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一中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选单元过关练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3230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7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开封一中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选单元过关练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开封一中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选单元过关练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开封一中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选单元过关练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南省开封一中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选单元过关练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南省开封一中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选单元过关练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开封一中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选单元过关练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docx

《河南省开封一中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选单元过关练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开封一中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选单元过关练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开封一中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选单元过关练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docx

河南省开封一中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选单元过关练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

河南省开封一中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精选单元过关练(北师大版):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1.隋唐科举制()

A.使政权基础更趋于狭小B.诱导士人埋头读四书五经

C.使选才任官有了客观标准D.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2.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

这些说明:

()

A.唐太宗从善如流有良好的帝王素质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D.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

3.下列现象,突出反映了分封制崩溃的是()

A、老子主张无为B、孔子兴办私学C、各国使用铁器D、齐桓公葵丘会盟

4.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表中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周天的儿子

原配妻子

二子、八子

妾一

长子、三子

妾二

四子、六子

妾三

五子、七子

A、长子B、二子C、八子或长子D、四子或五子

5.钱穆认为,唐代中央的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这是一大缺点。

钱穆针对的是()

A.刺史B.三省长官

C.御史台D.总督巡抚

6.历史学家萧功秦指出:

“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社会精英,主要是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的……自隋唐以来迄至近代……上述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

”这种“流动”是由什么来实现的?

()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

7.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知识性错误的一项是()

A.《浅议我国世袭制度的创立者——黄帝》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谈谈科举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8.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

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

C.“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9.“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这反映出唐代(  )

A.宰相有职无权    B.皇权至高无上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D.尚书省地位下降

10.对下面三幅图片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三幅图反应的时期分别是西周、秦朝、元朝②三幅图片反映了三个时期的中枢政权体制分别是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③三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④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呈现从东往西转移的趋势

A.①②④B.②③C.①④D.①③

11.黄宗羲有《明夷待访录》中说: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指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句话反映了黄宗羲的基本观点是()

A.明朝建立以来就没有“善治”B.罢除丞相不是“善治”

C.明朝不应该罢除丞相D.罢除丞相后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12.有史家认为:

从秦汉起,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官僚体制,而官僚体制的主要内容是官僚的选拔和权力的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权力的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确立三省六部制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C.废丞相,设内阁D.废分封,置郡县

13.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彻底结束于()

A.周世宗在位时B.宋太祖在位时

C.宋太宗在位时D.宋真宗在位时

14.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5.王国维认为“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则不为君统而为宗统,于是宗法生焉。

”以下选项最符合材料的观点是()

A.周人的大宗、小宗体制B.嫡庶制是宗法制产生的根源

C.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宗法等级D.周人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16.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

A.负责管理军事B.负责国家监察事务

C.执掌群臣奏章D.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17.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说到: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

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

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

”()

A.作者认为宗法制度是西周一切典章制度的源泉

B.作者有一种对西周制度的作用过于理想化的学术倾向

C.作者认为制度创新是西周稳定的核心

D.作者认为中国早在西周就已经奠定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格局

18.1881年,曾纪泽在一份上疏中写道:

“我皇上因俄事日迫,意在转圜,一切情形,许臣由电径达总理衙门代奏请旨,已属破格施恩。

”文中所及中俄交涉的事件是()

A.俄国支持阿古柏侵占新疆

B.收回伊犁的外交谈判

C.俄国等干涉清政府割辽东

D.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

19.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中央与地方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以集权与分权划分为中心的物质利益基础上的社会政治组织——国家的一种政治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实际上他废除的是什么制度?

取而

代之的是什么新制度?

试简述新制度推广的意义。

材料二(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制,辅相者曰:

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2)据材料二,指出元初地方行政设置的新举措。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材料三()既避免了邦联条例中央权力软弱的极端,又防止了中央集权的弊端。

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又可保障人民自由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联系到18世纪大多数国家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状况,唯独美国确立(),这不能不说,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董继民《美国近代史述评》

(3)请指出材料三中的两个括号内应填写的是哪一制度?

它确立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1分)该制度在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有何积极作用?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西景德镇市古称浮梁,唐始设县,现存古衙建于道光年间,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和内宅居中轴南北,两厢有六部房。

大门额书“浮梁县署”四字,东边立一鼓,告状的人或有紧急案情时击鼓,知县闻声升堂。

西边有两块碑刻“诬告加二等”,“越讼杖五十”。

仪门是县令举行仪仗恭迎上级官员的地方。

大堂即正堂,取名“亲民堂”,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

大堂内有原告石、被告石,又称下跪石,绅士以上身份的人候审时可以不跪。

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商议政事的地方,取名“琴治堂”,表示知县一面弹琴,一面理政,就是仁政教化以德治县。

大堂动刑罚乃以法治县,两处结合就是文武兼治。

——据豆丁网浮梁古县衙解说词整理

材料二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公开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规定。

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

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法规,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以自然法观念指导,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形成了适应帝国时期境内各族人民社会要求的万民法体系,逐步取代了公民法。

在帝国时期,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规范了行政行为,调节了大量商业纠纷和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罗马帝国灭亡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

后来,罗马法又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摘自朱汉国主编《历史》(人民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治的基本特征。

(2)结合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历程,分析说明材料二中罗马法的思想内容能够影响久远的原因。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

材料二明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吴民生齿最烦,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往者税务初兴,民咸罢市。

孙隆(明万历年间司礼监太监,监理税务)在吴日久,习知民情,分别九则,设立五关,止榷行商,不征坐贾,一时民心始定。

然榷网之设,密如秋荼,原奏参随本地光棍,以榷征为奇货,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加以大水无变,穷民之以织为生者,岌岌乎无生路矣!

——《明实录》卷三百六十一《明神宗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皇权得以加强的具体措施。

(2)材料二“唐代政府机构示意图”体现了什么特点?

其与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明代中期税收结构的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经济特征?

(2分)这种经济特征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三之间存在什么必然联系?

22.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政治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

它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

(1)“秦国”和英国“在治国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

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

(2)“秦国”建立的“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材料三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它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

——《世界文明史》

(3)英国创立的“全新的政体”是如何不断发展完善的?

有什么重大影响?

(4)“秦国”和英国的治国方针代表了东西方不同时期的政治文明。

指出他们的根本不同点。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历朝盛世如上述者(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与康熙、雍正、乾隆)之出现,几乎都是一字号的雄才大略、君权神授、独裁专制的英明之主也。

在我国历史上,往往也是皇权愈大,政治愈清明,大小官吏,愈不敢贪赃枉法。

……我们的皇帝陛下愈凶,愈厉害,权力愈大,直接管咱黎民百姓的地方官,愈不敢为非作歹。

所以在传统中国里,黎民百姓对权力最大的皇帝,像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清圣祖(康熙),不但没有恶感,反而由衷崇拜呢!

其原因亦在此。

当然我们这四百多位皇帝,不能个个都做汉武帝、唐太宗,一般才具平平或贪恋酒色不喜早朝的懒皇帝,甚或像‘扶不起的阿斗’,那就要靠宰相辅政了。

宰相和皇帝一样,也有好坏嘛。

像王莽,他就要乘机弄权,由宰相晋升作假皇帝,然后篡位作真皇帝了。

像姬旦(周公)、萧何、曹参、魏征、王安石、张居正,那就如钱穆所说的副皇帝(见钱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基本卫道之士,他认为传统中国的相权,是制衡君权的法宝,比现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制还要完美。

……中国相权哪能制衡君权?

它只是君权的直线延伸和代理。

皇帝如是秦皇汉武,宰相就是皇帝的爪牙;皇帝如是阿斗,那么以重典治国的诸葛丞相,就是代理皇帝,他们之间没什么制衡关系。

——唐德刚《袁氏当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古代中国君主制度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析;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4.(选修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

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

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

——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

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

(2)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

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

(3)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

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参考答案

1.C

【解析】解答该题要注意题干限制的时间。

隋唐科举制是该制度创立阶段,更多的是进步作用。

A、B都是从反面作用而讲的,D项本身有错误。

2.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

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

由于尚书令抓执行,权利很大,加上唐太宗曾任此职,所以自他以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

由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

侍中一般号称“左相”,中书令一般号称“右相”,“左右相”之上的“真宰相”,通常是尚书省的左仆射或其他官员,加上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意思是会同中书省和门下省三品以上的官员,平核文件和事务。

由材料可知,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3.D

【解析】分封制下的诸侯要向周王称臣纳贡,而齐桓公葵丘会盟,使得周王承认他的中原霸主地位,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周王室已经衰微,无力再维持其分封制了,确保周王室的独尊地位。

4.B

【解析】略

5.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钱穆针对的是唐代中央的监察官,刺史是汉代地方监察官员,总督巡抚是明清时期的地方军政长官,C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

6.D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推行于汉代,B项推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均与题目中的时间“自隋唐以来”不符;由题目中的信息“自隋唐以来迄至近代……三个社会阶层之间……横向流动”可知这应为隋代开始的考试选官的科举制度,故排除C项,选择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7.A

【解析】

试题分析:

我国世袭制度的创立者是禹。

禹死后,其子启利用权势取代了他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因此A项有明显错误。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点评:

本题通过论文标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8.C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体现的理念是团结友爱;C项意为相同姓氏的人会有同样的心性想法,才会有相同的志向。

这里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体现的是宗法理念,故与题干反映的事件相符,故选C;BD项意思体现的是光宗耀祖,思念家乡,故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9.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因为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选B项。

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从图片的信息来看,第一幅图体现的是分封制的体制,因为图片中有“齐鲁”等地名;图二反应的是郡县制,可以从中看到郡县的设置;图三反应的是元代的行省制。

因而②是正确的。

从分封制到行省制反映了我国地方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地加强。

因而③正确。

故选B。

④未体现。

考点:

古代地方行政体制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

学生除了要掌握这几个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外,各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汉武帝、宋太祖推行的措施也要掌握。

11.D

【解析】略

12.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提拔亲信,组成决策机构“中朝”,排除B;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排除C;秦统一后废分封,置郡县,排除D;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监督,体现了“官僚权力的制衡问题”,A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三省六部

13.C

【解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彻底结束于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

14.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和门下省是审议机构的精细分工,三者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体现了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失误,所以C正确。

A中,在封建社会是专制社会,不存在民主追求的问题;B中,剥夺一词错误,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都直接对皇帝负责;D,弱化一词表述错误,不是弱化而是强化。

加强了君主专制。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15.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不为君统而为宗统”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题干材料的核心信息是:

宗法制的产生是由于周人嫡庶之制推广到全国,而产生,即体现出嫡庶制是宗法制产生的根源,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表述,材料意思均没有体现出来,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16.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代的政治制度。

秦统一以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有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

中央官制即所谓的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所以应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中央官制

17.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王国维认为周朝的政治制度是由嫡长子继承制衍生宗法制度,再按照宗法原则实行分封制;中国“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格局开始于秦朝;从材料“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可以看出王国维认为制度创新是西周稳定的核心。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

18.B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崇厚于1879年12月2日擅自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除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里斯河流域大片富饶的领土外,还赔款500万卢布。

清廷震怒,于1880年派曾纪泽兼任出使俄国大臣,与沙俄重新谈判,于1881年2月24日,终于达成《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

与崇厚所签条约比较,虽然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仍为沙俄强行割去,但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均予收回;取消俄人可到天津、汉口、西安等地进行经济活动诸条款;废除俄人在松花江行船、贸易,侵犯中国内河主权等规定。

故B项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的侵略•沙俄对新疆的侵略

19.

(1)分封制;(1分)郡县制;(1分)意义: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分)

(2)实施行省制度。

(1分)趋势:

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权力逐渐削弱,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2分)

(3)联邦制;(1分)1787年宪法;(1分)既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维护国家统一,又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3分,每小点各1分)

【解析】略

20.

(1)①讲究(重视)法治(礼法并重或外儒内法、德法兼治、文武并重);②政法一体(行政长官也是法官,司法没有专业地位);③尊从儒礼(儒家思想是法治的核心,儒学为体,法制为用);④存在等级(身份)歧视;封建专制和礼制法制化。

(每答对1点3分,答出3点即给9分。

其它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2)①公开稳定(成文),突出了法律程序建设,为法治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为近现代法制发展提供了经验;(4分)②内容丰富,体系完备,法律规范从国家到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法治国,有法可依,为新社会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法律规范;(4分)③保护物权(私有制),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法制保障;(4分)④倡行法人平等。

自然法思想超出奴隶制时代限制,有利于人类进步,闪耀着永恒的思想光芒,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权和宗教特权提供了思想武器;(4分)⑤崇尚法治,公正至上。

既适合近代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也是政治文明的追求。

(4分)(每点4分,总结出罗马法的闪光内容给2分,能结合说明给2分。

答出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

本答所总结的每个闪光点可拆分,如第一点成文、程序两语各作一点,均应给2分;其他言之合理均等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诬告加二等”,“越讼杖五十”。

“琴治堂”,就是仁政教化以德治县。

“大堂动刑罚乃以法治县,两处结合就是文武兼治”。

材料说明重视法治,礼法并重。

儒家思想是法治的核心,儒学为体,法制为用。

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商议政事的地方,材料说明行政和司法是一个整体,行政长官也是法官,司法没有专业地位。

“绅士以上身份的人候审时可以不跪”,材料说明存在等级(身份)歧视;大堂即正堂,“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

材料体现了封建专制和礼制法制化。

(2)分析罗马法的影响,要注意从形式到内容、从法治思想到法治实践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分析。

“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公开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规定”。

罗马法公开稳定(成文),突出了法律程序建设,为法治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为近现代法制发展提供了经验;公民法的“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

万民法“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说明内容丰富,《民法大全》体系完备,法律规范从国家到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法治国,有法可依,为新社会制度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