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0119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docx

《浅析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docx

浅析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

中图分类号R-052文献标识码A

回顾近2个世纪以来中医学发展史,中医学为人类健康作出重大贡献。

但随着时代的变更、社会的发展,中医学较西方医学发展缓慢,究其原因有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众多外部因素。

本文就中医学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探讨。

1中医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

1. 1理论本身的欠缺及封闭:

中医理论产生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古代哲学思想。

“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可能有完备的理论”(毛泽东《矛盾论》)。

阴阳学说不可能超越直接观察的广度和深度,不可能具备严格科学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带有猜测成分,这是中医学发展缓慢的内部原因,把人体和自然界进行的类比,不能揭示人体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的特殊性。

如,"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地有十二水,人有十二经脉”。

还有重整体轻局部,重功能轻结构,不利于整体观念的体现和完善。

虽然事物内部的本质属性和矛盾运动规律能通过一定的外部现象而显示出来,但事物的外部表现并不总是或并不全部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因此,司外揣内和由外推里的思维方法存在着盲目性。

再如,思孟学派由五行想当然地推衍出五色、五金等分属五脏,就成了唯心主义的东西⑴;将五味、五志等功能活动分属五脏实属牵强,再比如自然界的五时、五方等组成所渭“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结构,则完全陷入神秘主义的泥潭⑵。

《内经》不但把阴阳作为范式的纲领,而且还把它与五行的分类联系起来,将阴阳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形成一个以阴阳五行为标志的分类模式,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领域,从而构筑起《内经》宏大的理论体系。

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代替各个具体的概念,解释千变万化的不同性质的自然现象,用思辨的玄学方法代替实验检验,这就不能不使中医学具有很强的哲理性、模糊性和笼统性。

任何事物只要上升到阴阳五行就不须深入探求,阴阳五行学说这种无所不包的适应性和不证自明性禁锢了人们的头脑万苗厩履形中阻碍了医学的发展。

如明代李时珍及清代王清任等,早就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和“灵机记性在脑”的科学见解,但由于“脑”在五行学说系统里没有位置,至今这个科学观察在中医学里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明清更有关于睾丸的记载,说明前人清楚地认识到睾丸在生殖机能中的意义,但直到现在,中医还只是强调“肾主藏精”、“主生殖”,对睾丸则置之不理。

这些都暴露了中医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

1.2理论对科学技术不兼容:

西医学之所以能够与现代科学技术并驾齐驱,关键是能够不失时机地吸取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己所用。

中医学由于阴阳五行学说具有自我封闭的缺陷,加之某些中医理论家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偏执状态必然带来排他性的逆反心理,这种病态的自卫政策往往把除了自己家族以外的其他东西统统拒之门外,致使中医学与科学技术不能兼容,不能产生出比较强烈的革命,因此不可能孕育出象西方医学那样的新型理论体系。

1.3理论难以通过实验方法得到提高:

分析中西医形成、发展史,进行比较发现,中医产生于实践医学时代,采取的是形象思维方式,医学模式是自然哲学,研究内容以脏象、气血、经络、情志、阴阳五行等为主,研究方法为观察法(直接领悟、取类比象);西医产生于实验医学时代,采取的是逻辑思维方式,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研究内容以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为主,研究方法为实验分析方法。

由此可知,中医难以走上实验方法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传统尊经崇古的思想制约中医走上实验方法的道路。

由于中医家言必“经云”,书必“仲师”的尊经崇古的思想,以心悟代替检验科学真理的实践尺度,不敢越雷池上步,长期以来,缩手缩脚,唯恐失去自己的特色。

而沿袭古老固有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中医走上运用实验方法的道路。

②轻视人体组织结构。

《内经》奠定的“取类比象”、“由表及里”的所谓朴素系统的方法论特点决定了中医其后的发展不再依赖解剖知识的进步,以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理论大厦一旦完成,对解剖知识的需要就中止了⑶。

中医临床在总体上以调节机体整体功能达到阴阳平衡为指导思想,缺少以人体组织结构为基础的精确的生理和病理指标,使中医学难以从结构层次上揭示疾病的本质,造成了后世对中医理论实验研究的困难。

③概念不清。

中医理论中的许多基本概念,或是哲学意味太浓,由于包含性太大,便于人们任意发挥和随意解释,由于具体性不足,使得难以理解,难以把握事物本质;或是概念本身就混乱不清,同一概念并存,导致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不乏所见。

这样就使具有高度严密的先进科学手段的科研工作者遇到了无法界定的不确定对象,无法进行实验研究,因为明确概念是进行任何学术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

1. 4理论与临床不能形成好的机制:

医学理论本根据临床而来,但中医文献内却有一些不是根据临床的理论。

这种情况多见于对经典的注释,如五运六气、三焦,各家说法不一,脱离临床,标新立异。

再如,研究《伤寒》的争论更为激烈。

喻昌《尚论篇》将在他以前研究伤寒的人大骂一通外,又本着方有执“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寒”,提出“三纲鼎立”之论。

其后柯琴、张志聪等又批评方、喻,说他们体会错误。

这种不切合实际的纸上空谈,造成理论和临床的脱节。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医理论发展缓慢与中医临床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的反差现象日趋明显。

还有中医临床实际工作中往往遇到一些无证可辨的情况,而患者通过现代医学检查已显示出明显的病理变化,如肿瘤早期CT检查已显示明显的特征,而患者症状逍遥无不适感觉;又如慢性肾炎隐匿期,患者症状也无不适感觉,而通过检查尿异常已相当明显。

我们知道辩证论治的理论前提是证,如此病证,单纯凭证立据施治,缺乏全面的认识,容易作出错误的结论而贻误病情。

如此,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脱节、反差、联系程度不紧,不能形成好机制,也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

1-5理论缺乏分化与综合的不断循环: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应遵从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中医学也不例外,只有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分化一重新组合-重新分化,才能不断发展,永远充满生命活力。

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早已不是今天教科书上的内容,而我们思维岂能停留在《内经》、《伤寒论》的水平上?

可见,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缺乏分化与综合的不断循环,也是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2中医发展缓慢的外部因素

2. 1传统文化的制约: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上,重视“形而上”芳毋觐而忽视“形而下”的探求,造成“重道轻艺”的不良倾向。

崇尚“义理”,鄙薄“技艺”。

在崇古文化观念的背景下,中医经典《内经》、《伤寒论》成为中医理论的最高准则,是衡量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正确与否标准,当作永恒不变的真理,不敢有所怀疑,以致中医的经典被历代名家注而又注,疏而又疏,训而又训,只停留在对经典的注释、考据上,即便历代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运用经典理论有许多问题不能解释,提出了新的见解,解决了实际问题,最后仍然引用经典理论来解释。

这种传统文化使中医学难以按照疾病具体变化认识它的本质规律。

2.2教育因素:

传统中医自古以来,其学术的继承主要靠师传、私塾、自学等方式,使人们的思想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内,又加之医家各承爱技,秘不可传,导致一些实践医学得不到继承和发展,阻碍了中医学发展。

2.3社会因素:

回顾中医学发展史,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发展到今天,2千年来,至今仍然没有突破《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框架和《伤寒论》的辩证论治的规范。

明代吴又可的“戾气”说虽已萌发微生物的治病之理,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欲以结构研究探索疾病本质,但都只是对这一体系的各个局部的发挥或修正,始终未能实现方法上和实质内容上的更新。

随着近代西方医学的输入,出现了“中西汇通学派”,目的却主要是谋求中医自身的生存,而对继承与发挥中医无正确的认识。

如唐容川在《医经精要》中说“《内》、《难》、仲景之书极精确”,“读西医书,即益知古圣之精”。

其思想是对中医不加研究的兼收并蓄,不经扬弃的全盘接受,这并不能发扬中医,相反阻碍了中医学发展的道路。

再如唐容川又说:

“《内经》各脉,西医各官,其实一也。

”其思想是不明白中西医在本质上的差别,不清楚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形成概念和体系上的不同,导致中医的概念与西医概念混为一谈,而采取了简单机械、牵强附会的汇通方法,其结果是汇而不通。

50年代起,近40年的中西医结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表明所谓“中西结合”导致中医学发展战略的严重失误,验证了80年代李约瑟的论断:

中医和西医在技术上的结合比较容易,但要两种医学哲学取得统一,恐怕是极为困难的。

90年代喊出了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中医的发展究竟何处去,到目前为止,仍不很明朗。

这是目前中医界面临的首要问题,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中医学才有可能得以发展,才能避免再一次危机的出现。

2.4政治经济因素:

国民党政府曾一度废止中医,1929年通过余云岫的“废止中医以扫除卫生事业障碍案”,旨在15年左右时间内将中医消灭。

1931年汪精卫又宣布“不但国医一律不许执业,全国中药店亦应限令歇业……”等等。

建国以来,国家对发展中医虽有一定政策倾斜,但中医学发展模式陈旧及落后的物质条件形成,使中医与西医存在着难以平衡的差距,而且差距越来越大,中医结构少、小、差的情况相当严重。

从占地面积、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及投入的经费,中医医院远远不能攀比。

大型的西医医院购买一台进口大型设备价值几千万元以上,能够建设一个设备完善的中医医院。

“文革”十年又造成的人才断层,中医人才的奇缺和巨大的断层带,也是影响中医发展的最大困难。

参考文献

1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2册).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64

2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2册),第4版.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6.37

3何足道主编.中医存亡论.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6.102

(收稿日期1999-12-21)(责任编辑丁名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