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精品文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2316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精品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精品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精品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精品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精品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精品文档.docx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精品文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精品文档.docx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精品文档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光华的一颗明珠,以其姹紫

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并称“双绝”。

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宋词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抒发豪情壮志,有的表述离情别绪,有的吟花咏月赞美大自然,有的描绘社会风物人情,还有的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下面笔者就宋词对民俗文化的阐释做一下分析。

、对“宜男俗信”民俗的描绘

祝颂多子之词。

早在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就有了有关宜男风俗的有关记载。

例如,《北史•崔琰传》记载:

“娄太后为博陵王纳?

妹为妃……婚夕,显祖举酒祝曰:

‘新妇宜男,孝顺富贵。

’”①历经隋唐,在宋代依然有宜男风俗的记载。

例如,

《东京梦华录•河道》记载穿城(东京汴梁)河道之一的蔡河上,就有一座桥名唤“宜男桥”②。

宜男俗信”在宋词中的描写记载更是是否普遍,并且“宜

男”的意义各种各样。

包括、词牌、世妆、舞蹈、求子等。

首先,在宋词中就有《宜男子》词牌,例如,陈梦协集词

牌名的词作《渡江云》即有“梦兰蕙芳,种宜男草,丹风吟非晚”

之句,“兰蕙芳”、“宜男草”、“丹凤吟”俱为词牌。

其次,“宜男”还是妇女的一种时世妆。

例如,赵师侠《鹧鸪天•豫章大阅》:

“玉带红花供奉班。

里头新样总宜男。

闹装鞍辔青骢马,帖体衣裳紫窄衫。

云鬓重,黛眉弯。

内家妆束冠江南。

轻裘缓带风流帅,锦绣丛花拥骑远。

再次,“宜男”是一种舞蹈。

例如吴文英词《烛影摇红•元

有“宜男舞”。

背,北堂也。

”笺云:

“忧以生疾,恐将危身,欲忘之。

”释文:

“谖,本又作萱。

”③北堂,古为母亲所居处,后因以萱堂为母亲或母亲居处的代称。

三国时也有这方面的风俗,例如,曹魏时嵇康《养生沦》:

“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④晋代也有,例如,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鹿葱》引晋周处《风土记》云:

“宜男,草也。

高六七尺,花如莲,宜怀妊妇人佩之,必生男。

”又引曹植《宜男花颂》云:

“草号宜男,既哗且贞。

”⑤

在宋词中所反映的萱草风俗基本是继承了前人的。

例如向子湮《鹧鸪天•寿太夫人》中的“葵花向日枝枝似,萱草忘忧日日长。

门有庆,福无疆”;洪咨夔《西江月•寿章叔厚》中的“庭下宜男萱草,墙头结子榴花”;陈郁《绛都春》中的“东皇先报宜男,已生瑞草”;指的都是生子宜男、慈母忘忧之类的风俗

除此之外,宜男在宋代还有了与以往朝代不同的独特发展,

这在宋词中也有体现。

例如,唐于鹄《题美人》中的“胸前空带

宜男草,嫁得萧朗爱远游”⑥,似乎带了一些宜男俗信的变化。

这在宋词中就比较突出了。

欧阳修《于飞乐令》云:

“怎空教、

草解宜男。

柔桑密、又过春蚕。

正阴晴天气,更暝色相兼。

幽期

消息,曲房西、碎月筛帘。

”他还有一首《桃源忆故人》

“妒

云恨雨腰支袅。

眉黛不饮重扫。

薄幸不来春老。

羞带宜男草。

贺铸《薄幸》:

“艳真多态。

更的的,频回眄睐。

便认得、琴心

相许,与写宜男双带。

”袁去华《清平乐》云:

“行人江北江南。

满庭萱草毵毵。

且恁亡忧可矣,只他怎解宜男。

”都显示“宜男

草”业已成为爱情之花,所宜之男,已非子嗣之男,而是所欢之

男。

从上可见,宜男在宋代还已经有了所爱的男人的意思。

例如,

赵长卿《夜行船•咏美人》描绘的“手捻双纨,菱花重照,

带朵

宜男草”,邓剡《八声甘州•寿胡存斋》描绘的“笑钗符、

恰正

带宜男,”在这里宜男就是这种风俗的反映。

二、对“摸石求子”民俗的描绘

各地五花八门的求子之俗,至今仍是中国民俗的一个有趣的

组成部分。

在宋词以外的宋代文献中就有有关“摸石求子”民俗的记

载。

例如,宋庄绰《鸡肋编》卷上:

“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

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

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

泛彩舟而下。

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

 

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

”⑦

在宋词中,这种风俗关于摸石求子的风俗也有很多的记载。

例如,柳永《一寸金•小石调》:

“井络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

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

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

当春昼,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

”柳永的这首词描绘了春日迟迟,蚕市寸节,游人如织,妇女们在成都锦江边摸石求子的情景。

又葛胜仲《蓦山溪•天穿节和朱刑掾二首》:

“望云门外。

油壁如流水。

空巷逐朱幡,步春风、香河七里。

冶容炫,摸石道宜男,穿翠霭,度飞桥,影在清漪里。

秦头楚尾。

千古风流地。

试问汉江边,有解佩、行云旧事。

主人是客,一笑强颁春,烧灯后,赏花前,遥忆年年醉。

又黄庭坚《减字木兰花》:

“黔中士女游晴昼。

花信轻寒罗袖透。

争寻穿石道宜男,更买江鱼双贯柳。

竹枝歌好移船就。

依倚风光垂翠袖。

满倾芦酒指摩围,相守与郎如许寿。

”宋绍圣初年,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中安置。

这首词便是他对黔中民俗的一个记录。

描绘了在春花初绽、轻寒尚在的晴昼,黔中的士女们便出游了。

他们争着寻找穿石,即有孔的石头,相信它宜生男孩,祈求生儿子。

又买鲜活的江鱼两条,并用柳条贯穿起来,则是祈求多生子、留住儿子。

因为鱼是多子的象征,柳谐“留”,还有驱邪、生殖的意义。

双则是吉祥的数字。

以上词中出现的石,为生殖崇拜的重要表现。

而且,有趣的

是,以上几首词描绘的背景,恰好构成一个完整的地域,即从汉水流域以迄西南的四川、贵州一带。

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后世,例如。

清《渊鉴类函》第一册《人日》条引《夔州图经》云:

“夔州人重诸葛武侯,以人日倾城出八阵磧上,谓之踏磧。

妇人拾小石之可穿者,以彩索系于钗头,以为一岁之祥。

”其“妇人拾小石可穿者”,⑧直到今天这钟祖石崇拜的风俗仍然在上述地区有流传。

三、风神崇拜

关于风神崇拜的民俗在中国上古时代就已经有了,例如,在商周时期的甲骨卜辞中,风与凤同,都像风鸟之形,所以就有风崇拜即包含有风的崇拜。

春秋时期的越国就有防风氏,至今还有

不少有关防风氏的神话故事在防风故地——浙江德清流传。

战国

时期,也有风神崇拜的记载,例如,屈原《离骚》“记载前望舒

种风俗,例如,张说《岳州观竞渡》记载“土尚三闾俗,江传女游。

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⑨则表明在唐代的南楚之地,迎风神孟姥也是当地竞渡的一个内容。

到了宋代对于风神的崇拜依然十分盛行。

至今福建泉州九日山还保留有三块宋代祈风石刻。

在宋词中,也有很多风崇拜的记载。

首先,宋词有很多有关风神的记载

例如,刘克庄《满江红》:

“祷祝封姨,休把做、扬沙吹砾。

费西帝、许多薰染,浓香深色。

”蒋捷《解佩令•春》:

“春晴也好。

春阴也好。

著些儿、春雨越好。

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

怎禁他、孟婆合皂。

梅花风小。

杏花风小。

海棠风、蓦地寒峭。

岁岁春光,被二十四风吹老。

栋花风、尔且慢到。

”二词俱惜春

不知弦管可吹不。

安得风姨扫荡,推出团圆月姊,便遣桂香浮”,

是希望风神吹去浮云,现出明月。

范成大《鹊桥仙•七夕》“双

“风姨”各为风神的名号。

做些方便。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

“徽庙既内禅,寻幸淮浙,尝作小词,名《月上海棠》,末句云:

’孟婆且与我做些方便。

’隆佑保佑之功,盖谶于此。

谚语谓风为孟婆,非也。

公路《北户录》云:

’南方祝舡神,名曰孟姥、孟公。

’梁简文

水官,死为水神。

’冥、孟声相似,即元冥也。

”⑩

其次,风神其实为水神行司风之事。

例如,李之仪《青玉案•用贺方回韵,有所祷而作》:

“试祷波神应见许。

帆开风转,事谐心遂,直到明年雨。

又姜夔《满江红》题序云:

“满江红旧调用仄韵,多不协律。

如末句云’无心扑’三字,歌者将心字融人去声,方谐韵律。

欲以乎韵为之,久不能成,因泛巢湖,闻远岸箫鼓声。

问之舟师,云:

居人为此湖神姥寿也。

予因祝曰:

得一席风径至居巢,当以平韵满江红为迎送神曲。

言讫,风与笔俱驶,顷刻而成。

末句云

闻佩环',则协律矣。

书以绿笺,沈于白浪。

卒亥正月晦也。

是岁六月,复过祠下,因刻之柱间……。

有关风神的崇拜的民俗一直流传到现在,但意义却有所不

同,例如,孟婆在现在江南流行的民间传说中,是专门给准备投

记述。

杨为无锡人,大概来自其幼年的听闻。

从前面所引的资料看,水神与风神合一,风神与船神合一。

孟婆是风神、船神,也应是水神。

而全世界都流行着一个观念:

人世与冥间相隔一水——冥水,所以,在阴阳界掌管迷魂汤,自然也应该是她的一个职责。

三、对拜月习俗的描绘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战国时期,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

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

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

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宋词中也有不少女子拜月的描写,也是月崇拜的遗风。

(一)一年四季皆可拜月

贺铸《忆秦娥》“凌波人去,拜月楼空。

去年今日东门东。

鲜妆辉映桃花红”,提到的拜月是在春季。

周邦彦《鹊桥仙令•歇指》“晚凉拜月,六铢衣动,应被姬娥认得”,李昴英《浣溪沙》:

“笋玉纤纤拍扇纨。

戏拈荷叶起文鸳。

水亭初试小龙团。

拜月深深频祝愿,花枝低压髻云偏”,是夏季。

辛弃疾《东坡引》“雁行吹字断。

夜深拜月,琐窗西畔。

但桂影、空阶满”,是秋季。

沈端节《卜算子》“烘手熨笙簧,呵冻匀酥面。

闲向梅花树下行,

午中秋雨后不见月》:

“便似佳期误。

笑他拜月不曾圆。

”七夕拜月:

七夕的主题是拜织女星,但拜月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七夕词记载的拜月似乎比中秋词记载的更多。

辛弃疾《绿头鸭•七夕》:

“看人间、争求新巧,纷纷女伴欢迎。

避灯时、彩丝未整,拜月处、蛛网先成。

”曾允元《齐天乐•次韵赵芳谷曲,有香玉之怨》:

“天上欢期,人间巧意,今夜明河如雪。

新宽带结。

想宝篆频温,翠奁低揭。

雾湿云鬟,浅妆深拜月。

二)拜月其他描绘

不圆之月也可拜:

王沂孙《眉妩•新月》:

“便有团圆意,

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

”年老的妇女也拜月:

无名氏《鹧鸪天•寿姑》:

“堂前拜月人长健,两鬓青如年少时。

”拜月的方式:

贺铸《迎春乐•攀鞍态》:

“竚倚碧云如有待。

望新月、为谁双拜。

细语人不闻,微风动、双裙带”,描绘了佳人独自望月而拜,对月倾诉心愿的情形。

拜月乞求幸福:

吕胜己《南歌子》:

年少风流足,情深欢会多。

佳人月下拜嫦娥。

不似隔年牛女、望星河”,乞求爱情永驻。

谭宣子《侧犯》“人病酒。

有鸳鸯双字倩谁绣。

拜月西楼,几声滴漏。

应恐纨洁,已疏郎手”,是乞求情人归来。

晏殊《木兰花》“此时红粉感恩人,拜向月宫千岁

寿”,是祈寿。

宋金盈的《新编醉翁谈录•京城风俗记•八月》

于他郡。

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

各有所期:

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所以当时赋词者,有‘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常娥爱少年'之句;女则澹竚妆饰,则愿貌似常娥,圆如皓月。

俗传齐国无盐女,天下之至丑,因幼年拜月,后以德,选人宫,帝未宠幸,上因赏月见之,姿色异常,帝爱幸之,因立为后。

乃知女子拜月有自来矣。

”{12}

综上所述,宋词对宋代民俗文化的丰富描绘、阐释宏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其他史书所没有的,其功实不可没。

宋词

真实地再现了宋代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也为宋词增添了多彩的内容,拓宽了有趣的题材。

尤其是民俗文化那精湛的技艺、精彩的内容,对提高宋词语言的表现力、丰富汉赋的文学技巧,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

注释:

873-874页。

年版,第8页。

③(唐)孔颖达等撰;《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62年版

第,第87页.

④(梁)萧统编:

《文选》,广陵古籍刻印社,1982年版,第206页。

⑤(唐)欧阳询:

《艺文类聚•卷八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38页。

6(清)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年版,第3504页。

7(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

《鸡肋编•卷上》,商务印书局,1982年版,第20页。

8(清)张英、王士斟等蔡:

《渊鉴类函•第一册•人日条》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69页。

9(清)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年

版,第973页。

年版,第62页。

版。

{12}杨绛:

《将饮茶》,三联书店,1987,第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