育工作者,甚至一些高校成批地把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安排到德育工作岗位,从事专职或兼职工作。

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自己对社会、对人生都还缺乏足够的正确认识,要做好德育工作显然是有压力、有困难,再加上他们又和学生年龄相近,更难以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2.业务不精,素质不适应。

从高校德育队伍的现状看,素质偏低、工作不负责任的现象仍然存在。

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都普遍存在着不愿学、不肯学的现象。

他们与时代与形势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在政治素质、专业能力上都跟不上事业发展的要求,对新情况把握不够,对新特点认识不清,存在着知识面不宽、业务能力不强的问题。

据了解,在一部分高校的德育工作队伍中,中共党员的人数不多,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就更少。

这主要表现为对新进人员把关不严,在职人员培训不够,以致造成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对做好工作妨碍极大。

3.预期不高,心态不稳定。

对德育工作者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的时候多,直接给予精神、物质鼓励和生活上学习上关心的相对较少,从事高校德育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在待遇上、发展上与教师相比又存在明显的差距。

高校德育工作者普遍对未来发展预期不高,有不少人表现出对本职工作不热心、不专心、不安心,存在着不愿干、不想干的思想,而有些高校又往往不善于用事业、用感情、用待遇、用政策留住人、吸引人,这就使高校德育工作在效果上难以保证,在目标上难以实现。

4.投入不足。

高校规模普遍扩张使得高校的经费运转并不宽裕,每一笔经费都被用到刀刃上,不得不投入的,首先是土地的征用、新校区的基本建设,教学楼、学生宿舍和食堂的建设,然后是实验室、图书馆的建设,对教学与科研的投入国家有明确的指标要求,而德育经费使用与场地设备的添置,却没有硬性指标。

没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活动经费、场地与设备投入严重不足。

5.德育工作合力未形成。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事情,也是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事情,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应当说,“三育人”工作大家都应该重视,事实上,却没有多少教师和职工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心坎上、落实在行动上。

对学生自我教育提得多,真正重视学生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还做得远远不够。

6.理解不够,缺乏亲和力。

当前主要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中,较大程度上存在亲和观念和亲和能力较弱的问题。

一是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人格亲和力缺乏。

据调查,部分高校德育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技能仍然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

有的教师在考试评分中打“亲疏分”、“人情分”的情况仍然存在;有的德育工作者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有出自主观因素的不公正现象。

德育教师忽视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会导致其人格的亲和力很难真正形成,所以,在现实工作中,出现大学生不愿上“两课”,以及不信任辅导员、班主任的现象。

二是德育工作者在从事德育教学与管理中,不注意尊重大学生人格,存在用训斥、挖苦、讥讽等手段发泄对大学生的不满,无视大学生的隐私权等现象。

三是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不注重同大学生的角色互换,对学生的理解与宽容不够,与大学生之间心理沟通少,真情实感交流少,而将自己置于权威的位置,以自我为中心,较少站在学生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面对大学生的过失,以惩罚代替循循善诱的教育,从而造成大学生的个性、人格受到压抑,甚至产生对立情绪。

二、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1.网络文化的挑战。

互联网的出现,对高校德育工作者原有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等带来挑战。

(1)传统德育中,教育者往往以导师自居,采用一种单向灌输的相对封闭的教育模式。

在开放式的网络文化中,教师的资源无法与庞大的网络系统相抗衡,学生的学习也更为主动、开放。

因此,德育的方式应提倡网络化的互动模式。

(2)传统德育强调内容的高度一致性、价值观念的纯粹一元性。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对新事物、新文化的接受能力强和兴趣高,因而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可能丧失得比较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具不稳定性。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注意网络发展的趋势和所产生的社会道德问题,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容。

(3)传统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是“两课”教学,而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德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坚持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教学的现代化,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2.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视角应转向重在人自身的建设。

而人自身的建设是以人为本,重在教会学生如何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劳敬业,富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道德要求是适应市场经济必备的素质,是参与国际竞争必须熟知的通行规则。

然而这恰恰是新时期部分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

德育视角重心的转移给德育工作者带来了一些突然性,使得高校德育工作应接不暇、措手不及。

如何使大学生成为懂法、懂规则、诚实守信的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又一挑战。

3.德育理论、德育对象变迁的挑战。

德育理论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当前,“全球化”等观念已逐渐影响现代德育理论,德育理念、德育评价体系越来越应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这对德育工作者是一个面临适应的挑战。

文化变迁所带来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尤为敏感。

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调查显示:

有35%的学生信奉“消费至上”、“个人自迷寂寞”、“享受小资”等思想情操和价值理念,对政治、对国家的关心有弱化的倾向,即个人主义、享受主义、孤独主义拥有了一定的市场。

要做好这部分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有一支具有现代意识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这里所说的“现代”,就是指德育工作者既有现代德育理念,又有现代德育艺术、现代德育涵养。

这对德育工作者及其培养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新思考

1.创新培养内容。

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德育工作者在与工作对象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以自己积极健康的人格作用于学生,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深入到学生灵魂深处,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促进他们健康成才。

无数实践证明,德育工作的效果与德育工作者的人格成正比,因此,新时期德育工作者的人格培养成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培养内容之一。

在人格塑造培养中,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首先要确立理想的人格目标,确立人格标准和人格追求,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实践中仿效优良人格榜样,激励自我为实现优良人格而努力。

其次,德育工作者要时时自警、自醒,时时不忘自己肩负的光荣使命,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下,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信念不动摇,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在德育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以优良的人格品行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努力开拓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在拥有优良的人格魅力的同时,全面的能力结构也是德育工作者培养的重点内容。

作为21世纪的德育工作者,应注意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第一,组织管理能力。

其一是“组织”,即熟悉并善于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如党、政、工、团,学生社团,校、院、班、组等,发挥各种组织的力量和作用,协调各方面的人力、物力,使其达到动态上的综合平衡,从而获得最佳的工作效益。

其二是“控制”,即采用有效的控制手段,使被管理的客体能够按组织管理者的意图,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

第二,信息能力,即获得、选择、加工、储存、传播、利用信息的能力。

德育工作者应具备适应信息网络时代必备的素质,成为一名政治意识强、业务素质高、熟悉现代信息科学和网络技术、有一定外语水平的新型德育人才。

第三,综合表达能力。

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表达能力主要包括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前两种主要是采用不同形式的语言表达,使学生受到教育;后一种是通过感性直观的形象来感染教育学生,往往有更大的宣传鼓动力。

所以,德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多种表达能力,才能把德育工作搞活,提高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

第四,社交、公关能力。

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人,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做好本职工作,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社交、公关能力。

第五,开拓创新能力。

21世纪的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念,适应新情况,把握新内容,在实践中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德育工作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

培养开拓创新能力最主要的途径是科研。

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勤于开展德育科学研究工作,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2.创新培养机制。

一是再教育机制。

德育工作者的再教育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完善培训、交流机制,进行强化教育。

高校要统一组织对德育工作者进行定期培训,增强他们之间的横向交流。

要从制度上要求每个德育工作者不断参加业务和政治理论学习,并有组织地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设有关社会、经济、教育新成果、新进展的专题讲座,以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二是培养专业化德育队伍。

高校在选拔、培养、使用德育工作者过程中应逐渐形成一支专业化的德育工作队伍,建立相应的机构及考核制度,使广大德育工作者真正将德育工作看作一门学问、一种职业,自觉地学习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二是选拔机制。

合理使用、妥善安排、筹划未来发展方向、解除后顾之忧是调动德育工作者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选拔德育工作者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既要强调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也要强调人格综合素质。

比如让一些年轻的辅导员有意识地独当一面挑起担子,使这些同志上岗不久就进入角色,比较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一些素质较高的德育工作者,也不是留住不放,而是积极向外,让他们分流到学校各个管理岗位上,大胆提拔使用。

三是激励机制。

善于用精神激励辅之以物质奖励是巧用激励机制的要点。

关于精神激励常见的是评优表彰。

此外,还可以采取参与激励、学习激励、目标激励、情感激励等精神激励方式来激发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然,物质激励也是不可缺少的,应落实多劳多得、优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分配政策,保证德育工作者正当利益的获得。

3.创新育人机制。

德育是学校核心工作之一,每个部门、每个教职工都有责任,所以创新育人机制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角度规划、设计内部结构,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德育工作,形成合力,实现德育总目标。

一要明确目标,责任到位。

学校各部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制定正确、科学的德育目标,切忌空洞、教条、脱离实际。

为保证德育目标实现,要建立德育岗位责任制,将德育目标分解到岗到人,明确育人职责,每个人根据自己工作性质、特点制定育人计划,积极开展工作。

二要加强考评,促进落实。

考评机制是督促、评价德育工作的重要方法,考评标准要具体、明确、可操作。

落实考评机制,可以避免那种有计划、没行动,做好和做坏一个样的现象发生,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德育目标的实现。

三要机构精简,人员精干。

德育工作效果好坏,不在于部门设置多少、人员有多少,而在于“精”。

只有部门设置合理,组织结构简单,岗位职责明确,才能避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和多头领导,克服政出多门、相互扯皮的弊端,产生高效率。

人员精干是指德育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高,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要统一领导,协调运转。

德育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各部门齐抓共管,既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又相互联系,加强沟通,统一协调,共同做好德育各项工作。

五要注重科研,深化研究。

德育科学研究工作虽然近些年有一定发展,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仍然比较薄弱,重复性研究多,创新思想少,浮在面上的问题讲得多,深层次的问题挖掘少。

要组织德育工作者研究新形势下德育发展规律,为其提供科研条件,促进科研上层次上水平,为德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