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5009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docx

《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docx

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

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略的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

(2007.9-2010.4)

执笔:

贾秋萍

一、研究背景

本课题目前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是早在70年代开始,有李吉林老师对于“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研究。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情境教育与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的创设从语文情境教学开始,已有几十年的历程。

在世纪大转折的时期,国际基础教育发生了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大震荡、大变革。

其基本走向是: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加强课程的综合,注重文理渗透、学科统整;促进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与沟通;推动课程建设的多样化、个性化,以适应学生的选择需要;改变课程开发与管理过于集中的政策,鼓励教师广泛参与课程的开发。

与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我国为广泛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倡导者在1996年就明确提出了“情境课程”的主张,并开始了初步的实验与研究。

本课题正是在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回应国际与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进一步深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模式的一个尝试。

情境教学的核心思想是:

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原动力,教育工作的职责就是为学习者创设进行情境学习的环境。

它主要表现为建立三种情境:

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情境、以知识为中心的情境、和以评价为中心的情境。

但情境教学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流动生成的过程。

钟启泉教授曾作过这样精彩的阐述: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

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情境不仅要注重设计,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作出调整。

二、课题界定

1.概念界定

(1)“初中语文”是本课题研究的学科对象,在研究实践中主要基于本地区初中语文的教学沿革和现状,对其他地区的初中语文也会作相应的探索。

(2)情境:

情境即情况、环境,一般是指由外界、景物、事件、人物关系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有机结合的境地。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其背景,能解决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矛盾。

课堂教学情境,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图表、图像、实物材料、人物动作、人际关系等。

(3)“设计与调整”:

“设计”,《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是:

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

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和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设计不只是事前的准备工作,且是创造性的活动。

“调整”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是:

重新调配或安排,使合于新的情况。

(4)“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

我们认为教学情境的设计犹如课堂教学中的预设,而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需要具有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面对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

2.理论支撑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教学理论:

(1)建构主义的学习原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他人的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

(2)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罗杰斯认为应创造一种有利学生学习的气氛,教师充分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安全与自信,充分显露自己的潜能。

(3)李吉林的教学情境法

情境教学来自于小学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教学实践。

李老师先是从外语的情景教学中得到启迪,创立了情境教法。

其后,借鉴我国文论的“境界学说”,逐步建立了情境教学体系数。

为我们提供了创造性地向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学习的成功范例。

“情境教学”特色在于生动有趣,使学习成为乐事,学生不断得到赏识、体验成功。

情境教学是使学生成功、自信,让学生不断发现语文之美,发现自己阅读表达上的进步,发现自己学习的潜力,实现自己的创造性。

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人在特定的情境中便会思维活跃。

(4)教学设计的系统思维理论

该理论认为要把教学成效的条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个整体就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由各要素按照一定互动方式组织起来的结构、功能集合体,要能在全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法

(5)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教授认为智力的结构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他认为智力是多维开放的,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所激活。

(6)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它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基础,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效益的衡量指标,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要进行及时地反思,为达成教学目标采用最佳的教学策略。

3.研究内容

(1)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原则、呈现方式研究

(2)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调整策略研究

三、实践价值

赫尔巴特说:

“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而课堂调整和控制不仅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措施和规范来保持课堂的秩序,同时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和活动来消解课堂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冲突和障碍,以此维持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并通过激励、引导等方式为课堂活动不断创造动力资源,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完成。

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堂调整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因此,课堂调整的具体目的是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四、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目标:

(1)通过研究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使语文教学渐入佳境。

(2)通过研究,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语文课业负担,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情趣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提高本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研究水平与语文素养。

2.内容:

(1)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原则和呈现形式

(2)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调整策略研究

3.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借鉴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再联系教学实践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提炼。

(2)个案研究法。

结合教学实践中个案,抓住典型事件,进行个案研究,与深入的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现场观察和细节分析,描述已经发生过的教育教学过程,反映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成果,对研究内容作深入的思考,挖掘蕴含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能,努力形成合理有效的教学方略。

(3)专题研究。

运用访谈、问卷、测试等方式收集整理学生和老师感兴趣的专题资料;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归纳,感性入手,反复论证,理性提升,密切联系教学实践。

(4)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研究与专家的指导结合起来,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展开研究,解决日常实践中的教育教学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

(5)通过主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改进三大步骤开展行动研究,力图从实践的层面探索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有效方略。

五、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7.9-2008.2)

(1)参加总课题研讨会,明确总课题研究背景、研究要求、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

(2)确定子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3)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

(4)收集资料,起草“子课题实施方案及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

2.实施阶段(2008.3-2009.10)

(1)研究专题一:

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原则和呈现形式

研究时间:

2008.3-2008.12

研究目标:

初步理解和把握“教学情境”的内涵、特点,通过研究,归纳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情境设计的一般方法,并总结情境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呈现方式,形成一定数量的学习材料、心得体会和阶段性研究报告。

研究形式:

⑴理论自学⑵专家讲座⑶课例研讨⑷心得交流

研究结果:

学习材料、心得体会、案例等

(2)研究专题二: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调整策略研究

研究时间:

2008.12-2009.10

研究目标:

能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教学情境,并能依据文本特点、教学环境等因素调整教学情境,从而摸索出教学情境调整的一般规律,创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研究形式:

⑴理论自学⑵专家指津⑶案例分析⑷课堂教学⑸教学沙龙

研究结果:

学习材料、案例分析、研究报告等

3.总结阶段(2009.10-2009.12)

(1)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

(2)课题组材料整理。

(3)课题鉴定结题。

六、实施策略

根据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本子课题组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两方面:

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原则、呈现方式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调整策略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对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原则和呈现方式

1.情境设计的方法:

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经过一年多的课堂实践,我们总结了如下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

   

(1)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

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

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

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

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

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

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接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

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2)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

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

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

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

《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扬生命力的美文。

在学生阅读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陕北生活环境民风民俗以及腰鼓文化的资料,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为学生展现陕北腰鼓舞动的雄壮场面:

空旷的黄色的背景,雄健的后生,激越的鼓声。

引导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鼓到人再到生命,产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课文,感悟生命。

 

   (3)结合文章旨意,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

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进行积极思考。

在教学中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进而受到人格的熏陶。

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我对学生们说道:

“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

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等到做了亡国奴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

”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4)创设障碍情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就是成功动机。

因此创设障碍情境,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很容易或很难解决,都会使学生学习动机的丧失,失去教学的首要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两方面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精细别致,学生对情节内容容易理解,但要悟透文章蕴涵的深情却是不易。

为此我设计一组问题引导学生:

“‘背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背影’是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背景下产生的?

这样的背景与主题有怎样的联系?

”学生置身于情境当中,细心体会朴实语言中蕴涵的深情。

 

   (5)运用文本,创设活动情境,体味人物的形象美。

《木兰诗》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北方乐府民歌。

学生对内容大都比较熟悉,且大多数看过由此改编过来的一些影视作品。

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它改编成剧本,让学生与木兰跨越时空,展开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

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探讨,受到人格的熏陶。

 

2.教学情境设计的主要原则

  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我们认识到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是情境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情境设计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使学习主体对知识做到“深刻理解”。

因此,情境设计的依据就应该是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

只有真正做到从这两方面出发的教学设计,才会获得真正有效的成果。

例如,文言文和诗歌体裁不同,那么教学设计的思路也应该有所区别。

诗歌相对于知识点很多的文言文来说,就应该更加“务虚”,更多的在意境的营造与体悟上下功夫。

初中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认识水平都比初中低年级的学生要高很多,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前,对学生的实际思想水平有一定的把握也就显得十分必要。

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

(2)“情”要真切深沉,勿虚假浮漂;“境”要深刻高远,勿浅薄空俗

“情境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要通过“情”与“境”的设计达到教学目的。

因此,“情”与“境”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精心细致,重在情感的真切深沉和事理的深刻、意境的高远。

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做到深刻的理解。

这个过程中,“情”不可虚伪做作;“境”不可浅俗空泛。

要将“情境”设计好,就要求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的教师能够投入真情实感,能够做到思想深刻,将文本吃深吃透吃活,而不是流于形式。

因此,多元化的情境设计对于教师来说,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想象力的提高与逻辑思维的锻炼是情境设计的两大思维培养目标

情境设计中,图像和音乐的运用是最为普遍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情境化就简单地等于形象化。

通过想象,丰富文本为我们描述的形象,从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思维水平的提高,确实是情境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

但是,与此同时,逻辑思维、收敛性思维的锻炼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没有收签性思维,特别是没有概括能力,对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也是非常不利的。

因为,概括可以使人们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它是一种高级的创造思维的活动。

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情境设计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既能做到“举一反三”,又能做到“由博返约”。

3.教学情境设计的主要呈现形式

  教学情境的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

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情境创设,采取了分解与综合,重点与全面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即在某一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一种情境,辅之于其它情境。

我们在实践研究中,主要实验的情境形式有:

 

(1)文图再现情境:

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资料,展现、陈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事件经过、建设成就等,作为学生探究的依据。

 

(2)语言描述情境: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

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

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3)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

“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

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4)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

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5)生活展现惰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二)教学情境的调整的策略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是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变化的根据,是内因。

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如果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没有协调好,教学将失去作用。

如何处理好这教与学的关系呢?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调谐”技艺,使教师输出的信息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频率相等,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和谐共振”效应。

因为学生感知信息的心理过程具有外显性,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外显行为洞察他们的学习心态,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作出相应调整,以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以下结合我们课题组在教学实际中的研究,谈一下我们对教学情境的调整的策略的思考。

1.不屑一顾时,制造悬念

好奇心是中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它往往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导火线,能驱策学生去接近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探究。

但教学中,往往由于问题常见,使许多学生感到没有刺激,产生不屑一顾的现象,缺乏对新知识的期待和渴望。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变学生的懈怠心为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学习的动力。

(1)平淡出“奇”

课本中的许多内容是朴实无华,缺少悬念的。

但如果教师能够善于挖掘,却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出奇制胜”。

教师善于挖掘,巧设悬念,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内涵,发展思维能力。

(2)生活引“趣”

课本上的内容尽管多数文质兼美,但不非篇篇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有时可结合教材本身的知识特点,从生活中引入新的、在学生周围的话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眉头紧锁时,化难为易

课堂教学是不可能一路通畅的。

当教师输出的信息频率过高或过快时,学生就不能及时“接收”,而造成教学冷场,思维冷却。

学生由于对教学内容不甚理解,思维跟不上,而出现眉头紧锁,目光愣怔的神态。

这时教师需要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1)放下“架子”

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有可能是教学节奏过快造成的,这时可以延时、暂停、重复、追问,让学生通过把“快节奏”变为“慢镜头”,帮助学生渐渐地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思维的过程。

(2)铺路架桥

学生的思维障碍也可能是问题过于深奥,难度过高形成的。

这时教师不能“端现成饭给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减缓坡度,搭设台阶,帮助学生搭建起解决问题的桥梁,从而引导学生顺利解决地跟上教学的节奏。

3.群情激荡时,锦上添花

心理研究表明,在心境良好,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学习,就会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的办法多多。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表现出满足、欢欣、激动的神情,就说明学生的感知、理解比较顺畅,正在“兴头”上。

教师如果抓住这一时机,锦上添花,就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

(1)发散

即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教师利用学生的“兴头”不断启发,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深化

即增加难度,向更高层次发展。

抓住“兴头”,锦上添花,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4.精神疲劳时,活动引趣

在课堂上也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如果教学老是这样进行,会使学生生厌,造成精神上的疲劳。

这时可调节一下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引到活动中去。

初中阶段,古诗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在学习要求背诵的诗歌、课文时,我的设计一般都是:

读——讲——背——写。

其中背诵环节为小组或男女生口头背诵比赛。

  办法刚一开始实施,学生兴致极高,生怕自己给集体丢分,效果非常好。

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总有少数人没有参加比赛的机会,时间长了,学生积极性有所下降,开始变得不在乎起来。

  在学习《赠从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学生们还是习惯性地读——讲——背,气氛调动不起来。

赶快变,男生女生比比看,五分钟准备,全员参加,背写第一首,看哪个组满分多,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同学之间还互相提醒:

“写写易错字,别出错!

”时间到,开始比赛,同学们奋笔疾书,效果非常好。

  结果出来后,第一首得到满分的同学非常兴奋,没得到满分的学生,第二首背写时更加卖力了,一堂课下来,两首诗背写满分率达93%。

5.充分感悟时,戛然而止

 学生学习的潜力是无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现有学习状态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始终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教学状态,如果学生的学习已经达到了教师预期的目的,已经完成了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时,教师要大胆地终止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到课虽终但意未尽,把对文本的感受长久地停留在脑海中。

如果此时教师依然按照预定继续教学,反而会起到负作用,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而课堂教学中的收放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对课堂的判断和把握,这也是教师智慧的体现之一。

     曾听一位教师上《印度洋上生死夜》,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生死的抉择面前,船长皮埃尔为了挽救别人,舍弃自己与妻子的生命。

文章写到妻子克勒松已经去世了,海啸马上要发生了,皮埃尔准备与妻子一起去了。

课文中这样描写到:

他抱住了克勒松,发现她的躯体已经冰凉,此时,他反而变得分外平静,只是在亡妻的耳朵边轻轻的说……在教学时,教师配上音乐,引导学生朗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已经读得非常投入到位了,而这位教师又问到:

“文中有个省略号,省略了皮埃尔对亡妻说的话,此情此景,他会说什么呢?

”问题一出,异常热烈,学生回答的无非是如何舍不得妻子,如何爱自己的妻子,这些话一旦出自学生之口,便引来一片笑声,把那种凄凉的意境都破坏了。

其实,这不能怪学生“不解风情”,而是这个环节完全是多余的,学生充满情感的朗读本身就是对皮埃尔心情的最好诠释,是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清楚的。

  可见,教师的眼中要装着课堂,装着学生,要充分相信学生能够完成教学,有时候教师的不放心,换来的反而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6.想象激发时,有意荡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限定于一定的层次或范围没有突破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其思维从固有的路径荡开,在新的层次或从新的角度开始去学习和思考。

这一荡往往能荡开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眼前一亮。

在学习《白鹭》一文时,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我在课前找了大量白鹭的图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