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山西省制造业为例课件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8787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山西省制造业为例课件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山西省制造业为例课件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山西省制造业为例课件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山西省制造业为例课件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山西省制造业为例课件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山西省制造业为例课件资料.docx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山西省制造业为例课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山西省制造业为例课件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山西省制造业为例课件资料.docx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山西省制造业为例课件资料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山西省制造业为例

摘要:

中小企业根据业务发展上的联系性,在地理位置上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企业集群,获得了集群效应,为各区域的全方面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采用SWOT分析法对山西发展制造业产业集群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帮助制造企业找准问题、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科学规划,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一、中小企业集群的内涵和实践

企业集群是指一组彼此独立自主,但相互之间依托于资源共享和互补、专业分工和协作等特定关系,组织结构介于纯市场和层级两种组织之间,在地理上靠近的多个企业,其主体是中小企业。

“企业集群”在各种参考文献中也有多种称谓。

可称为产业集聚、新产业区、企业网络等。

由于企业集群中大多是中小企业。

因此亦可被称为中小企业集群。

二、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

学者们对中小企业集群概念的定义并不完全统一。

在各自的定义中,其内涵、着眼点都有一定的差距。

最早对中小企业集群问题进行研究的是马歇尔(1890),他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是由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成的“外部经济”促使小企业的集聚从而形成小企业集群。

而胡佛(1975)将小企业集群看作是具有“集聚体”规模效益的企业群体。

综合以上定义,可以概括为: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大量相关企业、机构集聚于特定的地域范围之内,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货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规则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

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也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更是产业成长的一种重要路径。

三、山西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省中小企业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品种繁多,分布不一的产业化集聚的新格局。

以煤焦化、钢铁、铸造、玻璃器皿、医药、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等为主的产业集群正在兴起。

产业布局主要是:

煤焦化产业主要分布在晋城、大同、阳泉、吕梁等主产煤区;钢铁、铸造产业主要分布在太原、运城、晋城等市;玻璃器皿产业主要分布在晋中市;农产品加工产业主要分布在太原、运城、长治等地。

目前,这些产业集群在当地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统计:

2008年,我省重点产业集群50个,其中同一区域、同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企业不低于100户的产业集群21个;50个重点产业集群按所属行业分;煤焦化工7个,铸造工业11个,医药工业4个,农产品加工业7个,玻璃器皿制造工业1个,其他类20个。

产业集群企业总户数25117户,从业人员43.2万人。

2008年,产业集群完成销售收入3102.32亿元,利润总额完成近291.21亿元,上缴税金完成367.55亿元。

我省产业集群迅速发展,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拓展初见成效

我省是个以煤炭生产为主的能源大省,按照省委、省政府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三个发展”的总体思路,我省中小企业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要求,在关闭一批高污染、高耗能、高耗物煤焦铁企业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煤焦铁企业向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涌现出一批创办、转产和支持第三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新兴产业的先进典型。

如:

太原的金港、万狮两座五星级酒店就是由民营煤炭企业投资兴建的;晋中的绵山、晋城的皇城相府等风景名胜区,也是由民营煤炭企业投资开发的。

2、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重组、联盟、技术改造等方式,使得一批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以太原市为例,目前,太原市初步形成了六个产业集群技术联盟。

分别是不锈钢产业集群技术联盟、三益电子科技专业科技园、钕铁硼产业集群技术联盟、重型机械产业集群技术联盟、医药产业集群技术联盟、新型墙体材料产业集群技术联盟。

以太原不锈钢工业园区为例,目前,该园区已有太原阳光园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等53家国内企业顺利入驻园区,企业间基本做到了技术、资源共享,产品质量得到提高,产品种类更趋多元化,主要产品涉及不锈钢钢管、法兰、厨具、板网、工艺品、小五金等多种产品,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不锈钢无缝钢管生产线,将全国打造成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产业基本。

太原经过产业集群技术联盟,不但使优势产业日趋壮大,同时也整合了科技资源,降低了研发成本,使产品提档升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并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按照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围绕技术创新和提档升级做文章,通过装备的不断更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的不断创新、规模的不断扩大,使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断提高。

如晋城城区九州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原先是一家生产日用手工玻璃制品的企业,近年来,企业通过不断调整单一的产品结构,坚持把科学技术和改革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加大投入,重点突破,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通过公司上下共同努力,该公司已成为一家集日用手工玻璃制品研发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出口创汇企业,产品远销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之路。

近年来。

山西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且态势强劲.但还不足以与沿海一带相比。

因此.了解山西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山西省经济的发展和振兴中部崛起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制造业是为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其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较低,是一个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是我省建设新型正业基地和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

建立起强大的制造业,是提高综合实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

四、山西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以制造业为例:

(一)S——优势

“十一五”时期以来,我省制造业取得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主要指标等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006年—2011年,制造业增加值由129.1亿元增加到321.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由459.3亿元增加到1336.6亿元;利税总额由28.02亿元增加到82.7亿元。

从各项指标占规上工业比重看,制造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虽总量保持较快发展,但由于我省传统工业的刚性结构,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以下简称规上工业)的比重基本稳定,对我省工业的贡献保持平稳。

(二)W——劣势

横向比较,我省制造业呈现以下特点:

1、我省制造业企业单位数明显偏少

从2008年—2010年数据看,我省制造业企业单位数明显偏少,不足800户,中部其他五省单位数均在1000户以上。

2009年以来,河南、安徽、湖北三省制造业企业单位数均在4000户以上,2010年,安徽省制造业企业单位数超过5000户,而我省仅789户,占全国比重为0.5%。

表1全国及中部六省制造业企业单位数(个、%)

地区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企业

单位数

占全国比重

企业

单位数

占全国

比重

企业

单位数

占全国比重

全国

144653

100

147176

 100

154406

 100

山西

666

0.5

727

0.5

789

0.5

河南

4360

3.0

4191

2.8

4727

3.1

安徽

3533

2.4

4443

3.0

5216

3.4

湖北

3460

2.4

4049

2.8

4796

3.1

湖南

2477

1.7

2715

1.8

2939

1.9

江西

1343

0.9

1406

1.0

1507

1.0

2、我省制造业总产值及占全国比重相对较低

近年来我省制造业总产值较快增长,但总量较低,占全国比重低于0.5个百分点,中部其他五省占全国比重均超过1个百分点。

以2010年为例,我省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106.2亿元,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比重为0.5%,中部其他五省中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最低的江西为1.2%,而湖北占全国比重达到3.0%。

表2全国及中部六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及比重(亿元、%)

地区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工业

总产值

占全国

比重

工业

总产值

占全国

比重

工业

总产值

占全国比重

全国

166949.9

100.0

185363.1

100.0

236996

100.0

山西

732.6

0.4

753.88

0.4

1106.02

0.5

河南

4453.4

2.7

5114.47

2.8

6808.42

2.9

安徽

3173.6

1.9

4205.83

2.3

6069.04

2.6

湖北

4373.5

2.6

4997.02

2.7

7192.19

3.0

湖南

2583.5

1.5

3428.3

1.8

5112.13

2.2

江西

1544.9

0.9

1970.62

1.1

2751.19

1.2

3、我省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及占规上工业比重较小

与中部其他省份比较,我省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及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较小。

以2011年为例,我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刚刚突破300亿元,中部其他五省中最低的江西省接近800亿元,其他四省均在2000亿元以上;从占规上工业比重看,我省仅为5.4%,中部其他五省中最低的河南为14.3%,其他四省均在20%以上。

表32010年与2011年中部六省制造业增加值及比重(亿元、%)

省份

2010年

2011年

工业

增加值

占规上工业

比重

工业

增加值

占规上工业

比重

山西

259.0

5.8

321.2

5.4

河南

1624.0

17.9

 

 14.3

安徽

1670.7

29.8

2179.3

30.9

湖北

2036.1

33.2

2722.6

31.8

湖南

 

 

2152.3

26.5

江西

647.7

20.9

792.8

20.3

4、我省制造业销售收入及比重较小

近几年我省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较快,占全国比重稳步上升,但比重依然较低。

其他五省比重均大于1个百分点。

以2011年为例,我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336.6亿元,占全国制造业销售收入比重为0.6%,中部其他五省中占全国比重最低的安徽占全国制造业销售收入的1.2%,是山西的两倍。

而河南省达到3.9%,是山西的6.5倍。

表4全国及中部六省制造业销售收入及比重(亿元、比重)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销售收入

占全国比重

销售收入

占全国比重

销售收入

占全国比重

销售收入

占全国比重

全国

162818.7

100.0

181248.2

100.0

234050.8

100.0

241214.7

100.0

山西

705.3

0.4

730.53

0.4

1074.81

0.5

1336.6

0.6

河南

4288

2.6

5059.33

2.8

6851.59

2.9

9484.7

3.9

安徽

2887.1

1.8

3699.94

2.0

5546.3

2.4

2987.6

1.2

湖北

4204.9

2.6

4804.09

2.7

6644.63

2.8

8108.2

3.4

湖南

2489

1.5

3244.6

1.8

4935.01

2.1

6998.9

2.9

江西

1509.5

0.9

1949.31

1.1

2762.78

1.2

3672.0

1.5

5、我省制造业盈利能力相对较弱

利润占销售收入比重反映盈利能力的强弱。

以2011年数据为例,我省制造业利润占收入比重为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大大低于中部其他五省,其中,最低的安徽和江西利润收入比为6.3%,高于我省2.8个百分点,河南省利润收入比达到8.9%,高于我省5.4个百分点。

表62011年全国及中部六省主要效益情况(亿元、%)

地区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

利润占收入比重

全国

241214.7

13117.7

5.4

山西

1336.6

46.8

3.5

河南

9484.7

841.1

8.9

安徽

2987.6

187

6.3

湖北

8108.2

598.2

7.4

湖南

6998.9

505.6

7.2

江西

3672

231.8

6.3

(三)O——机会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山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必将伴随着各种优惠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

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这将给地处内陆地区的山西带来更多的历史机遇。

有利于充分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从而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

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受到特别关注。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产业集群日益重视,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与重视程度日渐提高,积极研究、推广基于产业集群的政策。

这为山西产业集群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国有企业的改制如火如荼。

目前,山西国有企业还占有较高的比重。

国企的改革,为培育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四)W——威胁

1.来自周边省市的竞争。

由于与周边省市在区位条件及所面临的发挥环境上多有相似之处,山西要培育产业集群,实现经济的发展,在引进外资、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必然会与周边地区展开激烈竞争。

2.来自东部、西部广大地区的压力。

在举国上下都在致力于发展的大环境下,山西要实现经济的发展,除来自中部周边省市的竞争压力外,还必然受到来自东部、西部等大地区竞争的压力。

3.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济的全球化、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大公司的出现,必然会使处于形成时期的产业集群直接面临全球化的竞争,弱小的产业集群也可能会因此而夭折。

五、加快山西省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制造业是山西加快转型发展、实现跨越发展、全面推进工业新型化的必然要求、必由之路,是全省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新的支柱产业的战略选择和有效途径。

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必须大力推进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大对制造业总量的提升、品牌的开发,加强对制造业的扶持力度,真正使制造业成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标志性行业。

从总体上考虑,山西制造业发展的对策是:

解放思想,加大制造业改革开发的力度,以体制创新、结构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为契机,促进山西制造业的发展。

(一)加快发展步伐、扩大经济总量

一个行业如果要发展需要存在一定的规模效应。

全省制造业企业单位明显偏少,规模相对较小,缺乏旗舰式企业,制约经济效益的增长。

因此需要多管齐下提升制造业经济总量,引导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加市场占有率。

在提升总量的同时,必须注意质量,实现好字当先,提升制造业经济总量。

(二)加强制造业品牌建设

全省制造业中不乏技术领先的企业,太重集团的多项产品用于国家的高精尖领域,如神州飞船发射架等。

但全省对品牌的打造与的宣传力度相对不足,缺乏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国内外很多案例证明技术领先并不等于市场占有率领先,因此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对品牌的打造与宣传。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激励机制引导,可设立振兴制造业专项扶持基金扶持重点企业、有潜力的企业。

加快落实产业政策,全面建立和深化与部委、央企等的战略合作,多上大项目。

建立优惠政策机制,巩固和提高优势产品的省内市场占有率。

落实技术进步政策,全面加强和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实施人才振兴战略,强化培养引进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

树立登高望远理念,实施质量振兴工程和推动品牌战略。

创优投资项目带动环境,加强考核推进制造业振兴。

(四)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工作重点及责任分解要求,成立整合提升制造业领导组。

为确保制造业重点发展项目的顺利实施,各级、各部门、各企业必须加强领导,实行目标责任制,把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人,作为考核依据,并对项目实施有效的跟踪协调、监督服务。

(五)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积极发展民营经济。

鉴于制造业的特点,目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是我省制造业的主要力量。

因此,国有企业的活力与实力是否增强,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我省制造业的振兴。

要继续大力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使国有企业的活力增强,在振兴制造业中发挥应有的骨干作用。

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对全局影响较大的企业应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改造及上市等方式进行彻底的股份制改造,从而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要通过合资合作、内部职工持股和引进民营资本等方式,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激活企业活力。

要大力推进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结合、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结合、自身发展与引进外资结合和军地结合,促进优势资产重组和整合,促进资产存量向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资产运营的效率。

对制造业的中小型企业则应完全放开搞活,真正走向市场,自己决定其发展的组织形式;要积极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

从国内一些制造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和行业看,非国有企业在其中占了较大的比重。

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创造有利于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积极引导那些具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非国有企业参与对国有制造业企业的改造、改组、重组,激活制造业的机制。

在改革体制的同时,要注意协调解决几个已经出现的问题:

(1)大力发展零部件产业。

克服重整机、轻配套、轻零部件的传统观念,从体制上消除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和地方保护的障碍,从价格上理顺整机与零部件的效益比例,创造公平、有序、有法可依的市场环境。

(2)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特别是由科技人员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使之成为机制灵活、创新强劲的“小型巨人”。

(3)加速建设技术服务体系。

制造业的大型企业集团,需以大量中小企业为支撑,而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技术方面的实力,因此,必须建设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来源不足、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发展资金紧缺等问题。

(六)推进结构调整。

积极推进不同部门、不同产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重组,改变原有的部门分割所造成的不利于制造业发展的产业格局,尤其要推进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的结合,促进用户与制造部门的结合,工艺与装备的结合。

调整的重点之一是调整组织结构。

首先,以提高山西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按产品特性及工艺特点对相关装备企业实行战略性重组。

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人才、资金、技术、产品、市场的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其次,要鼓励和支持一些重点装备企业实行有效规模经营,即按照企业“两头在内,中间在外”——技术和销售在企业内部,制造在企业外部的发展趋势,努力改变装备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组织模式,在有限的范围内和时间内实现规模经济。

再次,发展一些具有较强专业化协作能力的小型企业。

这些小型企业的发展要突出专业、精细、配套、灵活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形成制造业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调整的重点之二是以市场需求为重点,切实推进山西制造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发展高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使其成为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利用其技术密集、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技术生命力强的特点,对传统产业进行融入、改造和提升。

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是相对而言的,传统产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本身就属于高技术产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者不可偏废。

一方面,优先发展一批重点优势产品,如电力输配装备、交通运输装备、起重装备设备、煤矿机械装备、通用机械装备等市场前景和出口状况好,技术水平高,对行业有着较强带动作用的重大技术装备产品,以及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机电一体化和高新技术装备产品;另一方面,要大力限制和淘汰那些市场前景不好,技术落后,工艺陈旧,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传统产品,达到优化制造业产品结构和净化机械装备产品市场的双重效应。

(七)加强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随着大批科研研究院所的转制,原有的基础技术研究已经削弱。

应该加强大型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

加快建立政府资金引导与企业投入相结合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体系。

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重点用于支持重要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及产学研合作开发项目。

依托大型骨干企业技术中心,联合省内外研发机构,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联盟”,力争在制造业领域的重点技术研发上率先突破。

政府应当关注和扶持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开发和利用,选择一些关键技术列入省的科技发展计划,由科研部门和企业共同研制和开发。

要重视对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服务体系的建立。

相对来说,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更为薄弱,政府有关部门及中小企业服务结构应当把技术扶持、推广、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如制定鼓励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引进技术、购买专利及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发新产品。

另外,应注意充分利用国际上的成熟先进技术,通过移植改造,加快研究开发速度,使之形成生产力,走出一条适合企业特点的技术跨越之路。

要依托重点建设项目,采取中外企业联合投标、同行业及上下游产业捆绑式投标招标、联合设计和制造等形式,支持省内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

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省外、境外建厂设点,开展境外加工业务,实现制造业的借力跨越发展。

今后引进技术时,要与国内研发单位结合;引进后,要安排消化吸收的工作,使引进的技术成为自主创新的起点;引进技术工作要与省内自主开发工作结合,因而加快自主开发的进度和步伐。

(八)构建制造业人才保障平台。

改革现行的对企业领导,尤其是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考核、选拔和使用的“泛行政化”办法。

按照企业运行的特点,不沿用行政领导干部选拔、考核的办法,逐步形成使优秀人才成长为企业家的机制;企业领导应保持相对稳定,并着力在企业内形成一个具有卓识的领导群体,以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展开制造业人才状况调研,建立制造业人才信息库,进一步完善制造业人才引进和流动政策。

既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同时,要重视培训一大批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师和技工等实用型人才。

举办与制造业相关的高研班,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研讨提供平台。

加速改革、调整现有的教育体制与内容。

理工科院校,应该培养学生热爱制造业、树立愿为其献身的精神;调整压缩或裁减一批落后专业,新增一批新兴专业。

重视引导学生边学习、边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要特别强调工科院校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零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