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11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0906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1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四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1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四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1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四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1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四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1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114.docx

《四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1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114.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114.docx

四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114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2013.8.26-8.31

1、古诗两首2、桂林山水3、记金华的双龙洞

9.2-9.6

4、七月的天山语文园地一

9.9-9.13

5、中彩那天6、万年牢7、尊严

9.16-9.20

8、将心比心语文园地二

9.23-9.27

9、巨人的花园10、幸福是什么11、去年的树

9.30-10.4

国庆休息

10.7-10.11

12、小木偶的故事语文园地三

10.14-10.18

13、触摸春天14、永生的眼睛15、生命生命

10.21-10.25

16、花的勇气语文园地四

10.28-11.1

17夜莺的歌声18小英雄雨来19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十一

11.4-11.8

20、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语文园地五

期中

十二

11.11-11.15

21、古诗三首22、梅花魂

十三

11.18-11.22

23、桂花雨24、小桥流水人家语文园地六

十四

11.25-11.29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十五

12.2-12.6

27、乌塔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十六

12.9-12.13

语文园地七29、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十七

12.16-12.20

30、全神贯注31、鱼游到纸上

十八

12.23-12.27

32、父亲的菜园语文园地八

十九

12.30-2014.1.3

复习

二十

1.6-1.10

复习

二十一

1.13-1.17

复习

二十二

鲁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主备教师:

翟纯芬主讲教师:

丁晓云备课时间:

2013.8.24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翟纯芬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

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

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25个字,会写35个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无暇、翡翠、船桨、攀登、波澜壮阔、峰峦雄伟、连绵不断、突兀森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语言的魅力,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3、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4、背诵课文或部分段落,积累优美的词句。

单元教学建议:

1、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

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

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2、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3、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祖国千山万水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4、通过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5、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学习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趵突泉》。

6、口语交际和习作要事先布置学生观察周围景物或搜集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资料。

单元教学时间:

1-3课精读课文6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4课时,“词语盘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1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2013.8.24上课时间:

8.26课型:

新授序号:

1

主备教师:

翟纯芬主讲教师:

丁晓云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翟纯芬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徽”,会写“绵、亭”。

2、有感情地朗读《独坐敬亭山》,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

感知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

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诗圣杜甫、诗仙李白)

  2、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

一、谈话激趣,了解单元内容

1、祖国的山水是如此的美丽。

阅读本单元课文,我们将随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体会他们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和表达情意的方法。

2、学习第一单元导语部分,了解单元内容。

二、导入《独坐敬亭山》

1、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秋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己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饱尝人间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远去。

诗人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写下本诗。

简介李白的作诗背景

2、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读顺,交流相关资料。

三、初读理解

帮助学生复习理解诗词的方法:

1、看插图晓大意。

2、看注释联系上下文。

3、查字、词典选解释。

用自己的画说说从插图看到了什么?

强调“厌”的古今不同意。

大致说出词意后,再读古诗,读流利读准确。

四、感悟意境

熟读(回读)古诗,创设意境:

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来。

解决思考题:

李白看到了: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想到了: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感情朗读:

让学生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幽静。

“尽”“闲”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

这两句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拟人的写法

五、学科拓展

要求:

学生只要基本体现诗意,布局合理就可以了,不做太高要求。

用自己手中的笔在白纸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画面。

作简笔画。

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

六、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

教后小记:

诗的教学,一是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二是要抓住诗眼,进行拓展性的延伸;三是进行对比式的学习,这样会更有深度,也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分管负责人签字:

张晓华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2013.8.24上课时间:

8.27课型:

新授序号:

2

主备教师:

翟纯芬主讲教师:

丁晓云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翟纯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

2、感知古诗《望洞庭》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此诗,背诵并默写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

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引出课题

师: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三、自主合作学习古诗《望洞庭》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四、组织学生,指导学习。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同方法学古诗。

运用插图和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句---体验诗情

4、品读悟哲理。

5、熟读成诵。

五、品味语言

学完了课文,课文的语言的确很美,再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

1、学生读课文,划句子。

2、学生读划出的句子,并说明美的理由。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

把洞庭湖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群山比作青螺

3、师生共同品读,感受句子的语言美和形象美。

六、积累

1、老师说词语,学生抢答意思。

2、进行词语运用练习。

七、总结写作手法

1、作者表达方面,我们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2、教师总结:

⑴ 善于观察,在观察时抓住特点。

⑵ 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材料积累起来。

⑶ 学着运用侧面描写。

⑷ 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    秋月     和

    潭面     镜       未磨    洞庭山水翠     美

    白银盘  青螺       

教后小记:

在理解诗意思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经学过的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者通过画面顶活动方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分管负责人签字:

张晓华

2桂林山水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2013.8.25上课时间:

8.28课型:

新授序号:

3

主备教师:

翟纯芬主讲教师:

丁晓云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翟纯芬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5个字。

能正确读写“漓江、玩赏、无暇”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读写生字词。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文章,想一想:

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

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读课题,说说想知道什么?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投影或录像中漓江的水;或者用多媒体课件,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

问:

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

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

这样写能让你产生什么感觉?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或录像,同时配乐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课件,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

或者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

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感受与首句“甲天下”相呼应。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2.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即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如为什么桂林的山会如此奇特)。

4.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静奇

水清山秀

绿险

教后小记:

在学生个人读中,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读后组织交流各自知道了什么。

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

“我知道了作者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奇、秀、险,他们奇峰罗列,怪石嶙峋。

”有的学生说:

“我知道了作者写了水的特点,水静、清、绿。

”有的学生说:

“我发现作者在写这山和水的特点时,运用了排比句,更形象地加深了我对桂林山水的认识。

”学生精彩的回答告诉我,他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了文章写的主要内容。

接着,我问:

“你们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你能通过朗读将你的体会表达出来吗?

”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深入朗读课文。

在读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到桂林山水带给人们的美。

分管负责人签字:

张晓华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2013.8.25上课时间:

8.29课型:

新授序号:

4

主备教师:

翟纯芬主讲教师:

丁晓云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翟纯芬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诵读课文。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

1.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也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

二、自由选择,品读课文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

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2教师组织集体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

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品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出示挂图,放映投影片或录像,以“漓江真美啊!

”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引导借鉴写作方法

提示:

我()过____,()过_____,却从没()过_______.

让学生进行仿写和创造性描写

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练习背诵。

3.提示线索,全班背诵课文。

采用指名背、小组背、前后桌背、师生接背等形式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四、转换角色,运用语言

1.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静感觉不到……

水清可以看见……

桂林山水绿仿佛……

甲天下奇像……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山秀像……色彩明丽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教后小记:

课文利用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结合课文,我相机指导,让学生仿照写例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很好地运用在排比句,既训练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又增加了学生的美感意识。

我还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让学生知道此句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对比后的表达效果。

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并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相信对今后的习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分管负责人签字:

张晓华

3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2013.8.25上课时间:

8.29课型:

新授序号:

5

主备教师:

翟纯芬主讲教师:

丁晓云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翟纯芬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5个字,正确读写“拥挤、仰卧”等词语。

2、领悟按旅游路线顺序进行写作的方法,积累语言。

3、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行文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思想感情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

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

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1、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记叙、描写。

2、介绍作者叶圣陶:

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代表作品《稻草人》《倪焕之》《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

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初步领略双龙洞的美景。

三、检查预习情况

指导读准生字词。

并理解部分生词如:

蜿蜒、变化多端。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

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

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

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说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给作者的感受怎样?

(板书:

一片明艳)

 3、观看幻灯片,亲自感受。

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

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

溪声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

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

宽(板书:

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

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宽敞)

 8、观看图片,亲自感受。

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七、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后小记:

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

 

分管负责人签字:

张晓华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2013.8.25上课时间:

8.29课型:

新授序号:

6

主备教师:

张晓华主讲教师:

丁晓云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张晓华

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行文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思想感情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

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

 过渡:

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A:

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

窄、矮]

    B:

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

险]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

(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

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

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3、小结:

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

 4、设计引读:

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

 5、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

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

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

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

颜色各不相同。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有感情朗读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

哪个句子讲明了?

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拓展

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

学生先说,再指名说。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总结

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孔隙:

(窄、矮、险)可爱河山

内洞:

(黑、奇、大)美丽奇特

 

教后小记:

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

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