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案汇总.docx
《最新最全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最全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案汇总.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最全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案汇总
最新最全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案汇总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2.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内容。
3.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析,认识这种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4.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
确立中央集权制,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
难点
秦灭六国的原因及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导入:
(材料式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组诗中的诗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
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9课吧!
课堂探究
板块一 秦灭六国
(1)秦为什么能灭六国?
秦先后灭掉了哪些诸侯国?
(2)秦朝建立者是谁?
定都何处?
秦国和秦朝有何不同?
(3)秦于何时完成统一?
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
(1)原因:
人民希望结束战乱,渴望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增强了国力,已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准备充分,招募各国人才,委以重任,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六国:
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2)秦王嬴政;咸阳。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而秦朝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是由秦始皇建立的一个统一的王朝。
(3)公元前221年。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渡语:
秦灭六国是何等的威风,何等的霸气。
秦王嬴政的霸业还没有完成,正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
如何治理国家,巩固统一,成为摆在秦王嬴政面前的一大难题。
板块二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完成下列历史小品:
《朝会》
旁白:
秦王统一六国以后的一天,召集群臣商议治国之事。
秦王:
寡人自起兵以来,南征北战,东打西杀,一统天下,建立了千秋基业,今与大家商议,国君该如何称呼?
李斯:
(满脸堆笑)大王的丰功伟绩,亘古未有,即使三皇五帝也不能与大王比。
秦王:
妙哉妙哉,那就称“ ”吧,寡人就是秦始皇,子孙后代,代代相传,以至千世万世。
寡人自称“朕”,朕要在中央设 、 、 三职。
秦始皇:
李爱卿,你来替朕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三个官职具体负责什么?
李斯:
丞相主管全国的 事务,太尉总领 ,御史大夫负责 事务。
大臣:
皇上,地方上如何处理?
有些地方距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分封到那里。
李斯:
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了后来互相残杀,可见分封的方法不好,不如沿用我们的 制。
秦始皇:
正如朕意。
从此废除分封,设立 。
退朝。
答案:
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行政 军事 监察 郡县 郡县
教学内容
课堂探究
过渡语: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只是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交流还极为不便,影响到国家政治统一的巩固。
为此,秦始皇采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长城等措施,以此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板块三 巩固统一的措施
阅读材料:
材料 战国时,有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裙。
她去齐国旅游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
竟然是超短裙!
付款时裁缝又拒收她的圆形货币而要她付刀币。
最后她不愿意要这条裙子了,打算退货,裁缝让她填一份文书。
结果她突然发现自己变成“文盲”了,因为文书上的文字她一个都不认识。
请回答:
(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2)面对这种情况,秦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
(1)秦统一全国前,各地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不统一,使人们生活不方便,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2)①统一文字:
秦始皇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②统一货币:
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这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③统一度量衡:
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秦朝。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中央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为了巩固统一,秦朝又采取了一系列的巩固政权的措施。
板书
设计
秦灭六国
当堂
达标
1.秦朝“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于是( C )
A.建立皇帝制B.确立丞相制C.推行郡县制D.强化监察制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是( A )
A.秦朝B.夏朝C.商朝D.西周
3.最早把“皇”和“帝”这两个称谓合并,采用“皇帝”称号的是( D )
A.黄帝B.夏禹C.商汤D.嬴政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秦始皇加强专制集权统治的内容是( D )
A.皇帝至高无上B.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全国推行郡县制D.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5.文字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之一。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随即下令全国统一书写( C )
A.楷书B.隶书C.小篆D.行书
教材图
片分析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从此示意图可以看出在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下,高高在上的是皇帝,皇帝以下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是郡守,郡守之下为县令或县长。
此表确切地反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特点,皇帝高高在上,独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是权力的中心。
史料
积累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教学
反思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认识到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2.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认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光辉。
3.知道项羽、刘邦起义和楚汉之争,理解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4.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楚汉之争中项败刘胜的原因分析,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
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
教学难点
秦的暴政,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导入:
(材料式导入)“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这是来自秦朝一位农民的告白,它反映了秦朝的什么现象?
它与秦朝的灭亡有关系吗?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10课吧!
课堂探究
板块一 秦的暴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交给国家。
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 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有腰斩、车裂等。
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1)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
(2)结合这些社会现象分析,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答案:
(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罚残酷。
(2)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过渡语:
秦朝的暴政最后终于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爆发。
板块二 陈胜、吴广起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
——《史记·陈涉世家》
(1)陈胜等人戍边途中发生了什么事?
随后做出什么决定?
(2)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
为什么?
(3)结合“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说说起义军的进军方向是哪里?
这说明他们的目标是什么?
(4)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能得到各地农民的响应?
说明了什么问题?
(5)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是谁继续领导反秦斗争诛灭暴秦?
在哪一次战役中打败秦军主力?
秦朝灭亡是在何时?
答案:
(1)遇大雨,不能按时到达渔阳。
发动起义。
(2)会。
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3)秦朝的都城咸阳。
推翻秦朝的统治。
(4)原因:
各地农民对秦朝暴政的愤怒。
说明:
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学内容
课堂探究
(5)项羽和刘邦。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过渡语: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项羽消灭了秦军的主力,秦朝统治者向刘邦的起义军投降。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进行了楚汉之争。
板块三 楚汉之争
(1)项羽和刘邦为什么要进行楚汉之争?
你能说出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吗?
(2)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秦军,可后来在楚汉之争中却被实力只有他四分之一的刘邦打败。
项羽死前叹道:
“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
(3)秦朝灭亡前后,项羽、刘邦所进行的战争性质有什么变化吗?
答案:
(1)为争夺帝位。
如“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等。
(2)不对。
原因:
刘邦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大得人心;项羽相反,巨鹿之战后,活埋秦降卒,进入关中后,纵兵烧杀抢掠,大失人心。
刘邦善于用人,身边有一批谋士良将,如萧何、张良、韩信等;项羽则不能容人,连谋士范增最后也愤然离去。
刘邦有关中做根据地,无后顾之忧;项羽没有。
(3)秦亡前,项羽、刘邦领导起义军进行反秦斗争,说明他们是农民起义的领袖。
秦亡后,为了争夺帝位而进行战争,性质变为封建统治者内部的战争。
结束语:
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终结了秦朝江山永固的梦想。
秦二世时期,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四年的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秦朝末年,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你认为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B )
A.秦末农民起义B.秦朝的暴政C.修建阿房宫D.项羽、刘邦起义
2.秦末农民战争开始的时间是( C )
A.公元前208年B.公元前206年C.公元前209年D.公元前202年
3.成语“破釜沉舟”来源于( D )
A.垓下之战B.长平之战C.马陵之战D.巨鹿之战
4.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 D )
A.晋楚争霸B.齐魏争霸C.秦赵之争D.楚汉之争
教材图
片分析
《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图中挥手讲话的是陈胜,陈胜后面站立的是吴广。
史料
积累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教学
反思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西汉建立的史实,了解汉初的社会景象,掌握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
2.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社会背景,知道和理解文帝、景帝所采取的措施及积极作用。
3.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认识到改革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教学重点
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
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导入1:
(材料式导入)“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这是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
刘邦取得全国政权,建立了汉朝。
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
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
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导入2:
(情境式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剧《汉刘邦》吗?
在电视剧的《内忧外患》一集中,刘邦面临内外交困,他采取了哪些举措?
效果如何?
由此导入新课。
课堂探究
板块一 西汉的建立与休养生息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同样颜色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
请回答:
(1)西汉是何时建立的?
都城定在了哪里?
(2)分组讨论:
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
当时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3)西汉的建立者采取了什么政策并推行了哪些措施来改变这种境况?
效果如何?
答案:
(1)公元前202年。
长安。
(2)境况:
汉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人民得不到温饱。
原因: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首要问题: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3)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
措施:
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效果: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过渡语: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为稳定社会秩序,改善人民生活,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其继任者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入发展阶段。
板块二 “文景之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请回答:
(1)文景之世指什么?
当时的在位皇帝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景之世”出现的原因。
(3)说说“文景之世”的表现有哪些?
答案:
(1)“文景之治”。
汉文帝和汉景帝。
教学内容
课堂探究
(2)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汉文帝、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3)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结束语: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因而出现了“文景之治”,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汉武盛世打下了基础。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西汉建立的时间是( D )
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209年C.公元前207年D.公元前202年
2.以下三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C )
①汉高祖 ②汉景帝 ③汉文帝
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②③①
3.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D )
A.吸取秦亡教训B.减轻人民负担C.发展生产D.巩固封建统治
4.今天我们强调要“以德治国”,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B )
A.高祖时期B.文景时期C.武帝时期D.光武帝时期
教材图
片分析
1.汉高祖像:
刘邦,即汉高祖,做皇帝前被称为沛公。
他善用人才,善于采纳他人的意见,先灭秦朝,后在楚汉之争中打败项羽,继而建立西汉,为巩固统治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2.“汉并天下”瓦当:
“汉并天下”瓦当直径17.5厘米,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汉长城遗址中,表现了汉朝傲视天下、雄霸四方的气魄。
3.汉文帝像:
汉文帝,即刘恒,汉高祖第四子。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
史料积累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
——《汉书·食货志》
教学反思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2.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目的与影响。
3.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学会评价汉武帝。
4.通过学习汉武帝大一统,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统一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
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评价汉武帝一生的功过。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导入:
(情境式导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观赏纪录片《大汉王朝·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他将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将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汉武帝将开创一个什么样的新时代?
今天,让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烟云,一起去感受这位帝王的丰功伟绩。
课堂探究
板块一 “推恩令”的实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了。
可是当时仍有诸多问题存在。
其中之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势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1)汉武帝时期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他遇到哪些棘手的问题?
(2)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上述问题?
(3)这一措施妙在何处?
(4)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1)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
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威胁朝廷,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让诸侯王推及皇家恩德,把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子弟。
这样,王国的数量大大增加,而管辖的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少;汉武帝还采取措施取消了许多诸侯王的封国和土地,剥夺他们的爵位,从政治上消除了诸侯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
(3)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
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
(4)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视。
过渡语:
汉武帝通过推行“推恩令”和设立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政治方面消除了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武帝选中了儒学中的忠君守礼思想,把儒家思想放到正统地位。
板块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与大臣商议国家大事……
武帝:
众爱卿,王国对中央威胁已解除,天下太平啊!
大臣:
启奏陛下,现在有些人整天说三道四,批评您的政策,指责中央,这样下去,恐怕对国家不利。
武帝(大怒):
是谁敢毁谤朕!
?
大臣:
还不是那些受诸子百家影响的学者嘛。
武帝:
唉。
众爱卿可否给朕出个主意,我朝统一用什么思想来教化国民,达到长治久安呢?
教学内容
课堂探究
(1)结合所学分析对话篇中汉武帝是“用什么思想来教化国民”的?
这一思想是谁提出的?
他为什么要提出这种思想?
(2)为了进一步推广这一思想,使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汉武帝具体采取了什么措施?
(3)你如何看待汉武帝实行的这一思想?
答案:
(1)儒家思想。
董仲舒。
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将儒学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儒学人才;以儒家《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3)利: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
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过渡语:
“推恩令”是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而在行政方面采取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而盐铁专卖则是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经济措施。
板块三 盐铁专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
——《史记·货殖列传》
(1)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假如你是汉武帝的话,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答案:
(1)经历了长期战乱后的国家,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粮食生产。
如果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就会导致粮食缺乏,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但是长期过度强调重农抑商,也会抑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2)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结束语: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主要包括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内容。
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板书设计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当堂达标
1.汉朝,颁布“推恩令”的帝王是( C )
A.汉文帝B.汉景帝C.汉武帝D.汉高祖
2.汉武帝时,中央设立的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的官吏是( B )
A.锦衣卫B.刺史C.太尉D.节度使
3.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正统思想始于( C )
A.东周B.秦朝C.西汉D.东汉
教材图
片分析
汉武帝像:
汉武帝即刘彻。
采董仲舒之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主父偃计,行“推恩令”;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令张骞通西域;铸五铢钱,规定盐铁官营。
他统治时,西汉达到鼎盛时期。
汉武帝以其文治武功成为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位明君。
史料积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汉书·董仲舒传》
教学反思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教学难点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内容
新课
导入
导入:
(情境式导入)请同学们观看视频《黄巾起义》,你们知道这次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吗?
它的特点是什么?
结果如何?
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来了解这次起义吧!
课堂探究
板块一 光武中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宋陈亮称赞:
“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
——《龙川文集》卷5《酌古论一》
(1)材料中“中兴”指哪一治世局面?
(2)分组讨论:
“中兴”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表现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