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02028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

灌南县树人实验学校九年级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四)

(八下文言文部分)

1、《马说》唐.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还是不认识千里马啊?

同步测试: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槽枥(  )(   )粟(   )外见(   ) 食马(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他和、   、    、   、   、   、   、   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       。

 

③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填空。

①《马说》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___通______含义:

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通___含义:

___通___含义:

_____

③其真无马邪_____通_____含义:

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

 

8.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

()()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9.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陋室铭》唐.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同步测试:

一、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二、回答问题

1.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2.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4.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6.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3、《核舟记》训练题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罔不()贻()有奇()

黍()箬篷()糁()峨冠()

髯()衣褶()诎()楫()

椎髻()壬戌()虞山()篆章()

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2.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6.启窗而观()

7.箬篷覆之()()()8.雕栏相望焉()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0.石青糁之()()

11.中峨冠而多髯者()()()12.如有所语()

13.其两膝相比者()()14.佛印绝类弥勒()

15.矫首昂视()16.神情与苏、黄不属()

17.珠可历历数也()18.居右者椎髻仰面()

19.其人视端容寂()()20.若听茶声然()

21.其船背稍夷()22.钩画了了,其色墨()()

23.长曾不盈寸()()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诎右臂支船()4.左手倚一衡木()

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

能以径寸之木()②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以至鸟兽、木石()文曰“初平山人”()

③奇:

明有奇巧人()④有:

明有奇巧人()

长约八分有奇()长约八分有奇()

⑤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⑥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

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⑦可:

高可二黍许()⑧云:

盖大苏泛赤壁云()

珠可历历数也()孔子云()

五、按要求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字,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朝的文学家,字。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6.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和“”的神态看出来。

7.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的性格特点。

8.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9.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10.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1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4.《活板》[宋]沈括

1、加点字注音(4分)

更互()贮()炀()砥()

和纸灰()燔土()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