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7830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docx

《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docx

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

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

  下文是关于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

(一)

某小区活动中心设计图

  某小区活动中心设计图  

  

  

  

  占地总面积:

700m2设计理念:

本着以人为本,人性化,个性化的理念采用对称式设计方案。

设计宗旨:

服务小区居民日常休闲娱乐活动,为居民繁重的工作减轻压力,同时设有棋牌室和茶品厅,为小区的老年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场所。

设计说明:

  1.设计采用整体圆形结构,内设置喷泉、花坛、凉亭、茶品厅、棋牌、卫生间、老年健身设施等主要设施。

  2.在凉亭、棋牌室、茶品厅周围种植柳树,杨树等树木,石子路旁以草坪为主。

  3.花坛周围和小路旁可适当摆放一些座椅供人们休息。

  4.石子路旁装上路灯以方便居民夜晚散步。

喷泉出装彩灯,夜晚看起来会更漂亮。

  5.棋牌室和茶品厅可以物业或个人承包等形式服务居民。

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

(二)

住宅小区规划要点

  住宅建筑类型的选择

  1.住宅标准。

住宅建筑宜采用多种户型和多种面积标准。

  2.住宅层数。

就住宅建筑本身而言,低层住宅一般比多层住宅造价经济,而多层住宅又比高层住宅经济,但低层住宅占地面积大。

对于多层住宅,提高层数能降低住宅建筑的造价,但6层以上,这一效果将明显下降。

高层住宅并非层数越高越好,层数越高一般造价越大,这主要由于结构形式的改变,增加了电梯、供水加压设备、防水设施、建材费用和施工成本等原因,但造价并不随层数增加而均匀上升,而是跳跃性的,因此对于高层住宅中较经济的层数是一个需要很好研究的问题。

  11层:

7层以上就要有载人电梯,11层以上就要有消防电梯,防火门达到乙级。

因此能赚得多又花得少的就是造11层(电梯都没有的7层多是学校宿舍楼层)

  18层:

11层以上开始需要安全出口,18层以上就要两个了,且11-18层楼梯间还要设计封闭的。

因此赚钱又少花钱少麻烦的的就是18层.

  26层:

19层开始就是一类防火建筑类型了(之前都是二类),两部防火电梯(也有说三部电梯一部防火)和两个防烟楼梯的节奏。

现下很多发展快的城市会有住宅高度限制,比如80米(机场高度限制,微波通道,城市的天际线控制,城市的规划要求)。

80/3=26层,于是就是同时满足住宅限制与利益最大化的层数.

  33层:

高度超过100m时,不论住宅及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

无论从规范还是安全性都是另一个标准了。

因此赚钱多又少麻烦的就是33层了。

  3.满足户室比的要求。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应满足不同人口组成的家庭对住宅的需要,也就是要满足户室比的要求。

  4,因地制宜的原则。

  5.结合地形利于节约用地。

一般说来,住宅进深加大,外墙相应缩短,对于采暖地区外墙需要加厚的情况下经济效果更好。

住宅进深在11米以下时,每增加1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但在11米以上时,效果相应减少。

住宅长度在30~60米时,每增加10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700~1000平方米左右,在60米以上时效果不显著。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形式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此外还有混合式。

  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

  日照时间一般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数为标准。

住宅日照标准根据建筑气候区划不同规定,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宜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日照间距系数是指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的计算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控制标准,以“千人指标”为主,同时对照公共服务设施应占住宅建筑面积的比重,对于新建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规划控制标准,可采用“千户指标”。

  1.千人指标,即每千居民拥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可将“千人指标”和“公共服务设施占住宅建筑面积比重”都作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进行双重控制,即前者作为规划具体项目的指标,后者作为总的面积控制标准,既结合现状,又有利于发展。

  2.千户指标,即每千户居民家庭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网点的建筑面积。

家庭是组成城市最基本的单位,商业部门对居住区的商品供应主要是根据户的经济水平、生活需求购买力进行预测的。

千户指标还可避免千人指标因户均人口变化弹性较大的不足。

千户指标与规划、住宅单体设

  计的计算单位“户”统一协调,但对工矿生活区、旧城改建的居住区和一些中心城市,还应考虑流动人口和单身职工的需要,因此,采用千人指标更为合适。

  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要求和方式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应按照分级(主要根据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使用频率)、对口(对应人口规模,包括流动人口)、配套(成套配置)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其布点还必须与居住区规划结构相适应。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各级公共服务设施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为800~1000米;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为400~500米;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为150~200米。

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

  2.商业服务、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各级居民生活活动中心,并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

  3.应结合职工上下班流向、公共交通站点布置,将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设在交通较方便、人流较集中的地段。

  4.在便于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宜将有关项目相对集中设置,形成综合楼或组合体。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即按二级或三级布置。

  第一级为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包括文化活动中心、医院、菜市场、综合百货商店、旅店、银行、邮电局、派出所、街道办事处、房管所、工商及税务管理所等为全居住区居民服务的机构;

  第二级为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中小学、托幼、文化活动站、粮油店、菜站、小吃部、小百货店、储蓄所、邮政所等设施;

  第三级为居住组团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卫生站、青少年及老年人活动室、综合基层店、服务点、居委会等设施。

  (第二级和第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都是居民日常必需的,通常称为基层公共建筑,这些公建可分为两级,也可不分。

  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宜相对集中布置,以形成居住区中心。

其中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主要由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及物业管理等设施组成;医院宜布置在比较安静,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段;而教育机构也应选择在较宁静的地段,并且保证使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小区级公共建筑可分为商业服务业建筑和儿童教育设施两类。

  1.商业服务业设施。

为了便于居民的使用往往将居住小区级公共建筑的商业服务设施相对集中布置,以形成居住小区的生活服务中心。

居住小区生活服务中心的位置应根据居住区总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系统来考虑,一般可布置在小区的中心地段或小区的主要出入口,其建筑的布置,可设在住宅底层,或在独立地段集中设置。

  2.儿童教育设施。

居住小区中儿童教育建筑主要指中小学,它是居住小区级公共建筑中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最大的项目,它直接影响到居住小区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它们的规划布置一般在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规划结构中就应加以考虑。

中小学由于占地大、建筑密度低,因而常作为住宅组群之间空间分隔的主要手段。

  中小学校应根据居住区内的现状及规划人口均匀布点,其规划布置应保证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能就近上学,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

学生上学(尤其是小学生)不应穿越铁路干线、厂矿生产区、城市交通干道、市中心等人车密集的地段。

  中小学在居住区、居住小区内的位置有几种形式:

  A.中学位于居住区中心,小学则位于居住小区中心,其特点是服务半径小,使用方便,但由于位于居民区中,对居民干扰较大;【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

  B.中学位于居住区一角,小学位于居住小区一角,其特点是服务半径相对A来讲大些,但由于位于角落,对居住生活干扰较小;

  C.中学位于居住区边缘一侧,小学位于居住小区一侧,其特点是服务半径较小,对居民生活干扰也较小;

  D.当居住区、小区规模较大时,可以分别设置两所或两所以上的中学、小学,其位置可分别位于居住区及小区的两侧,特点是对居住生活干扰较小,服务半径较小,如图3-41所示。

  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组团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一般以300~800户为宜。

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大多由居委会管辖,这一级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包括幼托、居委会、老年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自行车存车处、基层商店等。

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以利于管理,可以设在住宅底层,也可独立设置。

  1.幼托建筑。

  幼托最好布置在环境安静、家长接送方便的独立地段上,而且需阳光充足,接近公共绿地,以保证自身功能及环境需要。

幼托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层数以1~2层为主,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可考虑3层。

一般托儿所每班按25座计,幼儿园按每班30座计,三班及三班以下的托、幼园所,可联合设置,以节约用地,四班和四班以上的托、幼园所均应独立设置。

此外,幼托的总平面布置应保证活动室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活动场地应有良好的朝向并有不少于二分之一的活动面积在标准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室外要有一定面积的硬地和活动器械等,以供儿童室外活动。

  幼托建筑位置的选择一般有三种方式:

  A.幼托位于住宅组团之间,特点是对居住生活干扰较小,接送也较为方便。

  B.幼托位于住宅组团内部,特点是与居住生活间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

  C.幼托位于小区或街坊中央,特点是较易组织小区中心的景观,并对居住生活干扰较小。

  2.基层商店的规划布置。

  一般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米,可以设在组团入口处,也可以设在住宅底层,还可和居住组团级其它设施如居委会、自行车存车处等联合布置。

  3.自行车存车处。

  自行车存车处的布置可以相对集中或分散布置。

自行车存车处应尽量利用地下室或住宅间距独立建造,一般可布置在组团出入口处。

  居住区道路的分级

  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居住区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布置,即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和宅前小路。

  1.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道路用以划分并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它与城市道路一起组成道路网络,但必须强调它的功能是为居住区交通服务,不可与城市干道混同。

居住区道路经过的车辆比较多,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2.居住小区道路。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为防止居住区外部交通对小区内部的影响,小区主路不宜横平竖直,一通到头。

可适当采用T、L、Y、风车、折线型或蛇形等曲折线型,这样不但可避免车辆穿越居住小区,还能给住宅环境设计带来变化,创造更加丰富的外环境空间。

  小区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4米(采暖区)或10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在5~8米,即两辆车可以对开。

且多采用一块板的断面形式,人行道宽度为1.5~2米。

  3.组团(级)道路。

  组团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0米(采暖区)或8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为3~5米,如用地有条件可设1.5~2米宽的人行道。

  4.宅间小路。

  宅间小路最好以3米为宜,一般在道的一侧设1.2~1.5米的人行道。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

  1.居住区与外围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以保证有良好的内外联系。

当居住区级或居住小区级道路在城市交通性干道开口时,其出口间距应在150米以上。

  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应尽可能采用正交,以简化路口的交通组织。

当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交角超出规定时,可在居住区道路的出口路段增设平曲线变道来满足要求。

在山区或用地有限制地区,才允许出现交角小于75°的交叉口,但必须对路口作必要的处理。

此外,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3.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住宅小区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根据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基本上分三种形式:

  1.人车交通分流的道路系统,简称“人车分行”。

这种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一般适用于私人汽车较多的居住区。

  2.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是一种最常见的居住区交通组织体系。

  3.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系统

  4.中国城市传统的道路系统。

  如北京历史上形成的道路与胡同系统,上海的里弄住宅道路系统。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的布置形式

  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内环式、风车式、混合式等方式。

  居住区道路平曲线和路口转弯半径【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

  当居住区内道路走向与地形要求的折角大于3度时,应设平曲线。

居住区道路平曲线半径一般为150~200米,在地形复杂地段或受现状条件限制时,可采用最小平曲线半径25~50米。

  道路的转弯半径按机动车速度为15km/h计算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居住区级道路与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交叉时,转弯半径R=10~15m。

  2.居住区级道路与居住小区级道路交叉时,转弯半径R:

9~10m。

  3.居住小区级以下道路交叉时,转弯半径R=6m。

  住宅小区规划建设用地指标

  住宅小区规划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公共建筑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1.居住区用地指标(1980年国家建委提出):

  小区用地:

平均每居民;居住区级公建;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级公共绿地;其他1。

合计

  2.居住小区用地指标(1980年国家建委提出):

  住宅(4-6层)8-11;公建;道路;绿地,;其他1。

合计

  3.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住宅-公建-道路-绿地%

  居住区:

45-60,20-32,8-15,。

  小区:

55-65,18-27,7-13,5-12。

  组团:

60-75,6-18,5-12,3-8。

  4.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

  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建筑面积。

  指建筑物各层面积的总和,包括主要使用面积、辅助使用面积和结构面积三项。

  在住宅设计中主要使用面积是建筑物各层平面中的起居室、餐室、卧室等面积的总和。

辅助使用面积是建筑物各层平面中从属于起居活动的房间(厨房、盥洗、厕所、储藏室等)面积的总和。

结构面积是建筑物各层平面中的墙柱等结构物所占面积的总和。

  2.建筑密度。

  指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基地面积之比,一般以百分比表示,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的空地率和建筑物的密集程度。

  3.人口密度。

【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

  分为人口毛密度与人口净密度两种,人口毛密度是按居住区或居住小区总用地计算。

通常作为计算城市规划用地的控制指标。

  人口净密度按住宅用地计算,主要衡量居住密集程度和居住水平。

  4.住宅建筑套密度。

  包括住宅建筑套数毛密度及净密度,前者指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后者指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住宅建筑套密度反映在用地单位面积上的住宅密集度和居住环境质量。

  5.住宅建筑面积密度。

  包括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及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这项指标用以衡量住宅容量是否合理及控制住宅面积建设量。

  6.住宅建筑净密度。

  指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的比率(%)。

  7.建筑面积密度。

  又称容积率。

指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面积(m↑2/ha)。

它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程度,容积率越高,土地开发强度越高。

容积率是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控制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

  8.住宅居住面积密度。

  指居住区、居住小区或住宅组团内全部住宅可供居住的总面积(卧室、起居室、餐厅)与用地总面积之比(m↑2/ha)。

它反映每公顷居住面积数量。

根据人均居住面积指标可计算出人口密度。

  9.住宅平均层数。

  指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例(层)。

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三)

居住区规划相关标准      住宅小区活动中心面积(四)

浅谈住宅小区建筑设计  【摘要】.建筑设计作为一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

系统观、科学技术观和创新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中体现这三方面内容必然有对建筑设计有所启示。

  【关键词】建筑设计设计概念合理优化设计

  前言

  在今天“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年代,人们已经不满足居住在一个个孤立的、毫无生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而是要居住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相统一的绿色建筑体系内。

这就要求建筑师在进行设计中必须有综合思维的能力,在错综复杂的诸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更好的设计出优秀的建筑工程作品。

  一、工程概况

  三亚金水湾项目总用地面积66130平方米,地块基本为长方形。

住宅小区商业繁华,交通、饮食、娱乐、休闲、购物便利,生活气氛浓厚,有着“出则繁华,入则宁静”的特点。

  为了充分利用周边区域资源优势。

项目定位城市中心的高层豪华住宅、结合品牌店以及综合商业配套,形成该区域内的标志性社区,创造出高尚豪华而又健康自然的现代都市社区。

本工程由6栋高层住宅及两栋酒店式公寓组成,其中局部2层为商业及配套建筑,建筑面积213221平方米;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为158712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为51915平方米,环境优美,拟建成为体现高尚人文小区。

  二、设计概念

  关于住区和城市的关系,在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核心目标都是在找寻安全、宁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之间的结合点,并建立住区与城市水乳交融的关系。

将社区开放并真正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让社区活动融入城市生活的理念,正是我们对城市住区关注的核心。

  本着对住区品质的不懈追求,以创造开放社区、激发住区活力、尊重和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建设长期发展的住区成作为为关注的核心,强调城市机理、以模数为依据,理性的控制规划和单体设计,设计风格简约洗练而富有现代感。

设计原则将建设的目标直接面向都市人群向往科学运动、健康生活,憧憬轻松自然的回归心理,使之成为“出则繁华,入则宁静”的都市高尚社区。

  

(1)项目定位

  健康的生活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工作的人们所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居住的空间、环境品质是我们的关注重点。

也是本项目的立足之本。

同时以高档物业形象切入市场,全力打造品牌形象,实现中心城区的核心布局。

形式上将成为所在区域的地标性建筑,也是该项目产生的重要意义。

  

(2)住区活力

  住区中的社会交往是社区公共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成社会共同体的主要纽带,也是居民提升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基本理由。

入户大堂、架空层泛会所及公共集中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促进、支撑了多种类型的住区公共活动产生的可能,满足了心理需求。

  (3)开放的商业街

  商业街作为衔接的部分,这些按照人们的居住行为特点建设的街道空间在解决社区商业服务设施配套问题的同时,扩大了与城市结合的空间界面,为社区营造出富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空间,而在使用功能上与城市界面也保持着一定的关系。

  三、合理、优化、协调的设计理念

  单体设计

  

(1)设计始终以“人居”为基准点,追求居住的舒适度与品味,同时建立社区独特风格,将“以人为本,健康生活,提升居住质量”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

  

(2)住宅的房型设计充分结合总体条件,进行了深入的推敲研究。

从生态建筑学的原则出发,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降低能耗,每家每户每个房间都能具备自然通风采光,组织好穿堂风,并且针对市场目前户型设计的不足之处,做出处理。

在户型设计中强调功能分区,具体手法是,以厨房为家务劳动核心,功能分区上强调服务区的设计,将厨房作为空间界定的一个环节,把动态的起居空间和静谧的卧室空间以服务区来分隔,使居室空间的质量得以提高。

  (3)建筑形体及立面设计上手法干净大度,板点结合,形成有序而又富有趣味的空间肌理。

  (4)本工程住宅采用分体式空调,分体式空调统一设计室外机搁板。

  1)对室外机搁板位置的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室内机为壁挂式的,搁板架高;室内机为立柜式的,搁板与楼地面平,尽可能避免空调管在外墙暴露。

室外空调位一律做铝合金百页遮蔽。

  2)搁板位置的设置均有利于室外机运转时的热量交换,并防止对室内产生热污染及噪声污染。

  3)搁板处设有冷凝水排放出口,接入专用排水管或阳台排水系统。

室外机板的设置避免有利于室外攀登。

  4)裙房平面上商业营业厅力求柱网规整,平面整齐,以适应商业的需要。

结合周边商圈的商业氛围,利用开放式广场和商业内街,在容积率有限的情况下,充分激发商业活动、尽可能的扩大商业界面,提升商业价值。

同时对商业人群与住户人群在空间和流线上进行了明确的划分,通过入户绿地、入户大堂、泛会所等功能空间的介入,达到闹中取静的感受,提升居住品质与归属感。

  交通设计

  

(1)基地内部车行系统合理有效,步行系统呈线形枝状分散,各成体系。

车行的过程中,

  符合车行尺度布置的沿路景观和建筑形态不断变化,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车行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车道对居住区秩序和居住环境氛围的干扰。

,步行活动结合居住区的各种活动设施场地,绿化小品景点丰富了居民茶余饭后的生活休闲内容。

  

(2)车行道的布局:

车行系统呈环状。

尽端设回车场。

转弯半径满足车辆行驶的要求。

  (3)基地内人行道的布局呈线形枝状分散布置,形成便捷的步道系统。

人行道宽2--3m。

  (4)基地内机动车地下停车设集中地库。

同时设有地下非机动车库。

  绿化设计

  规划公共绿地分为居住区中心绿化、组团公共绿地、林荫路和道路绿化四部分。

绿化设计与环境设计紧密结合,功能上净化与调节基地内的空气质量、降低外界噪音,改善小气候。

形式上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合理搭配树种,与小品、草坪、小径、建筑等形成优美整体的居住环境,提供居民良好的活动、娱乐天地,让家家户户都有良好的窗外景观。

具体的设计原则是:

  

(1)在各主要出入口适当位置、中心区域、对景地点等处设置观赏类树木。

  

(2)中心绿地作为居民休憩、活动的主要场所而环境设计的重点,设有草坪、铺地、与丰富的观赏植物。

  (3)道路旁种植树冠较大的乔木,夏季具有遮阳、降温作用。

  (4)建筑东西北侧适当种植常绿乔木,冬季可作为阻挡寒风的良好屏障。

  (5)建筑南面适当种植落叶乔木,帮助建筑形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

  (6)人行道与活动场地边缘种植带形的无刺常绿灌木与花草。

  (7)在需要防范的地段(如矮墙)处种植带刺的常绿灌木,外层仍以无刺灌木作为隔离带。

  (8)在道路拐角、车辆出入口边上避免种植遮挡视线的树木。

  四、结语

  一个建筑的设计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筑师只有解决好各阶段的问题,才能设计出一个健康、安全、高效、节能、方便、舒适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