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考增分突破历史选择题的三大策略策略一 熟知历史选择题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3534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高考增分突破历史选择题的三大策略策略一 熟知历史选择题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高考增分突破历史选择题的三大策略策略一 熟知历史选择题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高考增分突破历史选择题的三大策略策略一 熟知历史选择题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高考增分突破历史选择题的三大策略策略一 熟知历史选择题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高考增分突破历史选择题的三大策略策略一 熟知历史选择题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高考增分突破历史选择题的三大策略策略一 熟知历史选择题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docx

《高考历史高考增分突破历史选择题的三大策略策略一 熟知历史选择题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高考增分突破历史选择题的三大策略策略一 熟知历史选择题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高考增分突破历史选择题的三大策略策略一 熟知历史选择题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docx

高考历史高考增分突破历史选择题的三大策略策略一熟知历史选择题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

策略一 熟知历史选择题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

1.时空错位:

故意设置与题干时间、地点不相符的表述。

解读

大多设置不符合题干时间段特征的表述作为干扰项。

如题干时间为1655年,干扰项设置为“工业革命的完成”。

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中叶,明显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655年”。

因此时空定位很重要。

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有的是具体的时间,如1886年;有的时间信息比较笼统,如“18世纪中叶”“清朝道光年间”“国民革命时期”等。

不论是哪一种时间信息,考生都要根据这一时间或时间段的阶段特征逐一推敲备选项,从中排除时间不符的干扰项。

例证

1.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2.19世纪中叶,“由于一切生产资料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

这一观点认为,促使世界面貌发生改变的深层原因是(  )

A.殖民掠夺B.工业革命的推动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D.垄断组织的产生

2.程度失当:

故意设置添枝加叶、夸大其词的干扰项。

解读

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表述绝对化,即采用过于绝对化的语言来描述某一历史现象,如“彻底废除”“完全实现”“始终”等。

还有就是故意夸大某一措施的作用,主要用词有“完备”“完善”“完成”“决定”“动摇”等。

绝对化的语言应排除。

3.(2018江苏单科)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4.恩格斯曾指出:

“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

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

”据此,恩格斯认为(  )

A.战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

B.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

C.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

D.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和对外开放

3.以偏概全:

故意用局部代替全部、用个体代替整体、用一个事实来证明普遍的道理。

解读 这种方式通常是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

题干材料往往描述某一个地区范围内发生的某一现象,这一现象只在这一地区内出现,在整体范围内并不具有普遍性,而干扰项故意将其普遍化。

还有的材料设置为某一个政府、组织或个人所做的事情,它只代表这一个政府、组织或个人的意见,同样在世界范围内或全国范围内并不具有普遍性,但干扰项故意将其普遍化。

这在历史学上也可以称之为“孤证不立”,即孤立的一个证据不能完全证明一个普遍的真理。

5.《蒙古人民共和国史》中记载,据俄国海关统计,1891年至1908年间,由俄罗斯输出到蒙古的货物总值增加了22%,而同期由蒙古输入俄罗斯的货物总值却增加了566%。

对此状况合理的解释是(  )

A.近代中国经济竞争力有一定提升

B.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业化进程缓慢

C.中国内地市场为英美两国所占领

D.当时俄国社会矛盾尖锐,阻碍其对外贸易

6.史载:

“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遍地皆是。

始用小轧车,妇女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

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

”轧车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

A.中国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B.光绪年间近代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C.传统手工业受工业革命的冲击较大

D.轧花技术进步导致传统工业消失

4.偷梁换柱:

故意设置偷换概念、偷换主题、移花接木的干扰项。

解读 这种方式就是题干或备选项在推理、判断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法来设置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从而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

大多数情况下设置为偷换概念,即干扰项所涉及的概念与题干材料中所描述的概念不符,如题干中的概念为经济政策,而干扰项所涉及的概念为政治理念,这就等于偷换了经济与政治这两个概念。

还有一种情况是偷换主题,即干扰项所涉及的主题与题干材料中的主题完全不符,如题干材料的主题为国家统一,而干扰项所涉及的主题为民主政治建设,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例证

7.(2018北京文综)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

该宣言(  )

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8.春秋时期族刑(针对宗族)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等族刑的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取代。

此变化说明(  )

A.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B.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C.郡县制度得到加强

D.仁政思想得到贯彻

5.无中生有:

故意设置题干材料无从体现或者无法根据材料推理出来的干扰项。

解读 大多数情况下设置为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材料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答非所问。

如题干材料的主题为选官环节的变化,而干扰项却设置为促进民族交融,二者风马牛不相及。

还有一种情况是干扰项与题干材料有一定的关系,但题干材料中的证据不足以支撑这一结论,也就是说根据材料无法推理出这一历史结论。

例证

9.(2018江苏单科)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

由此可知,该学者(  )

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10.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

“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

A.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

D.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内地

6.逻辑混乱:

故意设置因果关系颠倒或与题干设问没有因果关系的干扰项。

解读 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混置在一起,以造成考生的判断失误。

此类陷阱主要针对因果关系型历史选择题。

一种情况是因果倒置。

题干设问要求是“因”,而干扰项设置为“果”;或者题干设问要求是“果”,干扰项设置为“因”。

如题干设问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而干扰项设置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明显是因果关系倒置。

还有一种情况是干扰项与题干设问之间是并列关系,或者是对题干材料的简单重复或归纳概括,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例证

11.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

“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

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强烈的排满色彩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明显的限袁倾向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12.1938年东欧国家对西欧国家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68.4%,而1953年仅有14.4%出口产品输往西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

B.西欧关税同盟的形成阻碍了东西欧联系

C.国际政治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

D.苏联模式的引入迟滞了东欧现代化进程

7.本末倒置:

故意以表象或假象来代替根本的东西。

解读 这种方式是以表象或假象否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使考生辨别不出真相,结果舍本而求末。

此类陷阱主要针对“根本原因类”“根本目的类”“本质类”历史选择题。

对于“根本原因类”选择题,主要设置为无关紧要的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或外部因素。

对于“本质类”选择题,主要设置一些表面现象、细枝末节等作为干扰项。

例证

13.中国近代有竹枝词云:

“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刀叉顶不欢。

”意即:

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

从文明史观看,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B.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饮食的抵制

C.西餐已经盛行

D.近代中国饮食受传统思想影响

8.主次倒置:

故意设置次要原因或某个问题的次要方面作为干扰项。

解读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此类陷阱主要针对“主要原因”“主要目的”“主要意图”等设问类型的历史选择题。

或许四个备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目的”,但肯定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或目的。

例证

14.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买办”。

其人数由1854年的50人发展到1900年的20000人左右。

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小农经济瓦解,市场扩大

B.两次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

C.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D.中外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频繁

15.在西欧,“小麦的价格从16世纪初到16世纪中期未有上升,而在16世纪末却涨到了4倍于16世纪中期的价格”。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风调雨顺,农业获得大丰收

B.贵金属大量输入冲击市场

C.机械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率

D.圈地运动推动农业的革新

9.史实错误:

故意设置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表述作为干扰项。

解读 此类陷阱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被识破的陷阱,但往往也是考生最容易忽略的陷阱。

史实错误的类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具体历史要素的错误,也包括阶段特征方面的错误,也就是设置不符合题干所要求的时间段的阶段特征作为干扰项。

例证

16.“在20世纪中期发生的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冲突中,一方自称是一次联合国主持下的警察行动,另一方的数十万军队采用了‘志愿军’的微妙措辞。

”这一冲突是(  )

A.美苏双方于远东的直接交战

B.美苏冷战出现的第一次高潮

C.北约与华约全面对峙的产物

D.冷战全局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17.(2018湖北八市3月考试)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某厂长步鑫生实行改革获得成功。

1983年,从《浙江日报》到《人民日报》都报道了他的事迹,全国掀起了学习步鑫生的热潮。

这一现象(  )

A.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已完成使命

B.表明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体现了改革开放全方位展开

10.似是而非:

故意设置表面上看似正确,但实际上离题意较远的干扰项。

解读 用这种方法设计的题目,其干扰项的表述含有较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立,但题干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虽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不能透彻地体现内涵。

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的知识组成干扰项。

大多数情况下设置为偏离主旨的干扰项,即题干材料中好像有所体现,但不是材料的中心意思,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例证

18.商王朝的重大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通常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其中牛骨使用最多,用龟甲的较少。

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生产活动中普遍使用牛,牛骨充足

B.作为书写材料,使用牛骨较龟甲便利

C.商王朝并不重视农业,大量宰杀耕牛

D.游牧和畜牧是重要的生产方式,牛骨头数量多

19.(2018课标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精解精析

例证

1.D 个体工商业属于私营个体经济,颁发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旨在鼓励个体经济发展,这表明旧的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故选D项。

1980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故A项与史实不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始于1984年,排除B项;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也应该是在1984年后才开始实行,故C项错误。

2.B 殖民掠夺在19世纪中叶前后都存在,故A项错误;19世纪中叶很多国家工业革命完成,资产阶级在全球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亚、非、拉美等地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促使世界面貌发生改变的深层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世界面貌发生改变的结果,故C项错误;19世纪末垄断组织产生,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3.C 把撤销的全联盟部管辖的企业移交给地方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体现出地方经济自主权的适度扩大,故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企业管理权由中央向地方的转移,仍然属于计划管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企业管理权的转移,意图并非B、D两项。

4.D 材料中“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说明恩格斯评论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是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中国仍然是部分开放,故B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战争的影响,不是中国失败的原因,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中国开始了寻求政治体制变革的运动,故D项正确。

5.A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蒙古对俄罗斯出口值增长幅度大于俄罗斯对蒙古出口增长幅度,说明近代中国经济竞争力有一定提升,故A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发展迅速,故B项错误;中国市场被列强占领,除了英美外还有其他列强,故C项错误;俄国社会矛盾尖锐并不一定会阻碍其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6.C 题干只提到同治以来上海轧车的变化,没有涉及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的情况,不能得出中国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涉及轧花场使用洋轧车的情况,不能说明近代工业体系基本建立,故B项错误;根据“始用小轧车……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可知从同治到光绪年间,在上海的轧花场中洋轧车逐渐取代小轧车,这说明在传统的轧花行业中较多地使用了机器,表明传统手工业受工业革命的冲击较大,故C项正确;题干只涉及轧花这一项传统的手工业,不能说明传统工业消失,故D项错误。

7.B 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作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即反对美苏冷战对峙格局,这一宣言与1961年不结盟运动奉行的非集团、不结盟政策相吻合,因此B项符合题意。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属于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于1945年,A、C、D三项排除。

8.B 分封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由春秋时期的族刑被广泛运用到战国时期的族刑减少可以看出宗法观念在淡化,故B项正确;郡县制度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此时仁政思想并未成为统治阶级重视的思想,故D项错误。

9.A 材料既指出了全球化对世界进步的推动作用,也涉及全球化对某些国家的不公正之处,说明该学者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故A项正确。

材料能够体现对反全球化思潮的批评及全球化的消极作用,但均不全面,B、C两项排除;材料只是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D项错误。

10.C 20世纪初沿海地区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地区都固守小农经济模式,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在近代中国内地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反映出近代经济发展有限,故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经济势力就已深入内地,故D项错误。

11.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清帝已经退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反帝的评价,故B项错误;“‘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故C项正确;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2.C 1953年时二战早已结束,A项与题干材料所述内容无关;西欧关税同盟的形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53年东西欧国家对峙,影响东欧国家对西欧国家出口,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东欧国家对西欧国家的出口,不是反映东欧现代化进程,故D项错误。

13.A 根据材料可知,之所以反对寿宴上吃西餐是因为“刀”“叉”的使用影响了寿宴的喜庆氛围,因为“刀”“叉”跟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喜庆”的文化相矛盾,材料中的现象从本质上反映的是文明的冲突,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对西方饮食的抵制,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西餐盛行,故C项排除;中国人不喜欢在寿宴上用刀叉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不是本质上所反映的问题,故D项排除。

14.C 根据题干可知,买办主要是为外商服务,买办队伍的壮大主要是因为外国商人的需求增大。

正是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才使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外商对买办的需求量增多,故C项正确。

A、B两项虽然也是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原因,但均不是“最主要原因”,故A、B两项均可排除。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侵略,而不是经济合作与交流,故D项错误。

15.B “风调雨顺,农业获得大丰收”应该会使小麦价格稳中有降,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美洲大陆大量贵金属的不断涌入导致价格不断上涨,形成“价格革命”,故B项正确;机械化生产在16世纪尚未开始,故C项错误;“圈地运动”并不能导致小麦价格在短时间暴涨,故D项错误。

16.D 由“一方自称是一次联合国主持下的警察行动,另一方的数十万军队采用了‘志愿军’的微妙措辞”可知,这一冲突是指朝鲜战争,它是冷战时期美苏双方对峙下的局部热战,故D项正确。

朝鲜战争是美苏双方间接交战的一次局部性热战,故A项错误;朝鲜战争不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故B项错误;华约在此时尚未形成,故C项错误。

17.C 材料中“全国掀起了学习步鑫生的热潮”体现了对步鑫生改革的认可,结合时间信息“1983年”可知,这一改革的成功推动了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故选C项。

当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故A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仅从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改革开放全方位展开,故D项错误。

18.D 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逐渐普及牛耕,故A项错误;牛骨比龟甲更加沉重,而不是便利,故B项错误;商朝时期很少使用青铜农具,铁农具还没有出现,农业生产主要使用石质、木质、骨质工具,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游牧和畜牧依赖较多,故D项正确、C项错误。

19.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也就是围绕“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等问题而开展的问题与主义之争,通过争论,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故选C项。

中国共产党确定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A项错误;仅凭一场争论并不能使思想界认清欧美的社会制度,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然存在分歧,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