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专题训练散文22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3714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专题训练散文2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现代文专题训练散文2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现代文专题训练散文2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现代文专题训练散文2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现代文专题训练散文2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专题训练散文221.docx

《现代文专题训练散文2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专题训练散文22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专题训练散文221.docx

现代文专题训练散文221

现代文专题训练——散文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温暖的村庄

安庆

村庄真是一个固执的地方,多少代就在那里矗立着。

而且村庄自信,从村庄走出的人,无论走多远,有了多大的变化都还会回来看她。

而远走的人,无论去了哪里,梦里都还是村庄里的人村庄里的事。

春节在家时,有一天儿子对你说,爷爷的手工面真好吃。

儿子去老人的锅里给你盛了一碗。

你怔怔地捧着,自己就是吃父亲的手工面长大的啊,现在自己的孩子也喜欢上父亲的手工面了,想起自己在城里馋时去吃街上的手工面,父亲的手工面才是最最好吃的啊。

你的泪掉在了碗里。

走在流浪途中的人最频繁想起的一个词,就是“村庄”。

那个在某棵树下埋着自己胞衣的地方是永远忘不了的。

那里才是你最终的灵魂,才是你灵魂的栖息之地。

是又一次远行,背起行囊就要回家的时候你忽然地想起村庄,忽然想起“温暖的村庄”这几个字,,你对村庄的温暖有了一种疼痛的体味。

当脚步踏在村口的时候你的心悸动起来,那是一种远行,带着一种漂泊,一种苦寻的远行。

你在村口闭上了眼睛,真的,一刹那,你竟然不敢大睁着眼睛去看自己的村庄。

但你还是睁开了,你实在想看看想念中的村庄,永远系着你灵魂的村庄。

树叶在你离开时才刚刚成片,才刚绽出一年的旺盛,现在竟然也开始落了。

时光真是无情,时光真像一把锋利的钳子,再坚硬的钢丝也能铰断。

妻子和两个孩子站在胡同口,你看见他们了,他们手拉着手看你慢慢地走近。

妻子牵着他们的手不让他们跑,你攸然看见孩子们长高了。

时光也真是有意思,女儿的辫子撵上妈妈的长了,儿子在用一双孤疑、期盼又调皮的眼神看着你。

村庄是很大的,要真正走遍村庄也是不容易的,村庄好象是让你永远都不会走遍的,你长到八十岁,回头一望,你真的会有没有走过的地方,没有去过的人家。

其实这就是村庄的阔大,村庄给你的念想。

村庄是太大了,多少年多少代她生长了多少树多少庄稼,衍生了多少人,养过多少鸟多少牲畜,建起了多少房子,多少人走成了多少路,你怎么会把村庄走遍呢?

其实,村庄是很小的,抬一抬腿就到头了,村庄就是巴掌大的一个地方。

只是那巴掌一握就会把好多游子,把好多时光,把好多的梦,把多少年庄稼的长势握在手里。

你现在又离开村庄了,你又天天走在城市的大街上。

有一天你又站在阳台上,你遥望着村庄,你忽然又想起“温暖的村庄”了,你想起了一棵孤独的坟树,坟树下的母亲,坟树上留恋着悠然盘旋的鸽子,坟树,其实是你最大最痛的怀念。

你想起一生都守在村庄的父亲,你想应该让父亲来这个城市走一走。

站在窗口忽然想,让父亲来看看城市的成长,城市的模样,让父亲也站在楼上望一望他住了一生的村庄吧。

你的心已经跑回村庄。

村庄永远固定地在那个地方等你。

(选自《散文百家》2007年第07期,有删节)

⒈文章开头说村庄是“固执”“自信”的,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固执”“自信”的理解。

(4分)

答:

⒉第③段说到离开村庄的人对村庄的温暖有一种“疼痛的体味”,这种“疼痛的体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答:

⒊第④段中作者先说“村庄是很大的”,又说“村庄是很小的”,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

(6分)

答:

⒋文章的标题是“温暖的村庄”,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4分)

答:

 

(二)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

红松擎天

张抗抗

①伊春城像一个巨大沙盘,隐现在苍翠的林海中,红黄蓝白,色彩缤纷。

②30多年前,我随农场连队在伊春某林场伐木。

森林暖泉、雪地冰坂,是知青年代的珍贵记忆。

然而,重新回望那个年代,心生愧疚。

还记得男生用锋利的电锯,将茂密的树林扫荡;女生围着锯倒的巨木清理枝桠;卡车满载原木,运出深山。

我们将大树锯断,劈成柈子,塞入炉膛,熊熊火焰给帐篷带来温暖,也将几百年成材的原木燃为灰烬……长期过量的开采,使小兴安岭可采林木锐减,生态逐渐失衡。

那些消失的大树中,就有红松。

③伊春,如今已成为红松在我国的最后一片原始保留地。

自然界但凡珍稀树种,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决无苟活之意。

这种存活于寒冷地带的珍贵树木,生长极其缓慢。

几十年前,小兴安岭还是红松满山。

然而,连年大量砍伐,红松所剩无几。

半个世纪以来,伊春为国家输送了2.3亿立方米红松材质,据说,用火车装这些原木,车厢一节节连起来,可从最北端的漠河接至最南端的三亚。

④时值盛夏,在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我寻访红松。

普查表明,该地存有614种原生树木,是天然的森林博物馆。

沿山路上行,只见草木葳蕤,蕨苔遍地,乔木灌木、针叶阔叶高低错落。

石阶木桥、草亭木屋,与山林浑然一体。

迎面扑来树叶与青草、朽木与落叶混合的浓郁气息。

吸气吐气,肺腑通透,神清气爽。

四周忽然幽暗,一株褐红色的巨木横空出世,挡住去路,居高临下,冷傲威严。

树干浑圆敦实,树皮寸寸皴裂,呈现出清晰的时间刻度。

那是红松!

⑤在溪水,我仰视红松。

它们在这里巍然伫立了几百年,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

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中途决不分叉,到树冠才打开伞状枝条。

五针一束的松针,玉簪似地插在头顶。

阳光透过树顶苍绿而粗硬的松枝倾泻而下。

⑥在溪水,我拥抱红松。

红松有骨气:

它直立如柱,外刚内韧。

它耐腐蚀,抗风雪,可作桥梁、枕木、电杆之用。

树皮可提取栲胶,采割松脂;松针可提取松针油;松子为美味坚果,亦可入药……红松,在冰雪之地伫立了千年万年,是天地日月的精华。

它因过于优秀而受到人类的过度青睐,好在人类终于醒悟。

⑦在溪水,我要为红松祝福。

五年前,伊春市在地方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作出了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的决定,同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红松实行建档立卡管理。

伊春人绝不能让“红松故乡”变成回忆中的“红松故事”。

伊春伐木工马永顺,一生伐树3万余株,退休后,倾余生之力,植树3万余棵,被国人传为佳话。

⑧登上观光塔,环山苍郁,森林像一块巨大的“祖母绿”,在阳光下发出碧玉的荧光。

高高的红松树下,喜阴喜湿的细弱幼苗正在耐心生长。

将来,红松高耸入云,如擎天之柱,托起伊春的未来。

美丽的伊春城,该是一座隐现在莽莽红松林海之中的巨型宫殿。

⑨在溪水,我“认领”了一棵红松,我愿日日为这棵遥远而伟岸的红松祈福。

若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红松,蓝天还能用什么来支撑呢?

11.概括第②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5分)

12.红松的珍稀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加以概括。

(5分)

13.④、⑤两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红松?

请选择其中两种方法加以赏析。

(4分)

14.请探究文题“红松擎天”有哪几层含意。

(6分)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天子坟

陈启文

一路逆水而行,有时间倒流的感觉,倒流五千年,从攸县,茶陵,一直到炎陵,让数千年的岁月哗哗地呈现,我正走向水的源头。

我早已知道,在那里最终呈现出来的将是一座山一样的坟——天子坟,这坟里长眠着太阳之神——炎帝神农氏。

当年,他率领着一个北方部落,穿越中原腹地,跨长江,过洞庭,走进了一片神赐的土地。

用双手抠出荒草下的泥土,原本就是最懂得土地的他,使劲地揉搓着手中的闪烁着奇异光泽的黝黑泥土,喊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心愿:

上苍啊,给我种子!

呼唤中一只火红色的神鸟缓慢地

飞过天空,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稻穗,穗上的谷粒一粒粒坠落在地上,炎帝便把他们拾起来,种在田间,上苍啊,给我灌溉!

呼唤镇南关自然涌现出九眼泉井,井中的水脉彼此相连,他从一眼井中汲水,其他八眼井的水都会一起波动。

上苍啊,赐我阳光!

呼唤中,太阳立刻发出光和热来,让无故孕育生长,让天地间渐渐弥漫着成熟的味道……

作为南方的天帝,炎帝神农氏不是一个王宫里养尊处优的威严王者,而是一位牛头人身的农耕之神,当他耕耘时,他就变成了一条件,从嘴里喷吐出大口大口的热气,从每一个毛孔里奔涌出淋漓的汗水,他以耕耘统驭百姓,又以耕耘拓荒与狂野,你看见他深深埋向土地的头颅、绷紧了的脊梁,一个民族人文始祖的形象赫然在你眼前了。

人类似乎还要让他来承载更多的东西,他用一条牛鞭来鞭打山中的各种草药,那些草药的药性便一下子显露了出来。

他的神,他的身体是透明的,如果他不幸尝到了有毒的草药,一看就知道中毒在那一部分,并能及时找到解药;另一方面,他有是热人,他备尝人间艰辛,遍尝百草,曾经一天就中毒七次。

最后,他尝到一种可怕的断肠草,肠子断了,无药可救,他和一个普通人一样,死于中毒。

他的死,也是人类赋予一个人文始祖的死亡方式,为了疗救民间疾苦,这个人死了,他为天下而断肠。

这是一个寓言,一个伟大的象征,一个民族至此以神话的方式完成了对一个杰出农人的塑造,同时也完成了他们对自己心中领袖的一次完美塑造。

这些都不是文字写下的历史,但比文字更深地刻在一个民族的记忆里。

我逆着湘江的一条支流走到了这里,这块最终埋葬炎帝神农氏的土地,也是他当年年复一年地耕种过的土地,眼前,一座不朽的坟,很大,与山林浑然合为一体,有一种力量,蛰伏与大地深处,像山一样沉重。

听起来十分神奇,追究起来,却是那么质朴,厚重的质朴,数千年来,一代一代的农人,都在我他们自己的神,为这座大幕培土,它,于是,越长越高,而他们也通过对炎帝神农氏的怀念,演绎出了许多只属于农人的节日和风俗。

很幸运,我赶上了这里的一次祭祀,一个不被日历记载的日子。

很多的农人,从各个山寨里赶来,而他们来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是刚打下来的新鲜稻谷,还沾着露水和泥土的瓜果菜蔬,还有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栗子、梨子、橘子、柚子……在这扑鼻的鲜活的味道里,你恍若觉得,那个只存在于亘古神话中的农人,仍然活着,仍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天子坟,原本就是一座山,一座不断长高的山。

11.从结构上看,文章第一段有哪些作用?

(3分)

12.文章第二段是如何塑造神农氏形象的?

(6分)

13.文章第二至第四段反映了华夏先民哪些初创生活?

(6分)

14.结合全文,探究“天子坟,原本就是一座山,一座不断长高的山”的几层含义。

(5分)

 

(四)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听 松

熊召政

今天,我又想去泰山,去华山、恒山、黄山、庐山,或者武夷山,井冈山、大别山去中国的任何一座千仞冈上,振我的衣,摄我的神,听一听混混沌沌、莽莽苍苍的松涛。

我的故乡是一座松涛之城。

我呱呱坠地,故乡便把松涛作为第一首儿歌,也是一首永远的儿歌送给我。

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其中的世界是那么喧闹,那么生机勃勃,穷极变幻。

四月的雨天里,尽管阴霾怒张,那不肯被黑暗吞没的万丈新翠,把春天赋予的全部生命力都注入柔韧的枝条,迸发出指天扫地的怒吼。

①在寒气凝冻的腊月,草木尽枯,瑟瑟如僵虫。

唯有青松独领风骚,在凛冽的风中摇荡碧色,旋起一轮穷天极地的呐喊。

在这样的氛围里,我长大了。

我看惯了林松曳动的光影:

束束凝碧,一派空灵。

初似霓裳,继如乱发,且舞且摇,光色渐乱渐暗。

终于,深浅有致的累累青柯好像有了淡墨泼进,变成一色的乌黛,一林松骚动起来。

接着,一山松、千山松,万壑松都骚动起来。

松涛响了。

带着松涛给予的启示,我离开了故乡—群山环绕的那座小城,走上了生命长途。

我走过许多城市,许多乡村。

在北国的长城上,我听过大雪;在南国的大海上,我听过风暴。

他们虽然都很壮观,表现了乾坤伟大力,但仍不及响在千山万壑上的好千顷松涛,那气吞山河的震荡,多么地摄人心魄!

遗憾的是,离开故乡久了,离开大山久了。

住在城市的高楼里,眼中的世界色彩缤纷,竟使我渐渐忘记了童年的耳中世界。

心灵没有受到伟力的撞击,血管里的血也就不再汹涌。

如同李白欣然相逢了西下的蜀僧,不久前的那一夜,一个森林里的朋友给我打电话,他似乎有消息告诉我,可是我一句也听不清,我问他话简里传来的是什么声音,他说是松涛。

一根银线,为我送来了久违的松涛。

我重又获得了生机勃勃的耳中世界,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我放下听简,可是我仍在听,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初时,舒缓如空蒙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

接着如哔哔啸剥剥的火声,沸沸汤汤的水声又继之。

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

最后响走石破天惊的雷声。

白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

自拨去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

②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

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

我没有见到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

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怒吼。

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

人非草木,在此振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放下听简,我仍在听松。

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

我以为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

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

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

松涛呵松涛。

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再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

从此,他不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

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

11.说说文章第一节在文中的作用。

(5分)

1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作简要赏析。

(6分)

13.最后两小节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

(5分)

14.结合全文,探究一下作者从“听松”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4分)

 

(五)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歌的高度

王宗仁

那年初春,青藏公路刚通车不久,我们这些跑车的汽车兵用人间最纯朴的感情给西藏运送着温暖,满脸的油腻都在欢笑。

那天应该说是我们心情最轻松最欢畅的日子,来自首都的中央慰问团要为青藏公路沿线的军民演出,这是第一次,也是至今为止最隆重档次最高的一次慰问演出。

江河源头兵站的演出令人难忘。

那歌声、那舞蹈仿佛是演员肉体或灵魂的一部分。

演出结束后,慰问团继续西行,却不得不把一个跳舞的女文工团员留在了兵站。

她发着高烧,高山反应十分严重,无法再到海拔更高的地方去演出了,必须留在原地休息、治疗。

那晚,站上住进了五个汽车连队。

他们当中有些人本来这晚是投宿别的兵站的。

但他们觉得,只要看女文工团员一眼,看看那身合体整洁的演出军装,心里也会舒畅好些日子。

江河源兵站这个夜晚的月亮只有一种颜色。

纯白,干净。

晚饭后,兵们不约而同地、轻手轻脚地把女文工团员住的那顶帐篷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他们不忍心打扰她,又不愿意远离她,就这样若近若离,远远地看着,似乎只要能瞅见那灯光就满足了。

女文工团员终于发现了帐篷外面有“情况”,她走出来,笑盈盈地对大家说:

“外面太冷,里面有火炉,请大家到帐篷里坐。

她满面春风,声音柔雅,很难看出有病在身。

但是没有人进她的帐篷。

一个胆大的战士突然违背大家原先只想看她一眼的初衷,提出了一个似乎过分的要求:

“我们想听你唱支歌!

这个本该视为节外生枝的要求一提出来,众兵们竟然一时心血来潮地附和起来。

女文工团员稍有犹豫,张口想说什么却未出声。

能看出她不是推辞,但有难处。

但是面对这么多热切渴望的眼神,她顾不得多想,对兵弟弟们说:

“好吧!

我答应给大家唱歌。

不过,我有个要求,既然唱就唱你们爱听的歌。

由你们点歌,我来唱。

她的话音刚落,一群战士就送来了大声呼号:

“冲呀——点歌开始!

”女文工团员这时完全消失了病态的神情,像一个等待出征的兵。

点的歌儿太多了,她只好说,我会唱的就满足大家,我不会唱的就过。

大家拍手。

她唱了《康定情歌》,唱了《敖包相会》,又唱了《十送红军》……她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歌声时断时续,好比鸟儿已经飞上了天空,但飞得有些沉重。

她坚持着让歌声飞。

可以想象得出,一定是剧烈的头痛再加上高山缺氧使她痛苦万分。

然而,那些热情却很粗心的兵们只是专心致志地听歌,竟然没有留意到唱歌人情绪的起伏变化,他们继续一个接一个地点歌。

奇怪的是,后来女文工团员的高山反应奇迹般地消失了,她越唱越来情绪,越唱声音越宏亮,越唱音阶越高。

身为舞蹈演员的她仿佛从来都没有感到自己还有如此超拔的唱歌天赋。

心为歌源,血是真的。

唱者不累,听者不厌。

歌的高度可以摘取星辰。

然而,她毕竟是个严重高山反应染身的病人,毕竟是在海拔近5000米的缺氧地区耗尽体力地唱歌。

唱着唱着,她累倒了,病倒了!

她躺倒在江河源兵站临时为她腾出的帐篷里后就再也没起来……

在她的生命之泉干涸之前,月光皎洁的江河源上空破例地飞过一只连当地牧民也没见过的夜鸟,掉下了一片光滑多彩的羽毛。

有个兵有幸拣起了这片羽毛,它是源头一页沉重的历史。

这个“拣羽”的兵就是当时的一个汽车兵——后来成为作家的我:

王宗仁。

              (选自《2008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有删改)

11.文中划线句“江河源兵站这个夜晚的月亮只有一种颜色。

纯白,干净”描写景物用的是哪种手法?

就全文而言,它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什么作用?

(4分)

1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能看出她不是推辞,但有难处”中的“难处”有哪些。

(4分)

13.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14.结合全文,探究“歌的高度”这个题目中“高度”一词的多重含义。

(6分)

(六)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

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一排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

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

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

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

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经典。

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那只的鸟巢进行确认。

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

现在的情况是,它们在经过确认之后,瞬间两只鸟同时飞起,又同时落在了那只鸟巢之上。

我猜它们一定会检查它们一冬没有人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更是要把卧室重新装饰一新。

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很快,我发现我错了。

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的巢。

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往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

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

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

鸟类不会。

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

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向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

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出现,它们的家建好了。

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

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

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

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象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

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

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系统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

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

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

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

(有删改)

14.“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4分)

15.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分)

16.根据文意,请简析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的原因。

(4分)

17.文章最后写道:

“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