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7177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篇.docx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篇.docx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篇

古诗文阅读

一提起文言文,许多中学生就会摇头叹息。

的确,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

在中招考场上,想拿到文言文的满分就更不容易。

从历年中招考试反馈的信息看,文言文得分往往较低,和老师学生的付出不成正比。

那么,文言文的学习、复习有没有可借鉴的方法呢?

有。

首先,应了解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

九年制大纲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也就是说学习文言文,阅读古典诗歌,要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重点理解和把握文言名句和关键词语,并能用相应的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其次,要认真研究近几年全国各省市及河南省的中招试题,知己知彼,知过去。

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及河南省的中招试题来看,文言文侧重于考查对课文内容和名篇佳句的积累、理解,要求对学过的文言文、诗词中的名句能熟练背诵,准确默写,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等语言现象有一定的积累,并能用相应的现代汉语翻译。

近几年来,一些省市的中招试题加大了文言文的堤题量,题型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值得关注。

古代诗词曲

现行课本共选入古代诗词曲60首。

复习这些课文,主要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达到熟读、背诵、默写。

从2001、2002和2003年中招试题对古诗词的考查情况来看,考查的知识点有文学常识的记忆、诗句的正确诵读、背默和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赏析。

多数省市侧重于考查背默和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赏析,也有一些省市考查文学常识、诗句的诵读。

举例如下:

一、文学常识:

2002北京市试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名句。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唐诗《春夜喜雨》中的名句。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宋词《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天净沙”是词牌,“秋思”是题目。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这首诗中描写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答案:

(C)

2002年广州市试题:

写出三句含有写“风”的宋朝的诗词名句,并注明作者。

①作者是

②作者是

③作者是

答案:

(①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②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③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2003年长沙试题:

填空:

(1)“,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出自宋代朱熹的《》。

(2)“安得广厦千万间,”这句诗的作者是唐代的。

答案:

(1)问渠哪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2003年济南市试题:

在古诗文中抒写爱国情怀的名句很多。

如:

(人名)诗文中的“”

答案: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03年兰州市试题:

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明作者及所处朝代)

答案:

(默写略,辛弃疾南宋)

这些试题既考查背默,也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情况,纵观河南省近几年的中招试题,2003年考查了学生对唐宋八大家的识记。

这类题在河南省试题中出现较少。

二、划分节奏

2002南昌市试题:

诵读文言文,要注意句中的停顿。

用“/”画出下面句子中该停顿的地方。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答案: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003年辽宁省试题:

选出诵读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答案:

(C)

2003年呼和浩特市试题: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厅

答案:

(B)

分析:

学习文言文,诵读很重要。

五言、七言的古诗词一般按节奏划分,有其断句的规律,散文一般按意义划分,没有规律可循。

节奏划分正确了,读起来才能琅琅上口,才能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美。

河南省近两三年中招试题中没有出现这一类试题,其他省市中招试题中出现也较少。

三、背默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因而各省市中招试题中都出现了这一题型,且占有相当的分值。

2003年北京市试题:

与原诗内容完全一致的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星汉灿烂,洪波涌起。

C.无可奈何花落去,不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小弟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答案:

(A)

2003年北京市试题:

10.诗的上句与下句衔接,顺序完全一致正确的是()

上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

我寄愁心与明月

商女不知亡国恨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下句:

随风直到夜郎西

②休将白发唱黄鸡

③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隔江犹唱后庭花

⑤尚思为国戍轮台

⑥化作春泥更护花

⑦却话巴山夜雨时

⑧只缘身在此山中

A⑥⑦⑧②B⑥①④⑧C③①⑤⑦D③②④⑤

答案:

(B)

分析:

这两道试题,考察学生古诗背诵、默写情况,但不需要学生动手去写。

从全国其他省市来看,更多的省市则要求学生动手去写。

如2001年河南省试题:

默写。

⑴可怜身上衣正单,。

《卖炭翁》

⑵,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

⑶夕阳西下,。

《天净沙.秋思》

答案:

⑴心忧炭贱愿天寒⑵竹外桃花三两枝⑶断肠人在天涯

2002年吉林省中招试题:

古诗文默写:

⑴万里赴戎机,。

《木兰诗》

⑵,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⑶劝君更尽一杯酒,。

《送元二使安西》

⑷,月有阴晴圆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⑸,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答案:

(⑴关山度若飞⑵接天莲叶无穷碧⑶西出阳关无故人⑷人有悲欢离合,⑸出淤泥而不染)

2003年桂林试题:

默写填空:

(1),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诗经.关鸠》

(3)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4)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强调人要进步,就必须不断吸取新知的诗句是:

“,。

答案:

(1)曲径通幽处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化作春泥更护花(4)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分析:

这三道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识记能力,都要求学生动手写。

对初中学生来说,背诵有助于培养语感、积累文言词汇,也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因而大纲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个要求表现在中招试题上就是默写。

解答这类题的关键一是要熟练背诵课文,二是要能正确书写。

从近几年河南省中招反馈情况来看,文言文背默虽然在平时的学习中花费相当多的精力,但得分率不高。

极易失分的原因就在于不少学生只会背,不会写,常常写错字或别字。

因而在这里提醒广大考生要吸取往届学生的教训,在背书的同时,认准字音,看准字形。

近年来,对古诗词的背默的考查从形式上来看,除了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填下句或上句,或默写整首诗之外,还有一些省市要求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背默。

2002长沙市试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描写西湖美景的句子是“,。

答案: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002南昌市试题:

《天净沙节.秋思》中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答案:

(断肠人在天涯)

2002嘉兴市试题:

《过零丁洋》中最能表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诗句是:

“,。

答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03上海市试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达诗人追求清静隐逸思想的诗句是:

“,”

答案: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003陕西省试题: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运用比喻、融入议论、表明心志的句子是,

答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分析:

这几个省市的试题既考查了学生对诗词中的名句熟练背诵、默写的程度,又考查了对诗句内容的准确理解的能力,符合近年来试题侧重于考查学生能力的出题方向。

所以,提醒广大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不要一味死记硬背,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背默。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省市已将古诗词的背默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设置一个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在对古诗词的内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来背默课文中的名句。

如:

2002年南京试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青年学子深情地说道:

“,。

”(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填写。

答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02厦门市中招试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治理沙尘暴!

内蒙草原,阴山脚下,人们植树造林、退耕养草,决心在不久的将来,重现北朝民歌《敕勒歌》中所描绘的“,野茫茫,”的美好景象。

答案:

(天苍苍风吹草低见牛羊)

2003年厦门试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古往今来,成就大业的仁人志士往往经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

当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感觉痛苦疲惫时,不妨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的名句“,,劳其筋骨……”来激励自己。

答案:

(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分析:

这几道题体现出近年来有识之士对于语文的人文性的关注,注意到将课本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因而是值得关注的。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01、2002、2000年的中招试题,对古诗词的背默考查,许多省市只提供一个范围。

如:

2002年吉林市试题:

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惜时或劝学内容的,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

答案: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又如:

2002年南京市试题:

古诗文中描写夏季景物的名句很多,请写出一句。

答案: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2003年大连市试题:

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文中,不少句子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思。

请写出两句:

,。

中秋佳节,几个朋友相聚小酌。

此时,月上中天,清冷的光辉洒向大地。

家在外地的小李不仅触景生情,说道: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古人的两句诗‘,’。

我也只能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了。

”(填写适合此情景的诗句,课内外均可)

答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分析:

这样的考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应该是受学生欢迎的,也符合大纲对文言诗词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这一要求。

如北京市东城区试题,请你写出两个含“雨”的诗句。

古诗词中写雨的诗句很多,学生记得的可能是课本中的,也可能是课本外的。

这类题,不限课内课外,让考生有发挥的余地,有助于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

从2001年到2003年全国中招试题来看,设计这一类型题目的省市越来越多,河南省2003中招试题中也出现这类题。

试题如下:

古诗词中有很多实写“风”、“雪”的句子,请各写一句。

(课内外均可,本试卷出现的及答其他题时用过的除外)

2003年的中招试题中,福州市试题尤其值得关注。

其古诗文背默出现了新颖的读图题,试题如下: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就有“画中有诗”。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最能揭示上面这幅画意境的两句诗是:

,。

(试题后附图)

分析:

这是一道新颖独特的默写题。

命题者把对中国传统画的赏析与对诗句意境的领悟结合起来,别具匠心。

学生在做题时,首先须认真研读画面意境,抓住图中山脚下正凝神远视的主人公和两行延伸到远方的马蹄印,然后再逐一体会诗中的有关诗句,就会联想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诗。

这道题目的设计,更能体现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这一方向。

四、古诗词赏析

近两三年一些省市的中招试题对古诗词的考查也有一些新的动向。

如2002镇江试题:

选出对下列两句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A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

B这两句诗写出了春风吹拂,梨花盛开的美景。

C“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

D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世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答案:

(B)

分析:

这道题考察的是对诗中名句的赏析,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做这一类题,首先要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把握,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句赏析。

像这道题,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这是写塞外冬景的。

不然,很容易由字面意思,误认为是描写春天的诗句,把B项当成分析正确的。

近几年的中招试题除了对名句的赏析,还侧重于考查对整首诗、整首词的赏析、理解。

2001年哈尔滨市试题:

对下面这首北朝民歌赏析欠妥的一项是()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A这首北朝民歌,歌颂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B“穹庐”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居室,用穹庐比喻草原天空,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C民歌写川、山、四野、牛羊,由上而下,再到四野,又由近而远,有层次,有立体感。

D一个“风”字令人欣赏,清风吹过,草浪起伏,牛羊闪现,多姿多彩,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

答案:

(C)

分析:

此题的四个选项中,A项涉及对诗歌内容的把握,BCD三项从用词的准确形象和写景的层次等方面分析了这首诗的艺术方面的特点。

做这类题需要了解诗歌以形象见长和用语凝练等特点,并在平时复习中注意品味诗歌语言,还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更好的鉴赏诗歌。

2003年天门试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诗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2)下面对这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事()。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的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答案:

(1)可怜

(2)(D)

2003无锡市试题:

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秋词天净沙.秋思

刘禹锡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

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

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答案:

(D)

分析:

天门试题考查对词的内容和艺术两方面的理解。

无锡试题则将刘禹锡的诗和马致远的小令放在一起比较赏读,难度更大。

考察的内容除了对诗句内容和艺术方面的理解之外,还考察了文学常识,对整首诗的把握等。

这类题,虽然是选择题,但涉及面广,做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在平时学习和复习诗词时,一定要力求全面理解和掌握。

河南省试题对古诗词的赏析,从2001年到2003年变化不大,但还是有一些变化。

2001河南试题:

对下面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A“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代的明月及汉代的边塞”。

B“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出了秦汉以来世世代代征夫的共同悲剧。

C三四句道出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

D全诗的情调悲壮高昂。

答案:

(A)

2002河南试题:

阅读下列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⑴诗歌首句中的一个“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

⑵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

全诗抒发了强烈的。

答案:

(⑴悲凉⑵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的岌岌可危;爱国情怀)

分析:

这两道试题,体现了近几年中招考试对文言诗词考查的新方向和新题型。

2001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对诗歌具体语句的理解和对诗句内容及情感的整体把握,并有了鉴赏的成分。

2002试题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则更为明显。

如第⑴题“诗歌首句中的一个“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

”做这个题首先要理解“僵”字的含义,然后将其形象化,才能较好的回答。

做第⑵题时,既要了解诗歌常用的象征表现手法,又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作者的生平,才能做出答案。

即以风雨象征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南宋政权。

“全诗抒发了强烈的”则考查对诗歌抒写的感情的理解,做这道题需要从整体把握。

再看2003年河南试题: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的特点。

(2)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3)“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1)清幽(清静)

(2)欢悦(也可答成“宁静”、“安静”、“空灵”)

分析:

2003年河南省试题和2001年、2002年有所不同,首先从形式来看,2001年为选择题,2002年为填空题,2003年则是在填空题的基础上,又加上一道主观表述题。

这三年的试题,从单纯的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到既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又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难度逐年加大。

从2002各省市中招试题来看,镇江市、哈尔滨市、内江市、厦门市、天津市、黑龙江等省市都有诗歌的鉴赏这个题型。

从2003年中招试题来看,北京市、广州市,哈尔滨市等也都设有鉴赏这个题型。

这也体现了近年来试题侧重于考查学生能力的趋势。

除此之外,对古诗词有关知识的考查,2002、2003年的中招试题,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举例如下:

2002年黄冈市试题:

阅读下面古诗文,请借助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加以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图画。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003年天津市试题:

天津市试题:

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50字左右),把下面诗句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3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重庆市试题:

选择正确答案。

(1)下面四句诗中,反映了我国古代民风民俗的一句是()

A箫鼓追随村社近

B闲来垂钓碧溪上

C沙场秋点兵

D零丁洋里叹零丁答案:

(A)

(2)下列四句诗中,添入语段横线上恰当的一句是()

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

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真是“”。

A霜叶红于二月花

B映日荷花别样红

C百般红紫斗芳菲

D乱花渐欲迷人眼答案:

(C)

福州市试题:

名胜古迹对联往往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1)黄鹤偶乘沧海月,白云常带楚江秋()

(2)其仙乎吞云梦者八九,登斯楼也揽气象兮万千()

(3)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

分析:

这几道题各有特色,很新颖。

黄冈市、天津市试题要求学生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再现诗歌的意境,考察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庆市试题

(1)考查古诗中反映出的古代民风民俗,体现出鲜明的倾向:

即学古诗文,了解和继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试题

(2)考查对古诗文的理解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福州市试题要求学生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更体现出学以致用,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倾向。

由上分析可知,对古诗词的阅读,不仅仅要会背诵,会默写,还要对诗词内容整体把握,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积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文言文

这里所说的文言文是指古代的散文,区别于押韵的古诗词。

近年来对一般的文言文的考查除了背默,更趋向于考查重点词句的掌握,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一、背默

如2001年上海试题中招试题:

从下列A、B两组中任选一组默写。

⑴登斯楼也,则有,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⑵野芳发而幽香,。

答案:

⑴心旷神怡⑵佳木秀而繁阴。

2003年潍坊市试题:

填空: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分析:

上海市和潍坊市的试题以填空形式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背默,这种形式从全国各省市的中招试题来看,最为常见。

河南省也采用了这种形式。

对背默的考查2003年北京市采取选择题的形式:

按照原文依次填空,完全正确的是()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妄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尤是感激,。

②而或长烟一空,,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A欲报之与陛下也皓月千里何有与我哉

B遂许先帝以驱驰一碧万顷可以为师矣

C奉命于危难之间波澜不惊不亦君子乎

D遂许先帝以驱驰皓月千里不亦君子乎

分析:

这种形式的背默给学生提供一个供选择的答案,与常见的填空默写相比,难度小一些,在各省市的中招试题中不多见。

考查背默最常见的还有提问式的背默。

如2001陕西省中招试题:

⑴《〈论语〉六则》中,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

,。

⑵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

答案: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如河南省2002年中招试题:

⑴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

他在《出师表》中写道:

“,。

⑵综观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士,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

”的良好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填空。

答案:

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003年南昌市试题: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

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所说的那样:

“,”。

答案: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分析:

这三个省市对文言文背默的考查,属于提问式。

特别是河南省试题⑵和南昌市试题能把课文和对学生进行人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联系起来,使其具有广泛意义,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种出题方式应该引起关注。

需要提醒的是,文言文重点课文及重点句子的背默考查,在文言文中占较大的分值,应引起足够重视。

二、重点词的读音

如2001年福建中招试题: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广故数言欲亡()⑵为坛而盟()答案:

(shuòwéi)

2001年北京试题:

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苔痕tāiB案牍dúC德馨xīn答案:

(A)

2002年北京试题:

文言加点词注音和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A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执策(马鞭子)而临之

B狼亦黠(xiá)矣薄(轻微)暮冥冥

C默而识(zhì)之亲戚畔(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