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考年报语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8884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高考年报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广东省高考年报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广东省高考年报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广东省高考年报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广东省高考年报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高考年报语文.docx

《广东省高考年报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考年报语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高考年报语文.docx

广东省高考年报语文

2013年广东高考年报·语文科

(一)试卷总评价

2013年高考已经结束了,对于2013年广东的语文试题及评卷情况,很多学校的指导老师及毕业生都非常关心,现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1.“稳中略变”仍然是今年试卷的主要特点。

我们近几年概括广东卷试卷特点的时候,都用到了“稳中略变”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反映了广东卷命题发展的轨迹。

“稳中略变”的试卷特点显示了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的总体思路是稳步推进而非大规模的改革。

一方面,试卷结构的相对稳定,使到考生拿到试卷后不会因为变化太大而造成情绪的波动,更有利于临场发挥水平。

同时也有利于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另一方面,个别考点和题型的略微变化,既会对考生产生新鲜刺激,又会是考生预料之中的事,不至于引起考生的焦灼。

虽然多年来都用“稳中略变”这个词来概括广东试卷的特点,有点词穷的感觉,令人觉得广东卷有点保守的感觉,但是这正恰恰是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广东高考语文需要的就是这样和风细雨式的“稳中略变”的推进模式,切忌暴风骤雨式的大改革。

2013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结构依然非常稳定,试卷的板块结构没有做任何调整,只是在小题上跟2012年的试卷比较略有变化,具体表现是:

第1小题语音题,同样是考查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的语音问题,在多音字的选择上,既有一般词语,又有成语,材料组成更加丰富,但是版面却没那么整齐。

这样的变化,只是呈现形式的变化,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无所谓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考查的内容来看,以往一般都会避开考查前鼻音与后鼻音的区别,因为广东学生一般会因为方言的影响,前鼻音和后鼻音分得不是那么清楚。

今年这道题则考查到这方面的内容,直面广东人说普通话的致命弱点,应当引起注意。

第4小题语言衔接题,在多年一个固定题型的情况下,今年题型略有变化,增加了语言背景材料,使到语言的排序更加清晰唯一,不会出现去年排序的方式不一定是唯一的争议。

这反映了命题专家工作更加严谨了。

通过增加语言背景的形式,使到排序衔接更清晰唯一,这个变化是值得肯定的。

加语言背景和不加语言背景,这两种题型都是可以的,关键是不要产生这样排也可以,那样排也可以的情况。

第7小题,考查的是断句。

用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断句是广东卷的第一次。

这种考查形式在兄弟省份的考题中有出现过,属于学习借用。

改成这样的考查形式,是平衡各方面意见的体现。

对于断句的考查,广东卷考查已经有几年了,总的来说,对断句的考查,对于引导高中学生细读文章,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水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带来的弊端也很明显,就是给评卷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批改断句题需要的人力与其分值严重不成比例,评卷场多次提意见,能否改为机器评分或者就不考了。

2012年广东卷取消了断句的考查,评卷场是叫好的,部分重点中学是叫好的,认为增加了难度,使到优秀的学生更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

部分普通中学则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文言文得分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取消断句造成的,他们认为应该继续考查断句,并积极建议如何改革断句考查的形式。

2013年这样的断句考查形式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

第9小题,去年这道题纯粹考翻译,翻译三个句子。

今年则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考查翻译,翻译两个句子。

另一部分是增加一道“信息筛选”的主观题,把原有的选择题形式的“信息筛选”题换成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

这种形式在广东题中是首次出现,但还是属于借鉴使用的性质,不是原创性的,因为在兄弟省份的考题中已经有过先例。

可能认为三个句子都考翻译,难度有点大,这样分配一下,合理地降低了考查的难度,更适合广东考生的实际。

今年广东总体平均分提高,这道题得分的提高起了很大的贡献。

2.坚持考查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

在命题上,高考语文广东卷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继续引导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试题中反映日常语文学习的积累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语言文字应用的考查上,坚持语言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坚持语言应用能力考查的灵活性和实践性。

前四道选择题主要考虑对中学的教学引导,试题设置为难度较低的容易题。

后两道语言综合运用题,考查的是难度较高的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在难度设计上会考虑到对学生的有效区分。

今年两道语言综合运用题仍以考生的语言综合表达和实际运用能力为主要考查目标。

第22题注重图表转换成文字能力的考查,第23题注重说理能力的考查。

这些都是基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选文基本规范,具有一定的陌生感。

全卷的选文基本规范,各个板块考查的文章、诗词都基本规范,文体特点是符合要求的,可以作为考试阅读鉴赏的材料。

文言文阅读文段删节自《宋史·张咏传》,文段共588字,长短合适,文段基本可以判定为浅易文言文。

诗词鉴赏选用的是张炎的《鹧鸪天》,该词用语浅白,意境丰厚,适合高中生阅读鉴赏。

现代文必考部分的论述文,改编自贺麟的《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是适合高中生阅读的论述文。

选做题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使用的是师陀的散文《过岭》,主要是写作者首次骑马过岭的心理体验,文章表达流畅,脉络清晰,是适合作为阅读材料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使用的是赵野木的科学小品《山水画中的地质学》,文章语言轻松,知识性强,适合作为阅读材料。

总的来说,今年试题选择的阅读鉴赏材料,基本上都是符合文体要求的。

材料对考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陌生感,考生很难在备考中碰到,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

4.体现了最新的命题思想研究的成果。

在开放性与限制性上取得平衡,是当下语文命题思想研究的焦点。

试题不是不设限制,越开放越好。

在开放性与限制性上,要做好平衡,才能更好地达到考查的效果。

这是最新的命题研究思想,在广东题上也有所体现。

例如,第10题古诗词鉴赏部分,第1小题“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题干很明确,是问“怎样借景抒情”,考生答题的思路就集中在“借景抒情”这个点上,就不会出现因为限制过少而影响考查效果的情况。

理解多元化,从教学上来说是很好的,使到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但是从考试的情况来看,就不一定了,开放性过大,理解太多元,会造成考生的答题角度太乱,反而影响了考查的效果。

适当在提问的时候增加一点限制,使到考生答题切入的口径更加一致,从分析的深度来区分考生的水平,也是不错的命题选择。

5.新材料作文命题得到了深化与完善。

今年的作文题型属于通常所说的新材料作文,今年的题目比去年的题目更加完善,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更加明晰。

按照大家的说法就是“今年的作文题更像材料作文了”。

题目以三个贫困家庭对待富翁捐助的不同态度作为材料内容,直接引出作文的要求,不再用一句“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来过渡然后才引出作文要求。

从题目的呈现形式来看,今年的作文题更多的是向全国题的形式靠拢。

题目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也准确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状况。

尽管考生对材料所提供的慈善捐助与接受问题不一定有普遍关注,考生不一定能形成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但是对现实问题有一定关注的考生,还是能够形成一定的思考的。

材料的表述是简洁明晰的,不会造成阅读障碍。

引导考查考生真正的写作能力,可以有效地避免套作和模式化写作。

这种就具体生活现象而引发关注,引出自己述说的作文形式,是应该提倡的。

题目属于故事型的题目,但同时又保留了去年那种话题导引型题目的精神,材料的总体意思就是话题,就是要求写作限制的范围,这个话题没有像去年一样直接点出来,需要考生去概括,但是因为阅读没有难度,要概括这个话题难度也不大。

基本的写作角度通过三个家庭的态度的方式展示出来。

这样处理,在开放性与限制性上取得平衡,既保证了对材料的多元理解,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切入角度的任意扩散。

这是很值得肯定的做法。

总的来说,今年的作文题显得更成熟了。

6.试卷整体制作需要更加细致严谨。

今年的试卷整体上是不错的,难度控制得比较好。

但是试题在阅读文段制作、命题语言、答案制作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瑕疵,需要更加细致严谨的态度,做到精益求精。

具体表现在:

(1)文章删节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文言文阅读文段,删节有些部分不大合理。

第1段“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前后欠缺必要的联系,考生读起来有点费解。

第2段,“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文段删掉了张咏激励的话语,考生理解上连不上。

这些删节只是对文意的连贯性上产生一点问题,还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作为断句考查点的一句,中间也删节了部分语句,这就失去了断句应有的意义,这个就有点不可接受了。

同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文段删节上也存在可以商榷的地方。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一文,是从一篇较长的同名文章删节而来,因为删节的内容较多,对文意的理解的跨度就比较大,有些地方就影响了阅读的效果,思维的连贯性与严密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文段删节是需要的,但在删节的过程中要重视作品的整体性。

(2)命题语言的问题。

清晰的命题语言才能使考生集中精神来回答问题。

有些题目的命题语言假如更清晰一点,考查的效果会更好。

例如第22题,假如在字数上作出具体的限制,就更能表明“简明”的具体要求。

第23题,“续写”容易造成误解,是情节上的延伸,其实按照答案的示例,是要求写出寓言的结尾并揭示出寓意,更多是说理性的语言。

(3)命题切入角度单一的问题。

在选考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目,都存在命题切入角度单一的问题,影响了考查的区分度。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7、18题,两道题目都是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切入的,这样角度单一,不能反映阅读教学的理念。

阅读包括三个维度,作者创作的维度、文本的维度、读者体验的维度。

两道题目都向着一个维度,角度太单一了。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目也存在这种情况。

(4)没有考查探究题是个较大的失误。

今年试题中没有考查探究题,第18题:

“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第21题:

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

请结合文意分析。

这样两道题都不属于探究题。

探究能力层级的考查,是新课标考试大纲的亮点,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应当引起重视,在命题上也应该做好引导。

有人提出,阅读题要随文命题,不一定要考探究题。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既然考试大纲有考查探究题的要求,这样的考查又是一个亮点,考试在命题上就要体现。

整份试卷的阅读题都不考查探究题,这是一个较大的失误。

(5)答案制作与示范性的问题。

有些答案还可以做得更合适一点,有些有可以商榷的地方。

例如,第9题翻译题,第

(1)小题的答案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蜂聚”的“蜂”是名词活用做状语,“像蜜蜂一样”,答案没有将这个落实好。

“则为患深矣”的“为”是动词,“造成”的意思,答案也没有具体落实。

这都是不够严谨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有重叠的地方,“不同的山水用不同的画法”一句话,可以在三道题目里面都得分。

这样的答案处理就不大恰当。

(二)试卷的设计

1.试卷结构

2013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继续保持过去六年的试卷结构,全卷共6道大题,24小题,选择题32分,非选择题118分,满分150分。

考生需回答必考内容的18道小题和选考内容的3道小题。

试卷模式相对稳定,部分题目的考点略有调整,第7小题原来考查“信息筛选”的客观题,换成了断句的考查。

第9题考查三句翻译改为考查两句翻译,另外改变信息筛选题的考查形式,改为主观题考查。

试题类型分为选择题型和非选择题型。

选择题部分,第1题,考查汉字字音;第2题,考查词语;第3题,考查病句;第4题,考查句子衔接;第5题,考查文言实词;第6题,考查文言虚词;第7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第8题,考查文言文文段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第12题,多项选择题,考查对论述文文段文意的判断;第13题,单项选择题,考查对论述文文段文意的判断。

合共占分32分。

非选择题部分,第9题,考查翻译和信息筛选;第10题,考查对一首宋代词作的鉴赏;第11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完全按照最新的背诵篇目来考查,文两道,诗词两道,分值各占一半;第14题,考查对论述文段中重要概念的理解;第15题,考查运用论述文中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具体事例;第16题,考查对散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第17题,考查文章中的“我”的思想认识;第18题,考查对文章中“我”的心理感受;第19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第20题,考查对作品中重要段落的作用的分析;第21题,考查对文段中重要思想做法的理解分析;第22题,考查图表转换成文字表述;第23题,考查寓言的续写;第24题,考查作文。

其中,第16、17、18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做题,第19、20、21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做题。

考生需要选择其中一组试题作答。

2.双向细目表

题号

考点

能力层级

分值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1

字音

A

3

2.47

0.82

1.15

0.28

2

词语

E

3

1.73

0.58

1.48

0.17

3

病句

E

3

2.11

0.70

1.37

0.43

4

句子衔接

D

3

0.88

0.29

1.37

0.08

5

文言实词

B

3

2.45

0.82

1.16

0.36

6

文言虚词

B

3

1.13

0.38

1.45

0.35

7

断句

B

3

1.59

0.53

1.50

0.44

8

分析概括

C

3

1.88

0.63

1.45

0.34

9

翻译和信息筛选

B

10

7.55

0.76

1.99

0.30

10

古诗词鉴赏

D

7

4.13

0.59

1.85

0.39

11

名句默写

A

6

4.86

0.81

1.63

0.38

12

论述文阅读

C

5

3.53

0.71

1.64

0.26

13

论述文阅读

C

3

2.07

0.69

1.39

0.42

14

论述文阅读

B

4

3.08

0.77

1.01

0.27

15

论述文阅读

C

4

2.84

0.71

1.55

0.47

16

文学类文本阅读

D

4

1.47

0.37

0.95

0.27

17

文学类文本阅读

D

5

2.77

0.55

1.24

0.31

18

文学类文本阅读

D

6

2.74

0.46

1.57

0.35

19

实用类文本阅读

C

4

1.87

0.47

0.89

0.18

20

实用类文本阅读

C

5

2.34

0.47

1.07

0.27

21

实用类文本阅读

C

6

2.90

0.48

1.18

0.23

22

语言综合运用

E

6

4.60

0.77

1.32

0.25

23

语言综合运用

E

6

4.05

0.68

1.24

0.15

24

作文

E

60

38.48

0.64

6.55

0.17

3.知识、能力要求考查的分析

第1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A。

参考答案为B。

本题以列来归类,主要考查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的读音。

A项:

chóng/suì、yān/yàn、tiáo/tiáo;B项:

bàng/pāng、zhèn/zhèng、pō/bó;C项:

tāo/tāo、zhēn/chēn、páo/pào;D项:

piē/bié、sǒng/sǒng、ài/yì。

需要注意的是“赈灾/诤言”(zhèn/zhèng),考查到前鼻音与后鼻音的内容,这是广东人说普通话基本没解决的问题,以往很少考,现在考了,表明直面弱点。

B项符合题干要求,故作为答案。

该题满分3分,全省平均分为2.47分,标准差为1.15,难度0.82,区分度0.28。

第2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E。

参考答案为E。

A项“阳春白雪”,原来指战国时楚国的一种高雅而表演难度大的歌曲,能应和的人很少。

后用来泛指高雅而不通俗的文艺作品。

在语段中,前面提到“美术馆”,后面提到“少数人”,这与“阳春白雪”的意义是相契合的。

B项“通常”在语段中作副词使用,意思是“一般,平常”,也是说得通的。

C项“迥异”是形容词,意思是“完全不一样”,这里与风格搭配,是可以的。

D项“高高在上”,原指上天或人处在极高的位置,后泛指身处高位,含有脱离群众、不了解下情之意。

从这个意思来看,“高高在上”不能指“物品”,语段中用其来形容“物品”,对象不合,当为使用不恰当。

这项符合题干要求,作为答案选项。

该题满分3分,全省平均分为1.73分,标准差为1.48,难度0.58,区分度0.17。

第3题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

答案是B。

A项成分残缺,“缓解”缺宾语中心语,应在“载客”后补充“的压力”。

C项成分赘余,“短期内”与“一时”重复,可去掉其中一个。

D项句式杂糅,该句可以改为“最近纽约市颁布了一项关于禁止超市、流动贩卖车、电影院、熟食店等销售大剂量含糖饮料的禁令,以控制日益严重的肥胖现象。

”该题满分3分,全省平均分为2.11分,标准差为1.37,难度0.70,区分度0.43。

第4题考查考生语言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

答案是D。

本语段实质有4个句子,中心大意是辩证地看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关系。

第一句话讲的是生产能力,“过度的欲望”与备选项中的“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相吻合;从第三句话中“但对自然界造成危害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可以看出,前面两句话是分别表达“生产能力”与“科学技术”的问题,第一句讲了“生产能力”的问题,第二句就应该是讲“科学技术”的问题,所以备选项中“科学技术的发达”最符合语境。

“更使一些人误以为可以无视生物的生存权”,后面应该是对这句话的引申,接“看不到生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第三句话出现了“不是……”,备选项中有两句“是……”,这两项接这句话就比较合适。

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呢?

“②是人类的观念”是概述,“⑥是人类怎样运用它们的问题”是具体的说法;先②后⑥是最合适的。

第四句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用“①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最合适。

答案D⑤③④②⑥①就符合这样的思路,所以选D。

该题满分3分,全省平均分为0.88分,标准差为1.37,难度0.29,区分度0.08。

从考生得分情况来看,这道题是全卷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只有29%的得分率。

为什么得分率这么低呢?

从题目来看并不是太难,只能说这道题,考生有陌生感,不好完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说明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比较欠缺。

第5题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B。

答案为C。

C项“绳”可联想“绳之以法”,作动词“制裁”的意思。

其余选项内容都正确,所以选C。

该题满分3分,全省平均分为2.45分,标准差为1.16,难度0.82,区分度0.36。

第6题考查考生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答案为C。

A项第一个“以”作介词,译为“把”,第二个“以”作介词,“因为,由于”;B项第一个“为”作动词,译为“作为”,第二个“为”作介词,“为……所”结构表被动;C项两个“而”都做连词,表顺承,译为“然后”;D项第一个“者”做不定代词,译为“……的人”,第二个“者”作助词,表停顿。

C项符合题干的要求。

该题满分3分,全省平均分为1.13分,标准差为1.45,难度0.38,区分度0.35。

第7题考查对浅义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答案为A。

断句首先要弄懂句子的大致意思。

这段要求考生断句的话。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李顺叛乱,张咏激励、劝勉、厚待上官正,使上官正下定决心挥师直进,取得胜利;二是当时在乱寇抢夺之时,民众大多被迫屈从,张咏宽大处理,使他们各归田里。

这样的理解,A的断句就是最恰当的,所以作为答案选项。

该题满分3分,全省平均分为1.59分,标准差为1.50,难度0.53,区分度0.44。

第8题考查考生对选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

答案C。

C项“张咏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错误,原文表述为“俟秋成,当仍旧法”,意思是歉收时对贩卖私盐的人从轻处分,等到收获的季节,仍然要执行严格的律法。

做这样的题目,最好的办法就是将题干放回到原文中去,找出对应的部分,进行细致比较。

该题满分3分,全省平均分为1.88分,标准差为1.45,难度0.63,区分度0.34。

第9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考查翻译,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部分是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理解能力。

参考答案为:

(1)(7分)①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已,一旦纷纷聚集做盗贼,那危害就大了。

答对“自活”“蜂聚”各给1分。

答对大意给2分。

②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

答对“名之”给1分。

答对大意给2分。

参考答案已经解释得比较清楚了,无需再多言。

但是从答案来看,翻译第一句,“蜂聚”假如翻译成“像蜜蜂一样聚集”,“为”翻译成“造成”就会更好,更符合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实际。

(2)

郡里讨论推荐张咏为进士候选人的第一名,张咏把这个资格让给了夙儒张覃。

(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②张咏鼓励蜀中品学兼优的读书人积极参加科举考试。

(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③张咏显达后,三十年里一直在寻找有才德的同学傅霖。

(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答对l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找出的事例只要能体现张咏“惜才”,即可给分。

本小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将原来的客观题变成主观题来考,需要考生对原文意思有大致的理解,难度不算大。

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理解“惜才”的含义,就是“爱惜人才”的意思。

在此段文中张咏“惜才”表现在三处,一处是谦虚让贤,推荐张覃为第一名,自己甘心其后。

第二处是鼓励乡中有学问的才俊积极参加科举。

第三处是张咏自身显达之后,仍坚持三十年寻访有才德却归隐的旧同学傅霖。

本题要求可以摘抄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

从答题技巧来看,用摘抄的方式来答题肯定效果要比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作答要好。

但从命题的目的来看,这道题放到翻译题一块,应该是有考查考生对文章意思的理解。

阅读文言文,除了有如翻译这样严格的理解要求外,也可以有大致上的意思理解。

这样的考查方式是很好的,所以用自己语言作答的能力要求中学还是要落实的。

该题满分10分,全省平均分为7.55分,标准差为1.99,难度0.76,区分度0.30。

第10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D。

参考答案为:

(1)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

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

(2分)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2分)

(2)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情切,在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技以寄托思乡之情。

虽然那不是家乡苏堤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新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词的艺术技巧。

“借景抒情”是常用的诗词写法。

答题的关键思路是弄清楚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写了什么景,这个是很简单的问题,从词作中找出描写的景,是很容易的事情。

楼上人在吹笛、山景、水景、云景、燕子、梨花、雨等写景的关键字就出来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楼上谁将玉笛吹”,是用典。

李白的诗作常用到“玉笛”,著名的如《春夜洛城闻笛》中的“谁家玉笛暗飞声”和《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有哀怨、有思乡之情。

“山前水阔暝云低”,春水茫茫,暮云低垂,有心情黯淡、压抑的感情。

“劳劳燕子人千里”,看到远飞的燕子,自己身在千里之外,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到家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落落梨花雨一枝”,一枝梨花被雨打后稀疏零落,抒发了凄清孤独之情。

考生笼统答为哀怨之情、思乡之情、孤独之情都是可以的。

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词的思想内容。

为什么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