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作楷模事迹材料五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2373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工作楷模事迹材料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地质工作楷模事迹材料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地质工作楷模事迹材料五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地质工作楷模事迹材料五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地质工作楷模事迹材料五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工作楷模事迹材料五篇.docx

《地质工作楷模事迹材料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工作楷模事迹材料五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工作楷模事迹材料五篇.docx

地质工作楷模事迹材料五篇

地质工作楷模事迹材料五篇

【篇一】

星辉璀璨,高山仰止。

在**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这个名字绝对当得起这8个字。

60多年来,从青丝到皓首,他不辍躬劳于**这片塞外热土。

连绵青山之间,付完韶华付余热,他为地质事业奉献了全部的汗水与智慧,浇灌出累累繁花硕果。

**省地矿局局长特别奖、**省地矿局找矿突破奖、**省最美地质队员、地质找矿突出贡献专家、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一项项荣誉背后,是他60多年来孜孜不倦的跬步叠积。

辞别城市入山林

为报祖国燃青春

时至今日,**还常常想起19岁的那一天。

那是1958年,他刚从长春地质学校毕业不久。

那天,他背着行囊,只身踏上南下的列车。

回头,笑着挥手,作别父母、作别家乡,随着铁轨一路奔向**、奔向梦想、奔向深隐于青山下的丰富宝藏。

**的父母是搞个体经营的,亲戚多在学校任教,家庭整体条件不错。

相较于背井离乡到一个陌生地方艰苦创业,他本可以选择留在长春找份安逸的工作,开始一生宁静富足的锦瑟年华,之所以自讨苦吃奔赴远方,一半源于心中的地质梦想,另一半则是为了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为国家寻找急需的矿产资源。

当年的地质队是名副其实的“寒门”,技术落后、设备低端、物资匮乏。

青春的岁月,整日远离尘嚣与冰冷的石头打交道,对于一般年轻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然而,**却总能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找到乐趣,将枯燥乏味的探矿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他积极乐观,专拣苦差事做——远离市区常年在外的项目他愿意去,枯燥乏味、劳腿压肩的活儿他抢着干,一边干一边琢磨,不厌其烦地向带队师傅问长问短,丰富知识成了他生活中最美的滋味。

1979年,**40岁,已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儿蜕变成稳重的中年人,也早已从当年的新手成长为业务骨干。

同年,由他主持的“黑山72-73号铁磷矿勘探”获得了地矿部找矿四等奖。

“你付出了人生中最珍贵的20年换来这个四等奖,代价有点儿大啊!

”有人这么跟他说。

他笑着回道:

“我已经很幸运啦,还有更多的人在地矿业默默奉献一生都没得过奖呢!

苍龙日暮还行雨

老将高奏凯旋曲

叮叮当当、敲敲打打,不是锅碗瓢盆协奏曲,而是**与**黑山区域的矿石在“唠家常”。

年华如水,抟沙转烛间,又20年过去了,他到了退休的年龄。

为地矿业奉献了40年,专业成绩难以计数,自己也已经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按理说,**可以功成身退了。

但深沉挚爱总是难以割舍的,在后辈同仁的挽留下,他推辞掉雪片般飞来的顾问邀请函,选择继续留在地质四队发热发光。

返聘回岗,**一如往常般严谨,工作起来比年轻人还拼。

关键时刻,他总能凭借多年积攒的经验和技能“一针见血”解决问题。

2007年,对“低缓磁异常区”大乌苏南沟的勘采重任交到**手中,这是块儿难啃的骨头。

他审慎对待,在对建队以来大庙至黑山一带的资料进行重新梳理后,多次带领队员实地勘查,集中会诊研究勘探路径,接着,锁定磁异常反应最强烈的点位,经慎重、科学论证,冒着如果打“白眼”就白扔200万元的风险,打下了第一钻。

这第一钻不仅暗藏风险,还风波连连。

预设的500米未见到矿,加深至800米仍未见到矿,失败的阴霾笼罩,放弃的呼声开始响起。

这时候,**第一个站出来,要求继续打,“打着矿,我没有别的要求;打不着,风险我来担!

”经多次慎重研究和调整,钻孔一再加深。

钻进到1070米处时,终于见到第一块儿钒钛磁铁矿石被提取出来!

在场的地质四队人无一不热泪盈眶,不在场的地质四队人听到消息后也都激动不已。

不容易啊,费了多少的艰辛,大乌苏南沟这个沉睡多年的钒钛磁铁矿床终于露出了真容!

对这一重大发现,省领导两次予以批示,“很好!

再接再厉,争取更大成绩!

”“这一发现为**钒钛基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条件支撑,望再接再厉,早出成果。

”地质四队也由此获得**省地矿局局长特别奖。

之后,通过连续3年的勘查及2010年的勘查会战,大乌苏南沟钒钛磁铁矿床不断向世人捧奉出丰富果实,现已控制的工业矿石资源量达5亿吨。

“姜还是老的辣!

”“您真是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峰!

”……质疑声转为夸赞,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却说“这都是集体智慧、集体力量的结晶,是大家的功劳。

常常有人说,**是地质四队之宝。

单说退休后,他便带头做成了好几件大事儿——黑山东大洼铁矿普查,累计探明钒钛磁铁矿资源量超亿吨,提交大型钒钛磁铁矿产地一处;黑山铁矿接替资源勘查,累计探明储量超亿吨,可延长矿山寿命15-20年;超贫钒钛磁铁矿普查,提交钒钛磁铁矿资源量20亿吨;黑山铁矿1-2号矿体补勘,提交资源量2千万吨;大乌苏南沟铁矿普查,估算工业矿石资源量达5亿吨………这些,为**省及**市建设北方最大的钒钛制品基地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实战之余研“兵法”

正直不阿做传承

每次勘采都以多次的研究、勘查为基础,**总会尽心竭力做准备。

更让人觉得难能可贵的是,每次勘采过后,他同样会尽心竭力做好收尾工作——做理论研究,以出后效、飨后人。

在某矿区,赋存于辉石岩中的铁矿被找到后,**建议再向深部钻进一点儿,能钻透最好,以便做进一步研究。

有人对此不理解,认为矿都找到了,为啥还要搞这些费时费力又赔钱的事儿!

对此,他意味深长地解释:

“我们是地质队,探出矿来,名声是咱们的,利益却是社会和老百姓的。

科研工作从短期来看,对人力、物力、财力是有些浪费,但从长期看,我们的经验在积累,能力在提升。

不单是对我们自己有利,也给后人留下些东西。

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

在不断扩大黑山铁矿储量的同时,他一直没有停止对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的研究,编写、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的专题研究报告,并根据研究成果提出在黑山铁矿区进行探边摸底,又发现了超亿吨储量的矿浆贯入式钒钛磁铁矿床,使黑山铁矿开采年限延长了15-20年。

大乌苏南沟钒钛型铁矿勘采取得突破后,他认为成矿模式和矿床成因与四川攀枝花铁矿岩浆分凝模式相近但有差异,于是开始做相关科研工作,以期对**地区的大庙斜长杂岩体内找矿工作有更精确的把握和指导。

**的同事们都说,跟在他身后干活儿,就是在上千金难求的实践课,学到的不仅仅是扎实的业务知识、实战本领,还有刚直的原则。

在市场项目承接方面,**一直严格把关,宁缺毋滥,绝不承接触及道德红线的虚假项目。

相反,如果一些项目对研究有益、对传承有益,即便不挣钱他也要接。

2009年,一个钼矿普查项目找上门。

项目预算不多,对方要求却极苛刻。

大家都说别接了吧,**却力排众议接下来,“挣不挣钱暂且不说,光是对方对质量的严格要求就是接下来充分的理由。

咱们队到目前还多少存在着技术真空,这是个锻炼人的项目,坚持做下来相信会锻炼出一批年轻人,我们老头儿正好也可以通过它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赔了就是赚了。

”他如是总结。

对队伍里的项目负责人,**也恪守原则严格要求。

每次质量检查时,他都随身带着一个小包。

小包看上去十分不起眼,可是一旦打开了,便是动真格的时候了,两副眼镜、放大镜、小刀、铅笔、直尺、量角器……件件都具备100%的杀伤力,让一切“假大空次”无处遁形,足以保证项目质量不留死角。

一旦发现问题,任谁说不成,他绝对不给面子。

严谨纪律出严谨队伍。

在**的影响下,地质四队的每个项目组都得到了钢铁严纪的锻造。

老树春深更著花。

如今,**已经80岁了。

从业61年,他凭着爱、凭着刻苦执着,从黑山山脉中抱出一个又一个“金娃娃”,至今辛劳不辍,面对未来,苏老信心满怀:

“我还年轻,愿意为地质事业的发展再多添几块砖。

【篇二】

**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有一位已至耄耋之年,却童颜鹤发、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就是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和省部劳模津贴,为**的地质找矿和国家地质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我们敬重的老前辈,今年91岁高龄的离休干部**同志。

无悔青春抉择,献身地质事业

王老建国前加入解放军南下工作团走上革命道路,1955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地质专业技术人才。

他为中国革命和地质事业奋斗了50个春秋,曾任解放军南下工作团成员,**省地矿局区调队技术员、分队长、副队长、总工等职务,并长期兼任过全国三个前寒武地质组织委员工作。

近半个世纪的地质生涯,他的足迹踏遍了华北大地。

为**的地质找矿和地质科研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工作激情、地质队员的“三光荣”传统,在王老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70年代中期,他牵头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开展的**寒武系、奥陶系的野外普查与科研工作,牵头与**地院对“滹沱”与“震旦”这个全国地质年表上的时代关系“悬案”进行的科研论证工作,国家地质学术机构分别召开了全国性的现场研讨会,得到了国家资深院士的高度称赞和认同。

他主持编制编写的中国北方(邯郸)富铁矿1/5万地质矿产图及成矿规律报告,在全国地质找矿交流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

他编制编写的前寒武纪地质及铁、金成矿论文,先后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他负责的地质科研项目,曾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二次。

这一切是他工作期间心血的付出,收获的辉煌成果。

回忆起刚走出校门,在地质部二二一队参加工作时的情景,他感慨地说到:

“当时野外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没有通讯和交通工具,住在没有炕席、门窗透风的老乡家,吃着糠窝头,喝着能数清米粒的稀粥,个把月能看到一次有肉腥的菜都属于正常”。

但是他没有屈服于面临的艰难,没有懊悔专业的选择。

到了近30岁的大龄青年时,他才和在上大学就已相识、相恋的女友组建了家庭。

有一年在离家不远地方开展野外区域地质,近一年的时间未能与亲人团聚,冬季收队时,他白皙的脸孔晒得黝黑,衣着简朴、胡须很长,进门见到3岁的儿子时,没有听到期待已久的宝贝亲昵的喊一声爸爸,而是躲到他妈妈的身后,木讷的叫了一声‘老爷爷’,妈妈抱起孩子让喊爸爸,孩子看到一张陌生脸孔始终没有喊出来。

对家人亲情的亏欠和愧疚,让这位铁骨铮铮的男子汉禁不住潸然泪下。

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野外地质一线,在**省劳模大会上,省长称王老为“攀登科技高峰”的典型代表,在**省“四化建设”表彰大会上,被树为“老黄牛”、“老模范”、“铁人”式的标兵。

离休,第二个里程碑

王老从事地质工作50余年,早已把对地质工作的热爱融入了血液中,他的生命已经与地质事业紧密相连。

1991年离休,他退出了一生挚爱的工作岗位,但是,他把离休看做是自己人生的第二个里程碑,视同为地质事业而奉献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有了充足的时间认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结合自己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他义务承担地质科研项目,在地质学术领域笔耕不缀、克难攻坚,为地质事业继续做着贡献。

当时,曾有人不理解议论他“已经名利双收、子孙满堂,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多好,还整天忙忙碌碌的,不知他图的是什么?

”王老每次听到这些风言风语,总会淡然一笑。

离休20多年,王老从未间断在地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伏案疾书、辛勤耕耘,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艰辛和心血,再次获得了斐然的成果。

他先后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几篇,受到地质学术界的高度赞誉。

部分地质论文在美国、俄罗斯的检索刊物上发表,同时被国际第30届地质大会选入。

他的地质专业论文先后获得国际金奖三次,国内金奖三次,特等奖二十八次,一等奖三十九次。

中央十三部委有关单位联合授予他为全国30名“华夏精英”金爵奖之一。

世界华人联合总会、中亚联合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英模研究院等组织分别授予:

世界百名行业创新杰出人才金奖、共和国十大杰出创新英模、华夏英才特别金爵奖、中华百名英模创新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爱国功臣、民族之光等荣誉称号。

2010年省局又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这是他默默奉献的一生,更是闪光的一生。

仁爱之心,奉献之举

王老现仍担任离退休党支部委员工作,思想常新、信念不变。

坚持多年组织离休干部学习,参加大队组织的政治活动,收缴党费。

利用支部的平台,传达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沟通反馈离退休职工的社情民意,为支部建设、党员作用的发挥和离退休职工的和谐稳定做了大量工作。

他是队历届职工代表大会的特邀代表,每次职代会他都认真搜集素材、上交提案,为队科学发展、和谐地质家园建设建言献策。

王老的一颗仁爱之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在国家历次遭受自然灾害开展“献爱心”活动中,都能看到王老的身影,同时也是队捐款捐物最多的。

他十六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素材,布局谋篇、着墨润色,每两个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新离退园地的橱窗壁报,宣传疾病预防、养生保健知识。

累计刊出96期,图片近千张,文字达140余万字。

离退休职工称,王老办的橱窗壁报是队上不收费的“保健医院”。

王老曾在80年代中期被确诊为脑梗塞(中风预测三个+号),并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他按照多年积累的养生保健知识和自我诊疗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调理和自身诊治,未曾住院病症全部消失,经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基本全部正常。

王老把自身诊治疾病的方法和30余年的养生保健经验,汇编出《中老年病的自我疗法》一书,奉献给大家参考使用。

给队离退休职工送上了一道保健大餐。

王老的仁爱之心、慈善之举深受离退休职工的敬仰和赞誉,职工群众尊称他是六队的“活菩萨”。

王老在《新时期共产党人优秀格言》中说道:

“忆往昔,为祖国地质事业,爬高山、走高原、穿沙漠、度艰难,虽苦无悔;望今后,虽年迈,不虚度,搞科研、攻难关,为地质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奉献。

”离而不休、奉献不止,其德可尊、其情可敬。

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垂暮之年彰显了绚丽的晚霞。

【篇三】

人物名片:

**,男,1938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我国《铁矿地质勘探规范》主要编写者之一。

1962年毕业于**矿冶学院,曾任**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1998年退休,2004年被地质二队返聘担任技术顾问至今。

毕生致力于冀东铁矿研究,成果斐然。

地质二队的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他——**。

“**也是跑龙套出身”

五月的**,眯起眼睛,也能感受到斑斓的阳光;清晨的微风,除了丝丝清凉,还有阵阵花香。

这真是个奇妙的季节,浑身透着使不完的劲儿,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美好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到过**的人都有体会,最难以忘怀的不是让人垂涎欲滴的海鲜,不是古今结合相得益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也不是曹妃甸恢宏大气的现代经济,而是**人与生俱来的幽默与渗透骨髓的坚韧。

地质二队办公楼里传来一个底气十足的声音!

乍一听,你一定认为是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

再仔细听……没错!

正是“**”在给年轻人讲解报告。

“整体写得不错,但有两点还要再推敲。

特别是,储量计算结果表,由吨变成万吨后,有几处小数点后数据有误,致使表中数据上下、左右不平衡,再重新调整。

”小王挠着头,满腹疑问:

“电脑计算也能出错?

不能够啊!

看着疑惑不语的小王,**收起平时一讨论报告就提起来的大嗓门,语重心长地说:

“你这个储量计算结果尽管无大的差错,只是小数点后数据多1或少1的问题,但表中数据一定要达到平衡,看来电脑难以达到平衡,则需人工进行调整,当年我们都是用计算器手摇,很费时,但也不能马虎。

有一次,我检查块段储量计算时,发现数据少保留了一位小数,马上返工重新算,用了整整三天时间。

”小王看着**伸出的三根手指,暗暗咂舌。

小王接过报告,涨红了脸,稍显局促。

**见状,笑着说:

“小伙子,当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还不如你呢。

但咱们搞技术的,干好干坏都是干,所以就得想办法干好!

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永远记得毕业典礼上院长说过的那句话:

‘毕业刚参加工作,你们都是跑龙套的,但这个跑龙套也有学问,**也是跑龙套出身;现在你们同学间的差距不大,等工作时间长了,技术高低就见分晓了!

’呵呵……”这笑声好似春雨过后的艳阳天。

贾主任接完电话,起身说:

“**,咱们现在去工地吧?

”**把报告递给小王,又拿起字迹满满的两页纸,“这是评审意见,你先看看,回头咱们再一起探讨。

”说完拎上洗得发白的布包,和贾主任一起匆匆出门了。

**的话像小锤子一样,字字句句都敲在了小王的心上。

他努力平息着红得发烫的双颊,眼神落到了评审意见上面,只见字迹清晰,笔力苍劲,老人的认真细致可见一斑。

翻过第一页,在“5月2日”落款后面,竟然又写了二百多字!

最后日期是“4日”。

看得出**在出具评审意见之后,又审了一遍,并做了补充意见。

小王急忙翻看,二三百页的报告,几乎每一页都有铅笔修改过的痕迹,有的地方还密密麻麻地写着修改原因。

此时,他已经顾不得脸上是炙热还是冰凉,惭愧和感动似潮水般涌来。

同屋的张主任见小王原地未动,便问:

“是不是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张主任,**对待工作太认真了,我这当晚辈的惭愧啊。

”张主任放下手中的报告,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膀,“**的严谨是出了名的,不把问题彻底搞清楚绝不脱手。

不管是技术还是为人,我们大家都要向他靠拢,这样咱们队的技术品牌才能长盛不衰!

”见到小王还是表情凝重,张主任便说了一桩往事。

那年他还是“小张”,刚到单位实习,带他的正是**。

虽说是初出茅庐,但小张在学校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称得上是“青年才俊”。

那天他们去青龙县的一个矿区检查工作,观察矿化带的蚀变。

小张将一块矿石拿在手里一掂,说:

“这个应该是褐铁矿化,一种金属矿。

”**对小张敏捷的判断青眼有加,自己却蹲在那里,像着了魔一般把石头拿在手里看了又看,好似一尊雕像。

那痴迷的神态,像是忘记了小张的存在。

看了好久之后,索性又打了标本,带回来一化验,原来是颜色与褐铁矿非常相近的碳酸盐化,一种非金属矿。

小王听了张主任“菜鸟”时期的故事,略略释然,不由对两位前辈更加敬佩。

“就一颗牙咋还塞住了呢”

汽车在公路上行进,两边是一望无际的麦田。

今年的麦子长势真好,似乎都能感受到拔节抽穗的节奏,又是一个丰收年!

现场,到了。

看到探槽严格按照标准施工,**频频颔首。

可没多久,脸上的笑容就隐藏到微皱的眉头里,因为布样没有完全按照规范要求实施。

项目负责连忙解释:

“工期太紧了,如果全部按照要求布样,可能会延误工期。

”**的声音不自觉提高了:

“布样讲究合理控制完整,这样分析结果才会准确、具代表性。

地质上都是良心活儿,既然工作交到你手上了,就要想尽办法把它做好。

”一句“地质上都是良心活儿”点醒了这位项目负责,他太理解这句话的内涵了。

确保成果质量,严谨二字是首要的,正是考量优秀地质队员的不二标准!

已是76岁高龄的**还亲自到现场检查工作,仍然坚守着对地质事业的忠诚!

愧疚之余,这位技术负责立即安排: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重新布样,亮出咱地质人的本色,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务必保质保量按期完工!

过了晌午,一行几人才从现场返回驻地。

做饭的大师傅听说**要来,早就备好了“老三篇儿”:

尖椒豆片儿、烧茄子和溜豆腐,还特意买了几斤排骨。

看着**晒得发红的脸,李经理笑着说:

“这一上午怪累的,**喝点啤酒解解乏吧。

”一杯啤酒下肚,浑身透着凉爽,**脸上的皱纹似乎也舒展开来,一改往日拉磕儿即谈工作的风格,说起了年轻时候的事儿。

“年轻那会儿可比现在能喝。

有一回我们四个人一小会儿就喝了一瓶白酒,最后还没喝够。

”大伙都请**细说说。

“1968年,我们到兴隆雾灵山搞铜铁矿普查。

在路线踏查时,经过长30-40米长的陡坡,上山时从下面看没啥难度,大伙总算艰难地就走上去了。

可是在下山时往下一看,好家伙这么陡,根本没法下去啊!

几乎都是光溜溜的石板儿,仅存几处小树丛。

就怕打滑梯,一出溜就不知道上哪儿去了。

向四周绕了一大圈,别的地方更难下!

只能从这儿下吧!

大伙听得入神,都忘记了夹菜。

“我们四个人商量利用小树丛设站,选择了之字形路线下山,大家互相照应着,手脚并用,一寸一寸往下挪啊。

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蹭到山下,天已经黑透了。

总算是有惊无险都下来了。

”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的目光穿透了时空,众人也仿佛被带入了四十多年前的那个夜晚。

“下山后,我们商量了一下,怎么也得庆祝庆祝啊,得喝点酒!

可那时候买东西,哪有现在这么方便啊!

我们从山上下来,供销社早就关门了。

正好我们房东的亲戚是供销社的,就拖了个人情,把人家叫回去,买了一瓶二锅头。

供销社从老乡手里收购的鸡蛋8毛钱一斤,我们又多花了点钱,买了几斤,算作下酒菜。

那天的酒喝起来,真有滋味啊!

都没有喝够,哈哈!

”**爽朗的笑声把大伙的思绪拉回到现在,杯子碰到了一处。

这时,大师傅端上了炖得香软的排骨,大伙都让**先尝尝。

**夹起一块,放到嘴里一咬。

嗯?

排骨不动了!

咋回事?

熟悉**的人都知道,**的牙齿仅存四颗,上面一颗、下面三颗。

这一咬,不偏不倚,上面那一颗牙正嵌到了排骨里面!

无论老人家怎么使劲儿,排骨就是打定了主意,纹丝不动。

李经理赶紧走到**身边,一只手扶住老人的下巴,另一只手轻轻晃动排骨,这才慢慢儿把它弄下来。

李经理笑道:

“您老就这一颗牙,吃东西还塞牙呢?

今后**再来咱们工地检查工作,可不能炖排骨了啊。

问鼎“亚冠”

午饭后,**一行三人离开项目组。

项目的顺利实施让车内的空气格外轻松。

“欧冠的战事进入白热化了啊,可惜今年皇马不能上演巅峰之战喽!

“**,您现在还熬夜看足球呢?

“早不熬夜了,也就看看重播!

“哈哈……”

“我觉着欧冠比世界杯还好看。

不过,这两年广州恒大算得上异军突起,我挺看好他们的,没准儿能问鼎亚冠!

“中国足球要是能有咱地质队这股子韧劲儿,早冲出亚洲了!

就说咱们司家营铁矿,上个世纪就已经问鼎“亚冠”了!

没错吧,**?

**微微一笑,每每听到“司家营”这三个字,他的心中定会涌上别样的情愫。

是啊!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便与司家营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4年,冀东铁矿会战指挥部成立。

30多岁的**已是冀东一队的技术负责。

在此次会战中,他带领着二十几个技术骨干,他们的技术领域涵盖了地质、水文、物探和测绘等多个专业,当初地质八队还被称为“超级分队”,后来就担当起勘查重点矿区司家营的重任。

战斗打响,任务急迫。

白天,**和技术人员布置钻孔、编录岩芯。

为了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因此每一个钻孔都要跑上多次,认真观察岩矿芯,仔细琢磨半天,自己都感觉像个“神经病”。

有时晚上,他还要检查图件、计算储量、编写报告文字,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实在困得不行了,就抽支烟提提神。

夏天,戴上一顶草帽,汗水洒向这片蕴藏着宝藏的热土,滋润了脚下不知名的小草。

寒冬,野外的风肆意吟啸,激情却照亮了前进的路,温暖了同行者的心。

寒来暑往,十年光阴,**带领的这支“超级分队”,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司家营铁矿总资源量达23.62亿吨,矿床规模位列当时亚洲第一位!

1976年,《**省滦县司家营铁矿北区最终地质勘探报告》获**省科技成果奖励大会二等奖;1989年,《**省滦县司家营铁矿南区详细勘探地质报告》获地矿部地质找矿成果二等奖!

这个横空出世的超大型铁矿,为祖国亟需钢铁的现代工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老朋友,我就知道你还留着宝贝呢”

风云变幻,从80年代中叶到90年代末,地质行业在低谷中举步维艰。

许多职工为了生计,被迫转行,但**选择了清贫,在坚守中等待祖国的召唤!

1998年,**在遗憾中光荣退休。

新世纪之初,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紧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地质行业度过漫长的冬季,终于迎来了春天!

地质技术人员一下子成了私营矿主争抢的“香饽饽”。

**却拒绝了各类高薪聘请,再次选择了坚守。

此时,地质二队顺势而为,重整找矿队伍。

2004年,66岁的**被返聘为技术顾问。

重新回到热爱的工作岗位,**经过慎重考虑后提出,与其重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再去寻找新矿,不如从熟悉的司家营入手,到尚未开采的南区攻深找盲,寻找后备资源。

这一想法得到了队领导的支持,大队决定立即成立项目组,很快向省国土厅递交了立项申请。

可很多专家却认为,司家营铁矿的详勘报告都已提交,再探下去意义不大,不应再搞。

**毫不气馁,司家营的资料早已烂熟于心。

它就像一位老朋友,留着家里最好的东西,期待他再次登门探访。

在急切而又耐心的坚持中,立项申请终于在三年后得以通过。

2008年3月,工程上马。

南区分为南矿段和大贾庄两个矿段。

不只是项目组成员,整个地质二队,所有目光都聚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