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专用名词分析解释.docx
《病理学专用名词分析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专用名词分析解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学专用名词分析解释
1.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肥大。
肥大可分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两类。
细胞肥大通常具有功能代偿意义。
2.增生(hyperplasia)细胞分裂繁殖,数目增多,有时导致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增生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后者又分为再生性增生、过再生性增生及内分泌障碍性增生三种。
3.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的缩小,主要指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目的减少称萎缩。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常见的化生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或支持组织化生。
5.变性(degeneration)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细胞的物质代谢障碍,使细胞或间质内出现了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的形态学改变,称为变性。
变性一般而言是可复的,但严重的变性往往不能恢复而发展为坏死。
6.坏死(necrosis)活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称坏死。
其主要表现为质膜崩解、结构自溶,细胞的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等细胞、组织的自溶性变化,坏死周围组织常有炎症反应。
7.坏疽(gangrene)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细菌感染而使组织腐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的坏死,称为坏疽。
坏疽一般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类型。
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8.凋亡(apoptosis)主要是指活体内单个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也可为病理性,如肿瘤细胞的坏死),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自溶,无炎症反应。
故又称固缩性坏死。
似树叶的枯萎凋谢过程,所以又称凋落或程序性细胞死亡。
1.机化(organization)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及其他无生命物质(如血栓、血凝、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2.再生(regeneration)组织缺损后,邻近细胞分裂增生,以完成修复的过程。
再生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再生。
病理性再生有完全和不完全性再生。
3.肉芽组织(granulationtissue)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所组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由于其肉眼呈鲜红、颗粒状、柔软湿润,似鲜嫩的肉芽,故称为肉芽组织。
4.瘢痕组织(scartissue)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并玻变,呈灰白、质硬、缺乏弹性的组织。
1.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栓塞(embolism)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血管内出现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这种现象称为栓塞,常见的栓塞有血栓栓塞,气体栓塞、脂肪栓塞等。
3.梗死(infarction)任何原因出现的血流中断,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4.槟榔肝(nutmegliver)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槟榔肝。
5.心力衰竭细胞(heartfailurecell)慢性肺淤血时,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除了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心衰细胞。
2.炎症(inflammation)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1.变质(alteration)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3.渗出(exudation)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4.假膜性炎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于粘膜表面,称假膜。
故此类炎症又称假膜性炎,常见于痢疾白喉等
5.绒毛心(corvillosum)生于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由于心外膜大量渗出的纤维素在心脏搏动的影响下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于心脏表面,故有“绒毛心”之称。
6.炎症介质(inflammatorymediator)介导炎症反应的一系列化学因子。
7.脓肿(abscess)为局限性化脓性炎,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8.蜂窝织炎(phlegmonousinflammation)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9.疖(furuncle)是一种特殊性增生性炎,以局部巨噬细胞增生形成肉芽肿为其特点,多为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
10.痈(carbuncle)是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11.肉芽肿性炎(granulomatousinflammation)是多个疖的融合,在皮下组织和筋膜组织中形成多数多数沟通的脓肿。
1.异型性(atypia)肿瘤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2.转移(metastasis)是指瘤细胞由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徒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肿瘤的过程。
3.原位癌(carcinomainsitu)指粘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非典型性增生累及上皮全层,但尚未侵破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4.非典型性增生(atypicalhyperplasia)指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5.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tumor)组织形态介于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
6.癌前病变(precancerouslesions)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即可转变为癌。
7.癌肉瘤(carcinosarcoma)同一肿瘤中既有癌又有肉瘤成分者,称为癌肉瘤。
8.混合瘤(mixedtumor)肿瘤实质由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组织构成,称为混合瘤。
1.粥样斑块又称粥瘤。
为明显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的灰色斑块。
切面,表层的纤维帽为瓷白色,深部为由多量脂质和坏死崩解物质混合而成的黄色粥样物质。
2.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hypertrophy)高血压时,心脏处于代偿阶段,心脏肥大,左心室壁增厚而心脏不扩张,甚至略缩小,称为向心性肥大。
3.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primarygranularatrophyofkidney)高血压晚期病变累及肾脏,双侧肾对称性萎缩变小、变硬,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
切面,肾皮质变薄,皮髓质境界模糊。
4.风湿小体(Aschoffbody)是风湿病病变中的一种肉芽肿性病变,病灶呈圆形或梭形结节,在显微镜下才能见。
小体内常有纤维素样坏死,小体主由Aschoof细胞、Aschoof巨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等组成。
此小体对风湿病具有诊断意义。
5.动脉瘤是指动脉壁局部薄弱或结构破坏后所形成的永久性异常扩张或膨出。
1.肺肉质变(pulmonarycarnfication)大叶性肺炎时,有些病人由于肺泡内嗜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其释出的蛋白酶不足以将肺泡内纤维素性渗出物及时溶解,则由肉芽组织予以机化。
肉眼观病变肺组织变成褐色肉样纤维组织,称为肺肉质变。
2.肺神经内分泌癌指起源于支气管粘膜或腺上皮的(Kulchitsky)细胞(APUD细胞),其胞质内含有神经内分泌颗粒,能产生肽类激素的肺癌。
3.早期肺癌(earlypulmonarycarcinoma)指癌块直径﹤2㎝,并局限于肺内的管内型和管壁浸润型,且无淋巴结转移的癌。
4.隐性肺癌(occultpulmonarycarcinoma)是指痰细胞学检查癌细胞阳性,临床及X线检查阴性,手术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支气管粘膜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而淋巴结尚无转移。
5.类癌综合征小细胞肺癌时,由于癌细胞分泌过多的5-HT,使病人出现哮喘样支气管痉挛,陈发性心动过速、水样腹泻、皮肤潮红等症状,称为类癌综合症。
1.疣状胃炎(gastritisverrucosa)是指胃粘膜表面有很多结节状、痘疹状突起的一种慢性胃炎。
2.桥接坏死(bridgingnecrosis)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相互连接的肝细胞坏死带,称为桥接坏死,主要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3.假小叶(psceudolobule)正常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有的肝小叶分割包围或由再生的肝细胞形成的结节,称为假小叶。
4.小肝癌(smallhepatocellularcarcinoma)是指单个癌结节直径在3cm以下或结节数目不超过两个,其直径的总和在3cm以下的小肝癌。
5.毛玻璃样肝细胞(“groundglass”hepatocytes)在乙肝患者的肝组织内可见部分肝细胞质内充满嗜酸性颗粒状物质,胞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称此细胞为毛玻璃样肝细胞。
免疫组化检查胞质内嗜酸性颗粒状物质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
1.R-S细胞:
是霍奇金淋巴瘤特征性的肿瘤细胞。
细胞直径20μm~50μm,胞浆丰富,稍嗜酸或嗜碱性。
瘤细胞可有单核、双核或多核,核染色质粗,核膜厚,核内有一非常大的、直径相当于小淋巴细胞大小的嗜酸性中位核仁,周围有空晕。
2.镜影细胞:
双核的R-S细胞,两核对称排列,形似镜中之影,故名。
其对诊断霍奇金淋巴瘤具有重要意义,故称为诊断性R-S细胞。
3.陷窝细胞:
又称为腔隙型细胞,为一种变异的R-S细胞。
细胞大,胞浆丰富而空亮,核多叶而皱折,染色质少,多个较小核仁,主要见于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
4.白血病:
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生形成的恶性肿瘤。
其特征为骨髓内异常的白细胞增生取代正常的骨髓组织,并进入周围血中,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全身组织和器官,造成贫血、出血和感染。
5.绿色瘤:
又称为粒细胞肉瘤,是在骨髓的粒细胞白血病出现前,在骨、眼眶、皮肤等处出现的局限性原始粒细胞肿瘤。
瘤组织新鲜时肉眼观呈绿色,故名之。
6.淋巴瘤:
也称为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核结外淋巴组织等处的恶性肿瘤。
1.肾病综合症(nephroticsyndrome)某些肾脏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严重水肿、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总称为肾病综合征。
2.透明管型由蛋白质和一些糖蛋白在远曲小管或集合管内聚集形成,HE染色时为淡红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称为透明管型。
3.大红肾(largeredkidney)为急性弥漫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肾脏的肉眼表现,肾轻度或中度肿大、充血、包膜紧张、表面光滑,包膜红时称大红肾。
4.新月体或环状体(crescents)新月体肾小球肾炎时,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明显增加使血液中纤维蛋白渗出到肾球囊,刺激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明显增生、堆积成层,在毛细血管丛周围呈新月形或环状,故称新月体或环状体。
5.蚤咬肾(siphonapterabiteskidneys)急性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若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肾表面及切面可散在小出血点,如蚤咬状,称蚤咬肾。
6.颗粒性固缩肾(granularandcontractedkidney)颗粒性固缩肾由高血压病和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引起,前者称为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后者称为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肉眼形态上为两侧肾脏对称性萎缩变小、变硬、色苍白,表面呈弥漫性颗粒状。
1.子宫颈糜烂(erosionofcervix)是慢性宫颈炎炎性病变过程中最多见的局部特征。
宫颈表面呈红色病损,是鳞状上皮脱落,为柱状上皮所代替,上皮下血管显露的结果。
糜烂面与周围的正常鳞状上皮有清楚的界限,糜烂面为完整的宫颈管柱状上皮所覆盖,又称“假性糜烂”。
2.子宫颈上皮内肿瘤(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统称。
轻度不典型增生为CINⅠ,中度不典型增生为CINⅡ,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为CINⅢ。
3.畸胎瘤(teratoma)来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具有向体细胞分化的潜能,大多数肿瘤含有至少两个或三个胚层组织成份.
4.葡萄胎(hydatidiformmole)葡萄胎亦称水泡状胎块,是滋养层细胞病变中的良性病变。
由于滋养层细胞增生,胎盘绒毛间质部水肿变性,使胎盘绒毛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水泡之间还有细蒂相连成串,形似葡萄。
1.单纯性甲状腺肿又称弥漫性飞渡性甲状腺肿,是由于碘缺乏,TSH分泌增加,引起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滤泡内胶质堆积而使甲状腺肿大,常不伴有甲亢。
2.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diffusetoxicgoiter)由于血中甲状腺素过多,作用于全身各组织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统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
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基础代谢率和神经兴奋性增高,女性多见。
1.卫星现象(satellitosis)1个神经元由5个或5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围绕,一般在神经元变性、坏死时多见。
2.噬神经细胞现象(neuronophagia)神经细胞死亡后,被小胶质细胞或血源性巨噬细胞的包围、吞噬现象。
3.筛网状软化灶(cribriformmalacoplakia)流行性乙型脑炎时,局灶神经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可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软化灶,称为筛网状软化灶。
1.结核结节(tubercle)在是细胞免疫基础上形成的由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
典型者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2.伤寒肉芽肿(typhoidgranuloma)吞噬了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的巨噬细胞(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伤寒肉芽肿。
3.结核球(tuberculoma)是继发性肺结核的一种类型,为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直径常为2-5cm,多为单个,也可多个,常位于肺上叶。
4.冷脓肿(coldabscess)干酪样坏死型骨结核病变常累及周围软组织,引起干酪样坏死和结核性肉芽组织形成,坏死物液化后在骨旁形成结核性“脓肿”,由于局部并无红、肿、热、痛,故称“冷脓肿”。
5.肺原发综合征(pulmonaryprimarycomplex)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核结核称为原发综征。
1.阿米巴痢疾肠阿米巴病因临床常出现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等痢疾症状,故常被称为阿米巴痢疾
5:
机化——由肉芽组织替代坏死组织、血凝块、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的过程。
6:
肉芽组织——有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多少不同的炎细胞及纤维母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
7:
心力衰竭细胞——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漿内形成含铁血黄素,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8:
槟榔肝——肝切面出现红黄相间的似槟榔样的条纹。
称为槟榔肝。
9: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10:
梗死——集体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动脉血流阻断而发生的缺血性坏死。
11: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黏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叫渗出。
12:
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定向移动。
13:
蜂窝织炎——是指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14:
干酪样坏死——坏死物呈淡黄色,均匀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
15: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市区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16:
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17:
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
18:
虎斑心——严重贫血时可见左心室乳头肌内膜下呈现一排排黄色条纹,与正常红色心肌相间排列,呈虎皮样外观。
19:
风湿小体——是风湿病的一种肉芽肿病变。
由纤维样坏死,成团的风湿细胞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构成。
1.病理学(pathology):
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流式细胞分析术(flowcytometry,FCM):
FCM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它可以快速定量细胞内DNA,用于测定肿瘤细胞的DNA倍体类型和肿瘤组织中S+G2/M期的细胞占所有细胞的比例(生长分数)。
测定肿瘤细胞的DNA倍体和生长分数不仅可以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参考标志之一,而且可反应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
FCM还可应用于细胞的免疫分型,对临床免疫学检测起到重要作用。
3.适应(adaptation):
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4.亚致死性损伤(sublethalcellinjury):
较轻的细胞损伤是可逆的,即消除刺激血子后,受损伤细胞可恢复常态,通常称之为变性或是亚致死性细胞损伤。
10.细胞水肿(cellularswelling):
或称水变性(hydropicdegeneration),是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浆。
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是缺氧、感染和中毒。
其发生机制是:
缺氧时线粒体受损伤,使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因而发生障碍,导致胞浆内Na+、水增多。
病理变化:
电镜下,胞核正常,胞浆内的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呈囊泡状。
光镜下,弥漫性细胞胀大,胞浆淡染、清亮,核可稍大,重度水肿的细胞称为气球样变。
肉眼观,发生了细胞水肿的肝、肾体积增大、颜色变淡。
去除病因后,水肿的细胞可恢复正常。
11.脂肪变(fattychange):
细胞浆内甘油三酯(或中性脂肪)的蓄积称为脂肪变或脂肪变性(fattydegeneration)。
起因于营养障碍、感染、中毒和缺氧等。
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纤维和肾小管上皮。
13.心肌脂肪浸润(fattychange):
心外膜处显著增多的脂肪组织,可沿心肌层的间质向着心腔方向伸入,心肌因受伸入脂肪组织的挤压而萎缩并显薄弱,称为心肌脂肪浸润,并非脂肪变性。
14.玻璃样变(hyalinechange):
又称玻璃样变性或透明变性(hyalinedegeneration),泛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在HE染片中呈现均质、粉染至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15.淀粉样变(amyloidosis):
是在细胞外的间质内,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处,有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蓄积,并显示淀粉样呈色反应,即遇碘液后变为棕褐色,再遇稀硫酸由棕褐色变为深蓝色。
16.粘液样变性(mucoiddegeneration):
是指间质内有粘多糖(透明脂酸等)和蛋白质的蓄积。
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营养不良时的骨髓和脂肪组织等。
镜下:
间质疏松,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粘液样的基质中。
17.病理性色素沉着(pathologicpigmentation):
有色物质(色素)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称为病理性色素沉着。
18.脂褐素(lipofuscin):
是蓄积于胞浆内的黄褐色的微细颗粒,电镜下显示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其中50%为脂质。
附睾管上皮细胞、睾丸间质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胞浆内正常时便含有脂褐素。
19.病理性钙化(pathologiccalcification):
在骨和牙齿以外的软组织内有固体钙盐(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的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20.营养不良性钙化(dystrophiccalcification):
继发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如血栓、死亡的寄生虫卵)内的钙化,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
营养不良性钙化体内钙磷代谢正常。
21.转移性钙化(metastaticcalcification):
由于钙磷代谢障碍(高血钙)所致正常肾小管、肺泡壁、胃粘膜等处的多发性钙化,称为转移性钙化,可影响细胞、组织的功能。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肿瘤破坏骨组织、维生素D过量摄入等可引发高钙,导致转移性钙化。
22.坏死(necrosis):
是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细胞膜、细胞器膜等)崩解、结构自溶(坏死细胞被自身的溶酶体酶消化)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23.核固缩(pyknosis):
表现为核缩小、凝聚,呈深蓝染,提示DNA停止转录。
24.核碎裂(karyorrhexis):
表现为染色质崩解成致密蓝染的碎屑,散在于胞浆中,核膜溶解。
25.核溶解(karyolysis):
染色质中的DNA和核蛋白被DNA酶和蛋白酶分解,核淡染,只见或不见核的轮廓。
26.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necrosis):
坏死的细胞的蛋白质凝固,还常保持其轮廓残影。
这可能是由于死死局部的酸中毒使坏死细胞的结构蛋白和酶蛋白变性,封闭了蛋白质的溶解过程。
凝固性坏死好发于心肌、肝、脾、肾等。
27.干酪性坏死(casepisnecrosis):
是彻底的凝固性坏死,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
镜下:
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的残影,甚至不见核碎屑,肉眼观:
坏死呈白色或微黄,细腻,形似奶酪,因而得名。
28.坏疽(gangrene):
是身体内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大气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并因有***菌生长而继发***。
坏疽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三种。
29.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necrosis):
是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
最常发生于含可凝固的蛋白少和脂质多的脑和脊髓,又称为软化(malacia)。
化脓、脂肪坏死和由细胞水肿发展而来的溶解性坏死(lyticnecrosis)都属于液化性坏死。
30.纤维素性样坏死(fibrinoidnecrosis):
曾称为纤维素样变性。
发生于结缔组织和血管壁,是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病(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火等)和急进性高血压的特征性病变。
镜下,坏死组织成细丝、颗粒状的红染的纤维素(纤维蛋白)样,聚集成片块。
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可能是肿胀、崩解的胶原纤维(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引发),或是沉积于结缔组织中的免疫球蛋白,也可能是由血液中渗出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的纤维素。
31.糜烂(erosion):
皮肤、粘膜处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称为糜烂。
较深的坏死性缺损称为溃疡(ulcer)。
32.窦道(sinus),瘘管(fistula):
由于坏死形成的开口于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为窦道,两端开口的通道样坏死性缺损称为瘘管。
33.空洞(cavity):
在有天然管道与外界相通器官(例如肺、肾等)内,较大块坏死组织经溶解后由管道(支气管-口腔、输尿管尿道)排出后残留的空腔,称为空洞。
34.机化(organization):
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过程称为机化。
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35.包裹(encapisulation):
坏死灶如较大,或坏死物质难于溶解吸收,或不完全机化,最初由肉芽组织包裹,以后则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
36.凋亡(apoptosis):
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凋亡的发生与基因调节有关,也有人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
37.凋亡小体:
光镜下,凋亡小体多呈圆形或卵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