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3655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0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哲学的困惑和魅力

俞吾金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过一句名言:

哲学起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惊奇。

这句名言为以后的许多哲学家所引证,用以解释哲学的起源。

但在我看来,哲学应该起源于惊奇的惊奇,它对实证科学的惊奇再表示惊奇。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研究哲学首先需要一种问题意识。

以往一些文学作品总是对哲学家的沉思报以怀疑和讥笑。

事实上,哲学家们的沉思有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却是十分可爱的。

据记载,苏格拉底经常站在屋檐下思考哲学问题,有时候竟一动不动地在那里站了一天一夜!

哲学家金岳霖完成了《知识论》后,正好遇到空袭,他抱着书稿躲进了防空洞。

空袭过后,他还未从哲学沉思中完全摆脱出来,走的时候忘记带走书稿。

当他想起来再去找时,这部书稿早就没了。

后来,他根据回忆,重新把这部70多万字的书稿写了出来!

哲学家的生活中总是伴随着一些古怪故事,然而,他们深入思索的正是宇宙和人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在长期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解决哲学中的困惑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需要以超功利的心态来追求真理,而任何浮躁、浮夸的风气都于事无补。

哲学并不以实证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它关注的是实证科学的价值基础。

如果说实证科学询问的是事实,那么,哲学询问的则是价值。

撇开认识论的语境,去追问未受人的认识污染的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乃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

我们只能在认识论的语境中去探索世界。

当我们去认识世界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困难:

世界乃是生命的流动,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东西,这种生命之流构成世界的本质。

然而,我们却无法把握它的流动性,我们只能通过时间、空间,通过各种范畴和概念等去切割世界。

于是。

我们陷入到一种无法回避的悖论中:

一方面,我们的目的是认识作为生命之流的世界;但另一方面,我们实际上认识的却是已经被我们的概念工具切割肢解了的世界。

在哲学研究中,方法论上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个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为了了解整个文本,人们必须先了解文本中的每个部分。

但如果你没有吃透整个文本的精神,那么你对文本中的任何一个部分的理解也是不可能深入下去的。

于是,部分与整体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前提、互动的关系。

另一个是认识者的期望与认识结果之间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就认识的期望而言,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对对象获得客观的认识,但往往我们在认识任何对象之前就已经有了先入之见。

这也是人们在任何诠释活动中必定会遭遇到的悖论。

实际上,解决或超越这一悖论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自觉地顺应这一悖论。

在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中出现了所谓的“语言学转向”,而在我们这里,哲学的反思还很少触及到语言问题。

其实,当我们随心所欲地使用语言的时候,语言也正使我们陷入种种表达的困境之中。

我们通常以为,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我们也用语言来掩饰自己的思想。

只有自觉地反思语言表达中的种种困惑,我们的哲学思考才能真正向前发展。

总而言之,哲学本身充满了困惑。

然而。

唯其如此,它才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对于真正的思想者来说,一门学问越是深刻,越是难以把握,就越能激起他的经久不衰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适合用来证明“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在长期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的一项是()(3分)

A.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心无旁骛,潜心治学,历经十多年的沉淀,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相联系的道理,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关中学派”的创始人。

B.盖叫天苦心钻研京剧武生表演艺术,数十年如一日练功不辍,即便在养伤期间也坚持练功,终于成为技艺高超的一代武生名家,享有“活武松”的美誉。

C.《资本论》为工人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部巨著从动笔到全书出版历经40年时间,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进行思考可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D.康德为写作《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沉寂了12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集中精力思考问题。

1781年该书出版,奠定了康德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答案】B6

【解析】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4.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哲学家思考问题时既让人感到滑稽可笑,又让人感到十分可爱。

因为他们所思索的往往是宇宙和人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其思考方式异于常人。

B.哲学与实证科学的区别在于:

实证科学询问的是事实;而哲学询问的是价值,它必须对实证科学表示“惊奇”。

所以,问题意识是哲学研究的关键。

C.在哲学研究中,哲学家如果能够尊重认识对象的客观性,摒弃认识外部世界时自身存在的先入之见,就能顺利解决诠释活动中存在的悖论。

D.哲学本身面临种种困惑,使得它充满活力和魅力。

事实上,越是深刻和难以把握的学问,就越能激起真正的思想者持续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

【答案】D

【解析】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5.

3.文章主要论述了哲学本身面临的哪三个方面的困惑?

(3分)

【答案】

(1)认识论上的困惑

(2)方法论上的困惑(3)语言表达上的困惑(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归类概括。

答题区间在第4段、第5段、第6段,可抓住“撇开认识论的语境,去追问未受人的认识污染的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乃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方法论上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只有自觉地反思语言表达中的种种困惑,”等语句提炼概括即可。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

“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除奉礼郎,时池在杭,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

同知谏院。

仁宗遗赐直百余万,光率同列三上章,谓:

“国有大忧,中外窘乏,不可专用乾兴故事。

若遗赐不可辞,宜许侍从上进金钱佐山陵。

”不许。

光乃以所得珠为谏院公使钱,金以遣舅氏,义不藏于家。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

“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

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

”许之。

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

诏学士议,光与王珪、王安石同见,光曰:

“救灾节用,宜自贵近始,可听也。

”安石曰:

“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

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

“天下安有此理?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帝曰:

“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

安石以韩琦上疏,卧家求退。

帝乃拜光枢密副使,光辞之曰:

“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

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

臣徒以禄位自荣,而

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

”安石起视事,光乃得请,遂求去。

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

帝崩,赴阙临。

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曰:

“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后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

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

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

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

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

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甫冠,性不喜华靡甫:

开始、刚刚

B.病革,不复自觉革:

通“亟”,指病重

C.每往夏县展墓展:

修缮

D.必过其兄旦过:

探望

【答案】C

【解析】

判断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要离开语境,要时刻注意词类活用,如何在考题中出现,主要可以利用代入法将语义通顺的选出来,结合对原文有错误的地方,要做到灵活变词性。

采用代入法与排除法解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即可。

此题可以采用“联系成语法”。

考点:

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具体表现司马光之“直”与“俭”的一组是()(3分)

A.①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②闻喜宴独不戴花

B.①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②光乃以所得珠为谏院公使钱

C.①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②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

D.①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②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

【答案】C

【解析】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仁宗用于赠送、赏赐的东西,价值竟达百余万,司马光认为国家还有大的忧患,内外贫乏,不可专门效仿乾兴的旧事。

B.河朔一带天旱欠收,司马光认为天下财用总量是恒定的,救灾和节约用度,应该从贵戚和近臣开始,皇帝许可了这种做法。

C.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王安石出来主持政事时,司马光请求辞职,离开了京城。

但在他居住在洛阳的十五年间,天下人将他当作真正的宰相。

D.司马光勤于政务,临死之前对别人仍然恳切教导,好像是在梦中说话,但所说的还都是朝廷、国家的大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皇帝许可了这种做法”表述有误。

皇帝的意思与司马光一样,但表示暂时不能允许这么做。

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

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事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等。

试题中的错误项常在答题正确的句子中设置一二处不正确的表述,学生可以找到所给信息的原文出处,认真对译原文语句就会发现错误点。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

(2)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曰:

“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答案】

(1)参考译文:

我只是凭俸禄和职位使自己荣耀,却不能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这等于是盗窃国家的名号(或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己谋利。

(评卷标准:

徒、荣、其三字各1分,大意1分)

(2)参考译文:

他所到之处,老百姓拦在路上聚集围观,以至于马都不能通过,大家说:

“您不要回洛阳了,就留下来辅佐天子,救活百姓。

(评卷标准:

遮道、相、活三字各1分,大意2分)

【解析】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翻译】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

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

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

他不喜欢华丽,在参加闻喜宴时,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

“君王赏赐的花,不戴不恭敬。

”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朝廷授予他奉礼郎一职,因司马池在杭州,司马光便请求任苏州判官以便能侍奉父亲,朝廷答应了。

他与别人一同负责谏院工作的时候,宋仁宗用于赠送、赏赐的东西,价值竟达百余万。

司马光率领同僚三次上书,劝谏说:

“国家还有大的忧患,内外贫乏,不可专门效仿乾兴的旧事。

如果必须赠送、赏赐,应准许大臣向上进献所得赏赐金钱来帮助营建山陵。

”皇上没有答应。

司马光便把皇上赏赐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办公费,黄金送给舅家,坚决不肯留在自己家里。

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罢官,让司马光代替他。

司马光说:

“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在不能担任。

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来就职。

”皇帝答应了。

掌管政务的官吏,认为河朔一带天旱歉收,国家用度不充足,请求在南郊祭祀时不要赏赐黄金绢帛之类。

皇上下诏让学士们议论这件事。

司马光和王珪、王安石同时被召见,司马光说:

“救灾和节约用度,应该从贵戚和近臣开始,这件事可以这么办。

”王安石说:

“国用之所以不足,是因为没有得到善于理财的人。

善于理财的人,不增加赋税而国家的财用就能够充足。

”司马光说:

“天下哪里会有这样的道理?

天地所生财货和各种物资,不在老百姓那里,就在公家,他们设法掠夺百姓,其危害比增加赋税更厉害。

”对这个问题,群臣们争论不休。

皇帝说:

“我的意思与司马光一样,然而暂时不能允许。

王安石开始主持政务,施行新法,司马光坚决反对,上书陈述利害。

王安石因为韩琦上疏,就呆在家里请求辞职。

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

“陛下所以任用我,大概是因为我狂妄直率,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

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而不听我的意见,是将官位当作私恩,而不是真正任用人。

我只是凭俸禄和职位使自己荣耀,却不能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这等于是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己谋利。

”王安石出来主持政事,司马光于是获得请求辞职的机会,于是离开了京城。

他居住在洛阳的十五年,天下人将他当作真正的宰相。

皇帝逝去后,司马光赶到宫殿。

他所到之处,老百姓拦在路上聚集围观,以至于马都不能通过,大家说:

“您不要回洛阳了,就留下来辅佐天子,救活百姓。

后来拜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想要以身报国,于是他亲自过问所有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

病危将死之时,他已不再有知觉,然而他对别人仍然恳切教导,好像是在梦中说话,但所说的还都是朝廷、国家的大事。

这年九月,司马光逝去,终年六十八岁。

司马光这个人可以称得上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

在洛阳时,他每次到夏县去扫墓,一定要去探望他的哥哥司马旦。

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侍奉他仍像严父一样,保护他像抚育婴儿一样。

他在洛阳有田地三顷,妻子死后,他卖掉土地作为丧葬的费用。

他一辈子粗茶淡饭、普通衣服,一直到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红梅①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②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①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被贬黄州。

此时,刚刚过去两年。

②诗老:

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意思是把红梅看作桃花吧,不见桃树上应有的绿叶;把红梅看作杏花吧,它的枝子又是青的。

8.首联运用了哪种手法?

并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5分)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也有用典,“贪睡”化用“海棠春睡未足”,但答出拟人即可)(1分)。

“怕愁”“贪睡”“自恐”等词体现了这种手法,形象地再现了红梅无意与群芳争春,却甘于寂寞的心理状态。

(2分)“自恐冰容不入时

”表面写红梅生怕其冰肌玉骨不入时俗,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因备受打击而产生的忧危孤独的心情(或不为现实所容而痛苦)。

(2分)

【解析】

9.作者在尾联批评石老的诗没有捕捉到红梅最本质的特征。

请结合颔联来分析“梅格”。

(6分)

【答案】“故作”一句,是说红梅尽管艳若桃杏,但其品性还是冰清玉洁,本质不变。

(2分)“尚余”一句形象地再现了红梅孤瘦遒劲、凌霜傲雪的品格。

(2分)这两句委婉地表现了作者身不由己的苦衷,也流露出他坚持节操,不变其本

性而感到自我安慰的心情。

(2分)或写出“红”的缘由。

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色,现在偶然出现红色,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

(3分)“尚余”一句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神韵,尽管故作红色,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

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

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

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

(3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颔联“故做小红桃杏色”句,写出“红”的缘由。

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色,现在偶然出现红色,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

紧接着“尚余孤瘦雪霜姿”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

“孤瘦”,点出花朵稀疏俊逸,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

“雪霜姿”是梅品格本质所在,此时,尽管故做红色,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

“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

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曹操《短歌行》)

(2),。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答案】

(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平时常积累,边读边写,记熟练后自我默写检测,争取句句过关。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

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在惠州遇见苏东坡

谢有顺

①有一处地方.

我不算熟悉。

在我却是常常想起的,那就是——惠州。

它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端.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有江,有海,有瀑布山泉,还有西湖。

我喜欢有水的地方,水多了,人就活得滋润。

第一次去惠州,游西湖,湖山相连,想到的不是杭州西湖.也不是福州西湖——尽管这三大西湖,各有娇媚。

我想到的却是苏东坡。

②死去了近千年还能常被人记起的人,苏东坡是一个。

在惠州,东坡遗迹有近二十处,有些是重修的。

但天然的景观,我想总还是苏东坡看过的吧?

他住过的白鹤峰,下有东江,上有古树,美不胜收,想当年,东坡先生登山远望,江天一色,古树婆娑,人影徘徊,会是怎样的心境?

他大约会想起黄州,醉酒,作诗,终究难以抹去心底的那丝寂寞。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这是他在黄州时写的诗句,在惠州时.这可能也是常常重复的场景。

③苏东坡想“江海寄余生”,他的晚年,也确实与江海为伴。

惠州的水边,就处处留有他的足迹.西湖更是如此。

他解囊助修东、西新桥,筑苏堤,一些钱,还是动员弟媳妇捐献的,为此,他自己的犀带,据说也卖了。

一个罪官谪居岭南,还能如此心系百姓,为这个“蛮貊之邦”增添斯文.也就难怪今天的惠州人会尊他为百世之师了。

④“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确实,地处偏远的惠州,得以名扬天下,总是离不开这些名人的身影。

其实,早在唐代,惠州就是“罪官的流放地”,宰相张锡、义武军节度使浑镐、桂管防御观察使郑亚、中书

舍人崔沆等人,都曾先后谪居惠州。

当年,惠州人宽待这些名士,他们的后代至今受益。

五四时期的老夫子吴虞有诗云,“英雄若是无儿女,青史河山更寂寥”。

惠州的山水再秀美,若是没有苏东坡的雄才助兴,少了孙中山、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人的革命身姿,怕也是要寂寥、逊色许多的。

⑤或许,好山好水,才能出好人,养好人吧。

一个地方,投缘于哪一种生命气质,并非偶然的。

城市有城市的气质,山水也有山水的偏好。

惠州人的热情、重义,在岭南是有名的。

苏东坡有恩于他们,他们纪念他,而似我等一介闲人,踏足惠州,他们照样热情相迎。

我后来查找苏东坡抵达惠州后写的第一首诗,发现他记述的也是惠州人的这一特点。

那是宋哲宗绍圣元年的初冬.苏东坡的船一靠岸,就看到码头上站满了迎接他的人,他不禁感叹:

“仿佛曾游岂梦中。

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他觉得这地方似曾相识.好像梦里来过,要不,怎么连当地的鸡狗都认识他呢?

那么多人出来迎接他,关心他为了何事被贬,此情此景。

令他热泪盈眶。

苏东坡暮年,作有《自题金山画像》一首.词句悲凉: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念念不忘惠州.当然不仅是因为在西湖孤山上留下了小妾朝云的墓,也非想念桥东那口东坡井,他自然是想起了惠州人.以及自己在那谪居三年的温暖时光。

⑥有一次去惠州,朋友笑问,苏东坡在惠州到底吃掉了多少荔枝?

这当然是无法考了。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有快意,也有留恋。

读苏东坡的诗,会发现,他写过很多食物.他讲究吃,这表明他对世俗生活

有着难言的热爱,没有一般文人的酸腐。

惠州梅菜,东江糯米酒,酿豆腐,罗浮山酥醪菜,百草油,惠阳三黄鸡,大概苏东坡都是吃过的,只是他手头拮据,这些美食,尤其是三黄鸡,怕也无缘常常品尝。

何以为证?

手头刚好有一则苏东坡写的家书,里面写到: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

不敢与仕者争买。

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

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燃,食之。

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螫。

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

……”读到这里,我已经口水漫溢了。

想当年,惠州每天杀一头羊,好肉自然让官老爷们吃了,骨头缝里的肉碎,却被苏东坡吃得香飘千年,“岂复知此味乎”?

东坡肉在杭州西湖边上的楼外楼早已是名莱,惠州人打了多年的东坡文化牌,何不也在自己的西湖边做上一道东坡羊骨头肉,渍酒中而食之?

或许惠州的某个小巷里旱已有这道菜了,只是我无口福,至今未能吃到而已。

(1)简述文章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5分)

【答案】点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惠州.抒写了作者对惠州的喜爱之情;(2分)总领下文,领起下文对惠州和苏东坡的抒写。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从对象、特点及情感方面作答;在结构上,此句位置在第一段,故一般要从总领下文或者为下文做铺垫等角度作答。

由“那就是——惠州”可知,此句点出了写作对象;由“常常想起”可体会出作者的喜爱;由下文所写的内容来看,都是围绕惠州写的,故在结构上起着总领下文的作用。

考点: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请说说文章题目“在惠州遇见苏东坡”中“遇见”一词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6分)

【答案】“遇见”即碰见,作者说自己在惠州碰见了苏东坡,写出了苏东坡对惠州的影响,(2分)也写出苏东坡的遗迹让作者好像见到了苏东坡。

(2分)这样写具体形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2分)

【解析】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文章的第⑥段用了大量的文字写了苏东坡在惠州的饮食情况,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6分)

【答案】写这些照应了第⑤段.突出表现了苏东坡谪居惠州三年的温暖时光.他对惠州有留恋,生话有快意;(3分)同时.也表现了苏东坡的真性情,对世俗生活的热爱.他不同于一般的酸腐文人。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写苏东坡在惠州的饮食情况运用的笔墨越多,越能表现出苏东坡对惠州的情感与留恋,“这表明他对世俗生活有着难言的热爱,没有一般文人的酸腐”可直接提取作为表现苏东坡的人物形象特点。

在结构上,由“他自然是想起了惠州人.以及自己在那谪居三年的温暖时光。

”可知,第六段写东坡的饮食照应了第五段内容。

考点: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能力层级为探究F。

(4)有人认为本文言犹未尽,请你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为本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并简述这样续写

的理由。

(续写的结尾字数不超过50字)(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