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重要考点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重要考点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重要考点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重要考点MicrosoftWord文档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总复习(按照重点程度排列)
姓名:
_________
本部分排序:
30课、25课、26课、27课、21、22、23、以及白话文9、10、13、14、17、18。
第30课《诗词五首》
一、字音。
荷箪食()饷田()灼()敝()絮()吏禄()岁晏()折戟()
销()踌躇()
二、理解性默写
⒈《观刈麦》——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此句和白居易的《买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
——描写夏收季节丰收景象的诗句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描写青壮劳力辛苦劳碌情景的句子是“足蒸暑士气。
背灼炎天光”,
——刻画劳动人民心理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借夏日长”,
——反映官府对贫苦农民残酷剥削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的诗句是: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⒊《赤壁》——诗中交代兴感之由的句子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抒写诗人由“折戟”而生感慨(议论)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⒋《过零丁洋》
——用地名抒写自己孤独无援,忧患不安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抒写自己的身世之悲及亡国之恨的句子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⒌《已亥杂诗》——借比喻言心志,体现作者精神境界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表达了自己辞官还想为社会尽责任,为国家、民族效力的愿望,与此句类似的名句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⒎《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首曲中极言潼关形势险要,寓兵家必争之意的句子(写景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曲中写诗人感叹昔日光景与今日所见的诗句(怀古的句子)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阕万间都做了土”。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带给人民的总是痛苦和灾难。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就是这种历史的真实写照。
(表达全曲主旨的诗句)。
——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25课《诗词五首》
一、注音或写字
挂罥(juàn) 塘坳(ào) 布衾(qīn) 俄顷(qīnɡ)
大庇(bì) 突兀(wù) 鸡黍() 开轩(xuān) 面场圃(pǔ) 鸡豚(tún) 羌(qiānɡ)管 未勒(lè) 蕲(qí)水 浣(huàn)溪沙 人不寐(mèi) 千嶂(zhànɡ)里
丧(sānɡ)乱 三重(chónɡ)茅 广厦(shà) 恶(è)卧
花冠(ɡuān)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偶、对比)
⒉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南能西。
(反问)
⒊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比喻)
三、根据提示填空
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自经丧乱少睡眠”指的是安史之乱(历史事件),
——表明作者急切实现愿望并非为了一己私利(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句子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现诗人关怀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美好理想)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⒉《过故人庄》——诗中表现田园风光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描绘诗人与主人开怀畅饮,热情交谈的句子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⒊《游山西村》——表现村民热情好客的两句诗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写农村习俗的句子是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桃花源记》中有一个成语“豁然开朗”。
在《游山西村》 一诗中有其境相似又能反映人生哲理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⒋《渔家傲》——形容边塞苍凉壮阔景色的句子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使用关于东汉大将军窦宪的典故(建功立业)的句子是燕然未勒归无计。
——描写边塞特有的声音的句子是四面边声连角起,
——写将军和征夫矛盾而复杂的情绪(将士壮志难酬,思乡忧国之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话也提示了全词的主旨。
除了这首词,作者的散文《岳阳搂记》千古流传,其中最有名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到这两句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⒌《浣溪沙》——白居易《醉歌》有“黄鸡催晓丑时鸡”,“镜里朱颜看知己”这样的句子,而这首词却反其意而用之“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句子。
文言文单元:
第26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学常识
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⒉孟子,名 轲 ,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
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是:
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1)多难兴邦:
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2)玩物丧志:
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⒎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
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⑶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三、字音、字形
舜(shùn) 畎(quǎn) 傅说(yuè) 游说(shuì)
管夷吾(wú) 孙叔敖(áo) 百里溪(xī) 拂(fú)乱
法家拂(bì)士 胶鬲(ɡé)
四、通假字
⒈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解释:
增加
⒉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 解释:
阻塞,不顺畅
⒊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 解释:
辅弼,辅佐
五、古今异义
⒈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
被起用 今义:
送出,发生
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
被举用 今义:
往上托,推举
⒊征于色,发于声 古义:
证验,表现 今义:
走远路,打比方
⒋而后喻 古义:
明白,了解 今义:
说明,打比方
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
这样以后,这样……才 今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⒍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用这些来……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⒎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
在里面,指国内(名词) 今义:
进入(动词)
⒏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
在外面,指国外(名词) 今义:
出去(动词)
⒐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
狱官 今义:
士兵
六、一词多义
⒈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 ⒉ 是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代词)
发于声(发出,抒发) 斯是陋室(是,判断词)
⒊拂 行拂乱其所为(fú 违反,阻挠) ⒋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入则无法家拂士( bì辅弼,辅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给)
征于色,发于声(在)
生于忧患(由于)
⒌而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后”,然后)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七、词性活用
⒈必先苦其心志 苦:
使……痛苦
⒉劳其筋骨 劳:
使……劳累 使动用法
⒊饿其体肤 饿:
使……饥饿
⒋空乏其身 空乏:
使……穷困缺乏
⒌行拂乱其所为 乱:
使……颠倒错乱
⒍所以动心忍性 动:
使……惊动 使动用法
⒎然后知生于忧患 生:
使……生存发展
⒏而死于安乐也 死:
使……萎靡死亡
⒐人恒过 过:
犯过失,犯错误(名词作动词)
⒑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国内(动词作名词)
⒒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
国外(动词作名词)
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
敌对的(名词作形容词)
八、文言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于畎亩之中”做“发”的状语,“于版筑之间”做“举”的状语,此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还是被动句)译: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九、阅读理解
⒈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
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叔敖(隐士)
⑹百里溪(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⒉第一自然段,从议论的角度看,它的作用是:
为下文论述论点提供有力的事实论据。
论证方法:
事实论证
⒊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作用是:
概括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突出“生于忧患”这一中心论点,增强语势。
⒋从行文看,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是人”指上述六人及此相似的其他人,作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任的人物,应该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练,最终达到今天人们说的“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中的“成钢”、“成器”的境界。
⒌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
第三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说明人处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⒎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⒏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⒐第四段独立成段,作用:
强调,突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⒑你能列举出一个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吗?
例:
吴越之战后,越王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取得胜利;而吴王夫差却贪图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⒒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答:
磨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⒓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理由。
(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
(2)顺境也可以出人才。
(3)顺境和逆境都可以出人才。
阐述理由:
(1)树立远大志向。
(2)不满足于现状而艰苦奋斗。
⒔应当怎样认识“故天降大任于是也……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都是正确的。
对于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一个国家树立正确的治国策略都有积极的认识作用。
它从思想、身体、心性、才能等方面,揭示了磨难和艰苦的生活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可以启发人们正确地对待所遭受的挫折和困苦,激励人们在逆境中看到希望,进而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段话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孟子是以静止和片面的眼光,夸大了磨难对于身体的影响,把艰苦的生活看成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排除了顺境造人的可能性,这是孟子思想局限性的体现。
第27课《曹刿论战》
1、文学常识
⒈《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
我们接触过的史书还有纪传体史书《史记》。
(作者司马迁,朝代西汉)。
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
⒉《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过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与用义理解释《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⒊“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我过古代这样的战例还有:
1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3官渡之战。
二、成语
一鼓作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
后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彼竭我盈:
对方的勇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
辙乱旗靡:
车迹杂乱,军旗倒覆。
形容军队溃败之状。
再衰三竭:
力量已经衰竭耗尽。
三、按要求默写
⒈曹刿请见的原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⒉“忠之属也”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⒊《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
⒋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⒌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指“彼竭我盈”之时。
⒍曹刿论战的依据是“夫战,勇气也”:
“夫大国,难测也”。
⒎为何待齐人“三鼓”而后“鼓”?
“夫战,勇气也……故克之”。
⒏为何“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夫大国……惧有伏焉”。
⒐“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
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四、字音字形
曹刿(ɡuì) 又何间(jiàn)焉 弗(fú)小信未孚(fú) 玉帛(bó) 下视其辙(zhé) 登轼(shì) 败绩(jì)
遂(suì)逐(zhú)齐师 夫(fú)战 旗靡(mǐ)
五、古今异义
⒈又何间焉 古义:
参与 jiàn 今义:
隔开,不连接jiàn
中间,空间或时间jiān
⒉肉食者鄙 古义:
鄙陋,目光短浅 今义:
卑鄙,道德品质恶劣
⒊牺牲玉帛 古义:
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
⒋小大之狱 古义:
案件 今义:
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
⒌忠之属也 古义:
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今义:
忠诚
⒍必以情 古义:
实情 今义:
感情
⒎再而衰 古义:
第二次 今义:
又一次
⒏可以一战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示许可,可能
⒐弗敢加也 古义:
虚夸 今义:
增加
⒑齐师伐我 古义:
军队 今义:
老师
六、一词多义
⒈从 民弗从也(听从) ⒉间 又何间焉(参与)
战则请从(跟从) 其间千二百里(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⒊请 曹刿请见(请求) ⒋作 一鼓作气(振作)
战则请从(请允许) 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奋起)
⒌属 忠之属也( shǔ 类)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zhǔ 连缀,连续)
⒍夫 夫战,勇气也(fú 句首发语词,表示抒发议论)
荷担者三夫(fū 成年男子)
⒎故 问其故(原因) ⒏其 其乡人曰(他的)
故克之(所以) 下视其辙(他们的)
公问其故(其中)
⒐之 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 ⒑以 何以战(凭借,用、靠)
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 必以分人(把)
小大之狱(的,结构助词) 必以情(按照)
公将鼓之(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必以信(用)
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
⒒于 战于长勺(在) ⒓焉 惧有伏焉(于此,兼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又何间焉(呢,语气词)
七、词性活用
⒈神弗福也 福:
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
⒉公将鼓之 鼓:
击鼓,名词作动词
⒊惧有伏焉 伏:
伏兵,动词作名词
八、文言句式
⒈何以哉?
(“何”是“以”的宾语,本句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即“以何哉”)
译:
“您”凭借什么作战?
⒉战于长勺(“于长勺”作“战”的状语,本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
译:
在长勺交战。
⒊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此句是判断句)
⒋译:
作战,是靠勇气的。
⒌必以分人[省略句“必以”后省略宾语“之”,即“必以(之)分人”]
译: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⒍可以一战[省略句,“可以”后省略宾语“之”。
即“可以(之)一战”]
译: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即“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译: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衰减了,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
九、阅读理解
⒈标题“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
⒉文章结构
第一自然段:
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自然段:
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自然段:
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军事见解。
⒊给第一段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分三层:
十年春……公将战。
//曹刿请见……乃入见。
//问:
“何以战?
”……战则请从。
//
第一层:
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
第二层:
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第三层:
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
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也可分为两层:
十年春……乃入见。
//问:
“何以战?
”……
第一层:
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
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⒋“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的对象和战争的性质。
⒌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⒍第一自然段曹刿与鲁庄公谈话的中心内容是:
“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⒎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取信于民。
(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⑴点明请见的原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
⑵ 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⒐“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的作用:
⑴ 结构上,承上启下 ⑵内容上写出了曹刿的远见,也写出了打了胜仗却不知其故的庄公的“鄙”。
⒑“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
齐人三鼓进军后,鲁人才第一次击鼓时。
⒒找出选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⑴“三而竭”照应上文“齐人三鼓”“齐师败绩”
⑵“视其辙乱,望其族靡”照应“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⑶“公将战”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遥相呼应
⑷“可以一战”与下文两次“可矣”相照应
⒓本文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是对话描写。
⒔分别用两个成语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特征:
曹刿:
深谋远虑 鲁庄公:
鼠目寸光
文中对二人的描写形成对比,课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来刻画人物。
以第二段为例:
“将鼓”“将驰”表现了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而“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了曹刿指挥的正确。
⒕“远谋”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篇的文眼,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⑴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二次答话,皆着眼于“民”。
这就是他的“远谋”。
⑵战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⒖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
⑴善于抓住有利战机,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后发制人。
⑵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步步谨慎。
⒗分析曹刿、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曹刿:
⑴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略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⑵有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