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指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3478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指南.docx

《高考历史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指南.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指南.docx

高考历史指南

高考历史指南

一、关于难度系数:

0.4左右,可能略难于去年(是文综中最难的)。

主要体现在:

选择题目中选项设置更加偏离教材内容,理论性、概括性更强,选项之间的甄别和排除技能要求更高;主观题目的作答要求提高(材料隐性信息的释读、信息的概括与运用、有效迁移教材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历史论证能力等方面。

二、命题分析

1、中国古代史

命题的特点:

(1)与教材的关系:

没有直接复述教材的内容,而是要深入理解并运用教材中的内容解决具体的问题。

要重视制度内涵、演变的过程及成因、影响;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评价)、横向联系分析原因。

(2)能力要求:

概念内涵的理解、比较,发展轨迹;材料信息的释读、概括能力(注意关键的字词)、选项排除、比较分析、审题技能。

重点放在史料解读上

2、中国近现代史:

命题特点:

1 难度略低于古代史;

2 与教材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3 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和理解能力的要求没有古代史的要求高;

4 侧重信息的提炼、解题技能;

5 考查的全面性。

考查对史实的理论提升上。

重点内容:

要高度关注社会转型期的内容(鸦片战争、中华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前几年思想史考查的相对比较少,但今年要引起重视;经济史的大题目要注意:

经济政策及发展的动力类型(内源?

外塑?

兼和?

)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含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外国资本主义、新中国初期的经济;要重视经济文明的冲突;近代史比现代史重要。

3、世界史:

与教材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重点内容:

雅典民主制的认识;14——17世纪,全面转型;英国议会改革(大宪章);美国宪法修正案,内战,中央集权的原则,维护国家统一和联邦法律的至上地位;法国民主启蒙思想;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工厂制(工业化)、文官制、人口结构、生活水平提高、民主化、自由主义、世界市场、世界格局(殖民体系)、人口流动等等;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科技理论突破的关系,新兴产业、化肥农药等,垄断组织,人口流动、世界贸易与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形成、文化交流、社会意识形态的碰撞、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的手段、垄断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扩张等等;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经济的全球化、区域化,经济模式的调整和比较。

4、选修部分:

改革:

目的、背景、措施比较(两个改革,对应性答案,如2010年的题目)、影响。

“变化的背景”:

因时而变。

文言文释读。

民主思想与实践:

比较思想不同,成因:

所处时代、立场、阶级性的差异。

注意:

结合所学知识,不仅包括选修中的知识,也包括必修和其它学科的知识。

与选修教材内容的直接相关度不高,主要考查材料信息的提炼、概括和解答技能。

启示:

一是要运用史料教学。

针对教材中的某些观点、结论、评价等,要引进相应的史料进行“注解”、“证明”。

二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解答史料试题,尽可能少地做传统的无史料的试题,以节约学生的时间。

三是要进行史料试题解题方法的教学,以加强应试的针对性。

3、命题长效热点研讨:

从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看,主要集中在

1)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基础、决定性、持久性影响的历史要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如1787年宪法、新文化运动。

2)与四大史学观念(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社会化史观)相关内容;

3)重要社会转型期历史:

春秋战国、明末清初(17~18世纪)、鸦片战争前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中国过渡时期、20世纪90年代等

4)高频考点:

中国古代文化史、隋唐时期历史、明清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近代工业化、大国崛起(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历史等)。

近代化、大国关系、制度创新、民族关系(国家统一)等问题是高考选题中的重中之重

通过对三年的高考试题统计分析,我们知道:

Ø近代化问题占了总题量的27.4%,占了总赋分的18%;

Ø大国关系问题占了总题量的7.1%,占总赋分的16%;

Ø制度创新问题占了总题量的15.5%,占总赋分的13.3%;

Ø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问题占总题量的14.3%,占总分的18%。

这些问题的试题量和赋分,在高考中如此之大的比例,我们没有理由不将这些问题作为我们高考复习,特别是第二轮高考复习中的重中之重来看待。

这并不奇怪。

命题长效热点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近代化问题,或者说现代化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基本问题。

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来看,现代化的进程虽然已经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但它方兴未艾,现在还正处于进行的过程之中。

不管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较落后的国家,现在都还要面对“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所以,高考无法回避,也是不能回避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

大国关系问题,或者说国际关系、世界局势问题,在区域化、全球化的今天,即使不从“全球史观”的角度,也显得极为重要。

世界历史告诉我们,自从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发展的基本方向,实际上都是由大国的发展方向及其大国之间的关系变化决定的。

所以,弄清楚历史上的大国关系、大国间的关系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基本走向和特点,对于了解当今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会有直接的帮助。

加之“全球史观”又是现今高考命题的理论指导之一,所以,对大国关系史(不仅仅只是政治关系,还包括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历史关系等)的复习,特别是在第二轮复习中,理应备加重视。

制度创新问题,实际上是社会变革之中的实践成果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直接表现是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商鞅变法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新制度,使一般百姓可能成为“军功爵”地主,而贵族可能变得一无所有,从而使当时的秦国从贵族时代进入到了“军功爵”地主的时代,也使当时弱小的秦国一跃变为了强大的秦国,并最终一扫群雄,统一了全国。

由“三权分立”学说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制度,不仅彻底地战胜了封建的专制与独裁,而且将整个社会生活推进到了民主、法制的文明新阶段。

面对当今生产力的超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变化,与之相应的“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也是非常快的。

所以,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适应经济基础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上到政府最高领导人,下到最普通的老百姓都要关注的问题。

而对于当今正处于变革中的、加速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来讲,制度创新问题,尤显重要。

高考以此作为命题的重中之重,实为应有之义。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自身发展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自殖民扩张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问题,国家的统一和分裂问题,如同近代化问题、大国关系问题等问题一样,也一直是世界史研究中的几大基本问题之一。

对于我国而言,民族关系史和国家统一史的研究,一是中央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问题;二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三是各民族自身发展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关系问题等。

对于世界而言,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一是民族主权与国际关系问题,二是民族主义与现代化问题,三是极端民族主义与世界大战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以说都是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永久性话题,且不时就可能变成了热门话题,高考将之作为命题重点就不难理解了。

三、问题解答

1、关于如何有效迁移教材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

(1)理解题目情境:

时代背景、问题指向(目标、领域)、题型(论证?

评述?

说明?

阐释?

)。

(2)回归教材(阶段特征、主流、主要事件、大跨度的横向综合)。

(3)立足题目内容、要求、各题目之间的关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概括(指出历史事件的名称、联系,关注事件的影响,简明扼要,专业术语。

2、材料型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反复比对两个或三个,有时甚至四个干扰项,最拿不准要被排除的选项,就是试题的正确答案。

如2008年第13题:

“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的一部著作时说:

‘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

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

’该著作的作者是A.姚莹B.徐继畬C.郑观应D.严复”。

(此题较难,全省均分1.58,难度0.40。

有的老师指责这题出了教材上的小字,我认为没有必要。

虽然是小字,也是教材的内容,你应该学习。

另外,关于教材上的小字,我是这么认为的:

教材上的小字也是编教材的人的主观行为,你凭什么要将这些内容编为小字,而将另外的内容编为大字?

命题人不一定认可你的这种编写,更何况有时的“小字处理”确实没有什么道理,如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和中共革命道路的选择的“小字处理”就没什么道理,如若不学,其后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各历史阶段的划分等都无法联系起来)。

A项对于应选B项的干扰性强,一是这两个人在教材上被编撰在一起,是作为同一主题讲的,这就易混淆;二是姚莹和徐继畬两人的著作都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都能“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

如果考生没有记住和理解教材小字部分中关于这两个人著作的叙述和评价,对此是很难决定选项的。

但若考生反复比对这两个人著作的名字(这两个人著作的名字,是教材上的大字,这是考生必须记住的。

如若这两个人的著作名字记不住,在此就谈不上“技巧”的应用了,而只能“猜”了,以碰那个只有25%机率的运气),A项是“康輶”,B项是“瀛环”,前者只讲中国的西康一带,后者讲的却是全球和世界,所以,后者也许更能“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因此,选B项的把握性更大些。

二、对于干扰最强的选项进行反推,让其暴露出“矛盾”以排除之。

如2007年第13题,陈寅恪关于“武周之代李唐”是“社会之革命”的评述,其干扰最强选项是B项“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对此“反推”:

“女皇当政,任用女官”,一是此前历史上有无女官?

教材上对此没有提起过,说不清楚,既然如此,作为必选项,就不保险了;二是女皇当政,只是一个人的问题,不可能等于“社会革命”。

所以,B项是不能选择的。

对于“游离”教材的选择题,属于“非正常”试题(关于“游离”的问题,在下文第三部分要专门说到),虽然依靠考生的“正常”能力难以做出来,在相当程度上要靠运气去猜,即使如此,也有猜的“技巧”。

其基本技巧就是排除法,将确证无疑需要排除的选项排除得只剩一项了,就是所要选择的选项。

在下面第三部分的叙述中将要讲到的2008年第15题,即梁启超关于“科学万能说”的评价题时,再对这一技巧具体介绍。

3、史料问答题解答的一般步骤:

1.阅读设问,明确这道试题所要考查的历史问题,由此明确这段史料所讲的大致内容和包涵的相关问题。

其好处是能一下子明确阅读史料的方向和目的,做到心中有底,并能节约时间。

2.带着设问阅读史料,并划出有效信息。

史料中的时间、人物、出处等这些基本要素不能放过。

“时间”中有历史背景、阶段特征等;“人物”中有重大史实、阶级关系、国家利益等;“出处”中有时代背景、阶级立场、史学观念等。

3.综合史料信息,明确史料撰述的中心问题和撰述这一中心问题的方式,读懂、理解这一史料。

4.将试题的设问与史料的中心问题结合起来,根据给分多少腹稿答题要点。

5.“四化”答题:

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结论化(简洁化)。

4、高考历史小论文的真题研究和解题技巧分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

第一等(13—11分):

①观点明确;

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

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10~6分)

①观点较明确;

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

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5~0分)

①观点不明确;

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

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细读评分参考,我们看到可以清楚的看到要想答好此题必须做到:

1、观点明确;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充分。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逻辑严密、充分。

表达清晰(语言、文字)。

如何写好历史小论文?

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观点):

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

证据要准确求真。

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

A.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

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

3.语言精炼:

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解题技巧

(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

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

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

何为“关键词”?

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

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0年中的“历史前提”其实就是讲资本主义有萌芽到发展的条件或者是原因,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

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

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

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

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的选拔。

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我们就要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运用我们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去寻找史实。

比如经济上,我们就可以想到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或者是英国的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等。

同时,我们还应该深入下去,就是能不能联系中国的情况,恰好中国就是反面例子,正反结合就可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而2011年的“西方崛起”原因,我们最好从内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既符合我们的唯物史观,也利于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字数。

(三)、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

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决心,写好开头。

有些学生写的开头很长,但观点始终没有明确,有点含含糊糊的味道,这是不行的。

其实开头不要写得太多,就是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

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就这样写“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

”或者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写“西方崛起是西方自身发展和外来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一定要讲究格式。

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

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至少三段,第一段是观点,第二段是外因,第三段是内因,最好还有个总结。

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

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

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政治方面时,就不能只说资产阶级革命,而应该表述为“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等。

例题赏析:

1、(2010年全国卷第40题第3问)(13分),(难度系数0.26,全省平均分3.42分)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

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

《反杜林论》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要求:

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3分)

答案示例:

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

理由有四:

(1)、在政治方面: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最先、完善并得到发展。

在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确立过程与反封建求民主的进程结合在一起。

二在明清时代的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在经济方面:

欧美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等,使这些国家获得原始积累和劳动力。

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18世纪日不落帝国英国等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获得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足够资金;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而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3)、在思想文化方面: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这些思想文化运动反过来仍然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而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文化专制不可能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3)、在外交政策方面:

欧美早期发达国家形成市场,促进资本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他们积极开辟新航路,拓展殖民地,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而中国在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全面落后于世界,因此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小,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综上所述,欧美国家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因此就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没有具备这些前提条件,因此在中国不可能建立成熟的资本主义。

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课标)第41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系数为0.43,全省平均分5.02分)

答案示例一:

关于西方崛起,第一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引人入胜,究其原因主要由内因决定,其他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附属。

而第二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理由如下:

西方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

思想上,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但在西方向近代迈进的过程当中也深受其他文明影响。

如中国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取代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动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所有的这些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崛起。

答案示例二:

西方的崛起既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同时也是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西方的崛起是在充分吸收古代亚非文明的基础上逐渐起步、发展并超越的。

古代的亚非文明不论在经济、科学技术还是在航海、贸易等方面均处于领先世界的行列。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成为新教传播的工具;火药传入欧洲,使欧洲在武器制造方面逐渐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使骑士阶层阶层日益衰落,同时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打开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可以说,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促使欧洲率先迈入近代社会。

步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国家通过殖民侵略、扩张,把广大亚非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从而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掠夺了大量原料,扩大了海外市场,所有这些都为其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诚然,西方的崛起主要是其自身经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近代资产阶级不满神学压制、神权统治及专制制度,于是兴起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如: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并爆发了席卷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工业革命。

所有这些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西方社会的迅速发展,从而成为近代文明中心并迅速崛起。

进一步明确评分标准:

1、观点明确(2分)。

观点表述完整且合符逻辑。

(2分)

2、合理运用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3分)

3、多角度评论(3分)

“多角度”可能的几种形式:

A、社会历史诸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国际关系等)

B、世界历史诸时段

C、正反两方面进行评述

D、用(古今、东西、南北)比较方法进行论述的

E、从哲学的、历史的、政治学的等多学科角度进行论述

4、论证充分、层次清晰、表述清楚。

(2分)

动手练一练

1、(13分)2011年江苏卷第22题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

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6分)(要求:

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陈旭麓先生认为传统经济结构的近代更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但以积极影响为主,我认为是科学的。

因为,经济结构变动虽产生了诸如人们收益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世风日下等负面现象,但经济结构的变动,更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进而推动社会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促使中国融入世界潮流,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

而且还出现妇女进入近代企业做工,部分女孩创新产品,出口美国,获取收益,也是有力的证明。

2、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

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

其失业保险规定:

凡出于年老、残疾、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

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成立社会保险的专门机构,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编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述欧洲福利国家制度

参考:

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迅速;福利保障内容全面,范围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