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报告册 读书笔记.docx
《学习报告册 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报告册 读书笔记.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报告册读书笔记
学习报告册读书笔记
第一章备课概论
【问题导入】什么是备课?
现代意义下的备课有哪些新的含义?
备课有哪些作用和价值?
当前的中小学备课包含哪些内容?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
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质量,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节 备课的含义一、备课的基本含义所谓备课,实际上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
一般地,备课有狭义的备课与广义的备课之分。
狭义的备课,是指针对当次课程的备课。
一位有准备并且胸有成竹的教师,必能信心十足地在课堂上点拨和指导学生。
他应当在上次课程结束后,就着手准备这次的课程,收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考察有关资料,并且预备适当教具(实物教材)。
广义的备课,是指教师的自我装备、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
这是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书育人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这些持续的成长和发展能使教师更胜任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所谓教学,其实是两件事:
教师从“教”的过程中,从学生身上学习功课;同样,教师从“学”的过程中,成为更优秀的教师。
三、备课的新含义当前,广大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
一方面,备课就是写教案;另一方面,备课是不得已要完成的任务。
在某种程度上,备课已沦落为中小学教师工作中的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
产生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小学教师不甚了解备课的多种含义。
深刻了解备课的新含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二)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三)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四)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要求教师在看到学生的共性的同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五)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要求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要终生学习。
教师更应如此。
然而,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往往形成一种错觉——教师对知识越来越熟练了,但课堂教学不论从内容上、方法上还是从课堂气氛上,并未发生多少质的变化,因而,一切一如既往。
“第二节 备课的作用与基本内容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备课的作用教案是教师备课形成的成果。
科学、合理的教案是有序、高效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
具体来说,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如下五方面的作用:
首先,是指导性,即教案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而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如将要达到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教案中。
其次,是统整性,即教学是由多种教学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教案就是对这诸要素的系统安排与组合。
再次是操作性,即良好的教案设计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
这一系列的安排都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可行依据。
第四是预演性,即教师备课、写教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
二、备课的内容教师在上课之前,总是要研究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确定教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或教具,设计课堂练习,把这些内容写出来的过程就是备课。
其中,教案是备课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一)优秀教师教案的特征有关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中的优秀教案在结构要素方面表现出如下特征:
1.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2.多数教案有教学条件的准备3.有重点难点分析。
4.明确的教学程序设计。
5.有专门的板书设计。
(二)备课的基本内容当前,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
1.研究课程标准。
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
2.研究教材。
特别是要认真钻研教科书,理清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维目标在教科书中的具体体现,准确理解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的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
3.研究学生。
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想状况,选准本课的起点和基点,使分层教学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4.研究例题、习题,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内容。
5.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
要找出教学内容的教育渗透点,特别是要关注每名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终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意识的培养。
6.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
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学生现有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教法,并指导学法。
7.制定教案。
教案应有明确具体的三维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分析(即重点、难点、关键)、教学过程(包括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处理方法、教学手段、体现教育因素、教学小结等),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作业、板书设计等。
8.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尤其是针对课堂教学或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三节 备课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所谓目标准确,意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
二、内容选择要合理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
三、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几乎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
一般说来,一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方法、经验、思想)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学生理解存在困难的地方、教学难于实施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
四、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如果学生对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备课时,我们要根据所教内容,找出新旧内容之间的关联,寻找学生的现实水平,明确未来要达到的水平,以便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五、学法制定要恰当,切合学生实际六、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引探教学法、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教无定法是指在实际教学时,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不同的教师,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不同的学生,同样的教师和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各不相同,因为每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各自的优点、缺陷和适用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七、问题设计要精当八、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九、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十、练习设计要精当
第二章备课标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课程标准对备课的作用一、课程标准及其作用简介
(一)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相应课程的改革发展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
这就构成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成为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基础教育相应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的内容涉及这门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命题评价、资源开发等各个具体领域,它的主体部分体现出国家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国家课程标准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它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作出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具有法定的性质。
(三)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的基本目标的价值取向,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比如:
物理课程标准开篇阐述了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这一阐述对物理课程的价值功能作了清晰的定位。
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
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比如,科学课程目标包括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四)课程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主张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终身发展打基础课程标准不仅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重新界定了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如英语的基本能力、信息意识与能力也成为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五)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标准力求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比如,生物课程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国际生物圈”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
数学课程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者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强调数学学习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二、从文本课程走向理解课程——从课程标准到备课理想课程属于专家设想的、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国家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现的课程就是这个层面。
而文本课程是理想课程的具体体现,课程标准就是其表现形式。
教科书属于典型的理解课程层面,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不仅须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规定,而且要在自觉不自觉中比较清晰地反映出编者的教育理念、信仰和观点。
要从理想课程转变成学生的经验课程,落实在学生真切的发展上,这首先取决于课程标准、教材是否编得好,其次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是否够高,能否很好地领悟文本,再次取决于学校教学的条件以及教师怎么教,最后还取决于学生的素质,而学生的素质又取决于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家庭及所在社区的文化水准。
只有当我们所有的教育追求和努力真正变成学生的生命经历和体验时,我们良好的教育理想才不是“画饼”,因为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出发,我们的追求才有了一个正确的起点。
(一)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教学建议是备课的重要参考
(二)课程标准是评价的借鉴,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是教案设计的重要来源(三)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四)课程标准是课程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的重要参考课程资源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新一轮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这个建议为我们开展备课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特别提醒我们,必须关注身边的资源,及时加以开发和有效利用。
事实上,课程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
第二节 可用于备课的课程标准的信息
——一标多本带来的问题与机遇一、课程标准提供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要求教科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的教与学的资源,对其内容与特征的定位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
(一)课程标准对教科书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备课的基本出发点
(二)课程标准提供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二、课程标准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学段目标要求三、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可以借鉴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包含了课程实施过程中评价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给出的结合具体事例的评价建议,可以直接运用到教案的设计之中。
例如,数学课程标准给出的第一学段的评价建议中指出的如下建议实际上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质量标准,只不过要注意把握评价的时机和时间安排。
四、课程标准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在备课中,这种现象有三种情况比较明显:
(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二)以“能力”代替“方法”(或能力与方法混淆)(三)“方法”设计的泛化、笼统化(目标的无效),过程与方法设计上的残缺在“方法”目标设计中,有的设计也还算合适,但是,方法不具体,可操作性欠缺,失于笼统,空泛,很难想象其能否落实和实际教学如何。
也有的教案设计考虑到了过程,但方法上不知所云,有的设计明确了方法及指导方法的思路,但没有过程,看不出方法是在怎样的教学内容情境下贯彻落实的。
在实际的教案设计中,漏掉方法的有,更多的是缺失了“过程”,而孤立地思考、设计方法。
第三章 备教科书的技能——在备课中如何研究教科书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从以往照本宣科式的“以本为本”,“教教材”,到今天的“用教材教”,备教科书的技能成为当代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
第一节 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分析教科书是教材系列中最规范、最具代表性的印刷材料,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最重要的媒介。
教科书的使用涉及感悟和理解教科书的设计开发意图,评价与选择教科书,研究和运用教科书等多个方面。
首先,教师理解、研究、分析教科书及课程标准,是借助教科书实现课程目标的首要前提。
其次,教科书的选择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
如何选择教科书,可以说教师的责任重大。
选择教科书则要依据评价的结果作出决策。
评价教科书不只是评判纸张、印刷、插图、文字等物理属性和外在内容,更重要的是评价其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结构的编排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不仅要做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而且能保证学生“学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而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再次,教师要有能力深入研究教科书,并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教科书作为教材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印刷材料,不再是预先规定好的,等待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
同时,这种资源的价值只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动态地呈现出来,鲜活地“生成”,离开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参与和体验,教科书内容就成为毫无意义的符号。
同时,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也是有效完成课程实施的重要举措。
因此,教师深入研究进而准确把握教科书体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以此为出发点来创造性地开发教科书,使用教科书,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意义建构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最后,教师能够结合教科书的使用效果,主动对教科书进行评判,积累进一步使用教科书的有关资源。
综上所述,科学地研究、评价、选择和使用教科书,深入分析、整合和开发教科书,就成为教师教科书素养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可用于备课的教科书信息分析一、教科书解读的常见误区二、课堂教学素材解读的途径
(一)基本方法1.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直读”教科书中直观素材的编写意图。
2.挖掘教科书中直观素材背后的隐意。
3.根据具体教学目标重新组合,再生现有的直观素材。
4.利用教学机智随机生成新的直观素材。
(二)合理解读课堂教学素材,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几条基本策略1.站在课程标准的视角,优化教科书中的素材2.立足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全面发展,把握机遇,在课堂上随机生成新的素材3.重组教学素材,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4.建立科学实用的教科书解读机制,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配套用书在内的教学资源库在集体备课的个人调整阶段,教师常常须要依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根据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教育教学内容的个性化设计,进而形成更适合于本班课堂教学的书面教案。
第三节 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
备教科书最大的困惑就是误读课堂教学素材。
其中,无法正确分析教科书文本,是其中的技术原因。
为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系统地分析教科书文本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
一、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思路二、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比较法比较法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具体细致地突出事物或事理特征的说明方法。
比较的对象可以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是不同类的事物,还可以将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要注意寻找事物的不同特征,以帮助人们准确地认识事物。
(二)内容分析法在教科书文本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之一。
正如前文所述,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
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内容分析的种类可归纳为实用语义分析、语义分析和符号载体分析,其研究模式有推理模式和比较模式两种基本类型。
(三)因素分析法选择教科书文本分析的维度,其实取决于研究者对教科书的理解和认识,其中,因素分析法是主要方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某一综合问题或指标分解为若干相互关联的因素,通过研究和测定这些因素,判定出对这一综合问题或指标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更通俗地讲,因素分析法指的是分析影响某一事物的因素有哪些,影响的方向程度如何及影响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我们怎样改变这些影响的因素从而改变这一事物的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的实质是分析事物的普遍联系。
三、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内容在对教科书文本的社会性、教育性、特色进行研究时,人们通常从教科书文本的内容、结构与特色三个方面展开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事实上,教科书文本的质量受制于很多因素,教科书文本的内容和结构是其关键要素,而教科书的特色是教科书质量赖以生存的灵魂。
教科书的社会性、教育性、特色蕴含在教科书文本的内容、结构与特色之中,而且对教科书的社会性、教育性的研究更多地采用定性的手法,而对教科书的内容、结构、特色的研究更多采用定量的手法(虽然也会综合地采用定性方法)。
一般地,进行教科书文本的研究,既可以从宏观角度对教科书的特色与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和研究,也可以从微观角度对教科书文本的内容展开深入、细致的剖析。
(一)教科书文本的内容分析的维度进行教科书文本的内容分析,选择恰当的分析维度至关重要。
这往往决定着教科书文本研究的成败。
教科书文本内容分析的常见项目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1.内容难度所谓教科书的内容难度,简单地讲就是内容的难易程度。
对于教科书的文本来说,内容的难度是人们首先关注的问题,这就须要借助一定的模型或工具开展研究。
事实上,相对教科书文本的内容来说,内容难度是其焦点和核心指标之一。
影响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的因素很多,从文本的静态角度看,几乎都涉及课程深度、课程广度、课程时间与课程难度,其焦点在于课程难度,其中,课程广度是指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和领域的广泛程度。
对此,我们可以用通常所说的“知识点”的多少进行量化。
这是一个近乎约定俗成的概念,同时又是蕴含模糊数学思想的近似刻画。
课程时间特指完成课程内容需要的时间,对此,我们可以用通常说的“课时多少”进行量化。
课程深度泛指课程内容需要的思维的深度,这是一个非常难以量化的要素。
它反映了课程内容之间的设计顺序,编排和组合的逻辑深度以及潜在的学科思维深度。
它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十分有利,同时,也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程度的思维深刻性。
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反映了课程内容的垂直组织、水平组织的结构特征,是从度量的视角刻画课程组织的逻辑关联。
课程的内容难度正是对内容的深度、广度、时间的综合反映。
2.设计风格教科书文本的课程设计风格往往决定着教科书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螺旋式与直线式是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而认知发展价值取向的设计模式与学术主义价值取向的设计模式也是风格迥异的价值取向。
因而,进行教科书文本的质量研究,必须考虑教科书的设计风格。
如果中小学课程、教科书内容指向的是“科学世界”而不是学生的“生活世界”,那么,课程内容设计、教科书内容涉及就很容易脱离现实和社会实际,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前者的代表之一是学科型课程的教科书,后者的代表之一就是经验型课程。
学科型课程的教科书通常由从公理(公设)、定义出发,由概念和原理(定理)组成的逻辑链条构建而成,一般需要分科表述,其结构清晰、文字简练、叙述清楚、要点鲜明,教师用起来比较顺手。
特别地,使用这样的教科书比较容易实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预先设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短短一节课总能按计划完成一两个,甚至多个具体任务。
另一方面,这种教科书的面貌一般会比较抽象,题材离学生熟悉的生活比较远,留给学生思考与想象的空间不大,教师虽然好教,可能对学生有挑战性,因而学生未必好学。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比较接近这种设计模式。
这种模式也经常成为人们衡量新课程、教科书的参照系。
而经验型课程依托的是学生的经验。
经验型课程的教科书通常是从具体的情景出发,这些情景有的是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真情实景,有的可能是学生喜欢的童话、传说、科幻故事中的现成题材,有的就是学生个人已有的学科知识积累等等。
从情景出发的教科书通常是把新的学科内容隐含在情景后面,把原本在学科型课程中的条理清晰的不同学科知识和盘托出。
这样的教科书题材一般比较丰富,读起来引人入胜。
由于教学的空间主要依赖于学生对情景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它离不开学生自己的新发现,因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此基本无效。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多介于学科型课程与经验型课程之间,只不过,有的更靠近后者,比较“前卫”,而有的更靠近前者,中规中矩。
3.课程容量课程容量是教科书文本的重要指标,而通常的“容量”,多是指讲授知识的量。
不容否定,知识的量是课程容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指标,还应该考虑学习者(即学生)参与操作、参与思考的量,即学生活动的量,思维的量。
学生在学习相应内容时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了多少“闪光”的念头,发现了多少独到的思路,等等。
当然,经验的积累、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亦应成为课程容量的构成因素。
因而,确定课程容量的根本标准在于课程内容潜在的学习效果,也就是力求使上述的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取得最佳效果。
一般地,影响内容容量的因素主要有:
(1)内容的难易深浅程度,即应根据课程内容的抽象程度确定容量。
抽象度高,则教学中的知识的容量当然就应少一些。
(2)内容的教学价值。
这不仅是指其在理论或应用中的价值,更主要的是其中蕴涵的思想、训练思维的有效利用价值,也包括进行思想和世界观教育及心理训练的利用价值。
(3)教学对象的整体水平,即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对学生素质差异较大的班级,教师还应注意分层实施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交互作用,这也会对课堂容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课程的学习时间等,也是影响课程容量的因素。
当然,通常情况下,课程容量是一个比较宽泛、笼统的概念,既包含着课程内容的深度,也包含着课程内容的广泛程度和综合程度,还包含着课程内容蕴涵着的思维的深浅程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