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docx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船借箭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擂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梳理文章结构,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内化、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
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研读文本,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过渡:
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三国演义》)
1、揭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改写而成的课文。
(出示课题后齐读)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2、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学生介绍三国的知识。
介绍背景: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课件出示三国形势图)
3、质疑:
看到《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中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导学生能够读准“调度、擂鼓”等容易读错的词,能正确书写“妒忌”等容易写错的词。
2、生自由读课文,并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周瑜自叹不如。
)(周瑜妒忌诸葛亮并设计陷害他是发生这件事的——起因,诸葛亮神机妙算用草船来借箭是这件事的──经过,诸葛亮如期交箭让周瑜自叹不如是这件事的——结果)
3、通过刚才的读,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这些人物中,你最欣赏谁?
为什么?
(板书:
诸葛亮神机妙算)
4、理解“神机妙算”。
(神奇的机智巧妙的谋划。
)针对“神机妙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预测:
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
神在哪里?
妙在哪里?
怎样神?
……)
5、交待目标:
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神”和“妙”加上着重号.)
三、自主学习品读感悟
一)、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用横线划出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和体会。
说说为什么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自学——然后(同桌)交流。
三)、全班交流:
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
1)、这场雾有多大?
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
(评读、齐读此句体会雾大。
)
2)、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
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鲁肃会感到很害怕。
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鲁肃会大吃一惊:
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
3)、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诸葛亮会暗自高兴。
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指导读句子)
2.师:
“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
不能!
为什么?
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
再联系上文的句子进一步体会:
“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看出诸葛亮知天时。
(板书:
知天时)
3)、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
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
没动静有什么可以写的?
完全可以写成这样:
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
那我们把它改过来!
不改?
为什么?
“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
]读句体会
4)、过渡:
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他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会有这场大雾的。
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引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
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
1)、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与“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相照应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
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
”(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
3)、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
诸葛亮他是怎么说的?
(笑着说。
)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
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学生自由读)
交流:
(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
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
小结:
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如雨,这说明了诸葛亮不仅知天时、而且识人心。
(板书:
识人心)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妙不妙?
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引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1)、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让船顺风顺水的呢?
(调船。
)诸葛亮几次命令掉转船头?
(课件演示掉转方向。
)
2)、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
(启发学生说出:
多受箭、保持平衡、回来顺风顺水)从这儿你可以看出诸葛亮算好了什么?
(算好了借箭的地理位置)(板书:
懂地理)读句“曹操知道上了当……”体会神机妙算。
小结:
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周瑜长叹一声,说(引读):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一起来感受诸葛亮借箭的精彩!
(播放视频)
四、总结延伸回归整体
1、小结板书:
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天时、借了长江的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懂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加上他又有计谋,有胆识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就神在他的平日积累,妙就妙在他日常的的观察,这就是智慧,其实他的言语中更是充满着智慧,下节课我们还要从他与周瑜的对话中来进一步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五、作业拓展延伸学习
1、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2、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三国人物。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诸葛亮神机妙算知天文
晓地理
识人心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你们读过哪些中国古典名著?
你最喜欢哪部著作中的哪个故事?
讲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草船借箭》。
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3.简介历史背景。
二、通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自学生字。
3.注意“丞”字的部首;交流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1一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
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诸葛亮准备造箭)
(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诸葛亮借箭)
(l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诸葛亮借箭成功)
小结: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2.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初步体会周瑜和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分角色朗读。
想一想: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3.讨论交流。
小结:
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
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
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
(出示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
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书中标注出来。
二、学习课文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1)默读课文,思考。
(2)分组交流。
(3)集体交流。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
联系上文说说。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
(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
鲁肃吃惊地说:
“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
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支箭我是借定了。
)
小结:
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
为什么?
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
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2.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为什么两面受箭?
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过渡:
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
3.出示讨论:
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教师揭示:
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
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创造性思维)
4.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
5.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
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6.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孙明今日伏周郎。
三、布置作业
复述课文
附: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大雾弥漫
诸葛亮(知地)顺风顺水 神机妙算(勇于创新)
(知人)曹操一定不敢……
叫鲁肃一定不告诉……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是本单元课文的学习目标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本课第一课时设计的目标是:
一、理解课文章内容,说清借箭的过程。
二是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个目标的设定依据之一是课后练习题。
在设置问题的环节中,也是紧扣住这些涉及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思考的习题进行。
为了弄清文章主要内容。
我由解析课题开始,设计了自疑“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通过学生的问答,逐渐将他们的问题归纳为“谁借箭?
”“为什么要借箭?
”“怎么借?
”“最后借到没有?
”。
当这些问题抛出后,便开始引导学生明白:
回答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也借此机会将文章分了段和概括故事梗概。
在初步探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
我在第一课时欲学习的是诸葛亮的“知天文”“识地理”这两方面。
设计的问题就是“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但是,从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他们未必懂得“天文”“地理”这些术语在文章中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怎样“深入浅出”地将人物的这些才能阐释清楚,而且学生可以接受,甚至感悟得到呢?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借箭过程”的区间(6~9自然段)进行品味。
在此,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面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么样?
心里都会怎么想?
”学生抓住鲁肃的“吃惊地说”与诸葛亮的“笑着说”的对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镇定和胸有成竹。
紧接着我再问“他为何如此地自信,难道他早就预料到了此场大雾?
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学生根据这个提示,很快从上文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
他们懂得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可是“知天文”这样的总结也还应是由老师来解决,并未能达到预设。
对于领悟诸葛亮“识地理”的才能,在过渡的时候我设计了“请画出借箭路线图,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在加深学生对借箭环境熟悉的基础上,我提问了“为什么先是船头向西船尾向东然后再调整过来?
”据学生的问答来看,他们理解到的是“为了保持船体的平衡”,再多的关于“识地理”就没有多少感悟了。
这样预设的教学内容就又没有达到。
从整个流程来看,针对学生的课堂提问。
应该与课后的思考练习题紧密结合,为了避免问题的过多、过碎。
一般可以借助课后的思考练习题进行问题设置,以“主问题”的提问形式,下分设若干为主问题服务的小问题是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繁多、杂碎的毛病。
但下设的小问题应该是围绕着主问题,环环相扣的。
这样以主问题为中心,小问题紧靠成为一条线的方式,可以让课堂变得整体紧凑。
但是,本课没有帮助领悟到的“知天文”“识地理”这两点,是否存在着没有设计好品味阶梯的问题呢?
或者是这两点本身就超乎了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呢?
盼赐教。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
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
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
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
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
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
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
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忌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
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
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解。
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
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