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248 1模拟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7690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综合248 1模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医综合248 1模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医综合248 1模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医综合248 1模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医综合248 1模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综合248 1模拟题.docx

《中医综合248 1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综合248 1模拟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综合248 1模拟题.docx

中医综合2481模拟题

中医综合-248

(总分:

300.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

20,分数:

120.00)

1.《医贯砭·阴阳论》“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主要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

(分数:

6.00)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

 C.互为消长

 D.互相转化

[考点]阴阳学说阴阳关系

[解析]对立关联的阴阳双方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对立是指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制约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之间存在着相互抑制、制约的关系。

互根又称相互为根,相互依存,是指阴阳任何一方的存在都必须依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条件。

互用又称相互为用,相互促进,是指阴阳任何一方的发展都必须依赖对方的帮助。

阴阳消长是量的变化,阴阳转化是质的改变。

《医贯砭·阴阳论》“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指的是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

2.下列不按五行相生顺序排列的是

(分数:

6.00)

 A.呼、笑、歌、哭、呻

 B.筋、脉、肉、皮、骨

 C.青、赤、黄、白、黑

 D.东、南、西、北、中 √

[考点]五行学说五行归类

[解析]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按其特性归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并用五行之间的关系说明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

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五声为呼、笑、歌、哭、呻;五形为筋、脉、肉、皮、骨;五色为青、赤、黄、白、黑;五方为东、南、中、西、北,而非东、南、西、北、中。

3.关于五行相乘,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分数:

6.00)

 A.母气有余,则传乘其子

 B.子气有余,则传乘其母

 C.气有余则制己所胜 √

 D.气有余则乘己所不胜

[考点]五行相乘

[解析]五行乘侮是五行相克异常引起的变化,相乘是过度的克制、制约,相侮是反向的克制、制约。

母行、子行的太过或不及引起的异常变化,属于母子相及的影响,是相生的异常,而不是相克的异常,不属相乘或相侮。

“气有余则乘己所不胜”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若一行太过,则不受所不胜的克制,并会对所不胜进行反向克制,引起的是相侮,而不是相乘,《素问·五运行大论》的原文为气有余则“侮所不胜”。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指的是五行相乘,是一行太过,对所胜之行过度克制的变化。

4.肝的生理特性是

(分数:

6.00)

 A.主疏泄,调畅气机

 B.主藏血,调节血量

 C.喜条达而恶抑郁 √

 D.主血海而调冲任

[考点]藏象学说肝的特性

[解析]由于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情志畅达,则促进肝的疏泄功能,而情志抑郁,则影响肝主疏泄,引起肝气郁结,所以喜条达和恶抑郁是肝的生理特性。

主疏泄,调畅气机和主藏血,调节血量是肝的生理功能。

主血海而调冲任,是指肝主藏血,为血海,调理冲任二脉的气血,与女子胞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5.“泌别清浊”,属于

(分数:

6.00)

 A.胃的生理功能

 B.大肠的生理功能

 C.小肠的生理功能 √

 D.膀胱的生理功能

[考点]藏象学说小肠功能

[解析]“泌别清浊”是小肠的功能。

泌别清浊即分清别浊,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将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饮食糟粕两个部分,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饮食糟粕向下输送至大肠,三是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吸收大量的水液。

6.“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

(分数:

6.00)

 A.气能行津

 B.津能化气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

[考点]气血津液相互关系

[解析]“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指剧烈的呕吐或腹泻会损伤气,引起气的不足。

津液是气的载体,呕吐或腹泻丢失大量的津液,而随着津液的大量丢失,气也会被损伤,所以,“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津能载气。

气能摄津是津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气的固摄作用。

气能行津是津液的运行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作用,都是气对津液的作用。

津能载气是指津液是气的载体,是“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

7.《灵枢·本神》所言“心有所忆”,谓之

(分数:

6.00)

 A..神

 B..魂

 C..魄

 D..意 √

[考点]藏象学说五脏藏神

[解析]《灵枢经·本神》说: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8.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其循行特点的是

(分数:

6.00)

 A.十五别络

 B.十二经别 √

 C.十二经筋

 D.十二经脉

[考点]经络学说十二经别

[解析]经别是别行的经脉。

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在颈部浅出体表,称为“出”;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称为“合”。

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其循行特点的是十二经别。

9.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是

(分数:

6.00)

 A.主蓄积渗灌气血 √

 B.主经气的感应传导

 C.主运行气血津液

 D.主束骨而利机关

[考点]经络学说奇经八脉

[解析]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当十二经脉的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当十二经脉的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八脉溢出,对十二经脉的气血予以补充,奇经八脉具有蓄积渗灌气血的功能。

经筋是十二经脉结聚散络于筋肉的体系,“主束骨而利机关”,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是经筋的功能。

感应传导是经络的功能。

主运行气血津液不是奇经八脉的功能。

10.《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多食咸”可致

(分数:

6.00)

 A.脉凝泣而变色 √

 B.皮槁而毛拔

 C.筋急而爪枯

 D.肉胝皱而唇揭

[考点]病因学说五味偏嗜

[解析]《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长期偏嗜某味,就会引起所入之脏功能偏盛,引起疾病发生。

《素问·五藏生成篇》说: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多食咸,咸入肾,肾旺乘心,则出现心的“华”和“体”的变化,出现脉凝泣(涩)而变色。

11.厥阴经脉气血衰竭可出现

(分数:

6.00)

 A.戴眼,反折,瘛疭

 B.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

 C.口目动作,善惊忘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

 D.中热咽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 √

[考点]病机学说经络病机

[解析]《素问·诊要经终论》说: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忘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咽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12.“故水病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的病机是

(分数:

6.00)

 A.肾病及心,水气凌心

 B.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C.肺脾失司,津液不布

 D.肾病及脾,阳气不振 √

[考点]病机学说津液病机

[解析]“故水病者,下为肘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是肺肾病变,由肾及肺,子病犯母。

肾病及心,水气凌心,是指肾阳不足,水液停留,水气向上影响及心,出现心悸的病变。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是指脾肾阳气不足,不能化水,水液停留的病变。

肺脾气化失司,津液停积,是肺脾病变,宣肃和运化功能失常,水液停留的病变。

肾病及肺,子病犯母是“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的病机。

13.下列不属于心的阳气虚衰的表现是

(分数:

6.00)

 A.心胸憋闷疼痛或暴痛

 B.心悸怔忡或惊恐

 C.心烦失眠多梦 √

 D.肢冷或汗出惊厥

[考点]病机学说心阳虚衰

[解析]心的阴阳气血失调,包括了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和心血虚、心阴虚、心脉痹阻等变化。

心的阳气虚衰,由于阳虚则寒,寒凝血滞,不通则痛,可出现心胸憋闷疼痛或暴痛;瘀阻血脉,气血运行不畅,可出现心悸怔忡或惊恐;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退,全身失于温煦,可见肢冷;若心阳突然脱失,则可引起汗出肢厥。

心烦失眠多梦,多为心阳偏盛,躁扰心神的表现,一般不会出现于心阳虚衰。

14.对热厥证应采用的治疗方法是

(分数:

6.00)

 A.热因热用

 B.因人制宜

 C.急则治标

 D.寒因寒用 √

[考点]防治原则正治反治

[解析]“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用温热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疾病,适应于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的病证。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用寒凉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疾病,适应于阳盛于内,格阴于外的真热假寒的病证。

热厥证是阳盛于内,格阴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所引起的真热假寒的病证,厥为四肢厥冷。

所以,要采用“寒因寒用”的方法,治其真热。

“因人制宜”是指根据人体年龄、性别、体质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急则治标”是指标急危及生命或危及本病治疗时所采用的方法。

对于热厥证,最宜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寒因寒用。

15.在五色主病中,黄色主

(分数:

6.00)

 A.寒证

 B.热证

 C.实证

 D.湿证 √

[考点]望色黄色主病

[解析]黄色是脾虚湿蕴的征象。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气血不能上充于面,则见黄色。

故黄色主虚证与湿证。

16.患者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呼吸自续者为

(分数:

6.00)

 A.中风脱证

 B.厥证 √

 C.癫病

 D.痫病

[考点]望诊望姿态

[解析]病人的动静姿态,与疾病密切相关,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姿态。

中风脱证表现为卒倒而口开,手撒遗尿;癫病表现为精神痴呆,淡漠寡言,闷闷不乐,自言自语,哭笑无常等;痫病表现为猝然昏倒,口吐白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等。

17.形椭圆,晶莹透亮,浆液稀薄如水,大小不等,顶无脐陷,陆续出现,结痂脱落后不留痕的是

A.瘾疹

B.白

C.热气疮

D.水痘

(分数:

6.00)

 A.

 B.

 C.

 D. √

[考点]望诊望皮肤形态辨别不同病证

[解析]水痘为外感时邪所致,属儿童传染病。

表现为形椭圆,晶莹透亮,顶无脐陷,大小不等,肤浅易破,浆薄如水,陆续出现,有结痂脱落,不留痘痕的特点。

18.下列哪项与淡白舌最无关

(分数:

6.00)

 A.阴虚 √

 B.气血两亏

 C.阳虚寒证

 D.亡阳

[考点]望舌淡白舌的临床意义

[解析]淡白舌是指舌色较正常人的淡红色浅淡,甚至全无血色,称淡白舌。

主病为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

淡白舌因血不能充分营运舌质所致,故气血亏虚可见淡白舌;若阳虚或亡阳,则生血或推动血液运行之职失力,亦见淡白舌。

而阴虚则生内热,鼓动气血,使舌体脉络充盈,故可见红舌。

19.嗳气多因

(分数:

6.00)

 A.肺失宣降

 B.胃气上逆 √

 C.脾气虚弱

 D.肝气上逆

[考点]闻诊嗳气的病机

[解析]嗳气指胃中气体上冲,出于咽喉而发出的声音,是胃气上逆的一种表现。

20.肾虚头痛的主要特点是

(分数:

6.00)

 A.头痛绵绵

 B.头痛晕沉

 C.头脑空痛 √

 D.头重如裹

[考点]问诊不同原因所致头痛的特点

[解析]肾虚,髓海失养则头脑空痛。

头痛绵绵,多因气虚,清阳不升,脑府失养所致;头痛晕沉,多因脾虚清阳不升所致;头重如裹,多为风湿头痛的表现。

二、B型题(总题数:

5,分数:

60.00)

∙A.天地

∙B.动静

∙C.左右

∙D.水火

(分数:

12.00)

(1).《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是指(分数:

6.00)

 A.

 B.

 C. √

 D.

(2).《内经》所谓“万物之上下”,是指(分数:

6.00)

 A. √

 B.

 C.

 D.

[考点]阴阳学说阴阳属性

[解析]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可以代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天地是万物上下运行的空间。

张志聪:

“阴阳之道,其在人则为男为女,在体则为气为血。

”即以阴阳之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气血。

浑天说认为天体自东向西旋转,仰观天象,日月星辰自东向西运行,东方为人体之左,天左旋;大地自西而动旋转,西方为人体之右,地右动,“阳左而升,阴右而降”,左右为阴阳之道路。

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之间,是万物上下运行空间。

∙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

∙B.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C.通过三焦,流行全身

∙D.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分数:

12.00)

(1).营气的分布是(分数:

6.00)

 A.

 B.

 C.

 D. √

(2).元气的分布是(分数:

6.00)

 A.

 B.

 C. √

 D.

[考点]气血津液气的分类

[解析]宗气聚于胸中,其分布是上出息道,下走气街。

卫气为脉外之气,其分布是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其分布是通过三焦,流行全身。

营气是脉内之气,其分布是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A.阳胜则热

∙B.阳损及阴

∙C.寒热真假

∙D.阴损及阳

(分数:

12.00)

(1).阴阳不能相维系引起的病理变化是(分数:

6.00)

 A.

 B.

 C. √

 D.

(2).阳气虚损,阴液化生不足引起的病理变化是(分数:

6.00)

 A.

 B. √

 C.

 D.

[考点]病机学说阴阳失调

[解析]阴阳失调的病机变化,包括了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和阴阳转化等方面。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是阴阳偏胜引起的寒热变化。

阴盛格阳,阳盛格阴,是阴阳格拒引起的寒热真假变化,其原理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或阳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之间不能相维系。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是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

阴液亏虚,影响到阳气的化生,引起阳虚的病理变化,是阴损及阳。

阳气虚损,影响到阴的生成,引起阴液不足的病理变化,是阳损及阴。

∙A.渴喜热饮

∙B.渴喜冷饮

∙C.渴不欲饮

∙D.渴不多饮

(分数:

12.00)

(1).湿热证可见(分数:

6.00)

 A.

 B.

 C.

 D. √

(2).温病热入营分可见(分数:

6.00)

 A.

 B.

 C.

 D. √

[考点]问诊辨口渴与饮水的意义

[解析]湿热内阻,妨碍津液气化,不能上承于口,故觉口渴,但因有湿邪,故不多饮。

温病热入营分耗伤营阴,故渴,但热邪蒸腾营阴上承,则饮水不多。

∙A.阳盛实热

∙B.气血不足

∙C.失血伤阴

∙D.痰饮内停

(分数:

12.00)

(1).弦脉的主病有(分数:

6.00)

 A.

 B.

 C.

 D. √

(2).促脉的主病有(分数:

6.00)

 A. √

 B.

 C.

 D.

[考点]脉诊病脉的意义

[解析]弦脉主病为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

痰饮阻滞脉道,脉气紧张,故见弦脉。

促脉主病为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因阳盛热结,阴不和阳,故见脉来急数有力而时见一止。

三、X型题(总题数:

15,分数:

120.00)

21.可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解释的有

(分数:

8.00)

 A.“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B.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

 C.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D.“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考点]阴阳学说阴阳关系

[解析]对立关联的阴阳双方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对立是指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制约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之间存在着相互抑制、制约的关系。

互根又称相互为根,相互依存,是指阴阳任何一方的存在都必须依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条件。

互用又称相互为用,相互促进,是指阴阳任何一方的发展都必须依赖对方的帮助。

阴阳消长是量的变化,阴阳转化是质的改变。

平衡是阴阳之间相互协调,各种关系正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在内的阴是活动于外的阳的物质基础,而活动于外的阳则是在内的阴的表现形式,高度概括了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功能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

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是在补阴或补阳时配伍补益对方的药物,以求得阴阳相互促进,是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具体应用。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指的是阴阳之间对立制约的关系。

阴病治阳和阳病治阴是对阴阳偏衰的治疗方法。

22.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疗方法有

(分数:

8.00)

 A.抑木扶土法

 B.金水相生法 √

 C.益火补土法 √

 D.滋水涵木法 √

[考点]五行学说指导治疗

[解析]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涉及医学的各个领域,指导治疗的内容非常丰富。

根据五行学说确立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法,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和“实则泻其子”,具体方法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二是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法,原则是抑强和扶弱,具体方法是“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

根据相生规律确立的治疗方法,都是补益母子,用补的方法。

根据相克规律确立的治疗方法,都是补泻并用,抑强和扶弱兼施。

23.络脉的生理功能有

(分数:

8.00)

 A.加强了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B.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 √

 C.灌渗气血濡养全身 √

 D.加强了十二经脉与头面部的联系

[考点]经络学说别络功能

[解析]别络是十二经脉的分支,但大多分布在体表。

别络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阴经别络走向阳经和阳经别络走向阴经的途径,加强了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肢体的联系;二是对其他络脉具有统率作用,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三是灌渗气血濡养全身。

加强了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加强了十二经脉与头面部的联系是十二经别的功能。

24.火热邪气和暑邪共同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

(分数:

8.00)

 A.迫津外泄,消灼阴液,引起阴津耗伤 √

 B.燔灼肝经,劫耗阴液,引起肝风内动

 C.主动向上,燔灼焚焰,属于阳邪 √

 D.壮火食气,损伤正气,引起气短乏力

[考点]病因学说外感六淫

[解析]火热邪气具有主动向上,燔灼焚焰的特性,属于阳邪。

火热侵犯人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引起阴津耗伤。

火热燔灼肝经,劫耗阴液,引起肝风内动。

火热邪气侵犯人体,导致阳气偏盛,壮火食气,损伤正气,引起气短乏力。

而暑为阳邪,具有主动向上,燔灼焚焰的特性。

暑邪伤人,直入气分,迫津外泄,消灼阴液,引起阴津耗伤。

燔灼肝经,劫耗阴液,引起肝风内动不属于暑邪的特点。

暑邪耗气,由“炅则气泄”所致,而非由“壮火食气”引起。

25.导致脉道不利的原因是

(分数:

8.00)

 A.津液枯涸 √

 B.痰浊内阻 √

 C.寒凝瘀阻 √

 D.固摄失司

[考点]病机学说脉的失调

[解析]津液枯涸,则血液黏稠,运行缓慢,脉道不畅。

痰浊内阻,痰为有形邪气,阻于脉内,引起脉道不畅。

寒凝瘀阻,寒性凝滞,阻滞不通,导致脉道不通。

固摄失司,是气固摄液态物质,防止液态物质过多流失的功能减退,若气虚不能摄血,导致出血,是引起脉道功能失调的因素,但不是阻滞脉道通利的因素。

26.肺气虚损,可引起的病理变化有

(分数:

8.00)

 A.腠理不密 √

 B.津液输布代谢失常 √

 C.肾不纳气 √

 D.脾失健运 √

[考点]病机学说肺气虚损

[解析]肺气虚损是肺气不足引起的病理变化。

肺气不足,卫气虚弱,则腠理不密。

肺气不足,宣发肃降失常,则水道不通,津液输布代谢失常。

肺气不足,日久及肾,可引起肾不纳气。

肺气不足,子病犯母,可引起脾失健运。

27.属于通因通用的有

(分数:

8.00)

 A.用消导泻下的方法治疗食积腹泻 √

 B.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瘀血崩漏 √

 C.用健脾益气的方法治疗脾虚腹胀

 D.用清热泻下的方法治疗热结旁流 √

[考点]防治原则正治反治

[解析]“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用通利治疗实性通利的疾病,适应于实性通利,真实假虚的病证。

用消导泻下的方法治疗食积腹泻、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瘀血崩漏、用清热泻下的方法治疗热结旁流,都是用通利治疗实性通泄,属于通因通用。

用健脾益气的方法治疗脾虚腹胀,是用补益药治疗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属于“塞因塞用”。

“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是用补益治疗虚性闭塞的疾病,适应于真虚假实的病证。

28.以下治疗方法中属于调整阴阳的有

(分数:

8.00)

 A.壮水之主,益火之源 √

 B.其高者,因而越之 √

 C.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

 D.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

[考点]防治原则调整阴阳

[解析]调整阴阳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而阴阳失调的基本变化是偏盛和偏衰,损其偏盛,补其偏衰,恢复阴阳的平衡,就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壮水之主,是补阴的方法,适应于阴液亏虚的病症;益火之源是补阳的方法,适应于阳气不足的病症,两者都是补其不足,都属于调整阴阳的范畴。

寒者热之,是以热治寒,适应于阴气偏盛的病症;热者寒之,是以寒治热,适应于阳气偏盛的病症,两者都是泻其有余,都属于调整阴阳的范畴。

“其高者,因而越之”和“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都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调整阴阳的具体应用。

29.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容包括

(分数:

8.00)

 A.形神合一的统一观 √

 B.以“人法天地”为基础的天人合一观 √

 C.以五脏为核心的承制、调平观 √

 D.脏腑、经络间互为协调的巨系统观 √

[考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解析]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结构、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所构成的巨系统。

一般说来,各组成部分之间相对稳定的本质的联系称之为结构关系。

整体性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集合。

整体性表现为整体联系的统一,即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联系的相互关联性。

30.下列病症中,与痰有关的有

(分数:

8.00)

 A.鸡胸

 B.瘿瘤 √

 C.瘰痢 √

 D.乳痈

[考点]病因学说

[解析]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这种病理产物,亦为重要致病因素。

其常致脏腑功能紊乱,并引发多种疾病。

其临床表现有,痰阻于肺,则多咳嗽痰、胸闷气喘;痰滞于胃,多呕恶,纳呆,脘痞,或形体肥胖,或头晕目眩;痰迷于心多神昏而喉中痰鸣,或神志错乱、亦出现癫、狂、痴、痫、痴呆等症;痰气结于皮下,则多出现圆滑柔韧的包块。

此外痰证的辨证多以咳吐痰多、胸闷、呕恶、眩晕、体胖,或局部有圆滑包块,苔腻、脉滑等为主要表现。

31.以下哪项一般不会出现失眠症状

(分数:

8.00)

 A.心肾不交

 B.寒湿困脾 √

 C.心脾两虚

 D.脾气虚弱 √

[考点]问诊失眠的病机

[解析]失眠的病理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思虑劳倦,心脾两伤;水火不济,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上扰;心虚胆怯,心神不安;痰火内扰,胆腑不清(胆郁痰扰);胃气不和,夜卧不安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失眠。

而寒湿困脾、脾气虚弱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