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选题的背景意义.docx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选题的背景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选题的背景意义.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选题的背景、意义
1、教育现状研究评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叶圣陶先生说:
"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的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新课程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学习方式。
何谓"自主学习"?
我国学者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的重要含义,就是主动学习。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想学,我要学,我愿学"。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这种需要,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这就是我们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问题。
2、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而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讲得多,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的程度较低。
教师那种"快节奏、大容量"的"题海式"讲练教学,在课堂上不可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空,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这种教学,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视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环节,忽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自主学习,正是对这种"依赖式"教学的否定。
自主学习遵循"人本"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挖掘学生的特质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在学习上自研自得。
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过程,是生理和心理、认知和情感、思想与行为等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建构自己的正确理解,自主学习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概念活动或思维活动的组织过程,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
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学习情景的操作程式结构。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数学教学就是为学生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充分自由的、主动积极的创造劳动获得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基本思路:
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2、研究内容:
根据教材的特点,采取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实现以生为本的自主学习。
主要研究要点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
(2)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
(3)组织学习活动,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讨论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
(4)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
(5)教给学习方法,在不断训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
3、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主要对相关理论的调查研究,对相关资料的搜索、分析。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侧重于实践,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当然这并不影响教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
它具有四个特点:
其一,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其二,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在研究和工作中相互协作。
即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协作;其三,在真实的、特定的工作(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其四,研究具有动态性,即行动研究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研究情况边实践边修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
(3)教育经验总结法。
指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反思性研究,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4)比较研究法。
主要是对实验前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的调查对比。
三、课题研究步骤及预期阶段性成果
准备阶段:
申报实验项目,制定实验方案。
阶段性成果:
课题立项报告。
实验阶段:
邀请专家指导,组织参加相关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组织相关人员外出考察、交流学习。
阶段性成果:
中期评估实验报告、教案、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软件等。
总结阶段:
邀请专家鉴定实验成果,完成实验项目报告。
阶段性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论文、教案、教学案例、教学软件等。
最终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论文集、教案集、教学案例、课件集等。
四、预期研究价值
1、教师的研究水平、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并形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多种教学策略。
2、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数学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3、把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课题界定
四、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
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二)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认为:
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
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
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学、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三)多元智力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智力,还有其它七种智力。
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
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
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小班化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四)有效教学理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小班化教育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五)主体性理论
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的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
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为了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需要培养人的创造性、开拓性等特点,这些都与弘扬人的主体性有密切关系,因而如何弘扬人的主体性便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六)个性教育的理论
理论界对个性的理解是有明显的差别的。
陈建翔同志在1988年提出的观点代表了多数研究者的意见。
他认为个性是表明个人对社会自主创造关系的思想与行为的总特征。
在抽象的意义上讲,个性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规定,即独立性、独特性、创造性和完整性。
因此,个性的本质是自主性和独特性。
个性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自由和创造,尊重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和价值,促进人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的教育。
特长教育重视“人”存在的价值,重视人自身固有潜能和创造精神的发挥,是一种个性教育。
(七)人的发展理论
1986年,叶澜先生根据人发展的特殊性,用动态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提出“二层次三因素论”。
她认为,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性质为依据,可以把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二个层次,三大类因素:
第一层次是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可能性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先天与后天两方面。
后天指每一阶段发展主体已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环境条件两大类因素;第二层次是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现实性因素”,指的是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因此,课题组认为,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导致个体在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的发展倾向和发展水平等方面表现出个别差异性。
这为特长培养提供了可能性。
课题组还认为,活动,尤其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积极地、有意识地、系统地开展特长教育将造就一大批具有特长的新型人才。
五、研究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为全体学生负责、为学生终身负责的教育思想。
(2)合作性原则。
这是强调课题工作成员(包括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以合作的态度和方法,充分调动实验研究中各个成员的积极性,并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齐心协力完成课题提出的各项任务。
(3)发展性原则。
以尊重和信任为出发点,为学生及课题研究的各个成员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提供有利条件,使各个个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最优的发展。
(4)主体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强调应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主体积极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力量的主动性,以保证课题目标的有效实施。
(5)动态开放的原则。
要变静态封闭的办学模式为动态开放的办学模式,以有效地促使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更多地参与社会发展。
(6)求实创新的原则。
以科学的求实的态度对待课题工作,不以名利为工作目的,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课题工作人员的聪明才智,为创建中国小学STS教育模式而努力。
(7)自主性原则:
自主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方法,引导主动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
(8)实践性原则。
主要是致力于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正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便达到最大的教学实效,同时,研究者将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便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9)因人施教原则。
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平衡,在必修课教学中,教师善于洞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学习能力倾向,给予不同的引导、帮助;在活动课程中,视学生需求而调整教学目标,为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
(10)个性化原则
在研究活动中,研究的主要个体是教师,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同时,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全体呈现的,因而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所以,我们倡导个性的思考、个性的反思、个性的实践。
(11)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对研究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离开理论的指导。
在研究过程中,实践是基础,理论是关键,必须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反思理论。
所以我们应加强学习,提高现代教育理论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12)反思性原则
研究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研究提高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这不是一次研究就可以解决的,所以反思性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反思时,不但要反思案例本身,还要反思研究过程,更要反思研究结果。
只有通过这种不断“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反思”这个过程,才能使案例研究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13)科学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
(14)过程性原则
学校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教育影响,引导或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向教育者预期的目标转化的过程。
教育要求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动,成为他自己的要求,才能转化为发展。
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
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
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不是在研究室里查资料,一蹴而就的。
(15)推广性原则
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参与人员的群体性,研究过程的验证性,所以其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的、阶段性的成果,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是显性成果,还是隐性成果,都会在课题组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由此逐步辐射开去,影响到其他学科、周围的学校和地区。
因此,课题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具有推广价值。
六、研究方法
由于本研究内容多,综合性和实践性强,故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一)比较研究法。
从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对国外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外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深化提供思路和理论。
(二)个案研究法。
要求教师确立个案研究的对象,把握个案对象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趋势,及时收集教学策略的反馈信息,从而进一步完善策略。
(三)行动研究。
要求教师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筛选和研究科学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共同参与,即由研究者和行动过程的实践者结成一体,共同研究,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这不仅提高了本研究的应用价值,而且促进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四)经验总结法。
在科学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反思,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提高策略的效度。
(五)调查法
(六)文献分析法。
七、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方面要达到的目标:
发展性目标,认识目标
八、研究内容
九、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二年。
2006年10月——12月为准备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①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②开题论证,商讨具体实施计划③选拔富有创新精神意识与创新教学技能的教师组成课题组④课题成员进行培训
2007年1月——2008年6月为组织实施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设计子课题方案,落实到人,运用操作,按计划组织实施并收集资料;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结果调整和完善课题设计;总结阶段性成果。
2008年7月——11月为总结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集,全面检测评估研究效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鉴定工作。
十、研究成员及分工
十一、成果形式
教师论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报告(含子课题研究报告)
《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2007年10月17日]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佚名 点击数:
1250【字体:
大中小】【双击滚屏】
一、课题背景
1、新课标在我校已实施五年,本课题研究是学校继续推进课改工作的需要。
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就我校而言,许多老师都做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和经验。
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方法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虽然,许多教师接爱了课改新理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教和学的有效性还不高。
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校积极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工作。
2、本课题研究是改革目前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状况的需要。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
缺乏情感、单调枯燥、单方灌输,教学过程中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尤其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空泛、低质、缺乏策略的。
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学习质量不高,能力不强,最终获得的知识具有很强的记忆性色彩,在多变的真实情境中,常常不能有效迁移、灵活应用。
因此长期以来,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学效益低下,于是只能兴“加时之风”,靠“补课之功”,搞“题海战术”,行“死记之道”,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
鉴于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3、本课题研究是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需要。
通过十五期间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师们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反思方面还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要继续通过新一轮课题研究来大力提高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形成反思性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4、本课题研究是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需要
二、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有效教学”:
(1)有效果:
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
(2)有效率:
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面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3)有效益:
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
“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研究,而是要对所记录的典型教学事件进行理论分析,反思。
有利于改进今后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我们特有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有效意识。
三、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针对现行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进一步树立起课堂教学中的生本意识、目标意识、反馈矫正意识、情感意识,努力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评估标准,提高教师工作效益,达到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研究目标:
(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3)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
(4)研究各种课堂有效教学形式,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实践经验并形成学校课堂教学特色;
(5)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教和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教和学的效率,提高我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对本课题理念内涵的基本解读
1.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
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2.有效性教学(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
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
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
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
有效性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何谓“理念”?
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3.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中学教育阶段是介于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处于特定的阶段。
学生的知识和和心智发展水平对今后进入大学深造进而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而中学阶段的学习必然又受到社会环境等复杂的因素的影响,以及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所以,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学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使学生充分发展,具有适合学生进步的教学操作范式和较为全面的教学策略。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一线八点”上,整个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要遵循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反思这条主线开展,其中每个方面又包含若干研究点。
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六、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动研究法。
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3.文献分析法。
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4.调查研究法。
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