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策略》课题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4525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策略》课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策略》课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策略》课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策略》课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策略》课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策略》课题报告.docx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策略》课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策略》课题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策略》课题报告.docx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策略》课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策略》课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转变。

自主、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日益明显。

课堂教学更注重教学内容、过程、手段、评价等的开放,课堂变得开放了,逐渐显现出活力。

但是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日益感觉课堂教学的效率却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课堂的“活”呈现出的是表面的热闹,表面上看学生的活动量大了,活动形式多了,可收效却不明显。

多数学生的思维还只是游离于浅层次的思考上,对文本的理解不透彻,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更重要的是不能去灵活运用。

学习效率依旧低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升。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进行反思性研究,以继续深入推进小语课改工作。

为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探究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

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都表示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现状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

教学也是科学。

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如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赫斯特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

美国教授加里鲍里奇基于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著成《有效教学方法》,采用谈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教学实例,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为世界范围内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

理念与策略》。

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

建构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教育新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也为广大教师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课题研究是改革目前课堂教学效率低的需要。

主要有以下几点:

我校的语文课堂上虽有学生发言,但学生的参与率少;虽有小组合作讨论,看似热闹,但却流于形式;虽有教师的学法指导,但却空泛,缺乏策略;虽有课堂评价,却很单一。

课堂上虽有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但对文本的理解却很肤浅,课堂上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思维得不到开放。

因此长期以来,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学效益低下。

鉴于以上几种现状,研究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准备,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评价,有效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

研究探索在小学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模式,丰富有效性教学理论。

实践意义:

1、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

2、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3、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4、进一步发挥教研作用,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五、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分析当前影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2、运用有效教学的理念,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使教学在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追求有效、高效、优质的教学,提高我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课题研究,树立让每个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观。

在寻求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研究实践中,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的变化,形成有助于教师实现有效教学、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

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的课堂评价体现激励性、导向性和科学性,呼唤真诚、个性化的评价,建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研究内容

(一)有效教学准备研究

加强备课制度的研究,推进备课形式的改革,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段特点,研究如何预设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

重点研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应做的各种必要的工作与准备。

(1)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因此,目标设计是有效设计的核心。

(2)教学材料的准备与处理。

适合的学习材料是学生能迅速及时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前提。

我们将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与网络资源,搜集完善适合学生阅读与学习的材料,让学生能被文本吸引而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情境。

(3)教学行为的选择。

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二)有效教学实施研究

(1)有效提问。

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教与学互动、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何设计有效提问,掌握提问的最佳时机。

(2)有效倾听。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学会倾听,是师生都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教师选择倾听时机,课上学生倾听能力的提高。

(3)有效反馈。

有效的教学依托有效的反馈。

反馈的适时性,反馈内容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是课题组要探索与研究的。

(4)有效活动。

有效教学应该追求有效活动,有效活动是指向目标的活动,而不是盲动,如果通过活动没有实现教学目标,就是无效活动;如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动手等活动中共享课堂生成着的精彩,以及活动的科学设计,是课题组所必须关心的。

(5)有效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6)有效的现代化手段运用。

多媒体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促进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因此,研究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才能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评价研究。

有效的评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门艺术。

评价一定要适时适度:

既不能滥用评价,也不能吝啬评价语言。

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语言,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给予评价。

引导生生互动的评价,小组成员的评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使课堂教学十分的有效。

(四)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

在寻求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研究实践中,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的变化,形成有助于教师实现有效教学、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

根据我们的研究,随着行动研究的深入,我们不断调研与改进,并通过积累的大量的丰富的教学案例予以分析提炼,最终总结与形成有效教学模式。

六、课题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教育心理学理论。

学生能否进行有效学习的最重要是具备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指直接推进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与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强烈的动机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目标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没有动机的学习不叫学习,也不能学习。

可以说,教学是否真的有效是以其是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前提的,因此,有效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密切关注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

3、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种能力或一组能力,这种能力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

多元智力包括这样七种智力:

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

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

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七、研究方法和原则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从中了解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影响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因素及其原因,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2.文献研究方法:

借鉴图书资料,广泛汲取别人研究的成果以免走弯路。

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

3、行动研究法。

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有效性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4、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一些成功教学课例的研究,吸收新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总结有效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规律。

5、叙事研究法。

课题组的教师及时记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经历的教学故事,教学案例,写出自己的感悟,总结教学的得与失。

研究原则

(1)全面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2)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中,优先设计学生的有效参与性的教学活动。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实践性原则。

课题研究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路,旨在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将研究的认识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

八、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6年1月—2016年3月)

成立课题小组。

申报立项。

加强课题组教师培训、指导理论学习。

其成果形式申请书。

2、启动阶段(2016年4月—2016年5月)

调查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高效或低效的特征。

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

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分工落实,展开课堂教学研究。

其成果形式为调查报告,实验方案。

3、实践研究阶段(2016年6月—2016年9月)

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解,组织课题组理论学习。

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组织有效课堂优课评比活动。

收集有效课堂教学案例。

其成果形式为阶段性总结、论文等。

4、结题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全面总结课题实验,写出论文、研究课例等展示实验成果,写出结题报告。

其成果形式为论文、总结报告等。

九、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

建立课题定期活动制度,加强课堂教学实践,组织教学研究课或观摩课,在教学中尝试。

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开设听课、评课、说课活动,探讨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

2、师资保障。

课题组成员由学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教科研能力,骨干教师年轻有朝气,勇于创新,对教学有一定的研究,并有多篇论文在区、市、省、国家获奖。

3、物质保障:

学校为课题研究自筹经费,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备有电脑、打印机;电脑联网,可以获取充分的教改信息和研究资料,是完成本课题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王金霞: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叶澜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出版

钱卫军《谈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理论研》2008年2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世纪以来,受科学思潮的影响,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得以发展,教育科学运动扎实推进。

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不仅是门艺术,更是门科学,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于是,国内外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即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行动研究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这种思潮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广泛存在着“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象。

在当今新课程大背景下,学校应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力求避免无效教学,减少低效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并获得成功,这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开展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本课题于2016年1月正式开题,于2016年12月结题,历时一年时间。

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此课题的目的在于通过研究,使语文学科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并运用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意义重大。

它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有效的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的基本要求是:

要以学生基础为依据,体现文本特点,力求恰当、全面、明确,力求达到三个维度。

2.有效的内容选择。

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教学的内容孩子已经知道或者根本掌握不了,那么有效性就值得怀疑。

语文学科的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学作“二度开发”。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应当选择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

3.有效的过程展开。

教学应当遵循教学规律,由浅入深地展开,让孩子亲历过程。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经历探究过程,优化练习过程。

4.有效的反馈评价。

当前反馈评价常见的问题:

不臵可否,态度暧昧;一概肯定,过于矫情;简单否定,无情指责。

有效的反馈评价应建立在客观、科学、公正、肯定的基础之上。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一年来,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积极开展一系列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作,取得一定成绩,达到预期效果。

1.加强学习,专家引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确立有效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梳理课堂教学中无效、低效的表现行为;从长远角度说,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因为这是课题研究的根本支撑。

课题组订阅大量学习资料供教师们阅读并及时做读书笔记,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逐步确立有效教学的理念,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统一订阅的学习资料有《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小学生作文辅导》等。

2.内外兼修,积淀成长。

一年来,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集体备课、观课议课为主要活动形式,有计划组织校内互学交流活动。

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参与过有效教学研讨课,从中推选的优质课在市、县级竞赛展示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执教者首先与本年级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备课前大家都要熟悉教材,以便在交流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执教者自己整理归纳,设计教法并实施。

执教时课题组所有成员(还吸引其他学科的教师)都去观课,仔细听,认真记,反复思。

议课时,结合集体备课,围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讨论。

这样一来,不仅使大家在言语交锋中,进行课题研究的探索,更在思维碰撞中,将自己逐步培养成高品位、科研型教师。

同时,学校开源节流,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

3.深入反思,提炼升华。

没有反思的教学苍白的。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积极引导教师细挖掘、深反思,可谓形式多样。

一种是鼓励教师及时撰写“教后小记”,逐步养成勤于思考,注重积累,厚积薄发的良好习惯。

不管是集体备课还是独立备课,要求教师的教后小记都必须是“货真价实”的。

另一种是通过研讨交流课集体进行案例反思。

每学期,我们都要利用互学研讨课,进行教学反思,并从中遴选优秀作品提炼升华成文章,参加市、县级各类评比并获奖。

4.创新活动,夯实研究。

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拓展活动,是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检验。

教师策划、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能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爱我校园”现场征文,课堂手抄报评比,庆“六一”书法比赛,“辉煌六十年”经典诵读、自编小故事讲演比赛等。

四、课题研究成果和结论

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明显改观,体现在

1.学生方面。

两年来,我们发现学生逐渐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语文课堂中,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比较轻松愉快地掌握语文知识,大部分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2.教师方面。

通过两年的教学研究,教师们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成为学习型、反思型、合作型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3.学校方面。

课题组研究过程中得出的一些宝贵经验,深受全校教师肯定,很多教师灵活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也有很好的效果。

比如:

“有效教学研讨课”年级组教师分工协作、轮流执教的模式,年级组内集体备课,坚持学习新的理论方法、做读书笔记并定期交流等。

这些做法易操作、有实效,得以广泛运用并推广。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总结出了一些研究结论,具体如下:

1.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特点,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其有效性。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归纳出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目标要明确:

一节课上什么内容,能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这节课能学到什么等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前一定要明确。

(2)目标要适度: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难易要适中,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目标要适量: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能求全,不能希望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合理的、有所选择的设定目标。

2.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设计。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与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密切相关。

只有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朗读:

前人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发展,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课堂应注重朗读,让学生会读、多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来领悟、体验。

(2)设计有效的问题:

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探究能力。

因此,教师设计有效的、能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3)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这是一种让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全面的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应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

(4)重视课堂上的生成资源:

有效的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无法预料的精彩,这些就是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它实实在在存在于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

(5)注重课堂反馈:

这是检验一节课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环节。

它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增强课堂实效性。

(6)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课堂形式不能一成不变。

不断的变换课堂形式能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常常能让我们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7)提高教师个人素养:

美丽的板书、动听的言语、得体的教态、和蔼的态度、崇高的人格等,这些都是吸引学生的地方。

“只有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这门学科”。

我们教师自身应努力提高自己,争做让学生崇拜、喜欢的老师。

(8)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由此看来,语文课堂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

3.有效的教学结构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几乎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一样,必须安排动静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提高其有效性。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在经过自己独立、充分的思考之后,朗读或者字词句的训练才能成为主体的学习行为。

不然,学生只是听命于教师的教学指向,而无自己的学习目标,只顾揣摩教师的意图,而无自己的理解、体验与感受,其学习的有效性必然大打折扣。

只有读思结合,才能实现从语言到形象,从形象到意义的转换;只有练思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这门工具,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4.有效的练习设计。

练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我们不能随意的使用,在练习的布臵和讲评上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练习要精选:

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手边使用的作业会进行筛选,选取典型练习题,不让学生去做那些重复的、无用的、甚至错误的练习题,保证学生做题的质量。

(2)练习要适量:

我们课题组成员在保证练习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好数量。

我们追求的是质量,而非数量。

(3)讲解要细致:

对于学生的作业不能只是追求一个答案,要注重方法的传授,让学生真正的能够得其法,能举一反三。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表现在班级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

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一般是一样的,但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和收获则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思维普遍存在依赖性、单一性、无序性、浅露性和缓慢性的特点。

其次,表现在课堂教学密度小、质量差。

课堂教学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用于低层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时间较少。

再次,少数教师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

无效的“非语文”教学活动掩盖了对文本的理解,整节课看起来热闹,其实学生缺乏有价值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