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进大观园笑的赏析.docx
《刘姥姥进大观园笑的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姥姥进大观园笑的赏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姥姥进大观园笑的赏析
对刘姥姥进大观园中不同人物笑的赏析
首先是摘抄原文描述第四十回写到刘姥姥在大观园进餐,故意寻开心的凤姐和鸳鸯为她准备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筷子,让她去夹那小巧圆滑的鸽子蛋。
接下去就是一段个性化的细节描写,刻画各人的笑态:
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子上。
贾母这边说声“传”,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到: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
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哎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姐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曲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第一个笑的是湘云,首先来看她笑的描写,撑不住,一口饭都喷出来了。
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湘云是一个性格豪爽话多活泼的人。
在结合身份来看四大家族史家的千金,贾母的内侄孙女,贾府通称史大姑娘。
原籍金陵,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忠靖侯史鼎抚养。
婶母待她不好,贾母舍不得她,接来园中居住。
最后结合具体的事件在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卧芍药烟》中有一番精彩的描述“湘云真的在花众中的一个石凳子上睡着了,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花埋了。
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花瓣枕着……”
怡红群芳开夜宴一节中,宝玉、宝琴、平儿、岫烟同日生日。
湘云拉过他(她)们四人说,你们互拜一天才够。
知道岫烟今天生日的不止湘云,岫烟想瞒过,却不料被湘云直口说出。
还有就是一次看戏,王熙凤故意当着众人说台上演小旦的“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
”宝钗一笑不语,宝玉怕黛玉生气也不敢提,只有湘云口没遮拦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结果引发了一场大风波。
敢公开挑出来并加以指责黛玉“小性儿”的只有湘云,然而最终大观园内真正关心黛玉的,除了宝玉还是湘云。
1最著名的:
搜索史湘云醉眠芍药裀众女孩欢庆佳日史湘云喝多了点酒在芍药圃的一块大青石板睡着了为全红楼梦最美的几幅画卷之一
2史湘云与翠缕论阴阳
3史湘云好穿男人衣服有一回穿着贾宝玉的衣服在雪地里站着弄的老太太以为是宝玉让她小心点别让灯穗子上的灰眯了眼
4史湘云与薛宝钗合计以螃蟹做东道开诗社
5史湘云在家时十分辛苦家中针线活几乎都让她们娘儿们做
6史湘云与林黛玉在凹晶馆凸碧塘联诗后来引出妙玉续诗一节
7史湘云因嘴快说出唱戏的小戏子像林妹妹导致贾宝玉与她和及黛玉的一系列纠缠不清的矛盾故事
8史湘云在家受的委屈使他曾悄悄给宝玉说道过几天就算老太太想不起来我你也催着些打发人接我去……
9史湘云曾劝宝玉好好读书做些经济学问的文章被宝玉拿脚就走碰了一鼻子灰还是袭人给打的圆场
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淘气,又不大瞻前顾后。
第二个笑的是黛玉,首先看她的笑的描写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哎哟,
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侧面写黛玉柔弱形象,不过能笑岔气,说明黛玉同志笑点还是很低的,或者说此人还是很有幽默感的巡盐御史当朝探花林如海与国公之女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
①黛玉葬花:
黛玉觉不忍心花落在地任人践踏,便独自把它们扫入锦袋中,埋入泥土。
反映了黛玉的高洁。
②香菱学诗:
香菱喜欢上作诗,向黛玉请教,黛玉悉心解说,一遍遍讲解,最终促成香菱的佳作。
反映出黛玉的外冷内热,善良。
③周瑞家送宫花:
周瑞家给贾府各姑娘送宫花,最后送到黛玉这里时,黛玉就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拿来给她。
反应出黛玉的敏感多心。
她幼而失母,继而丧父,因此,尽管贾母等万般怜爱,饮食起居,都同宝玉一样,比迎春姊妹等,还高上一等,但总是寄居他家。
她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遂养成她的多愁善感。
小心谨慎,心思细腻,多愁善感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由于小时父母钟爱,比较任性。
后因父母早丧,寄居贾府,孤苦伶仃。
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为保持自己纯洁的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并且常以“比刀子还利害”的语言,揭露周围不合理的现象,
第三个笑的是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
宝玉是嫡孙,加上之前贾珠已经离世。
对这个肯定会宠爱有加
第二:
虽然还有贾环,但是很明显不讨人喜欢。
再加上赵姨娘就更没那么疼爱了
第三:
衔玉而生。
一看就让人觉得不一样啊。
有福气啊
第四:
红楼梦中也有提到,宝玉与他的祖父有几分相似。
而且贾母也说了儿子孙子中就宝玉还像他的祖父。
看着宝玉也能怀念往事吧
贾母性格中的乐观旷达是最容易让人察觉到的,小说《红楼梦》中对于贾母有很多的描写,前期的时候与儿孙们一同的嬉乐,毫无丝毫的芥蒂之心,不觉得自己已经年老了,而是想要和儿孙们一同嬉笑玩乐,可以看出贾母的心中活得很年轻。
贾母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善良大方的人,当刘姥姥走进大观园的时候,并没有嫌弃刘姥姥,而是对于刘姥姥进行了极为体面的招待,甚至当刘姥姥走的时候还给了刘姥姥很多的好处,由此可见贾母性格中有一个极大的有点便是心地善良,大方得体。
贾母对大观园中的处境危机是时时刻刻都有的,对于前途的担忧从未止休,但是贾母表现的并不是十分的鲜明。
其一,贾母对贾政的几个儿女略微偏爱。
书上说:
那贾政自幼好读书,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
惟失之于迂腐。
他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物,他孝顺贾母,亦想严厉管教子女。
这样的儿子自然格外受宠;又加上其妻王夫人系出名门,自然对王他们的子女另眼相看。
其二,贾宝玉比起贾府的其他男孩书读得多,也很聪明。
这样男孩一旦踏入正途,自然是前途无量。
和他相比,贾琏贪色且不务正业,贾环猥琐又不求上进,贾珠死得又早,孙女早晚都要出嫁,因此对贾宝玉格外疼惜些。
其三,贾宝玉模样长得像她当年的丈夫。
书上说:
“张道士叹道:
"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
"说着两眼流下泪来。
贾母听说,也由不得满脸泪痕,说道:
"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
”的确,无论是“形容身段,言谈举动”都让贾母想起亡夫,这个才是贾母溺爱宝玉的原因,从这里可以推断出贾母当初与老公的感情是很深的,贾母是个真性情中人。
其四,宝玉落草时嘴里衔着一块雀卵大小的宝玉,这一吉兆自然就给宝玉的身世萌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而此时的贾府正需一位男性继承人继承高位,所以贾宝玉的出生给贾母和王夫人带来了希望,故十分疼爱他,护着他。
世故精明的贾母。
贾母是荣国公长子贾代善的夫人,是贾府第二代嫡亲中硕果仅存的老祖宗,是荣宁二府的太上家长。
这位在贾家经风历雨、树老成精的老太太,对贾家创业初期的艰辛应该略知一二,而她经历更多的就是在贾府享受的荣华富贵,以及其晚年贾府的衰败。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大风大浪之后,她深谙仕途经济和人情世故之道,也希望子孙辈能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她喜欢爱读书的小儿子贾政就是证明)。
同时,“富不过百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样的历史规律,她也早就了然于心。
而她更清楚的是:
从荣、宁二国公起至代字辈、文字辈、玉字辈、草字辈,贾府已历五世,接近百年。
贾府的衰败是不可避免的,非人力可以阻拦。
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她从来没有试图过以一已之力,挽狂澜于既倒。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一回中,神前拈戏,第一本为“白蛇记”,第二本为“满床笏”,第三本为“南柯梦”。
对这三出戏文及其演出顺序,贾母深知其中三味,但她并没有要求改换,而是点头道:
“……神佛既这样,也只得如此。
”在不能以一已之力去阻止、改变什么的情况下,她只能通过求神祈佛,希望这大厦倾倒的时刻来得晚一些。
同时,在大厦未倒之前,抓紧享乐,及时行乐。
了解了贾母的这一性格特征后,就不难理解贾母面对子孙及重孙辈的种种不肖行为的无动于衷,就不难理解贾母面对王夫人愚蠢至极的大观园搜检行为的沉默和冷漠。
——慈祥仁爱的贾母。
贾母的慈祥仁爱主要表现在对孙子女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细致入微的照顾,以至无原则的迁就、溺爱到是非不明的地步。
贾母不仅对嫡亲中的迎探惜三春宝玉黛玉宝钗湘云宝琴凤姐李纨等疼爱有加,而且对远族中的诸如喜鸾、四姐、秦钟等也是极尽一个老祖母的慈祥和关爱。
贾母这种对孙子女以下小辈的发挥到极致的慈祥和仁爱体现出的是一种母性的光辉。
这种慈祥和仁爱完全是出于一个年老女性的本能,是一种极度感性的感情。
正是这种本能的、感性的慈祥仁爱,使贾母在面对宝玉挨打时表现出是非不明以至颠倒黑白。
在“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面对贾政跪下含泪说道:
“儿子管他,也为的是光宗耀祖。
老太太这话,儿子如何当的起?
”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
“我说了一句话,你就禁不起!
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儿就禁的起了?
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日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着。
”刚开始读红楼梦时,以为贾母此话击中了要害,使贾政无言以对。
后来,多读几次后才知道,贾母此话完全是颠倒黑白。
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一回中,(赖嬷嬷)因又指宝玉道:
“不怕你嫌我:
如今老爷不过这么管你一管,老太太就护在头里。
当日老爷小时,你爷爷那个打,谁没看见的!
……”在下一直认为,曹公安排这样两段对比鲜明的话,充分体现了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其目的就是要说明贾母对孙子女辈的这种疼爱是没有原则的,是极度非理性的。
进而也就说明贾母从来没考虑过怎样让她最疼爱的宝玉“学而优则仕”,怎样把他培养成一个精通仕途经济的家族栋梁,来拯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家族。
在“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一回中,当宝玉因听到“林”字误认为林家来接黛玉时,贾母忙说:
“打出去罢。
”又忙安慰说:
“那不是林家的人。
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你只放心罢。
”“没姓林的来,凡姓林的我都打走了”又吩咐众人:
“以后别叫林之孝家的进园来,你们也别说`林'字。
好孩子们,你们听我这句话罢!
”从上可以看出,宝玉就是贾母的一切,她的生命!
因此,可以肯定,贾母决不会做违背宝玉心愿的事,不管这是对贾家还是对宝玉来说多么重大的事。
除了宝玉,贾母最疼爱的就是黛玉。
贾母对黛玉的疼爱贯穿前80回,虽然曹公象贾母一样面面俱到,伏下了很多疑兵,露出了一些“喜钗胜过喜黛”的痕迹,但这些都是假象,是一些红学家强披在贾母身上的伪装。
贾母对黛玉的疼爱,一是由于黛玉是贾母死去的最疼爱的女儿贾敏的孤女,这种出自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的疼爱是贾母这个慈祥仁爱的外祖母的天性;二是由于黛玉“秉绝世姿容”和“天生的风流态度”、“为人作人配人疼”(薛姨妈语);三是由于宝玉原因使然,宝玉是贾母的一切,而黛玉又几乎是宝玉的一切,就算是爱屋及乌,贾母对黛玉的疼爱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另外,贾母对孙子女辈包括丫头、小子等下人的疼爱还表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她更疼爱“个性鲜明、言谈犀利”的小辈。
凤姐、探春、湘云、晴雯、鸳鸯,无一不是如此,而黛玉也正好属于此列,这也可以说是贾母疼爱黛玉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贾母对黛玉和宝钗的态度,下文还将作进一步论证,此处不再赘述。
——善良宽厚的贾母。
贾母的善良宽厚主要表现在她的“怜贫恤老”,同时也包含了对家族中各种对她阳奉阴违的势力的宽容与忍让。
与来贾府“打秋风”的刘姥姥“投了缘”,让贾珍带因剪蜡花撞到凤姐怀中被众女眷齐声喊打的小道士出去买果子吃等等,都是贾母“怜贫恤老”的集中体现。
对家族中各种“敌对势力”的宽容与忍让也多有表现,比如她不喜欢的大儿子贾赦在中秋夜说笑话影射她偏心,虽然让她不快,但她也只是幽默地说了句“我也得这婆子针一针就好了。
”而当她听说“大老爷葳了脚”时,急忙叫刑夫人回去并派两个婆子去探望。
再如她分明不喜欢王夫人,但还是跟薛姨妈说“你这个姐姐,他极孝顺”,在王夫人搜检大观园,逼死晴雯的时候,她也只是淡淡地说了句“但晴雯这丫头,我看他甚好……将来还可以给宝玉使唤的,谁知变了。
”
——纵情享乐的贾母。
作为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太上家长,一个德高望重的诰命夫人,一个在“温柔乡、富贵场”中久经浸淫的“老祖宗”,贾母表现出了纵情享乐的一面。
在贾赦欲纳鸳鸯为妾一事被揭穿之后,贾母对刑夫人说:
“……有鸳鸯那孩子还心细些,我的事情,他还想着一点子……我如今反倒自己操心去不成……”连她自己的事都不操心,当然就更不会为家族事务操心了,剩下的,就只有纵情享乐。
贾母在享乐方面表现出了高超的水平:
她可以找积古的村野老妇说话游玩取乐,到家庙打醮取乐,学小户人家凑分子过生日取乐,跟小辈们斗牌赢钱取乐,听戏掰谎取乐,跟孙子女们玩笑取乐,跟小辈们讲他们不懂的事取乐等等。
“村老老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一回中,贾母(对刘姥姥)道:
“我老了……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会子就完了。
”“什么福,不过是老废物罢咧!
”这段话,通过贾母之口,生动地表现出其纵情享乐的一面。
——倚老卖老的贾母。
贾母的倚老卖老书中随处可见,试举二例。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中,贾政出灯谜“身自端方,体自坚硬。
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请贾母猜,并叫宝玉将答案告诉贾母,贾母想了一想,果然不差,便说:
“是砚台。
”“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一回中,贾母与凤姐、薛姨妈等斗牌,她明知每次斗牌都是别人让她赢的,却在面对凤姐开玩笑欲将打出的牌收回时笑的已掷下牌来,说:
“你敢拿回去!
谁叫你错的不成?
”,并对薛姨妈笑道:
“我不是小气爱赢钱,原是个彩头儿”。
——擅长言谈、风趣幽默的贾母。
贾母的长于言谈,一方面出于她本人之口,“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中,贾母面对凤姐的玩笑,笑道:
“你们听听这嘴!
我也算会说的了……”“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一回中,贾母(对宝钗)道:
“……当日我像凤丫头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
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也就算好了……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另一方面出自作者的描述,同样是在“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一回中,贾母又道:
“不大说话的,又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
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的好。
”既赞美了能说会道者,又肯定了没嘴的葫芦,真是四角俱全,八面玲珑。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一回中,面对贾赦影射她偏心的笑话,贾母半日笑道:
“我也得这婆子针一针就好了。
”既让贾赦明白自己说错了话,又表现出了一个母亲的大度与宽容。
“村老老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一回中,贾母(对刘姥姥)道:
“我老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会子就完了”,“什么福,不过是老废物罢咧!
”既表现出了贾母太上家长的特殊地位,又为自己记不住亲戚找到了充足的理由。
贾母的能言善辩体现得最充分、最精彩的一回就是宝玉挨打。
在这一回中,贾母能将贾政教训得“直挺挺跪着,叩头谢罪。
”固然有其倚老卖老和蛮不讲理的因素,但勿庸讳言,其言语的犀利和尖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你原来和我说话!
我倒有话吩咐,只是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叫我和谁说去!
”“我说了一句话,你就禁不起!
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儿就禁的起了?
”,“你也不必哭了。
如今宝玉儿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为官作宦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
你如今倒是不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
”这样步步紧逼,气势磅礴的三句话,不要说是贾政这样的孝子,就是薛蟠这样的浪子,恐怕也只能“直挺挺跪着,叩头谢罪。
”
通过以上对贾母性格的粗浅分析,不难发现,贾母虽然是封建家族的太上家长,但她更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祖母。
她精明——什么事都了然于心;她世故——什么事都可以装聋作哑(即使是她最疼爱的孙子宝玉的婚事,她也可以乐得一拖再拖),而且能八面玲珑,什么人都不得罪;她感性——是非评价和得失取舍全凭个人喜好,从不考虑家族利益;她纵情享乐——极端的享乐主义者,什么事都不操心,乐一天是一天;她仁慈善良——完全出于一个年老女性的天性和本能,这样的天性和本能发展到极致就是是非不明,颠倒黑白;她能言善辩——个人特长决定了其喜好,她更喜爱“个性鲜明、言谈犀利”的人。
通过以上对贾母性格的进一步梳理,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1、贾母不可能违背宝玉的意愿,那就是选择黛玉;2、从骨肉亲情和个人喜好看,贾母也会选择黛玉。
只是由于贾母的世故和享乐,加上宝黛年纪尚小,才使宝黛婚姻一拖再拖。
驳贾母“弃黛取钗”说
至此,在下认为有必要分析一下主张贾母“弃黛取钗”者的依据。
主张贾母“弃黛取钗”者,大抵有如下两条依据:
1、贾母毕竟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太上家长,在宝玉娶亲问题上,首先要考虑家族利益,即使她在个人感情上再喜欢黛玉,也要选择对家族有利的宝钗;2、在黛玉和宝钗之间贾母的态度是“厌黛喜钗”,或者至少是更喜欢宝钗。
对第一条依据,在下认为,完全是阶级斗争的思想在作祟,是形而上学地理解贾母这一艺术形象的结果。
试想一下,在一个男人主宰一切的社会,如果贾母真的要为家族利益着想,她又怎么会粗暴地干涉贾政对宝玉的教育?
她又怎么可能对宝玉溺爱到是非不明、颠倒黑白的地步?
她又怎么可能在宝玉挨打后将他保护在大观园里,三个月内“不准出二门,更不见客”?
既然在决定宝玉及整个家族前途命运的宝玉成长问题上贾母都是一个纯粹的感性的老祖母,怎么会单单在宝玉婚姻问题上变成一个理性的封建家长?
况且,就算贾母在宝玉婚姻问题上要扮演一回封建家长,试问,宝玉自己都不能成才,就算娶一个再能干、再贤惠的夫人,又能对宝玉及整个家族今后的前途命运有有多大作用?
再退一步,就算贾母考虑到娶一个能干、贤惠的夫人对宝玉今后的生活会有所帮助,是不是贾母就认定黛玉不如宝钗能干、不如宝钗贤惠,恐怕也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对第二条依据,即贾母的“厌黛喜钗”,在下认为,也是中了曹公的“疑兵之计”。
持贾母“厌黛”之说者,一般认为其理由主要有二:
1、黛玉多病,2、黛玉小性儿;而认定贾母“喜钗”的理由也主要有三:
1、宝钗健康,2、宝钗贞静贤惠,3、薛家有钱。
在下认为,以贾母的感性和慈爱,她对黛玉的多病只会倾注更多的疼爱;再说宝钗,其实她也不是没病,她天生一种热毒,发病时“不过只喘嗽些”,需要定期服用冷香丸。
宝钗的病基本就是现在说的哮喘,那也是做不得事、操不得心的病。
只是她的发病频率不如黛玉高,而且有现成的药,因此显得不如黛玉的病惹眼。
而黛玉的小性儿则是由于一方面其寄人篱下,另一方面对宝玉爱得太苦所致。
黛玉的小性儿表现得最严重的时期就是她感觉到来自宝钗的威胁最大的时期,而当她消除了对宝钗的戒备后(即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之后),她的小性儿就基本没再发作过。
黛玉的这一性格变化,以贾母的精明和细心,她不可能感觉不到。
而宝钗的贞静贤惠,贾母只是理智地肯定和接受,从她个人感情来说她并不喜欢这样的性格。
说到薛家有钱这一点,看起来好象是在个很现实的巨大优势,但其实也只是纸老虎。
且不说贾母早在“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一回中已明确表态,“……不管他根基富贵……就是那家子穷,也不过帮他几两银子就完了……”就算贾母没说过这样的话,薛家又有多少钱可以支持贾家呢?
不错,薛家是皇商,应该有钱。
但别忘了,薛家初进京城时,“京都几处生意渐亦销耗”,加上薛蟠本是“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又“一应经纪世事全然不知”,经过他几年的折腾,已经是“内囊尽上来了”,连薛蝌与刑岫烟订亲都是因为她“家道贫寒,是个钗荆裙布的女儿”,将来能过苦日子。
薛家都在为将来的苦日子作准备了,哪还有闲钱支持贾家?
通过以上分析,在下认为,贾母“厌黛喜钗”的理由不成立,那么其结论自然也就无法立足。
当然,这还只是推理,到底贾母是否“厌黛喜钗”,我们不妨再回到原著中寻找答案吧。
先说书中贾母“喜钗”的表现。
比较有代表性的一般认为有三处:
1、第二十二回出资为宝钗十五岁生日做寿;2、第三十五回当着薛姨妈及宝钗的面夸奖她“从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3、第四十回为宝钗布置住房。
为一个住在自己家中的处于将笄之年的人人喜欢而自己也挑不出任何缺点的小辈亲戚过生日,这对世故精明、八面玲珑的贾母来说,实在说不上有多少特别的喜爱成分。
而且她的表现也实在有些奇怪:
“自己捐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备酒戏。
”既不是用官中的钱办,也不是大家凑分子办,而是贾母自己“捐资”来办,而且点明要有酒席,还要请戏班。
凤姐虽是巧媳妇,但也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区区20两银子,让凤姐办酒办戏,确实为难凤姐了,所以凤姐说:
“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作生日……这早晚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做东,意思还叫我们赔上……这个够酒的够戏的呢?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
二十两银子不少了,贾母一个月的月钱才二十两呢,凤姐说不够那是她开玩笑嘛。
到底二十两银子少不少呢,我们不妨来作个比较。
第四十三回为凤姐凑分子过生日,“共凑了一百五十两有零”。
贾母道:
“一天戏酒用不了。
”尤氏道:
“既不请客,酒席又不多,两三日的用度都够了。
头等,戏不用钱,省在这上头。
”从上可以看出,凤姐生日的规模并不比宝钗大很多(既不请客,酒席又不多),而且是在“头等,戏不用钱,省在这上头”的情况下,而为宝钗过生日则是外面请的戏班。
通过比较,可以肯定,贾母“捐资二十两”为宝钗办酒戏庆生日,资金缺口确实太大。
贾母不是吝啬之人,她也不是没这资金能力,以她慈祥仁爱的性格,既要出资为自己特别疼爱的小辈办生日,就不可能只出这既不够酒也不够戏的“霉烂的二十两银子”。
因此,在下大胆得出结论:
贾母只出20两银子,就是为了提醒大家,“我老太太为宝丫头过生日只是出于一种对亲戚的礼节,而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喜爱”。
再分析一下贾母夸奖宝钗“从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的那句话。
首先,我们不能忘了贾母说这话的前提。
在下认为,贾母说出这句话,跟前面宝钗说的一句话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宝钗说的这句话就是:
“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
”每次看到此,都不得不在心底由衷地感叹:
这个马屁拍得太有水平了!
这么高超的马屁水平,怎么怨得人人都夸她好呢?
以贾母的感性和倚老卖老,再加上她所处的地位,面对这么准确、及时、到位的马屁,她怎么可能不舒服到全身上下每个毛孔都酣畅淋漓呢?
而贾母又是一个言辞爽利、四角俱全的人,别人投桃,她能不报李吗?
而且,贾母这句话本来也是大实话,“三春”和黛玉什么时候说过让她感到这么熨贴和受用的话——翻遍全书,一句也没有。
另外,贾母这句话还说明了一个问题:
在她的潜意识里,黛玉早就是自己家的人了,而宝钗不过是住在自己家中的一个“会说话、会做人”的晚辈亲戚而已。
因此,贾母在那种情况下说出的这句话也不能说明什么特别的喜爱之情。
最后,关于第四十回贾母为宝钗布置住房的事,由于那一回是明显的将宝黛对比起来写,因此,对这件事下文将与黛玉对比起来分析,此处不再多说。
关于贾母的“厌黛”,翻遍全书找不到哪怕一丁点的痕迹,因此也不必赘述。
贾母支持“木石前盟”例证
贾母对黛玉的疼爱,以至将黛玉许配给宝玉的感情流露,全书多得不胜枚举。
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此处仅列几例。
先来看看出自他人之口的间接描写。
第二十五回凤姐跟黛玉开玩笑:
“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
”第五十七回薛姨妈说:
“……我想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给他,岂不四角俱全?
”第六十六回兴儿笑道:
“……只是他已经有了人了……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从这几个人的话不仅可以看出贾母对黛玉的喜爱,而且可以看出贾母已经明确表露出了将黛玉许配给宝玉的意思。
再看看贾母疼爱黛玉的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