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0265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新化三中2016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第1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原生文明的创新性(节选)

中国原生文明历经了七大时代:

五帝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帝国。

每个时代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上都有创新,秦代达到原生文明的最高峰——民族统一、文字统一、疆域统一,由此创造性地统一了中国文明。

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完善直到今天。

五帝时代的禅让制是一种古老的民主政治雏形,发展为以后的“公天下”意识。

夏商周从邦联制发展到联邦制的实践,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诸子百家争鸣并争先投入治国实践,是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遗产。

最鲜明的一个特征是,春秋战国500余年,变法运动一浪接一浪向前推进,从来没有中断。

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创造了战国时代法治文明,使秦国不断强大,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中国文明的统一。

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思想大爆炸,是人类古典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原典大创造现象。

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

秦帝国时代最大的创造是统一了中国文明。

夏商周三代,中国是松散邦联制、联邦制的统一。

春秋伊始,对这种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的不满,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自此,那时的中国进入了重新探索新的国家形式的历史阶段。

到了战国时代,社会对松散分治的诸侯制的危害已经有了普遍的深刻的认识,“天下向一”的思潮开始形成。

当时的思想家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经就“天下向一”有过分析论述。

战国的历史实践也趋向于统一的发展,天下由春秋时代的数百个诸侯国,渐渐兼并融合为三十余个诸侯国,又渐渐兼并融合为七大诸侯国。

因此,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史的必然,不由秦统一,也会由别的诸侯国统一。

而秦之所以能承担统一重任,最根本的原因,是经由深彻改革而创建了法治文明,从而使秦成为当时整体文明最为发达的诸侯国。

统一国家是如此,统一文明也是基于历史潮流而发生。

否则,这种统一文明在秦灭亡之后不能持久传承。

战国末期,当时中国的所有基本制度与文化经济的基本呈现方式,都因国而异。

所谓田畴异亩、钱币异制、车涂异轨、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等等,都显示了这种国别不同。

这种差异与不同,给经济民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阻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价层都有普遍的不满。

为此,秦帝国以方方面面的统一,最终完成了文明形态的统一,获得了当时社会的最为普遍的拥护,也成为后世无法改变的文明基础,一直有效传承两千余年。

历史已经证明,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的坚实根基是不可撼动的。

我们的原生文明时代将近三千年。

在这近三千年中,每个时代都有巨大的文明跨越,都有强烈的文明创造精神,都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巨大发展,直到我们建立了伟大的统一文明的国家。

惟其如此,原生文明是我们文明跨越的根基,原生文明时代是我们今天可以没取文明跨越经验的最重要历史时期。

(《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中国原生文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原生文明所经历的每一个时代,都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方面进行创新。

B.中国原生文明在秦时发展到了最高峰,形成了至今仍在不断完善的统一的中国文明。

C.战国时代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秦国因此而强大,并进而统一了中国。

D.原生文明的创新性,不仅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发展,也是我们今天可以汲取的经验。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以时间先后为序论述了中国原生文明的发展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春秋战国时代原生文明的基本特质。

B.第一段概括中国原生文明经历了七个时代;紧接着第二段以五帝和夏商周时代为例,强调每一个时代都在践行着“大一统”。

C.第三段先概述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遗产,再以“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为例,阐明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

D.第四、五两段分别具体分析了秦帝国“统一国家”和“统一文明”的历史原因,最后强调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是有坚实根基的。

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商、春秋战国时代将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百家争鸣投入治国实践,至今仍有活力,我们应继承发扬。

B.春秋伊始的变革呼声,是人们对夏商周三代以来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不满的表达。

C.“天下向一”的思潮和战国时期趋向于统一的历史实践,都说明了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史的必然。

D.秦亡后,秦完成的“统一文明”仍能传承两千余年的事实说明,“统一文明”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

【答案及解析】1.C(C项“战国时代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原文中没有依据)

2.D(A项重点介绍的还有秦代。

B项强调的是每一个时代的追求,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

C项“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而不是谈“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的问题)

3.A(A项是”春秋战国时代”不是”夏商春秋战国时代”“我们应继承发扬”属无中生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对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舟遥遥以轻飏②农人告余以春及③木欣欣以向荣④家叔以余贫苦

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答案及解析】C解析:

①和③都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关系;②是介词“把”;④是介词“因为”。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悦亲戚之情话B.将有事于西畴

C.既窈窕以寻壑D.善万物之得时

【答案及解析】D解析:

A项“亲戚”古义为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为有婚姻关系的人,不包含家人。

B项“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农事;今义是泛指,范围扩大。

C项“窈窕”古义指(宫室、山水)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策扶老以流憩B.或棹孤舟

C.园日涉以成趣D.乐琴书以消忧

【答案及解析】C解析:

C项,名词作状语,每天;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策:

拄着;棹:

用桨划;琴书:

弹琴读书。

7.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乐夫天命复奚疑

C.何不委心任去留D.复驾言兮焉求

【答案及解析】C解析:

C项为一般疑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8.下列表述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应该顺应自己的心意来决定行止,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B.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既不愿到处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到皇帝的故乡游玩。

C.作者的人生态度是顺随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地享尽其余生。

D.最后一段文字虽不免消极,但确是发自内心的,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脱身引退后的痛苦反省与体验。

【答案及解析】解析:

“皇帝的故乡”错,“帝乡”在这里应指仙境。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答案及解析】译文:

(1)(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2)云气自然而然地冒出山头,鸟飞累了也知道回到巢中。

(3)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0~11题。

(7分)

〔双调〕清江引·秋怀

   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0.这首元曲抒发了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4分)

11.后三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请简要赏析。

(3分)

【答案及解析】10.(4分)①因信而生的深切的思乡之情。

②离家万里、不知归期的羁旅漂泊之情。

③雨打芭蕉梦回故园的孤独凄凉、无奈伤感之情。

(每点1分,共3分;能结合诗句分析,1分)

11.(3分)①触景生情。

秋雁悲啼、秋雨芭蕉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②反衬。

用“红叶天”“黄花地”这些色彩绚丽的秋景反衬出诗人漂泊难归之情。

③渲染。

用“秋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构成意境,渲染出诗人心酸之情。

(表达技巧,1分;能结合具体诗句赏析,2分。

三种表达技巧,只要答出其中一种病能赏析,即可得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木欣欣以向荣,。

善万物之得时,。

(2)《滕王阁序》中“,。

”两句写尽了江天一色的胜景。

(3)层峦耸翠,;飞阁流丹,。

(4)至人无己,,。

(5)生孩六月,;行年四岁,。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5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

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

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

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

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

“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

”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

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林冲道:

“这屋如何过得一冬?

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

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

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林冲寻思:

“怎地好?

”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

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

“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

”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

”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入得里面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

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

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

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

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

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

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

数内一个①道:

“这条计好么?

”一个②应道:

“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

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

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

”③一个道:

“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

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

”又一个④道:

“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

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

不想而今完备了!

”又一个⑤道:

“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

”那一个⑥道:

“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

”又听得一个⑦道:

“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又一个⑧道:

“我们回城里去罢。

”一个⑨道:

“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陆虞候的随从)。

自思道:

天可怜见林冲!

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

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

“泼贼那里去!

”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

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

陆虞侯叫声“饶命!

”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

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

翻身回来,陆虞侯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

“奸贼!

你待那里去!

”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

“泼贼!

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

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陆虞侯告道:

“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

”林冲骂道:

“奸贼!

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来害我!

怎不干你事?

且吃我一刀!

”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入庙里来,……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

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节选自人教版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3下列对小说及有关内容的表述,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选文第四段中标注的人物依次为:

①差拨②陆虞候③富安④陆虞候⑤差拨 ⑥富安⑦差拨⑧富安⑨陆虞候

B.选文第四段中标注的人物依次为:

①富安②陆虞候③差拨④陆虞候⑤富安⑥差拨⑦陆虞候⑧差拨⑨富安

C.《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是汉语文学史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

D.《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章回本文言小说,反映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E.元末明初,吴承恩等人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14请简述林冲的性格特点。

(6分)

 

   15文中划线句属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6分)

 

   16文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文是如何描写“风雪”的?

有什么作用?

(8分)

    

【答案及解析】

   13(5分)A(3分)C(2分)(D非“文言”小说 E作者当为施耐庵)

   14(6分)他小心谨慎,随遇而安,具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4分),有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2分)。

(意思对即可。

   15(6分)细节描写(1分)。

林冲第一次走出草料场“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闪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依旧把门拽上,锁了。

”一方面表现林冲忠于职守,安分守己的性格特点(2分);一方面暗示了是他人预谋放火杀人(2分),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密,情节发展合乎情理(1分)。

   16(8分)(扣住试卷“选文”作答——只有两次直接描写,说“三次”则不给分)

   主要是正面和侧面对风雪进行不同角度的描写。

   ㈠(3分)直接描写风雪。

选文有两处直接描写风雪。

   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一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得非常清楚。

   ㈡(3分)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

“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

写林冲则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

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

总之,作者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2分)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渲染了浓重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

作者笔下的风雪似乎一直伴随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质的变化,而我们也好像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冰冷的天地之中,为他着急,为他担忧,为他庆贺。

   (学生答案不必如此翔实,有观点、能举例且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重点放在表达上,一是结构清晰,二是有理有据。

层次不清,或泛泛而论,扣2-3分。

字数过少也要酌情扣分。

第二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恁地(nèn)仓廒(áo)央浼(měi)

B.傩送(nuó)流憩(jì)睇眄(miǎn)

C.泠然(líng)优渥(wò)锱铢(zīzhǔ)

D.岑寂(cén)下乘(chéng)鲱鱼(fēi)

【答案及解析】Bqì

18.下列词语中有错别的一项是()(3分)

A.不尴不尬解腕尖刀碎琼乱玉B.平心静气筋疲力尽擂鼓打锣

C.物华天宝高朋满座背负青天D.咬文嚼字点铁成金拨木转石

【答案及解析】D拔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风,不停地吹;雪,不停地下。

他在这寒冷的街头茕茕孑立了两个小时后,还是朝着温暖的家的方向迈开了脚步。

B、沈从文放弃了文学创作,但在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在他乡萍水相逢的这一刻,他们忘记了彼此伤过、恨过,各自哭过、痛过,唯一记起的是他们曾经爱过。

D、在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答案及解析】B

20.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本报派往美国采访9·11事件的记者共两位,到美国三小时后,一人发回来一份长篇讯稿。

B.有关人士强调:

最近接连发生特大爆炸事故,大家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C.据悉,在以后两天中,与会代表将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运作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D.专家分析,目前中国大范围的气温偏低,主要是由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所引起的。

【答案及解析】答案:

D分析:

A."一人"有歧义:

"其中一人"还是"每人"?

B."防止......不再发生",错用否定,语意不合逻辑。

C成分残缺,应在"将"后加上"就"字,或"围绕"一词。

 

 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①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②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③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④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

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⑤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⑥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A.①⑤④②⑥③B.③⑤⑥①②④

C.②⑤⑥④③①D.⑤⑥②①④③

【答案及解析】B分析(根据“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确定③放在开头,抓住“此后”确定⑥在⑤后,在根据“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确定④放句末)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鸡蛋向内打破是食物,向外打破是生命。

人生亦然,向内打破是压力,向外打破是成长。

——李嘉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解析】审题指导

  这则材料作文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审题立意:

  

(1)生命总是需要改变的,如果不能主动地自己改变自己,就必然会被动地由外界来改变自己。

  

(2)如果我们不想屈从外部的压力,消极地适应世界,那么就必须不断突破原有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