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名句默写与名著导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7202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名句默写与名著导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名句默写与名著导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名句默写与名著导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名句默写与名著导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名句默写与名著导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名句默写与名著导读.docx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名句默写与名著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名句默写与名著导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名句默写与名著导读.docx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名句默写与名著导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

名句默写与名著导读

一、记忆型默写

1窈窕淑女,        。

2青青子衿,        。

纵我不往,        ?

3无为在歧路,        。

4坐观垂钓者,        。

5        ,但余钟磬音。

6        ,落日故人情。

7        ,缥缈孤鸿影。

8        ,只有香如故。

二、理解型默写

9《关雎》一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诗句是:

10成语“秋水伊人”自《蒹葭》中的诗句“          ”。

1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

12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笔力千钧,描绘洞庭湖壮观景象的句子是:

          。

13《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描写佛寺禅院曲径通幽、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

14李白的《送友人》一诗中借马鸣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

          。

15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一词中写出梅花悲惨遭遇的词句是:

16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表现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三、迁移型默写

17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     ”两句就是佐证。

18一个人即使遭遇挫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这样高洁的品行可以用陆游《卜算子·咏梅》中“        ”的词句赞美他。

19流淌的岁月,飞逝的千古,一种不朽的精神在不断被传送,那就是担当。

担当是杜甫“        ,        ”的情怀。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是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相关的内容,其中两项有错误,找出。

(  )(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长篇小说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B书中的故事取材于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亲身经历,小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C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在科托夫斯基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D保尔·柯察金因伤病致残,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他仍以惊人的毅力从事文学创作,继续为人类解放而斗争,并最终成为身残志坚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二、填空题

2(2017·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

“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

“他”是    ,这是作者    对“他”一生的评论和总结。

3《傅雷家书》是一本普通而又奇特的书。

书中的那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     、对     深厚的爱。

三、简答题

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保尔顿时惊喜得屏住了呼吸,他的内心斗争了片刻,但还是胆大包天地跳进房间,抓住枪套,从里面拔出那只崭新乌亮的手枪,又匆忙回到花园。

他警惕地看看四周,把手枪塞进口袋,又穿过花园,爬上了樱桃树。

保尔像猴子一样灵活,飞快地爬上棚顶,又回头张望一下,只见勤务兵正若无其事地与马夫聊天,花园里静悄悄的……

小说紧接着写了与“枪”有关的哪两个情节?

请简要概括,每个情节不超过8字。

5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历时三年才写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的?

6分析保尔·柯察金是怎样的一个人。

名句默写

1.君子好逑 2悠悠我心 子宁不嗣音

 3儿女共沾巾 4徒有羡鱼情 

5万籁此都寂 6浮云游子意 7谁见幽人独往 8零落成泥碾作尘 解析:

诗词的记忆型默写,可根据上下句的提示,写出诗(词)句。

关键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比如1~8要注意的易错字有“逑”“嗣”“沾”“徒”“籁”“浮”“幽”“碾”,要注意根据句子的语境推断汉字。

9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0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5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1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解析:

诗词的理解型默写,要根据提示语写出相关句子,注意字形要写准确。

第9题根据“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写句子;第10题根据“‘秋水伊人’自”写句子;第11题根据“鼓励和安慰朋友”写句子;第12题根据“描绘洞庭湖壮观景象”写句子;第13题根据“曲径通幽、花木掩映”写句子;第14题根据“借马鸣作别离之声”写句子;第15题根据“悲惨遭遇”写句子;第16题根据“旷达胸襟”写句子。

17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18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9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

迁移型默写,可根据具体的语境以及题干内容的提示,调动积累,写出相关的诗句。

注意字形的正确书写。

名著导读

1B C 解析:

B项说法太片面,小说的选材,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加工,不能说取材于“亲身经历”;C项说法错误,保尔·柯察金是在朱赫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

2贝多芬 罗曼·罗兰 解析:

平时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对文学名著常识的识记,注意字形的正确书写。

3祖国 儿子 解析:

在《傅雷家书》一书中,傅雷通过书信的形式,和儿子探讨了关于生活、学习、艺术等话题,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和对儿子的爱。

4保尔在砖瓦厂藏枪(埋枪);中尉(勤务兵)找枪(寻枪、搜枪)。

解析:

保尔这把枪是偷的,接下的情节应该是保尔藏枪,丢枪的人找枪,结合小说内容,接下的情节可以概括为“保尔在砖瓦厂藏枪(埋枪)”“中尉(勤务兵)找枪(寻枪、搜枪)”。

注意每个情节不超过8字。

5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这部书。

 解析:

根据小说的作者及作品,联想与之相关的情节,概括作答即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部自传性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强忍病痛写书的情景就是作者自己的写照。

6示例:

保尔·柯察金幼年时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

后在朱赫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越坚强。

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病在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

保尔身上有着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崇高的革命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忘我的献身精神,坚强的斗争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

解析:

根据小说中人物的言行及所做的事情,总体评价即可。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知识整理

9.桃花记

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

发现桃花——拜访桃花——离开桃花——再寻桃花。

2.世外桃描述:

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的评价: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

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②“桃花”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的美丽】桃花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的神秘】桃花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②山洞神秘:

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③林中人神秘: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结局神秘:

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中的幸福】桃花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髻:

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

往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

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是虚构的?

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小石潭记

课文分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感受:

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

②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

③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

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本文主旨: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

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

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的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心中无比悲痛。

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中可以看出。

4.作者描写小潭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及岸势的参差不齐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__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①全石以为底。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翕忽。

(全石、游鱼、阳光、影子)

7.文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8.文中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11.核舟记

课文分析

1.“核舟”的精湛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体积小,刻的东西多,刻得极为精致,人和物各具情态,有意境。

2.核舟介绍顺序: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空间顺序。

3.文章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

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打开、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游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4.《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内容。

《口技》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

为什么?

相同。

结尾都用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

5.王叔远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

为了和核舟“大苏泛赤壁”的雕刻主题相吻合,使作品有一定的意境,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12.《诗经》二首

【理解记忆】

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1.《庄子》二则

(一)北冥有鱼

课文分析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为什么又写鸟?

鸟是由鱼变化而的。

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

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

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__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

从北海到南海;高度:

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翻译为: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文分析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

他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

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__

(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

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

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22.《礼记》二则

(一)虽有嘉肴

课文分析

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

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

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

所以不能删去。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用原文填空)

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例子:

“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

(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

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

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大道之行也

课文分析

1.文学常识。

(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

①“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用现在的话说,叫作“德才兼备”。

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

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生活的美好向往。

6.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或: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

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

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孤独。

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

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示例一:

不会实现。

因为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存在太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

(言之有理即可)__示例二:

会实现。

现在的社会还不是“大同”社会。

(言之有理即可)

14.陶渊明的“世外桃”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②从“其中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看出“桃”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

③从“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可看出“桃”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3.马说

课文分析

1.主题:

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

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正义感的意图。

③“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⑤“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造成的后果。

5.全文“不”字的理解:

①叹无人识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

“不以千里称也”:

道出了千里马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

②悲无力使才。

“食不饱,力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