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伤寒论太阳病篇 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8880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伤寒论太阳病篇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最新伤寒论太阳病篇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最新伤寒论太阳病篇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最新伤寒论太阳病篇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最新伤寒论太阳病篇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伤寒论太阳病篇 期末复习资料.docx

《最新伤寒论太阳病篇 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伤寒论太阳病篇 期末复习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伤寒论太阳病篇 期末复习资料.docx

最新伤寒论太阳病篇期末复习资料

第1章辨太阳病脉症并治

第1节太阳病纲要

1、太阳病脉症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太阳主表,卫外。

外感先病太阳。

症状解读——脉浮:

邪在外,卫气浮于外抗邪。

正气未虚。

头项强痛:

太阳经循行头项,外邪易犯,风寒外束,经气受阻。

恶寒:

外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温分肉”。

2、太阳病分类提纲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症状解读——发热:

风寒袭表,阳浮抗邪。

汗出、恶风:

风性疏泄,伤于卫阳。

卫外失固,营不内守,营阴外泄。

脉缓:

营阴外泄。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症状解读——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与感邪、体质、卫气郁闭有关。

(风寒甚,卫气郁闭重未能达表则不发热。

)体痛:

寒性凝滞。

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经气运行不畅。

呕逆:

风寒束表,表气郁闭,里气不和,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

***寒性凝滞,郁闭营卫,无汗脉紧。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症状解读——发热而渴,不恶寒:

温邪犯表,化热伤津。

误治解读——误汗:

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则变为风温。

热邪鼓动气血,身灼热、脉浮盛有力。

热盛迫津外泄,自汗出。

伤津,身重。

热扰神明,多眠睡、语言难出。

邪热壅肺,鼻息必鼾。

误下:

攻下伤阴伤津,小便不利。

肝肾阴精不能上承于目,直视。

热盛神昏,关门不固,二便失禁。

误火:

热盛伤津,动风,惊痫、瘛疭。

热伤肝胆,水不涵木,黄疸。

3、辨病发于阳、发于阴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4、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脉静:

脉律缓,未变化。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

太阳病患者

5、太阳病欲解时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第2节太阳病证

1、太阳病经证

(1)中风表虚

1.桂枝汤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鼻鸣干呕:

风邪犯表,肺气不利,鼻鸣。

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干呕。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为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病机:

风寒袭表,营卫不和。

症状:

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

主方:

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发汗、敛汗。

辛甘化阳以助卫气。

酸甘化阴以助营阴。

健脾和胃。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针刺疏通经脉,泄风邪,增强祛邪之力。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

宜桂枝汤。

正气不足,不可用麻黄汤峻汗。

桂枝解肌调和营卫护胃,不致胃燥。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气逆为正邪相争。

不上冲为伤正过重。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复烦:

即太阳中风表证。

已发汗,腠理疏松,不宜麻黄汤峻汗。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荣气和:

营气无病。

病机:

卫失固守,营不内守。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辨证要点:

藏无他病、卫气不和。

治疗原因:

病前调和营卫、防止过汗。

2.桂枝汤禁例

(16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病重药轻,发汗不彻,邪气郁闭,则变证。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湿热内蕴。

桂枝汤辛温助热,甘温助湿,湿热盛则胃气上逆。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阳热内盛而用辛热之药,热伤血络,肉腐为脓。

3.兼证

a)桂枝加葛根汤证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项背强几几:

太阳中风,症状重,范围大。

病机:

风寒袭表,卫强营弱,经气不利,筋脉失养。

症状:

太阳中风+项背强几几。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筋。

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病因:

太阳病误下,里气损伤,表邪乘虚内陷,表证未解,表里同病。

病机:

风寒外袭、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症状:

发热恶风汗出头痛,喘咳。

治疗:

发汗解肌、调和营卫、降气平喘。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c)桂枝加附子汤证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漏:

渗泄,指不间断地小量出汗。

小便难:

量少且不畅。

微急:

轻度的拘急。

太阳病发汗太过,卫阳受损,卫外不固。

汗漏不止致阴津亡失。

故为阴阳两虚(阳虚为主)。

阳虚气化无力,阴虚膀胱津少,因而小便难。

阳虚失温,阴伤失润,因而筋脉失养,四肢难。

病机:

卫阳不固,阴津不足,兼表证未解。

治疗:

汗止则津不泄,阳生则阴长,故以扶阳解表为主。

d)桂枝去芍药汤证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脉促:

此处指脉来急促。

胸阳受损但未大虚,表邪内陷郁而不伸,正邪相争因而脉促。

胸满:

误下后胸阳受损,失于布达。

病机:

胸阳不振,表邪未解。

治法:

解肌祛风、宣通阳气。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微寒:

脉微而恶寒。

胸阳受损较重。

病机:

胸阳受损,表邪未解。

治法:

温经复阳,解肌祛风。

(芍药阴柔,有碍宣通阳气)

e)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发汗后身疼痛”可见于:

一、表未解。

二、外邪侵袭肌肉、骨节,症见活动不利、脉浮虚而涩。

三、过汗伤营,筋脉失养,并伴表邪未尽。

症见身痛绵绵,脉沉迟。

病机:

营卫不和证,气营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

调和营卫,益气养血。

(2)伤寒表实证

1.麻黄汤证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发热:

外邪袭表、表闭阳郁、正邪交争。

恶风:

卫失温煦。

无汗:

寒性收引、营阴闭郁。

头项背痛:

足太阳循行处,寒凝经脉。

喘:

肺合皮毛,毛窍闭塞则肺失宣降。

病机: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营阴凝滞、肺气失宣。

治法: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黄汤为发汗峻剂,故不需啜粥,防止过汗。

且表虚自汗、虚人不可。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若有太阳表实证症状,脉浮而不紧或脉浮而数,亦可用麻黄汤。

脉症合参为主。

若脉数为化热,不可。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胁痛胸满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本条论太阳病转归。

1.脉浮细为趋向缓和,表证已解。

2.转为少阳证。

3.“脉但浮者”,以脉代证,指表证仍在。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者,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阳气重:

受外邪束缚,阳气郁闭较重。

1.病证未变,仍用此方,不必拘于时。

2.迁延日久,阳郁较重,因而表证难尽。

药后,正邪交争激烈,郁热上扰,内迫营血,因而发烦目暝、鼻衄。

*若衄后身热不退,为热入营血。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汗血同源,衄则邪有出路。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脉浮紧”:

以脉代证。

衄而不解,仍需汗解。

*衄后再汗需注意:

1.血量不大。

2.无内热烦躁。

3.无热入营血。

2.麻黄汤禁例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当滋阴解表。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便血:

此处指尿血。

下焦湿热禁用汗法。

湿热而辛温发汗,则阴亏内热,血热妄行。

*当育阴清热、利水通淋,兼以表散之法。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疮疡早期多为热毒壅滞之实证,久则气血两虚。

发汗则营血更需,筋脉失养。

*当调补气血,清解余毒。

兼以解表。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额上陷脉急紧:

太阳穴动脉拘急。

眴(音顺):

目动。

伤阴则筋急直视。

阴血虚心神失养,则心烦不眠。

*养血滋阴解表。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寒慄(音利)而振:

寒战。

失血久则气血两虚。

再发汗则失于温煦。

*益气养血解表。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恍惚心乱:

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汗家阴阳两虚,阳虚发汗则心神失养而浮越。

阴津阳气不得濡润温煦,则溺后痛。

*固涩敛阴止汗,重镇安神。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蚘(音由):

蛔的古体字。

脾胃素寒者用辛温峻汗,中焦阳气更虚,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上逆。

*宜温中解表:

桂枝人参汤、小建中汤等。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须:

等待、等到。

下后正虚,清阳之气不能实四肢,兼以表邪未解则身重。

阳虚则心悸。

阳虚、里虚禁汗。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

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尺中迟:

此处指尺脉迟涩无力。

阳虚里气不足,阴虚营血亏损,皆不可发汗。

3.兼证

葛根汤证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病机:

风寒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治法:

发汗解表,升津舒津。

(桂枝汤减少桂、芍,加麻、葛。

大青龙汤证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烦躁:

阳气内郁益盛,热扰心神。

厥逆:

手足冷。

伤阳。

惕、瞤:

皆指肌肉抽动。

伤阴。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发之:

发散解表。

病机:

风寒外束,阳郁内热。

症状:

太阳病表实症状+内热烦躁。

治法:

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大青龙汤:

麻黄汤倍麻黄,加生姜大枣、石膏。

小青龙汤证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心下:

即胃脘部。

水气:

水饮为患。

噎:

咽喉部有气逆阻塞感。

伤寒表不解:

麻黄汤证症状。

干呕:

水饮扰胃,胃气上逆。

咳:

风寒水邪相激,气逆水升,上逆犯肺则咳。

渴:

水饮停聚,阻碍气机,气不化津。

利:

水走肠间,清浊不分。

小便不利少腹满:

水寒滞气,膀胱气化失司。

喘:

水寒射肺、肺气上逆。

(以干呕发热而咳为主症。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病机: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症状:

麻黄汤证症状+水饮内停诸症。

治法:

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3)表郁轻证

1.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如疟状:

发热恶寒呈阵发性,发无定时。

清:

同圊。

大小便正常。

脉微缓:

非微弱意,脉不浮紧。

阴阳俱虚:

表里俱虚。

不呕清便:

未入少阳、阳明。

面热身痒:

外邪郁闭,阳气不宣,营卫不和。

病机:

表郁日久,邪轻证轻。

症状:

发热恶寒如疟状,或伴面热身痒。

治法:

辛温解表,小发其汗。

2.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脉洪大而非阳明证。

病机:

表郁日久,邪微证微。

症状:

恶寒发热,一日再发。

治法:

辛温轻剂,微发其汗。

3.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无阳:

阳气虚弱。

该证亦不可发汗。

病机:

表郁邪轻,外寒内热。

症状:

发热恶寒如疟状,发热多恶寒少。

口微渴,心烦。

治法:

微发其汗,兼清郁热。

(桂枝汤+麻黄、石膏)

对比:

麻桂各半:

表郁稍重。

一日二三度发。

桂二麻一:

表郁较轻,一日再发。

桂二越一:

表郁+里热。

2、太阳病腑证

(1)蓄水证(五苓散证)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消渴:

口渴而饮水不解。

烦躁不得眠:

“胃不和则卧不安”。

少量频饮,防止过饮水停。

脉浮微热:

表未尽解。

太阳表邪未解,循经入腑,致膀胱气化失司,水蓄下焦——水不下排、津不上承。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病机:

水蓄下焦,气化不利,表邪不解。

主症:

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水逆,苔白滑。

治法:

化气行水,兼解表。

猪苓、泽泻:

渗湿利水。

茯苓、白术:

健脾利湿。

桂枝:

通阳化气。

#茯苓甘草汤证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汗后胃阳被伤,水饮不化,水停中焦。

因无关下焦,故口不渴,小便自利。

五苓散证:

渴,小便不利,证在下焦。

茯甘汤:

不渴,自利,证在中焦。

(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

里急:

小腹胀满急迫。

病机:

胃阳不足,水停中焦。

主症:

胃脘部悸动不宁、推按之水声辘辘,四肢不温、口不渴、小便利,苔白滑。

治法:

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茯苓、桂枝、甘草、生姜)

(2)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证

(106)太阳病不解,热解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气汤。

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化热,血热互结于膀胱。

血热初结,热重瘀轻,病势轻浅,可自愈。

病机:

血热初结,蓄于下焦。

主症: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舌红苔黄,脉沉涩。

治法:

活血化瘀、通下瘀热。

桃仁:

活血化瘀,大黄芒硝:

泻热散结通下,桂枝:

温经活血,甘草。

2.抵当汤证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小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结胸:

痰水等有形实邪凝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硬满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鞕:

音硬

表里同病,但病势重,故不需先解外。

***太阳之邪随经入里,蓄水者病在膀胱气分,故小便不利。

蓄血者病在血分,无关气化,故小便自利。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

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脉沉主里,脉结因气血凝滞不利所致。

发黄:

湿热郁蒸。

湿热发黄,黄而鲜明,伴小便不利、心烦,无发狂。

无血:

此处指无蓄血证候。

谛(音帝):

确实。

病机:

瘀热互结,病在下焦。

治法:

破血逐瘀,泻热除实。

水蛭、虻虫:

破血逐瘀。

桃仁大黄:

活血化瘀、泻热除实。

3.抵当丸证

(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

宜抵当丸。

不可余药:

不可用其他药//当尽服其药。

晬(音最)时:

周时,一昼夜。

病机:

瘀热互结、病势较缓。

第3节合病并病

1、合病

(1)太阳阳明合病

1.麻黄汤证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太阳阳明合病,偏重于太阳。

2.葛根汤证

病机:

风寒束表,内迫大肠。

主症: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下利。

治法:

发汗解表,升津止利。

方:

桂枝汤方加葛根、麻黄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词解】必:

如果。

自下利:

非经误治而自然发生的下利。

3.葛根加半夏汤证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2)太阳少阳合病

黄芩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病机:

少阳邪热,内迫阳明。

主症:

发热口苦、腹痛利下臭秽等

治法:

清热止利,或兼和胃降逆。

方:

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3)三阳合病

(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解析】脉浮,太阳脉;脉大,阳明脉;上关上,端直以长,即弦脉,少阳脉。

阳明里热盛,热扰心神,嗜睡;盗汗,目合则汗。

2、并病

(1)太阳阳明并病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

何以知汗出不彻?

以脉涩故知也。

【词解】怫,郁也。

但作:

归咎。

【解析】太阳病发汗不彻的转归与证治。

脉涩,外邪郁闭,气血郁滞不畅的表现。

(2)太阳少阳并病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以请不止,当刺期门。

(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愈、肝愈。

慎勿下之。

(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第4节太阳病变证

1、辨治纲要

(1)变证治则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

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坏病:

变证,指因误治使原发病发生反常变化,已无六经病临床特征的证候。

特征:

1.原始证候已发生变化。

2.不属于传经之变。

3.证候复杂。

不中:

不可。

(2)辨寒热真假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数为客热。

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3)辨虚证实证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

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4)辨汗下先后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辨标本缓急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2)病发热头痛。

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

宜四逆汤。

2、证候分类

(1)热证

1.栀子豉汤类证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

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词解】懊憹:

心中烦闷不可名状。

【解析】论热绕胸膈的成因与证治。

汗吐下后,余热未尽,热扰胸膈。

病机:

热绕胸膈主症:

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等。

治法:

清宣郁热。

方:

栀子、香豉

栀子厚朴汤证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解析】热绕胸膈,腹满

病机:

热绕胸膈,气滞于里症状: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治法:

清热除烦,宽中除满方:

栀子、厚朴、枳实

栀子干姜汤证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解析】热绕胸膈,兼中寒下利

病机:

热绕胸膈,中焦虚寒主症:

身热不去,微烦,下利,食少

治法:

清上温中方:

栀子、干姜

栀子豉汤禁例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2.麻杏甘石汤证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解析】邪热壅肺作喘

病机:

邪热壅肺主症:

喘息,汗出,发热,口渴,咳嗽,咳痰黄稠,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宣肺

3.白虎加人参汤证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解析】太阳病传阳明,热盛气阴两伤

病机:

阳明热盛,气津两伤症状:

大热,大汗出,大渴,脉洪大,恶风等

治法:

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4.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解析】里热协表邪下利证治

病机:

热迫大肠,兼表证未解主症:

下利不止,喘,汗出,大便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治法:

清热止利,解表方: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2)虚证

1.心阳虚证

a)桂枝甘草汤证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解析】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而致心悸

病机:

心阳不足,心失所养主症:

心悸、心慌、喜按

治法:

温通心阳

b)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解析】心阳虚烦躁

病机:

心阳虚弱,心神不敛主症:

心悸、烦躁、舌淡、苔白

治法:

温通心阳,潜镇安神

c)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112)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解析】心阳虚惊狂

病机:

心阳亏虚,心神不敛,复被痰扰主症:

惊狂,卧起不安,心慌心悸

治法:

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涤痰方:

桂枝救逆汤

d)桂枝加桂汤证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解析】心阳虚奔豚

病机:

心阳亏虚,下焦阴寒,乘虚上逆主症:

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心悸

治法: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2.阳虚兼水气证

a)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