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理论综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4702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docx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集群理论综述.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docx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

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66个产业集群生产。

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

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

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1产业集群的概念

1.1.产业集群的概念

1、波特给出的定义

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公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

波特首先于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Clusters)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

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

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结构[2]。

在其后的著作《竞争论》(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Cluster)的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

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3]。

2、其他国外学者给出的定义

贝察蒂尼(Becattini,l991)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即以同业工人及其企业簇群在特定地域内大规模自然地、历史地形成为特征的地域性社会实体[4]。

克(Pyke,1992)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5]。

斯茨米特茨(Schmitz,1995)将产业集群定义为:

企业在地理和部门的集中,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范围广泛的劳动分工,且拥有参与本地市场为竞争所必须具备的,范围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组群[6]。

J·A·Theo、Rolelandt和PimdenHertog(1998)对集群的定义是:

为了获取新

j精选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集群[7]。

巴格拉沙(Bagella.M)等人将产业集群定义为:

存在投入产出关系、受共同的社会规范约束、相互之间充满正负两种溢出的中小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形成的企业网络[8]。

3、国内学者给出的定义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的王辑慈教授最早将机群的概念和理论引入国内。

她认为认为,认定集群与否的关键是其中的行为主体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和互动[9]。

在2001年《创新的空间》一书中她认为,产业集群就是企业集群,是指大量的中小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成群,集聚区内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进一步专业化分工,并在市场交易与竞争过程中彼此之间形成密集的合作网络(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协同创新,并且创新的网络根植并融入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而形成具有较强的创新动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创新系统或柔性生产地域系统(flexibleproductionterritorialsystem)[10]。

在2006年的一篇论文中,她又提出:

产业集群是相关产业的多个企业围绕一种产业(专业化部门)的集聚[11]。

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陈文华(2006)将产业集群定义为:

是在特定区域中大量企业及相关机构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以群集为特征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演进的,有效率的中间体组织;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区域经济的新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模式[12]。

戴双兴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基于地缘关系、产业技术链和同业交往等关系,大量与某一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的现象[13]。

1.2产业集群的特征根据国内外学者对集群含义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产业集群一般特征:

(1)地域性强,空间位置相对集中;

(2)产业领域相对集中,多数是围绕一个核心产业;(3)集群内企业间的产业关系密切,以价值连为核心;(4)相关资源集中,方便共享等。

它是特殊地域、同业交往、行业文化、产业技术链和价值链等的集中、融合,其实质是分工、合作、竞争、创新、知识共享和文化共通[14][15]。

研究表明,对于集群的具体特征,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学者对此给出了不尽相同的答案。

本文认为通过研究总结成功的产业集群的特征和运行机理,可以更好地对理论和实践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伊萨克森等人通过对各国案例的研究,总结出成功的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

(1)由一个或多个产业形成一定程度的专业化;

(2)集群内企业通常以生产系统的形式构成本地化网络,并通过网络中的学习相联系;(3)拥有本地化的研发和教育机构,使得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有正规的科学基础;(4)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5)有融资渠道;(6)成功的产业集群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基础之上的,能产生相互信任和共同愿景;(7)拥有能够补充本地能力的知识和技能的供给渠道;(8)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16]。

1.3产业集群分析层次

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把产业集群分为三个分析层次,国家层次---

联系经济结构的产业集团;部门或产业层次---产业间和产业内生产链的不同阶

j精选段的联系;企业层次---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形成的专业化供应商[16]。

如表一[7]所示。

表一:

不同层次的集群分析方法

分析水平

集群概念

分析重点

宏观层次

(国家)

经济结构中的产业关联度

国家/地区的专业化模式;大量的产品、工艺升级和创新

中观层次

(产业)

在相似最终产品的产品链上,不同阶段的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关联度

产业的SWOT分析和基准分析;探索创新的需求

微观层次

(企业)

企业间关联;专业供应商集中

在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周围

战略性业务发展;链的分析与管理;合作创新项目开发

资料来源:

Roelandtetal,1997

由于不同层次的集群所需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不同的,可以认为国家层次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多数来源于政府意志下的制度安排,即组织设计模式,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体现了作为设计主体的政府发展目标与战略意图。

而产业和企业层次的集群可看作是自发生成的类型,依据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产业联系和市场集聚而建立。

以传统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都具有自发生成的特点,如意大利东北部的70多个工业区,我国浙江、广东省的服装、陶瓷、五金、玩具、家具等几百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区和专业镇[16]。

1.4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的区别企业集群在国内最有影响的定义是由仇保兴给出的,他在1999年出版的《小企业集群研究》一书中把企业集群定义为:

由一组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17]。

对于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两个概念的使用学术界存在十分混乱的局面。

虽然二者都强调成员间的产业联系,但是无论从构成主体、数量规模、地理空间等方面分析,就不难发现二者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

(1)构成主体上的区别。

从两者概念上可以看出,产业集群构成主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企业,也包括公益性的大学、科研机构、一些非营利性组织甚至政府。

企业集群构成主体则比较单一,企业集群内任何组织都是营利性的组织或其派生组织,群内非营利组织通常是因群内企业发展的共同需要而内生的,企业集群仅仅是“企业的集群”。

(2)数量规模上的区别。

产业集群概念并没有强调企业数量,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有时也可以形成产业集群。

但没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是不能称为企业集群的,并且企业集群内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企业集群有时也叫中小企业集群[8]。

因此二者在数量规模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3)地理空间方面的区别。

产业集群概念更多强调的是其成员间的产业关联性,其对地理空间的界定往往服从于产业联系的需要。

企业集群概念对企业地

j精选理空间集中性提出了严格要求,企业在某一相对狭小的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如村、镇)必须达到一定密度才能称为企业集群[17]。

1.5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的区别

早在一个世纪前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就开始使用聚集(Agglomeration)的概念。

产业集聚(IndustrialAgglomeration)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指由一定数量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现象。

其优点是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产业集聚主要是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别注重产业从分散到集中的空间转变过程,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产业集聚可以分为同一类型和不同类型两种产业的集聚[18][19]。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关系密切,但是两者又有区别。

产业集群是相关产业的多个企业围绕一种产业(专业化部门)的集聚,而产业集聚可以使不同产业的企业的简单集中;产业集群注重的是不同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性,产业集聚并不要求企业间一定要具有产业关联性;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聚都可以形成产业集群。

因此,本文认为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相互混淆。

1.6研究产业集群的意义

1、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

大量企业聚集在同一区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之间提供互为需求的产品和劳务自然会降低运输成本。

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制度背景和共同的价值观建起起来的信任,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降低了监督成本和机会成本,增强了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协作竞争能力。

(2)产业集群有利于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

劳动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既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动因,又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所在。

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劳动高度分工,大量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可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从而扩展了集群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产业集群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信息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和应用。

集群内成员之间进行细致的分工与合作,极有利于产品的创新和升级,从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4)产业集聚可以共享劳动力市场。

产业集群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

一方面,集群内容易形成充足的劳动力市场供给,从而吸引新企业迁入,也吸引了拥有丰富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人才的涌入。

另一方面,劳动力快速流动促进了信息、知识、技术的扩散和传播,并增加了创新的机会[14]。

2、产业集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1)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首先,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

其次,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

第三,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

j精选

(2)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

首先,在产业集群内部,容易产生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效应。

其次,企业之间紧密的网络关系,使得生产企业和相关机构之间更容易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整体,推动了集体学习的进程,降低了学习成本,促进更多有创新价值的活动发生[19]

(3)形成区域品牌效应。

区位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

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创新

(1)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

集群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集群内的网络组织也可以获得学习上的优势,劳动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既降低了创办企业的资本要求,也降低了单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14]。

(2)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

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

(3)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

各种企业的相互集中以及顺畅的市场组织网络,将有利于信息和知识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传播,从而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为企业创新创造条件,并提供学习的机会。

(4)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

由于存在着“学习曲线”,使集群内专业化小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

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20]。

2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自19世纪末马歇尔论述了产业区问题以来,至今已有近120多年的历史了。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是伴随着产业集群实践的发展一步步深入展开的,由最初的适应于传统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扩展到目前适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工业化前期,集群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间的物质投入关系;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集群研究主要关注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交易费用、竞争合作关系等;第三阶段是知识经济时代,集群研究更多地倾向于关注文化、知识对集群的影响和集群的创新等[21]。

2.1工业化前期主要的产业集群理论及主要代表人物

工业革命后,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企业大量涌现。

产业组织形式由微型企业、小型企业为主转向中小企业为主,企业间的物质联系也日益密切起来,企业在追求内部规模经济的同时,也不断追求外部规模经济。

这一时期的集群理论,主要是以工业化为时代前景,强调企业之间建立在一体化基础上的物质联

j精选系,聚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取得外部规模经济。

2.1.1产业区理论

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

马歇尔(A.Marshall)在其《经济学原理》(1890)中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地区称作产业区,产业区内集中的是大量相关的小型企业,这些企业集群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外部规模经济。

马歇尔曾把规模经济划分为两类,一是内部规模经济,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组织及其管理的效率;二是外部规模经济,指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产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21]。

马歇尔(1920)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

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

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

前两者称为金钱性外部性(pecuniaryexternalities),即规模效应形成的外部经济;后者是技术性外部经济。

马歇尔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这种生产要素,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马歇尔据此提出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两个重要概念,并强调外部经济的重要性。

他的这些论述经常被认为是集群经济研究的“权威性探索”,尤其是“外部规模经济”、“产业区”、“产业氛围”等,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性概念。

但他的研究是初步的、不完全的,对产业集聚的功能、度量和效应等问题均未涉及[18]。

2.1.2区位集聚理论

近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在其著作《工业区位论》(1909)中,从工业区位理论角度来说明产业集聚问题。

韦伯通过对影响工业区位的各个因素及其作用大小的分析,试图寻找工业区位移动的规律;通过对工业生产活动区位原理的探索,试图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原因,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22]。

他把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类:

一类是区域因素,主要指运输成本和劳动力;另一类是集聚因素,也就是使企业在某一地点集中产生优势的因素。

集聚一方面表现为工厂生产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和利润增加;另一方面又表现为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分布上指向性相同的企业,按一定比例规模集中分布特定优势的区位,会产生比分散布局更大的效益。

产业集聚是通过企业对集聚好处的追求自发形成的,是自下而上产生的。

韦伯的论述处于传统的古典理论占据主流的时代,政府干预尚不如日后盛行,因此他的集聚理论被称为古典理论[21]。

他用抽象和演绎方法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解释工业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体系,在区位论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原理,揭示了工业区位形成的基本动力在于经济利益、成本的节约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工业的吸引力。

第一次提出了“区位因素”概念,并系统地分析了运输、劳动力和聚集几个最重要的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然而,韦伯的理论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他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企业

j精选区位选择的影响;二是未考虑需求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三是仅仅从局部和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单个企业区位决定问题,缺乏对区位的宏观分析和动态研究;四是对劳动力供给和工资率的假定存在着矛盾和非现实性等等。

但是,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承认其所作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意义[18]。

2.1.3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Perroux)鲁在195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曾经集中讨论了对经济增长产生诱导作用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特征,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产业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二是空间集聚[15]。

佩鲁其增长极理论中首先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地理空间的“经济空间”。

佩鲁把经济空间区分为计划空间、极化空间、均匀空间三种类型。

增长极是在佩鲁的第二类经济空间——极化空间中出现的,极化空间是“由中心和向心、离心力的通道”组成的集合体。

为了分析有支配效应发生的经济非均衡增长,Perroux引入了“推动性单位”(PropulsiveUnit)及“增长极”(GrowthPloe)的概念[22]。

佩鲁认为,增长极理论的核心是推动性单位对被推动性单位的支配效应,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是随着增长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推动性单位的支配是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23]。

1966年,保德威勒(Boudeville)把增长极定义为位于城区内的、正在不断扩大的,并通过自身对周边的影响诱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组产业。

从此,以保德威勒为代表的一派区位理论就把增长极理解为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

增长极就是具有空间集聚特点的增长中的推动性工业的集合体。

这个概念被不断流传、固定化。

增长极概念被移植转化后,增长极理论由此产生[15]。

其实,增长极理论是一种合成理论,是通过解释地区的发展过程,分析说明在增长中的都市区确有诱使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各种理论假说。

其中包括缪尔达尔(Myrdal)和卡尔多(Kaldor)的循环因果积累原理、赫希曼(Hirschman)的联系理论等[24]。

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这些观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

尽管如此,“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地域经济的增长”[25]是增长极理论各思想的共识。

2.1.4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前苏联的一些知名学者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三十年代是苏联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一九三零年到一九三六年短短的六年时间,“查波罗什工程”、“贝加尔沿岸综合工程”等一些大型项目相继动工完成,虽然这些工程的建设内容不尽相同,但从性质上来说都属于综合体建设。

在对这些建设成就加以总结的基础上,科洛索夫斯基、涅克拉索夫、彭德曼以及苏联科学院研究人员分别对地域生产综合体进行了理论分析,苏联学者的研究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由一些具有不同功能的部分组成,包括:

经营类,关联类,依附类和基础设施。

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组成结构表明,它是一种典型的产业集群,集群的核心是专门化企业,围绕着这一核心的是关联类企业、依附类企业,企业之间具有生产投入产出联系,所有企业共同享用各类基础设施。

科洛索夫斯这样定义地域生产综合体:

“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有计划地)安置各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这样的一个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相互制约的结合)就称为生

j精选

产综合体”。

涅克拉索夫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是“在经济区、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省、边区内,一个或几个专门化部门的高度结合,并基本上共同利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基础设施”。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强调企业之间稳固和正式的投入产出关系。

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型本质上是静态和可预测的,主要考虑成本节约和可见的生产联系。

这种产业集群仅考虑形成综合体的关键产业联系(这些联

系是可以在规划决策中预见到的),以及相关的距离费用最小化。

该种类型的产业群相对来说是封闭的。

地域生产综合体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综合体建设是要由国家投资完成的,其集聚经济倾向被更显著的政治目的所掩盖,在苏联多年的实践证明其作用也是有限的[16]。

2.2工业化后期主要的产业集群理论及主要代表人物

20世纪70年代后,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与垂直分离基础上的多品种、少批量、定制式的柔性生产方式,使企业间与物质联系相伴的信息沟通越发重要,即时生产更使得供应商、生产商、顾客三位一体,相互靠近,此时产业集聚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运费考虑,而且还包括交易费用的减少。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集群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绝对优势和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