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讲义第十二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docx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讲义第十二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讲义第十二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讲义第十二章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十二章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一节职前教师教育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职前教育承担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
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大趋势,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专业化的程度上。
职前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起点,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职前教师教育的概念
职前教师教育就是教师的资格教育,是教师的专业预备教育。
广义的职前教育指所有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的过程,狭义的职前教师教育就是指职前师范教育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为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必要的思想和业务基础。
二、职前教师教育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职前教师教育要为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1.职前教师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内容通过教育课程表现出来,教育课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保障,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1)普通教育
普通教育课程,又称公共基础课、通识课程等,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其主要目的是: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与教师气质特征;塑造认识事物、观察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2)专门学科教育
专门学科教育是为教师在学校系统能承担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传授该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设计的教育。
每一位教师应该熟悉所教学科的知识领域,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及教学该学科的独特方法。
(3)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以教师在学校能有效地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而设计的学习内容。
在职前教育阶段,专业教育的重心是学习系统化的教育理论,训练基本的教学技能,确立坚定的从教志向。
(4)教育实践课程
各国师范教育中都设有教育实践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机会,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于实际教学,通过自身的努力充分将理论和实践结合。
一般认为,职前教师教育的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部分。
教育见习是教育实习的准备阶段,是师范教育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接触和学习教育教学实践知识和经验的宝贵机会。
2.职前教师教育的主要目标
各级各类院校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在学习完以上基本内容之后,必须达到以下
四个目标:
(1)通过普通文化课程的学习,使未来教师打下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
(2)通过专门学科课程的学习,使未来教师掌握所教学科扎实的专门知识,从而使他们承担起一定的教学任务,保证他们能有权威、有信心地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
(3)通过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使未来教师掌握从事教学工作所需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教育专业的判断能力。
(4)通过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训练,使未来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并发展初步的专业能力。
三、职前教师教育的主要模式
要完成职前教师教育的内容,达成教育目标,相关教育机构必须选择适当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就涉及教育模式的选择问题。
主要教育模式有两种类型:
1.以高校为本的职前教师教育模式
(1)高校为本的含义
“高校为本”是指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以高等教育机构为基地,在师范院校或大学教育学院进行。
高校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的空间趋向于以大学为本,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独立性设置的教师培养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打破单一的教师培养体系,吸收非教师教育系统的力量。
建立高水平、有活力的教师教育体系,必须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从总体上来讲,现有的师范院校仍然是我国教师培养的主体,同时职前教育体系也在逐渐开放,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都已经参与到教师教育体系中来了。
我国“综合大学办教育学院”的模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综合大学创办以教师培养特别是培训为特色的教育学院,第二种是师范院校与其他院校合并或以师范院校为基础发展而成综合性大学。
(2)“高校为本”职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类型
“高校为本”的职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有很多种,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非定向型的师资培养,也称为“开放式教师教育”。
第二,定向型师资培养,也称“封闭式师范教育体系”。
第三,合作性师资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一些独立的师范教育机构和综合大学或文理学院通过协作及其他形式共同培养师资。
(3)“高校为本”教育模式的优点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丰富,人才济济,以高校为未来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可以使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充分发挥高校的理论优势。
第一,较好地满足了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需要。
第二,高校为本的模式具有很强的理论优势。
(4)“高校为本”模式的不足
由于教师专业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虽然以高校为本的模式也强调师范生必须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和教学实践,以验证所学理论,提高技能和技巧,但实践只是作为大学学习的一种补充活动,这种培训很难照顾到教育实践的有效进行,其缺陷就是造成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和二元分离,规律性的教育理论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实践及解决教育问题,教师自主性也得不到发挥。
因此,这种模式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
作为未来教师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具备理论优势,正因为如此,“高校为本”的模式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上也体现了这种特点。
(1)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定义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教师培养的新形式,这种形式经过重新设计和调整,具有多重功能的合作伙伴关系。
(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历程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最初是美国提出并付诸实施的。
20世纪80-90年代,美国教师专业运动掀起了两次改革高潮。
其中第二次改革浪潮以1986年发表的三个教师教育报告为标志,主要内容强调“教学是一个专业”。
三个报告分别是:
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工作小组提出的《以21世纪教师装备起来的国家》、霍姆斯小组提出的《明日之教师》和《明日之学校》。
(3)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特点
PDS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这种模式整合了高校资源、中小学资源,使高校教师、正在接受职前教育的学生、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一方面,这种模式使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互相学习和提高;另一方面,作为未来教师,高校的学生和中小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共同进步。
具体地讲,这种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PDS实现了大学和中小学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第二,PDS为所有参与各方提供了平等对话的机会。
第三,实习生得到“双重”指导,使得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PDS运行中合作各方的分工
经过多年探索,PDS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实践模式。
探讨协商,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或多方的职责和义务及管理机制是PDS实践的基础。
四、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的政策保障
职前教师教育的质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要针对职前教育的各环节加强把关,确保从源头上保障教师专业发展顺利进行。
1.建立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
教师教育机构是指专门负责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的培养与培训的专职培训机构。
教师教育机构认可是对教师教育机构所进行的评鉴过程,评鉴合格者给予适当的认可地位,以承认其已经符合了一定的教育品质标准。
我国建立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主要是基于我国教师教育进一步改革的背景和需要。
具体地说:
第一,实现政府对教师教育间接管理和质量监督的管理职能。
第二,控制师范教育培养体制开放后的教师职前培养质量。
第三,鼓励各级各类教师教育之间的公平竞争。
第四,促进教师教育机构经常性内部评价,进一步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专业化水平。
2.建立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制度
影响教师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如生源质量、培训方式、师资水平等,其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质量的高低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为了保证职前教师教育的质量,国家必须制定相关制度,从课程鉴定的实施机构、实施过程和鉴定标准等方面予以规定,确保课程的质量。
3.严格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诞生于美国,随后流行于西方国家,现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推行的教师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
它对于规范教师任用标准,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保障职前教师教育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国务院于1995年12月12日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这标志着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正式启动。
大致来说,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包括三部分内容:
教师资格证书的管理制度、教师资格证书的鉴定制度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发放制度。
第二节教师的入职辅导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新教师的培养和在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职前和在职进修两条途径。
一、新教师入职辅导的概念及意义
1.新教师入职辅导的概念
所谓新教师,是指一个已经完成了所有职前训练课程(包括学生阶段的教学实践)的教师,他已经被授予了临时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并受雇于某个学区(学校),他负有的责任与那些较有经验的教师必须负有的责任在种类和程度上是一致的,同时他正处在某个特定学区的第一年。
新教师入职辅导是相对于职前教育和在职进修而言的,与新教师头几年的教学实践同步进行。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是改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师资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
2.新教师入职辅导的重要意义
人职培训制度既不是职前师范教育的组成部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在职进修。
它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教师培养模式的确立,使入职培训处于与职前培养和教师在职进修同等重要的地位。
具体地说,新教师入职辅导的意义有以下三点:
(1)有利于构建教师专业化建设体系
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三个阶段。
(2)有利于新教师进入职业角色
入职培训还是引导新教师进入专业角色、内化职业规范的过程。
入职培训是帮助新教师进入职业角色的桥梁和纽带,是从学生向教师转变的过渡期,是新教师专业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入职培训除了帮助新教师适应学校和教学外,还可以帮助教师转变观念。
(3)有利于新教师尽快形成归属感
新教师参加工作后,一般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虽然对教师的工作方式并不陌生,并会渐渐习惯,但在未能融入学校制度、学科教学的相应环境之前,他们会感到自己作为一名新成员未被组织接纳,心理上会形成一种陌生感和焦虑感。
通过入职培训,加强新教师集中培训和学习,开展教学比赛、学术沙龙、专题讲座等形式,使新教师能够尽快熟悉环境,融入群体,形成心理归属感。
二、新教师入职辅导的基本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循,探索规律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实践,而利用规律又必须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原则。
原则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反映,是指导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准则。
依据新教师自身的业务和心理特点,结合入职辅导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具体提出四条基本原则,用以指导入职辅导实践。
1.入职辅导与中小学的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新教师入职教育不能是教师职前教育的简单延伸。
教师职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与中小学实践脱节,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适应。
2.突出以第一线教师辅导为主的原则
新教师入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不应是大学或其他教师培训机构,而应当是来自于中小学教育第一线的有经验的教师或专家教师。
3.辅导活动的系统性和新教师“轻负荷”原则
对新教师来说,第一年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所以辅导活动的安排应随不同阶段新教师需求和关注点的变化而改变。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也需要不同的指导。
按时间顺序可将系统的指导分成七个阶段:
选派与安置、职前定向、在职定向(九月)、职业上的适应(秋季)、职业上的提高(春夏季)、职业认可评定(夏季)、指导学年的总结(七月)。
新教师必须得到额外的自由时间。
4.职前教育机构与中小学进行合作的原则
以校为本的新教师入职教育,意味着中小学在新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上被赋予更为重要的责任,也享有更大的自主权。
首先,新教师入职教育需要结合大学和中小学的长处,使实习生的实际经验和高等教育经验获得适当的平衡。
其次,完全排斥了教师教育机构参与的新教师入职教育,可能沦落成为一种简单的艺徒模式,从而导致实习生对狭隘的教学经验的过度信任,并为此付出了代价。
三、新教师入职辅导的模式
新教师人职辅导涉及内容广泛,既要进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运行程序的辅导,又要进行教学具体业务的指导,还要对新教师进行适应新环境的心理辅导。
根据这些辅导内容,入职辅导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1.导师指导模式
导师指导模式是指中小学校为刚到任的新教师指派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作为其指导老师,为其教学提供建议和指导。
2.岗前集中培训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的目的是帮助新教师熟悉有关教育的法规、政策,了解学生需求以及就职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和课程安排,从而使新教师顺利过渡到工作岗位中。
新教师职前培训时间长短不一,培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思想教育方面的素质,二是进行具体的教学指导。
这种培训模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根据各地情况有所不同,既可以是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讲授,也可以视为为期一周的给新教师提供讨论、观察、演示和实习的预备课程。
3.课题研究与入职培训一体化的入职教育模式
这种研训一体的入职教育是将课题研究和新教师教育结合起来的培训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有别于一般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培训,更多地结合实践,结合教师工作实际,是一种实效性很强的培训模式。
四、新教师人职辅导的质量保障
人职培训的质量保证体系涉及三个层面:
1.政府部门制度的制定和经费保障
政府部门从制度的制定和经费的供给两个方面来参与新教师入职辅导的质量控制,通过制度来规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辅导行为,通过经费投入给入职辅导提供物质保障,以此确保各项制度的真正落实。
(1)人职培训的制度保障
我国早就规定了新教师要经过一年的见习期,通过考核后才可以转为正式教师。
(2)入职培训的经费保障
初任教师入职教育应该有财政的支持或者应该保证必要的经费投人。
经费是保证入职育顺利实施的经济保障,没有必要的经费作保障,入职教育将很难实施。
2.加强对入职辅导的监督与支持
(1)加强对入职辅导的监督
人职辅导的组织和实施包含许多内容和环节,新教师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后总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别人的适当帮助。
因此,中小学校长在入职培训开始时就要考虑到这一问题,在学校中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担任新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其进行日常的监督和辅助。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设定专业成长目标和行动计划。
第二,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第三,听课。
对新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听课)在整个入职辅导期和计划实施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召开专业考察会议。
(2)对入职辅导的支持
地方教育当局和教育学院教学人员应该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校外指导活动,学校校长和地方教育当局管理人员应该有明确而积极的支持态度和行动。
3.强化入职辅导的评价
在入职培训期间,对新教师入职培训效果进行评价,是整个入职培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对新教师进行评估是入职培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三节教师的在职教育
一、教师在职教育的概念
教师在职教育是职前教师教育和教师入职辅导基础上的专业继续教育。
主要指教师在担任教学工作之后,为加深对指导教育的理论与技术的理解,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业务能力与个人学术修养而进行的主动或被动学习的全部活动,贯穿于教师的全部工作期间。
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在职教育的目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趋势。
具体包括三种情况:
一是以取得学历、学位或晋升等资格为主要目标;二是以更新知识,寻求专业发展为目标;三是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改进中小学教育实践为目标。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应转向非学历教育,切实发展教师的思维和教学能力,从促进专业发展着眼,培养高标准的复合型教师。
在职阶段是教师各种能力形成的主要时期。
教师在这个阶段逐渐向熟手型教师过渡,教师在职阶段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这些因素会影响教师专业的发展。
二、教师在职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对中小学教师参加在职教育要学习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2.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扩展
3.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
4.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
5.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技能培训
6.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培训
三、教师在职教育的原则
与内容的关系上要灵活把握,这样更能取得实效。
因此,教师在职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校本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制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教师在职教育的模式
根据教师在职教育培训的内容,遵循在职教育的原则,教师在职培训主要可以采取五种具体实施模式。
1.“学校本位”模式
教师的工作岗位主要在中小学课堂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在学校教学和课堂实践中产生的,学校必须成为教师专业化进程的重要基地。
同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视中小学校的作用,可以使教师专业发展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更可以使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种模式:
(1)学校本位的含义
学校本位就是“以学校为中心”或“以学校为定向”,学校本位模式是一种以地区性在职教师培训中心为组织领导机构,在本地区各级中学统一实行的中学教师在职培训模式。
(2)学校本位模式的典型:
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和规划,以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来培训教师的一种校内培训。
“校本”就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
(3)校本培训实施方式
校本培训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边学边用”的培训方式。
第二,实验和研讨为主的方式。
第三,利用微格教学系统和采取示范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
2.“教师本位”模式
“教师本位”模式也叫教师中心模式。
所谓“教师本位”模式或教师中心模式,是指通过设立专门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以提高其教学技能为主的教育模式。
这一模式源于中学教学中普遍性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由于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很难依靠教师任职学校自身的力量加以解决,有些问题也很难在专家的指导下即时得到解决。
这种教师中心模式的特点是:
第一,以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难题为目的。
第二,强调从教学实践到理论的提升。
3.“课程本位”模式
以课程为基础的在职培训模式,是外国对在职中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形式,尤其在西欧,它还包括对中学其他教育人员的培训。
中学教师以课程为基础的培训模式,层次较多且比较复杂。
概括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1)学位课程培训
通过参加学位课程学习进修,达到一定的学历或学位水准,获取相应证书。
(2)单科课程培训
教师在职培训的单科课程,一般分为两类:
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课程和教育方法课程。
(3)特殊教育课程培训
特殊课程也称特别课程,是一种高级进修培训形式,目的是为提高中学教师的特别技能和水平服务。
(4)专业教育课程培训
专业教育课程培训模式,也称为补习课程或补充课程培训。
(5)临时性课程培训
临时性课程多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教育当局及一些学科专业协会根据教育和教学的需要而开设的,目的是解决当时中学教育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短期进修”模式
一般有以下五种具体形式:
(1)老教师培训。
(2)备课培训。
(3)一般性培训。
(4)专题研究式培训。
(5)广播电视讲座式培训。
5.网络培训模式
所谓网络培训,就是借助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将一定的培训内容从现实世界的课堂移至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网络上,从而使在职教师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完成在职教师培训的目标。
(1)网络培训模式的特点
具体地讲,网络模式有四个特点:
第一,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超越时空限制。
第三,个性化自主学习。
第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网络化教师教育的具体实施形式
计算机网络具有容量大、速度快等特点,教师教育内容可以随时随地以不同的形式上传和下载,而在职教师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又具有不确定性。
针对这些特点,网络教师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四种具体实施形式:
第一,集中学习模式。
第二,自主化教学模式。
第三,互动协作式学习模式。
第四,交流式视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