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课教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03173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课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课教案.doc

《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课教案.doc(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课教案.doc

课题: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总节数:

第节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课件(拉萨介绍)学生搜集西部大开发,以及修建青藏铁路的情况。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1、困难1:

(1)了解困难:

(2)体验困难:

(3)克服困难:

(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2.研读"困难2"

六、小结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

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

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

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

  

  

1.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

出示词语。

  

3.整体感悟:

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

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

  

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出示句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从哪句话可以体会到这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面对这样的困难人们是怎样克服的?

  

①体验情感:

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②补充资料,深化认识:

课件《生命禁区的早晨》。

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

还有哪些困难,人们是怎样克服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天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

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

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联系生活,激发豪情:

这就是壮丽的青春,这是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他们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他谱写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在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全线竣工,将在今年7月1日正式通车,(大屏幕出示中国铁路交通图,红线标出青藏铁路走向。

指名介绍)

  

  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

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

  

指名谈拉萨印象。

齐读课题。

自读阅读提示。

交流。

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自学课文。

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第二问。

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

学生交流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

指名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指名交流。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

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自己朗读第5.6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5.6自然段

自学标画,

集体交流: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朗读第8.9自然段。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

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

生动笔写

课题:

白杨总节数:

第节

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白杨树的资料,用一句话来介绍。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

2.读准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4.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四)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同学们讲得好。

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

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写出生字的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出示生词认读:

戈壁

课文中哪些生字记忆有困难,怎样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介(介绍)

扶(搀扶)烘(烘托)价(评价)

埋(埋怨)疆(边疆)茫(苍茫)

理(道理)缰(缰绳)芒(光芒)

辨(辨析)挺(挺拔)戈(戈壁)

辩(辩论)廷(宫廷)弋(弋获)

晰(清晰)

析(分析)

(1)近义词

清晰—(清楚)表白—(表明)分辨—(辨别)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界线—(分界)分辩—(辩解)沉思—(深思)

选词填空:

分辨分辩争论讨论

1]虽然他态度很坚决,但经过我竭力(),还是改变了他的错误决定。

2]早晨下了很大的雾,使人()不清方向。

3]兄妹俩的()打断了爸爸的思路。

4]大家可以就这一问题展开()。

(2)反义词

清晰—(模糊)软弱—(坚强)动摇—(坚定)消失—(出现)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1—3)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三段(16、17)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

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卫士”指什么。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

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板书:

直]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板书: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对。

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老师朗读第一段,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板书:

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

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

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

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

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

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出示课件。

同学们,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