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榆树沟镇5000亩膜下节水滴灌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03380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4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昌吉市榆树沟镇5000亩膜下节水滴灌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昌吉市榆树沟镇5000亩膜下节水滴灌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昌吉市榆树沟镇5000亩膜下节水滴灌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昌吉市榆树沟镇5000亩膜下节水滴灌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昌吉市榆树沟镇5000亩膜下节水滴灌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昌吉市榆树沟镇5000亩膜下节水滴灌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昌吉市榆树沟镇5000亩膜下节水滴灌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昌吉市榆树沟镇5000亩膜下节水滴灌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昌吉市榆树沟镇5000亩膜下节水滴灌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昌吉市榆树沟镇5000亩膜下节水滴灌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1综合说明

1.1项目背景

新疆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农业大省,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开源与节流并举、以节水为重点是我区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

2007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精神(国发32号文)指出加大对新疆高效节水农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步伐,重点推广节水技术。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2007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部署安排部署了2008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时指出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农业生产条件。

要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搞好小微型水利工程,推广农业节水设施和技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2008年1月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乐泉书记再次强调了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关于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生产条件的措施,并要求我区各级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尽快调整投资方向,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业和农村,在继续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不断加大各方面的投入,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因此发展节水型农业,搞好小微型水利工程,推广农业节水设施和技术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首要任务,这对促进我区农业灌溉从粗放到集约、从外延为主到内涵为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贯彻国发32号文和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机制,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发挥自治区财政补助资金的引导和带动效应,自治区财政厅和水利厅出台了《关于印发自治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专项补助资金项目立项指南的通知》,根据此通知的精神,榆树沟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该项目对本镇经济的促进作用,响应上级的号召,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农田现状进行实地勘察,并广泛征求基层群众的意见,按照《通知》上选择项目区的原则,最终选定在本镇的曙光村作为该项目的项目区,并委托我院对项目区内的五千亩地进行田间高效节水设计。

1.2项目概况

1.2.1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项目区在榆树沟镇曙光村,中心位置为北纬44°32′13″、东经87°15′40″,东与二六工镇相邻,西与呼图壁县接壤,南邻312国道,北与乌奎高速相连。

项目区规划面积5011亩,利用现有机井及渠道实施滴灌工程,建设工期为三个月。

1.2.2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新疆昌吉市榆树沟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总投资为285.36万元,根据项目区实际状况,按照以财政资金补助为主,地方自筹为辅的原则,以及“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国家补助一点,乡镇自筹及受益群众自筹的办法筹措资金。

资金来源:

本工程总投资为285.36万元,自治区财政补助资金120万元,占总投资的42.1%;其余165.36万元自筹,占总投资额的57.9%。

1.2.3经济评价结论

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16.55%,大于社会折现率8%;

经济净现值ENPV=202.68万元,大于零;

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1.49,大于1。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①是项目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榆树沟镇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镇,农民的大部分收入来自种植业。

作为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榆树沟镇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启动和实施改项目,运用项目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②是缓解当地供水不足的需要。

项目区人少地多,但由于水量有限,供水不足,加之渠系长,往往到了最末端渠系,水量已损失殆尽,年年造成项目区的减产。

这严重阻碍了项目区农业的发展。

必须实行高新节水利用其节水增产增效的手段来改变水对当地农业的制约因素。

③是治理生态环境的需要。

一方面当地较为缺水,另一方面项目区也存在较严重的用水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灌溉方面。

目前灌水方式落后,多为大水漫灌,平均灌溉定额在700m3/亩左右,超量灌溉是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造成一些灌区水源不足的原因之一。

传统的灌溉方式,产生大量的深层渗漏,不但导致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低,而且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同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进一步污染了环境。

通过推广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等先进技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④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精准农业的需要。

传统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遗传育种技术,以及化肥、农药、矿物能源、机械动力等投入的大量增加而实现。

由于化学物质的过量投入引起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下降,高能耗的管理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资源日显短缺,在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这种管理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该项目的实施,做到精量灌溉,精量施肥,使作物灌水适时适量且不产生深层渗漏,施肥随灌水到作物根部土壤,提高水肥利用率,减少对土壤的污染,提高作物的品质。

通过建设该项目希望能达到使当地农业可持续的向前发展和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同时使当地农民增收的目的,又能促进节水灌溉在当地的推广。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①符合当今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当前新疆发展战略的需要。

"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节水灌溉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为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缓解水资源紧缺局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前,节水灌溉工作又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节水灌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还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乃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

因此,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

国发32号文和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再次强调了我区的节水灌溉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自治区对节水灌溉事业给予各种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政策支撑。

②自治区有关部门为项目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证。

该项目总投资285.36万元,自治区财政补助资金最高不超过120万元,单位自筹165.36万元,资金能够及时到位。

榆树沟镇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已具现代化乡镇的雏形,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③项目区基础设施完善,为项目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项目是在原有耕地上建设,水源、电力、交通等条件满足建设的要求。

④项目区人力资源丰富,为项目的实施智力保障。

通过多年来农广校、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学校、绿证班等大中专院校、“科技之冬”等多层次的培训,为该村培养造就了一批“留得住,用得着”的乡土人才,村上配备了科技副村长,各生产责任管理片区均配有科技联络员,科技网络机构健全。

已逐步培养建立了一支素质好、懂科技、用科技的农民技术员队伍,科技发展基础较好,为项目的实施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智力保证。

⑤职工群众对建设该项目的热情很高。

节水灌溉在当地深入人心。

项目区农民经过多次培训和生产实践,目前曙光村已自筹资金实施滴灌面积5000亩,运行良好,农民已充分意识到节水灌溉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大影响。

项目区农民群众普遍认识到,节水灌溉项目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农民是直接受益者,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增加效益,实现增收有很大的帮助。

他们热情高涨,愿意投工投劳、投资,完成改造工作。

⑥节水上,榆树沟镇党委、政府及曙光村村委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

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该项目建设,及时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镇、村、责任片区三级建立了紧密的、强有力的领导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该项目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农业、水利、林业、财政、审计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强大的开发合力。

村里也成立相应机构,保证节水灌溉的顺利实现。

这些管理措施保障了节水灌溉项目在当地建成后,能够立刻转化为经济效益。

通过上述论证分析,在当地进行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3项目区基本情况

3.1项目区自然、地理情况

3.1.1地理位置及范围

榆树沟镇位于昌吉市西郊13km,东距乌鲁木齐49km,距乌鲁木齐国际机场30km,东与二六工镇相邻,西与呼图壁县接壤,南邻兵团农六师军户农场,北与下巴湖农场相连,是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上一个农、工、牧相结合的乡镇。

乌奎高速公路、312国道、北疆铁路均东西横穿而过。

地势南高北低,镇政府驻地前进村,紧邻312国道。

项目区具体位于榆树沟镇曙光村,榆树沟镇曙光村位于312国道两侧,距镇政府7km,下辖4个村民小组,项目区共七块,分布于这4个村民小组。

3.1.2气象

榆树沟镇处于中纬度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属蒸发较大的典型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冬季严寒,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较长,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春季升温快且不稳,常伴有大风、“倒春寒”的天气出现。

年平均气温为7.3℃,极端最高气温为42℃,极端最低气温为-38℃,一月平均气温为-17.5℃,七月平均气温为24.4℃,气温年较差为42.1℃,平均日较差13.4℃;大于0℃的积温为3834℃,大于10℃的积温为3374℃。

年平均降水量183mm,年最高量为289mm,年最低量为122mm。

年平均蒸发量为1730mm,年最高蒸发量为2165mm,年最低蒸发量为1429mm。

冬季积雪厚度最大为340mm,最小为100mm。

无霜期平均为162d,最长为198d天,最短为123d。

七月平均日照时数为316h,年最多日照数为3035h,年最少日照数为2149h。

项目区年平均风速1.8m/s,最大冻土1.4m,昌吉气象站距曙光村项目区16km,所采集的气象数据能代表项目区的情况,项目区具体气象要素见表3-1。

表3-1项目区主要气象要素统计表

分类

曙光村项目区

代表气象站

昌吉气象站

多年平均降水量(mm)

183

多年平均气温(℃)

7.3

≥10℃积温(℃)

3374

七月平均日照时数(h)

316

日照百分率(%)

63

多年蒸发量(mm)

1730

多年平均无霜期(d)

162

平均风速(m/s)

1.8

多年平均最大冻土深(cm)

140

相对湿度

50

3.1.3地形、地貌及土壤

榆树沟镇为南高北低、略向西倾斜的条状地形,海拔高度598m,纵坡3/1000,相对较为平坦。

由于历史原因,312国道将榆树沟镇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北两部分地势落差较大,项目区平均海拔520~540m。

曙光村项目区土地历经多年灌溉耕作形成,土壤属灰漠土亚类,土层厚,大部分土质尚属适中,质地以砂壤土为主,土壤容重为1.3g/cm3,无盐碱,肥力中下等,适宜各类农作物的生长。

但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灌溉、化肥过量使用等不科学、不合理的种植方式,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而形成的低产田的数量逐年增加。

3.2项目区社会经济概况

3.2.1人口及劳力

榆树沟镇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全镇有六个行政村,总人口11200人,其中农业户数2310户,农业人口10200人,农业劳动力6130人。

项目区具体位于榆树沟镇曙光村,榆树沟镇曙光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全村465户2091人。

3.2.2土地利用现状

榆树沟镇现有可耕地15万亩,耕地面积12.5万亩,全部为水浇地。

曙光村现有耕地2.8万亩,农田面积中高产田有1.45万亩,中低产田有1.35万亩,地块大致平整,自然坡降8‰。

中低产田的亩均产量只占到标准田块产量的75%左右。

造成中低产田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条田林网化不配套,抵御大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差,灌溉水平落后,由于三屯河水库调节能力不足,造成水资源季节性不平衡,使得作物不能得到实时适量的灌溉。

3.2.3农业生产水平

曙光村主要种植小麦、棉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