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清贫教案完美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5897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下清贫教案完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清贫教案完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清贫教案完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清贫教案完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清贫教案完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下清贫教案完美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清贫教案完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下清贫教案完美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下清贫教案完美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清贫教案完美版

12*清贫

[教学目标]

1.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理解“矜持不苟”“奢侈”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3.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4、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2、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3、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 课件出示:

“咏竹(1935年1月)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谈诗意思

(1)这首诗的作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

对方志敏你了解多少呢?

出示课件:

资料袋:

方志敏,江西省弋阳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

    1935年1月,由于叛徒出卖,方志敏同志被俘,2月2日,被压至南昌。

    2月5日起,方志敏正式开始了狱中写作,至8月6日英勇就义。

六个月间他以一腔热血写了16篇文稿,共计14万余字,其中有著名的《清贫》和《可爱的中国》。

(2)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你的眼前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厚厚的冰雪,压得竹子喘不过气来。

竹子只得低下了倔强的枝头,低得快要触到地面了,但仍不肯倒下,一直坚持到迷雾消散、红日东升、冰雪融化,竹子又重挺直了腰杆,傲然挺立。

是啊!

方志敏就像竹子一样是一位真正昂首挺立的共产党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清贫》。

请大家(齐读课题,板书课题12清贫)谈一谈你对“清贫”的理解(指名说):

清寒、贫穷”。

此时大家对清贫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等学完课文后相信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筹集     矜持   被俘    金镯    威吓  

    裤裆    企望   彼此  汗褂裤    土坞

指名读

师强调多音字:

课件出示:

矜持不苟  奢侈  企望   洁白朴素

矜持不苟:

矜持:

拘谨、约束。

不苟:

不草率,态度认真。

本文指方志敏约束自己,一丝不苟,恪守清贫。

奢侈:

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

企望:

希望

2、请同学们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事?

(本文主要写了方志敏在被捕当天,被敌人搜身、逼问,最后敌人发现他身无分文的故事。

)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出示课件:

默读课文,找出方志敏的自述内容,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方志敏具有怎样的品质?

汇报交流:

句子一:

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是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

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这句话通过对比说明了不仅是方志敏一个人这样,甘于清贫、舍己为公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所具备的美德。

每个共产党人都能做到的事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认为夸张”足以说明当时国民党的军队极力追求个人利益,而共产党原是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得人。

师:

方志敏通过自述直接表达自己对清贫的理解---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是共产党员的美德。

同时告诉我们他就是这样的人。

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句子二:

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

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方志敏唯一的财产是几套旧的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从家的角度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清贫。

进一步交代了自己的财产,使得“清贫”真实可信。

(“传世宝”和“齿冷三天”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揭露了国民党兵士的贪婪本性,也说明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从上到下都是以发财为目的的,这和方志敏的清贫廉正又一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小结:

同学们抓住了方志敏的自述体会到了方志敏及所有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

文章中还有对两个国民党兵士的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四、深入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快速阅读课文2-8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用“~~~”画出语言的句子、用“口”画出神态的词语,读一读,体会他们不同的内心。

预设动作的句子:

句子一:

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预设:

这个句子是对敌人的动作描写,从摸、捏、搜这三个动词体会到了敌人的贪婪。

(从上身摸到下身,从衣领摸到袜底”这传神的动作描写把国民党兵士贪婪丑恶的嘴脸刻画的淋漓尽致。

同时和方志敏的清贫廉正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指名读,读出国民党兵士的贪婪。

师:

你通过抓动作词体会的方法体会到了敌人的贪婪。

句子二:

“你骗谁!

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

”拿手榴弹的兵士坚决不相信。

“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这段话既有兵士的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

(从弓着背、过细地捏)这些动作描写形象的再现了国民党兵士的贪婪本性。

也说明了当时国民党军队从上到下都是以发财为目的的。

从中我也理解方志敏所说的“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的深意。

经过这么详细的搜索,国民党兵士在方志敏身上到底找没找到他们所期盼的钱财呢?

(没有,只有表和水笔,再次的刻画了两个兵士的贪婪,从侧面印证了方志敏的清廉正)

同学们我们从国民党兵士对方志敏的搜身体会到了敌人的贪婪的丑恶嘴脸。

预设语言的句子:

句子一:

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手榴弹,右手拉出榴弹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着我,威吓地吼道:

“赶紧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预设:

这段话既有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我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敌人不搜出钱财绝不善罢干休的恶毒。

句子二:

“哼!

你不要做出那样难看的样子来吧!

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预设:

我从“一个铜板都没有存”体会到了方志敏的清贫

(微笑着、淡淡地说,表明了方志敏的无所畏惧,面对敌人的威吓他是那样的从容、镇定)

面对敌人的搜身、逼问方志敏始终不卑不亢、正气凛然。

句子三: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

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

预设:

这个句子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方志敏把国民党官员与共产党干部加以对比,讽刺了国民党贪污腐化,赞美了共产党恪守清贫的美德。

“一个铜板也没有”再次强调了共产党干部的“清贫”“不是为着发财”阐明了革命者的宗旨:

不为个人利益,要为天下谋幸福的美德。

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

那么,在整个过程中国民党兵士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热望--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金镯金戒指

企望--有新的发现

失望--仅有表和笔

由之前的热望到企望又到失望的情绪变化表现了国民党兵士贪婪和爱财的本性。

指名分角色读3-7自然段:

国民党兵士和方志敏的对话

孩子们,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里,是什么让方志敏不为钱财所动,苦苦坚守清贫呢?

交流句子: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你怎么理解?

(这句话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揭示中心。

方志敏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生谈体会,全班齐读这段话

“清贫”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法宝,表明了革命者的优秀品质。

五、谈谈对“清贫”理解

1.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此时此刻你对“清贫”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

预设:

生1:

清贫是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

生2:

清贫是不为个人谋利益,要为天下谋幸福的家国情怀。

生3:

清贫是战胜困难艰胜革命信念的伟大信仰。

师小结:

清贫不仅是一种美德、情怀,更是一种伟大的信仰。

清贫这篇课文展现了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

2.结合课文讨论,今天的我们要不要保持“清贫”的美德?

预设:

今天的我们虽然富裕了,但是艰苦朴素的、一心为国的精神不能丢,所以我们仍然要保持“清贫的美德。

师小结:

如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为了祖国进步与发展奉献一生的科学家、家中过着简朴生活的长辈。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希望对同学们今后的成长能起到指导作用。

六、课后作业:

阅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

[教学板书]

12*清贫

 坚定的革命信念 美德

   清贫           情怀

矜持不苟 舍己为公                   信仰

《猎人海力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2个要求认识的生字,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浏览课文,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课文;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热心助人、舍己求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浏览课文的方法,练习有一定速度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组织教学:

一、谈话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个民间故事,它同样有着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故事情节。

大家都提前读课文的,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教师板书,猎人海力布,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师:

请学生拿出预学单,完成第一步的内容。

(课件出示,学生师友检查,集体订正,齐读,可以值得注意的字的写法)

2、教师问学生:

谁能能说说这个故事里都有哪些人物呢?

(找学生)出示人物联系图,找生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这些人物之间的故事情节。

3、通过预习,猎人海力布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

(一)理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梳理故事的来龙去脉。

1、海里布是个热心助人的人,体现在1-2自然段。

(教师板书:

热心助人)

2、海力布为救乡亲变成石头体现在3-11自然段。

(教师板书:

变成石头)

3、人们世世代代纪念他,体现在12自然段。

(教师板书:

世世代代纪念)

(二)通过梳理,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民间故事的重点就是猎人海力布是怎样变成石头的?

也就是海力布变成石头的过程?

(同学们看预学单第二步,汇报,我们把这种写作手法叫:

顺序梳理法)

(三)过渡:

文章脉络经过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咱们梳理清楚了,接下来,我们一同走进故事里,去感受每一个人物的形象特征。

(四)自主、互助学习,同桌互相评价

1、出示自主、互助学习要求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海力布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和同桌说一说你能体会到什么?

(温馨提示:

自己做标记,比如描写海力布动作的,画完后可以写上动作两个字,方便汇报,教师巡视。

2、学生自主、互助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自由汇报。

4、集体订正(动作、心理、语言活动,出示对应的具体句段,教师重点指导),大家读中体会。

5、通过学习,你觉得猎人海力布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学单第三步:

海力布是一个()的人。

小结拓展:

大家看到海力布变成了石头,是多么的后悔,多么的悲痛啊,海力布舍去自己宝贵的生命救出了乡亲们,他的高贵品质永记我们心中。

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他的乡亲们,你会想到什么?

(找学生说)你们又会互相会说些什么?

(找学生说)

四、知识归类

1、民间故事(播放小视频)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2、复述课文:

要交待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脱离课文,自己组织语言;文中的重点部分可以用上书上的词句;讲故事要有表情、有感情。

(找同学试着复述课文)

3、写作手法:

A、顺序梳理法:

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数序理出层次。

B、详略得当法:

一篇文章详写和略写安排得很恰当,就叫详略得当,才能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重点放在海力布是怎样变成石头的这一部分,通过语言、行动等多种描写表现出海力布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教师小结:

掌握了恰当的写作手法,才能有助于我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学生说说)今天老师网上搜集了一则民间故事(课件出示图片和故事)用咱们今天学习的速读方法,快速准确的读一读,一会儿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文中的内容。

六、课本剧片段展示:

小组同学先练习,全班展示给予订正。

七、全课总结,渗透教育

1、学生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2、课下老师也希望大家会把海力布的这种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精神发扬光大,我也相信同学们时刻能做到心中有他人,处处留美名。

八、作业:

写一段深情的话,赞美海力布,进行小练笔。

《草船借箭》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草船借箭》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生字词,搜集作家罗贯中资料、《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在这条文化长河中,有四大名著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你们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中一个有名的故事——草船借箭。

3.教师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二、预习检测

1.介绍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汉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

《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2.作品介绍——《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优秀长篇历史小说,章回体小说。

作品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3.你对文章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

说一说。

曹操

字孟德,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来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人。

东汉末年名将。

周瑜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鲁肃

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出生于一士族家庭。

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

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

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

诸葛亮

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4.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5.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

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妒忌曹操周瑜都督

水寨擂鼓丞相弓弩

呐喊幔子翎毛调度

(2)多音字。

(3)词语解释。

妒忌:

对才能,地位,名誉,学识,财富,处境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翎毛:

翅膀尖上的毛。

神机妙算: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

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帷幔:

围在四周的帐幕。

三、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说“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

边读书边做批注。

起因:

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经过: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结果: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四、课文研读

1.默读起因部分,思考:

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

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来?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说:

“用弓箭最好。

”周瑜说: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1“公事”“推却”是什么意思?

朝廷之事;公家之事;借理由推托、拒绝。

②为什么不能推却?

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③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周瑜是个嫉贤妒能、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周瑜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

2.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周瑜问:

“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说:

“只要三天。

”周瑜说: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①十天真的能完成吗?

周瑜既然有心要陷害诸葛亮,可见十天造十万支是有困难的,是完不成任务的。

②从“只要”“军令状”“甘受重罚”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什么?

诸葛亮有信心可以在三天之内完成任务。

③思考:

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

一方面诸葛亮顾全大局,为了维护蜀、吴联盟和战胜曹操的十万大军,所以不和周瑜计较。

另一方面诸葛亮对于向曹操借箭的计划早就成竹在胸,所以他欣然地立下了周瑜想置他于死地的“军令状”,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3.思考: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高兴?

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周瑜确定三天打造十万支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三天又是诸葛亮自己提出来的,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诸葛亮受罚的样子。

4.为什么周瑜如此费劲心机地要惩罚诸葛亮呢?

在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

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伐魏。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妒忌刘备手下诸葛亮。

相传周瑜曾说:

“既生瑜,何生亮。

五、课堂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

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

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熟悉文中的人物关系,并预习后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面对周瑜的算计,诸葛亮是如何应对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

2.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二、课文研读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的句子。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①“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

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②默读课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借箭准备和借箭过程。

2.默读“故事经过”部分,思考:

诸葛亮成功“借”到箭的原因是什么?

画出文中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

(1)诸葛亮说:

“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①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哪些准备?

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②诸葛亮为什么对鲁肃说“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

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③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

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2)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从“果然”一词,你体会到鲁肃是个怎样的人?

忠厚老实、诚实可信。

(3)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诸葛亮为什么要把船连接起来?

为了增大受箭面积

(4)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诸葛亮为什么要调转船头?

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5)诸葛亮下令……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诸葛亮为什么下令军士擂鼓呐喊?

这样做既是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6)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

从天气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

使敌人不明真相,误以为敌人来袭;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7)鲁肃吃惊地说:

“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①你从“一定不敢”看出了什么?

诸葛亮识人知人,对曹操了如指掌。

②从“诸葛亮笑着说”你感受到什么?

诸葛亮镇定自若,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