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综合阅读训练.docx
《文言文综合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综合阅读训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综合阅读训练
2014届高一年寒假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
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
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
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
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
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
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
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
”对曰:
“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
”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
“陛下闻鼓乎?
其声一而已。
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
”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⒌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字:
书法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因:
因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写:
描摹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徒:
门徒
⒍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④⑤
⒎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⒏翻译下列句子。
(10分)
⑴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4分)
⑵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3分)
⑶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5~8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
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
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
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
郭林宗闻而让蕃曰:
“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②,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
滂对曰:
“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滂在职,严整疾恶。
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
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
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资迁怒,捶书佐朱零。
零仰曰:
“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
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
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
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昊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
“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
“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
“滂从龙舒君④归黄泉,得其所矣。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
“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
【注】①汝南征羌:
郡县名。
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一带。
’(参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③会曰:
指三公会议的日子。
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孕龙舒君:
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
龙舒,汉代侯国名。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厉清节厉:
通“砺”,磨炼B.滂执公仪诣蕃执:
捉拿,拘捕
C.请署功曹署:
代理,暂任D.滂死则祸塞塞:
消弭,平息
⒍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滂憎恨邪恶的一组是(3分)
①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②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
③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④滂在职,严整疾恶
⑤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⑥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
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
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自己如存有私心,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而且曾在休息时候拒绝召见为乡人所不齿的外甥。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
督邮吴导不愿拘捕范滂,县令郭揖愿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既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无比敬仰。
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3分)
②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4分)
③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
成化二年进士。
授工科给事中。
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
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
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
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
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
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
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
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
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
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
及帝即位,又复之。
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
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
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
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
所至,抑豪右,祛奸弊。
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
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
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
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
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
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
其党密构于帝。
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
恪上疏曰:
“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
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
”帝慰留,乃拜命。
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
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
《明史•列传第七十三》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于:
到B.恪言非便,遂寝寝:
停止
C.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以:
因为D.其党密构于帝构:
陷害
⒍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徐恪刚正的一组是(3分)
①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②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③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④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
⑤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⑥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
A.①②⑥B.①③⑥C.③④⑤D.②④⑤
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化末年,王府有大丧,朝廷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
皇帝即位,恢复过去的做法,就地派王府承办。
B.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
C.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
徐恪陈述五点理由反对,此时最终被罢止了。
D.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
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理由请赐罢黜。
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
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
(3分)
⑵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3分)
⑶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
(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
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
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
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
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
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
奭造飞语曰:
“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
”概不答。
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
加直集贤院。
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
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
概闻,请郡①,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
逾岁,概始代之。
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
“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②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
”不报。
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
“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
”乃止。
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
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擢枢密使、参知政事。
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
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
以太子少题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
神宗赐诏曰:
“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
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
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
”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
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各平,与人无怨怒。
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此刘宽、娄师德。
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
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
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
①请郡:
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
②觖:
因不满意而怨恨。
③抗章:
向皇上上奏章。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虞:
忧虑,忧患B.斩之以徇徇:
谋求
C.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典:
主持,主管D.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省阅:
审视阅览
⒍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赵概为官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④自左丞转吏部尚书⑤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⑥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⑤⑥
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州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并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
后来陶、奭二人斩杀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赵概借此趁机查办了陶、奭二人。
B.苏舜钦等人因聚众饮酒被放逐贬谪,赵概认为如把这些参与群饮的名士贬谪不用,会让士大夫们因不满而心生怨恨,于国不利,最终苏舜钦等人没被上报朝廷。
C.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一般都是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但赵概即使退居在家,却依然能够忠耿尽职,用编书的方式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D.赵概秉性平各,与人无怨怒。
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做了不少,连一句对赵概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3分)
⑵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
⑶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
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安曰:
“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
”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
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
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
安曰:
“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遂分别具奏。
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
“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
”诏百官议朝堂。
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安独曰:
“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
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太尉郑弘恨之,曰:
“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
”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肃宗诏报曰:
“久议沉滞,各有所志。
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
”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
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诔,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徽功万里,非社稷之计。
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有司畏惮,莫敢言者。
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
窦氏大恨。
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
[注]①生口:
指俘虏。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考:
刑讯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按:
查办
C.帝感悟,即报许报:
报告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遮:
拦阻
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②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B.①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C.①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②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D.①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②如姬为公子泣
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
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
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
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鼍,但他毫不动摇。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
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译文:
⑵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译文:
⑶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
译文: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耶律屋质,字敌辇。
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
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
会同间,太宗崩,诸大臣立世宗,大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端、刘哥等于泰德泉,败归。
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
“我战不克,先殪此曹!
”人皆相谓曰:
“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
”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
太后得书,以示屋质。
屋质读竞,言曰:
“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
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
”太后曰:
“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
”屋质对曰:
“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
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
”太后乃遣屋质授书于帝。
帝遣宣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
屋质谏曰:
“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
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
”帝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
”屋质曰:
“即不敌,奈骨肉何?
况未知孰胜?
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①矣。
以此计之,惟和为善。
”帝然之。
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
太后谓屋质曰:
“汝当为我画之。
”屋质进曰;“太后若能释怨,臣乃敢进说。
”太后曰:
“汝第言之。
”太后复谓屋质曰:
“议既定,神器竞谁归?
”屋质曰:
“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
万口一辞,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
”乃许立永康。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
耶律石刺潜告屋质,屋质遽引入见,白其事。
刘哥等不服,事遂寝。
未几,刘哥邀驾现樗蒲②,捧觞上寿,袖刃而进。
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
刘哥自誓,帝复不问。
屋质奏曰:
“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不可辄恕。
”帝曰:
“卿为朕鞫之。
”屋质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迁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
帝痛悼,辍朝三日。
(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
[注1①噍类:
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
②樗蒲:
赌博的一种活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相见,怨言交让让:
责备B.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夺:
强取
C.太后曰“汝第言之。
”第:
只管D.刘哥等不服,事遂寝寝:
停止
6.下列句子中,都能反映耶律屋质“善筹”的一组是(3分)
①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②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
③即不敌,奈骨肉何?
况未知孰胜?
④臣愿竭死力
⑤屋质率剑士往讯之⑥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
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驾崩后,太后不同意诸大臣让世宗继承王位的主张,派皇子李胡起兵,骨肉相残的局面险些发生。
B.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耶律屋质秉持“惟和为善”的观点,先说服太后接受了和议,后说服世宗放弃了坚持敌对的想法。
C.和解开始时,双方各不相让,最后通过耶律屋质的调解,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同意立永康王。
D.刘哥和他的弟弟勾结耶律天德叛乱,后来因为耶律石刺将计划暗中告诉了耶律屋质,叛乱才没有能发生。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
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3分)
(2)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
(3分)
(3)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
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
(4分)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
少好文学,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时人莫及。
太祖以其工书,常置左右。
太祖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
不为穷通改节,皆此类也。
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
太宗好阴阳术数,闻浩说《易》及《洪范》五行,善之,因命浩参观天文,考定疑惑。
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劝太宗迁都。
浩与特进周澹言于太宗曰:
“今国家迁都于邺,可救今年之饥,非长久之策也。
今居北方,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谁知多少?
至春草生,乳酪将出,兼有菜果,足接来秋。
若得中熟,事则济矣。
”太宗深然之。
复使中贵人问浩、澹曰:
“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
”浩等对曰:
“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
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
但不可迁都。
”太宗从之,于是分民诣山东三州食,出仓谷以禀之。
来年遂大熟。
刘裕死,太宗欲取洛阳。
浩曰:
“陛下不以刘裕欻起,纳其使贡,裕亦敬事陛下。
不幸今死,乘丧伐之,虽得之不令。
《春秋》:
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
君子大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感孝子,义足以动诸侯。
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
”不从浩言。
世祖即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
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
初,浩始弱冠,太原郭逸以女妻之。
浩晚成,不曜华采,故时人未知。
逸妻王氏,每奇浩才能,自以为得婿。
俄而女亡,王深以伤恨,复以少女继婚。
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释典,时时读诵。
浩怒,取而焚之,捐灰于厕中。
及浩幽执,置之槛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
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应之验也。
(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①谶书:
预言吉凶的带有隐语性质的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 简:
挑选B.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 年:
收成
C.出仓谷以禀之 禀:
供给D.自宰司之被戮辱 戮:
处死
6.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②越国以鄙远
B.①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②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C.①今国家迁都于邺②其制稍异于前
D.①浩怒,取而焚之②吾尝跂而望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浩年少时就非常喜爱文学,天文历法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无不涉猎,自认为当时的人没有能和他相比的。
太祖也因为他字写得好,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
B.崔浩因为精通易经和五行学说,被太宗委以重任,加官进爵。
在是否迁都一事上,他从实际出发,深谋远虑,提出合理建议,深得太宗信任。
C.崔浩坚决反对太宗趁刘裕之死攻打洛阳,因为刘裕对太宗可谓忠心耿耿。
同时崔浩引经据典,指出此时出兵实为不义之举,但是终未能说服太宗。
D.崔浩深得岳母赏识,但他不能知恩图报,妻子喜欢解释佛典,他就将佛典烧毁丢于厕所之中,结果囚禁后遭人溺尿。
文中流露的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3分)
(2)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
(3分)
(3)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
(4分)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
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
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
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
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
王仲舒、韦成季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
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
“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
”后果败。
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