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护坡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99896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0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护坡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基坑护坡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基坑护坡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基坑护坡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基坑护坡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护坡施工方案.docx

《基坑护坡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护坡施工方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坑护坡施工方案.docx

基坑护坡施工方案

第一章编制依据及说明

1.1编制依据

(1)甲方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22-2005)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6)《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

1.2编制原则

以满足业主期望为目标,在深刻理解工程特点、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按照“技术领先、资源可靠、施工科学、组织合理、措施得力”的指导思想,遵循下列原则编制本标书:

1.2.1质量保证原则

建立完整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和控制程序,明确工程质量目标,结合本工程特点与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有效的工程质量保证措施,施工过程严格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确保工程达到优良质量标准。

1.2.2工期保障原则

根据业主对本标段工程工期要求,科学组织施工,合理配置资源,使各项分部工程施工衔接有序,充分利用本项目的资源,以确保总体施工计划的实现,确保总工期。

1.2.3技术可靠性原则

根据本工程特点,利用本单位既有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方法等成熟经验,编制可靠性高、可操作性强的施工技术方案进行施工,确保工程安全、优质、按期地完成。

1.2.4经济合理性原则

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本着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制定施工方案,并合理配备资源,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使工程施工达到既经济又优质的目标。

1.3编制内容

本施工方案是在充分熟悉地质详勘报告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解工程特点与施工重难点后编制的,力求使工程施工达到安全、优质、快速、环保、文明,以满足业主期望。

本施工方案主要为:

护坡工程。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建筑基坑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朝阳区东坝乡,由东坝南四街、高杨树路、钢窗厂北路及东坝中路所围成的方形地块内,自本工程±0.00计算开挖深度均按8.67m计算。

2.2施工场地特点

本场地地形平坦,现状地面标高28.55~30.57m,场地属河流湖冲积平原。

基坑开挖范围内为建筑垃圾堆积层。

2.3主要工程量

土钉墙支护面积约为900m2;

2.4地质概况

2.4.1地层

根据本次现场勘察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并根据各地层岩性及工程性质指标将本次勘探深度(40.0m)范围内的地层划分为7大层及若干亚层,其中第①层为人工填土层,第②为新近沉积层,其下为一般第四系沉积层。

现就场区主要地基土岩性从上至下依次描述如下:

1、人工填土层

第①层:

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素填土,黄褐色,稍湿,稍密,主要成分以粘质粉土及砂质粉土为主,含砖渣、灰渣等。

本层夹①1层杂填土,杂色,稍湿,松散~稍密,主要由砖块、石块等建筑垃圾组成。

本次勘察期间人工填土深度均较厚,最厚处人工填土为9.0m。

本层及夹层厚1.2~9.0m,层底标高20.88~29.27m之间。

2、新近沉积层

第②层:

粘质粉土/粉质粘土,褐黄色,湿,稍密~中密,含有云母、氧化铁等。

本层夹②1层砂质粉土、②2层粘土/重粉质粘土、②3层粉细砂。

②1层砂质粉土:

褐黄色,湿~饱和,稍密~中密,含云母、氧化铁等。

②2层粘土/重粉质粘土:

褐黄色,可塑,湿,可塑,含氧化铁等。

②3层粉细砂:

褐黄色~黄灰色,稍密~中密,饱和,含云母、有机质等。

本层局部缺失,可见层厚0.50~7.40m,层底标高介于18.07~26.02m之间。

3、一般第四纪沉积层

第③层:

细中砂,灰色,湿~饱和,中密,含云母、有机质等。

本层及夹层厚0.60~10.60m,层底标高介于12.38~19.77m之间。

第④层:

粘质粉土/粉质粘土,灰色,湿,中密,可塑,含云母、有机质等。

本层夹④1层砂质粉土、④2层粉细砂、④3层粘土/重粉质粘土、④4层圆砾。

④1层砂质粉土:

黄灰色~灰色,湿,中密,含云母、氧化铁等。

④2层粉细砂:

灰色,中密,湿,含云母、有机质等。

④3层粘土/重粉质粘土:

黄灰色~灰色,湿,可塑,含有机质等。

④4层圆砾:

杂色,密实,饱和,30%中砂充填,含少量卵石。

本层及夹层厚2.60~10.90m,层底标高介于7.15~12.75m之间。

第⑤层:

粘质粉土/粉质粘土,褐黄色,湿,中密,含云母、石英、姜石等。

本层夹⑤1层粘土/重粉质粘土、⑤2层砂质粉土、⑤3层细中砂、⑤4圆砾。

⑤1层粘土/重粉质粘土:

褐黄色,中密,湿,硬塑,含云母、氧化铁等。

⑤2层砂质粉土:

褐黄色,中密~密实,饱和,含云母等。

⑤3层粉细砂:

褐黄色,中密,湿~饱和,含云母、氧化铁等。

⑤4层圆砾:

杂色,密实,饱和,30%细中砂充填,含少量卵石。

本次勘察仅在38#钻孔中钻遇。

本次勘察部分钻孔未钻穿,可见层厚0.60~8.70m,层底标高介于2.20~9.66m之间。

第⑥层:

粘质粉土/粉质粘土,灰色,湿,中密,含云母、有机质等。

本层夹⑥1层砂质粉土、本次勘察部份钻孔未钻穿,可见层厚1.10~8.70m,层底标高介于-2.85~5.57m之间。

第⑦层:

细中砂,灰色~灰黄色,湿,密实,含有机质等,部分区域含少量圆砾。

本层夹⑦1

层重粉质粘土/粉质粘土,⑦2层卵石、圆砾。

其中⑦1层重粉质粘土/粉质粘土:

灰色~灰黄色,湿,中密,含云母、有机质等。

⑦2层卵石、圆砾:

杂色,密实,饱和,25~30%中粗砂充填,卵石粒径3~5cm,最大粒径8cm,继配好,磨圆中等,卵石以火山岩为主。

本次勘察钻至标高-10.65m仍为本层,最大揭露厚度7.80m。

2.4.2地下水

本次勘察钻孔揭露35.0m深度范围内见三层地下水,第一层地下水主要分布在第一层人工填土层中,受人工填土层层厚不均的影响,该层水位起伏较大,其初见水位埋深4.30~7.50m,初见水位相对标高介于22.35~24.72m;静止水位埋深4.00~7.00m,静止水位相对标高介于20.67~26.00m,地下水类

型属潜水。

第二层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17.20~19.60m,初见水位相对标高介于9.86~12.81m;静

止水位埋深16.00~19.10m,静止水位相对标高介于11.15~14.14m,地下水类型为潜水,主要受

大气降水及地下迳流补给。

第三层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28.10~29.70m,初见水位相对标高介于

0.36~2.47m;静止水位埋深26.50~28.90m,静止水位相对标高介于1.51~3.74m,地下水类型为

承压水。

另外,在砂类土夹层中存在层间水。

第三章护坡工程施工方案

根据施工场地的地质条件、基础深度及施工现场条件,选择采取土钉墙设计方案。

地面荷载取10kN/m2,确保基坑周圈建筑物及管线管网的安全。

由于上部5m上次开挖时已采取护坡措施,故上部5m内的两道锚杆采取加固方式,锚杆端部拉[20槽钢,施加60KN预应力,槽钢后二次喷射(高度100cm、厚度10cm、C20混凝土,编筋150×150cmφ8盘条)。

3.1土钉墙支护体系(1-1剖面)

A、边坡坡角68°(边坡的坡度比为1:

0.4),设置5排土钉,基坑深度为8.7m,按室外地坪到基坑深度为8m。

土钉采取梅花状布置,土钉横向间距为1.5m。

纵向间距如下:

第一层土钉长度10.0m,距室外地坪1.5m;

第二层土钉长度10.0m,距室外地坪3.0m;

第三层土钉长度10.0m,距室外地坪4.5m;

第四层土钉长度10.0m,距室外地坪6.0m;

第五层土钉长度10.0m,距室外地坪7.5m;

在坡体顶部增加一排地锚,间距2米,距坡边6米。

B、土钉的角度

向下倾角20度。

C、土钉的直径

土钉直径为100mm。

D、土钉钢筋的类型、直径

采用打入φ48钢管。

E、土钉注浆液

注浆液为水泥浆,水灰比为0.45-0.50,水泥浆强度为M10。

F、下部3m面板

钢筋为φ6.5、行列距15×15cm的钢筋网,面板厚10cm,为C20砼。

G、采用φ14钢筋做横向加强筋,土钉墙的顶部铺1.0m宽的反水板,反水板上插入1.0m长的钢筋地锚(此项已在上次施工时完成,此次只需在原有的基础上与下部加强筋接通即可)。

注:

当现场的回填建筑垃圾非常松散时,应调整护坡方案。

3.2土钉墙施工技术要求

1、采用机械冲击成孔。

2、土方施工应与土钉施工高度配合,开挖采取分步分段方式,每步开挖以达到待设土钉标高以下50cm,不得超挖。

3、支护坡面应相对平整,便于刷坡处理,对于存在较大厚度的疏松杂填土层的地段,若发现裸露土体自稳性差、易塌时,可对修整后的边坡立即喷上一层5cm厚的砂浆或混凝土,待凝结后再进行成孔。

4、土钉成孔时孔距的允差偏差±100mm,钻孔的倾角允差偏差±5%,孔径允差偏差±5mm,孔深允差偏差±50mm。

成孔过程中遇有障碍物需调整孔位时,不得影响支护安全。

成孔后要进行清孔检查,对于孔中出现的局部渗水塌孔或掉落松土应立即处理,成孔后应及时安设土钉钢筋并注浆,孔内如果有水,则将注浆管插入孔底,用0.2Mpa压力注浆。

5、土钉墙施工与土方施工密切配合。

根据土钉墙位置采用反铲“纵向分段,竖向分层”进行施工,土方开挖与土钉墙施工交替进行,流水作业,即基坑开挖到一定深度后,再进行土钉施工,然后进行下一层开挖。

土方开挖高度为每步1.5m~2m,每15m长为一段,面板喷射砼强度为C20,厚度为80mm,严禁超挖。

待此段第一层土钉墙施工完毕,面板强度达到要求(一般为一天至一天半)后,连续进行第二层土钉墙施工。

如此各层、段之间搭接施工,形成流水,直至最后一层土方开挖,土钉墙施工完成。

3.3施工工期

土钉墙施工工期为15天(随土方挖运)。

第四章基坑位移观测方案设计

4.1基坑观测目的

深基坑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本身及邻近建筑物,基坑周边道路和邻近地下管线安全。

根据深基坑支护有关规范要求以及本工程项目特殊的位置影响,基坑支护和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必须对基坑支护施工系统和周边环境进行监测。

4.2基坑监测内容

综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

实施以下几项检测;

1.基坑支护体系的顶部沉降和水平位移

2.现场场地地下水位

3.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和地表裂缝

4.基坑周围地标超载

4.3监测仪器

1.经纬仪1台测量坡顶水平位移

2.水准仪2台测量基坑沉降

3.钢尺1把测量数据

4.4监测点布置

根据有关规程规范设计要求,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布置设置监测点(详见观测点布置平面图)

在支护结构坡顶连梁和翻边变形变化大的部位埋设位移观测点并作醒目标记加以保护,间距20-25m,观测基准点埋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

4.5监测基本方法

1.坡顶水平位移监测

2.沉降观测

3.基坑周期及报告

第五章冬施方案

一、冬季施工主要施工方法

1.如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以下,则此5天的第一天为冬施的初日;天气转暖最后一个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以上,则此5天的最后一天为冬施的终日。

具体冬施期限根据现场大气测温值以后确定。

2.根据施工进度计划,材料部门提前组织有关机具、外加剂和保温供暖设备、材料的进场。

对各种加热的设备、保温材料仔细检查其安全可靠性。

工地临时供水管道做好保温防冻工作。

做好冬期施工砼、砂浆及外加剂的试验配验工作,检查施工配合比。

3.根据进度安排,冬季施工的分项工程有:

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

冬施材料表

名称

单位

数量

材料进场时间

阻燃保温被

100

冬施开始前

塑料布

m

100

冬施开始前

温度计

2

冬施开始前

试块模具

3

冬施开始前

1)钢筋工程

1.1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不得进行冷拉和施焊。

1.2焊后未冷却的接头应避免碰到冰雪,防止钢筋低温淬火。

1.3焊接温度比常温时的稍大,焊接速度适当减慢。

1.4遇下雪天气绑扎钢筋,绑好钢筋的部分加盖塑料布,减少积雪清理难度。

1.5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现场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施焊。

施焊时,对气源设备采取适当的覆盖保温

1.6在负温条件下使用的钢筋,施工时应加强检验。

钢筋在运输和加工过程中应防止撞击和刻痕。

本工程钢筋加工主要为钢筋笼的加工,当温度低于-20℃时不得对II、III级钢筋进行冷弯操作,以免钢筋在弯点处发生强化,造成钢筋脆断。

2)混凝土工程

2.1本工程冬施砼均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

2.2试块按要求制作3组,试块的养护采用蓄热法,拆模试块及时存放屋内保温养护。

二、技术安全措施:

1.冬季施工前,组织技术员、资料员、试验员、质检员认真学习冬施规程,严格按规程要求组织冬期施工。

进入冬季施工,项目部设置专人测量温度。

2.由安全员对现场操作班组和管理人员进行冬施安全交底,由消防员对操作班组进行消防交底,技术员对操作班组和冬施测温员进行冬施技术交底。

3.冬期施工注意提高技术水平,节约能源,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

三、冬季施工安全消防措施

1、加强冬施安全管理,彻底落实安全责任制。

2、在操作中应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措施,加强焊工安全教育,防止发生烧伤、触电及火灾等事故。

3、冬季风多且大,建筑物上容易吹落的材料,如木板,钢筋等要及时清理,防止吹落伤人。

4、冬季雨雪过多,现场道路等部位的冰雪要及时清扫,防止人员滑倒。

5、施工人员增加御寒棉衣,防止冻伤。

未经安全保卫部门认可,不得在生产区和生活区使用火炉。

6、施工用火要有用火许可证方可用火(包括钢筋焊接、气割等),用火点要有专人看火,防止火星落在易燃物上。

禁止现场随处用木柴生火取暖,以防火灾。

8、不使用的易燃物一律清除出现场。

施工现场严禁使用裸线。

大风雪后,应对供电线路进行检查,防止断电造成触电事故。

防止电线冻结在冰雪中。

 

第六章资源配置

6.1劳动力资源配置计划

本工程规模大,投入劳动力多,为便于组织管理,将参与本工程的项目部全体人员分为管理层和作业层。

其中管理层包括项目班子和安质部、工程技术部、设备物资部、办公室。

施工作业层按工种组建作业队,各作业队按三班制设三个班。

本工程已被列为我单位重点工程,我公司已组织精兵强将按计划到位。

6.2机械设备配置计划

6.2.1主要机械配置计划

1、配置依据

(1)本工程的工程数量

(2)本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

(3)施工进度计划安排

(4)施工方法及工艺

6.2.2设备配置说明

a、设备配置总体思路

机械设备配置主要以工程能够独立开展工作为前提,同时考虑整个工程的整体的设备的协调,以达到设备合理、有效利用的目的。

b、主要设备配置说明:

(1)空压机及支护设备

①锚喷机:

配备1台锚喷机,用于土钉墙施工。

②空压机:

配置1台10m3的LGD-10/7型低噪音电动空压机,用于冲洗降水井及土钉墙施工。

③拌合机:

配备1台拌合机,用于土钉墙施工。

(2)注浆设备

注浆设备用于土钉墙注浆。

第七章质量保证体系及质保措施

7.1质量目标

全部工程达到招标文件和国家验收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质量等级合格。

7.2质量保证体系

7.2.1质量管理方针

工程质量是施工经营管理的核心。

对全体施工人员经常进行质量教育,增强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体现企业以质量、信誉取胜的道德风尚。

7.2.2质量管理体系

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执行国家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有力保证,对建筑施工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施工现场应建立健全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机构,按由上到下顺序进行工程质量管理,贯彻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内部的审核和管理者的评审,找出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制定改进的措施和跟踪检查落实等措施,使得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7.2.3质量保证体系

具体体现在组织保证、制度保证、施工保证。

关键是领导重视,责任落实。

7.2.4质量组织机构

 

7.2.5质量职责

1、项目经理

(1)主持全面工作,确保全面履行合同的要求,满足业主及社会的期望。

(2)对所承建工程的施工进度、安全、质量、工期和成本、文明施工负责,代表企业对工程质量负责。

(3)负责质量体系在本项目部的有效运行及在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的内外协调,并改善其运行环境保证资源投入,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4)针对质量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不合格,采取纠正措施。

(5)主持对分供方的评选及评价,审批分供方的评审结果。

2、项目技术负责

(1)全面负责本项目的施工技术工作,主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计划,明确其技术保证和质量保证要求。

(2)审批关键和特殊工序的施工作业指导书及技术保证措施,主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工作。

(3)督促工程部作好以下工作:

对技术文件和技术资料的控制,检、测设备的控制,检验和试验状态的标识,产品的防护和交付,不合格品的控制、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及实施,统计技术的应用及质量记录的控制工作,工程项目创优规划及措施的制订。

(4)审批该项目工程的创优规划及创优措施。

(5)负责最终检验和试验,组织工程竣工交付。

3、工程技术部

(1)组织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计划,负责过程控制,对重大技术难点工作、关键和特殊工序进行施工技术交底,负责施工方案的指导和审核,主持过程控制。

(2)组织测量组对检、测设备及本项目工程控制测量进行控制。

(3)指导试验室对检验和试验状态进行控制。

(4)组织工程防护、交付工作,对统计技术的应用负责。

(5)组织提供采购产品的标准及主材计划。

(6)对质量记录的控制工作负责。

(7)根据月施工计划编写作业班组旬日施工计划。

4、安全质量部

(1)严格按验收标准评定质量等级,提出工程质量分析报告。

(2)组织对不合格品的评审及处置,协助总工程师组织工程竣工交付。

(3)主持工程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制定,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

(4)组织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评定及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

(5)参加定期的安全、质量大检查及QC小组活动,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5、设备物资部

(1)负责物资采购工作并组织物资进货检验和试验。

(2)对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监督检查。

(3)负责控制顾客提供产品,主持对采购的不合格品的分析、处置工作。

(4)负责采购物资的搬运、贮存。

(5)负责组织落实机械设备的配置、使用、维修及管理。

(6)组织对分供方进行评选评价,建立合格分供方档案。

6、施工作业队

(1)按施工组织设计及技术交底的要求组织工序规范化作业。

(2)严按有关规范准则进行施工,确保施工场地有适宜的工作环境。

(3)严格执行三检制(工班自检、质检工程师自检、监理检验)及交接班制度,确保产品不合格不进入下道工序。

7.3质量保证措施

7.3.1组织保证措施

(1)、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

(2)、设置现场工程质量控制机构,配备足够的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质检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3)、设置工作独立的、拥有足够权力的质量保证部门,部门中配备足够数量且经过培训、有资格的质量保证人员,负责向上级管理部门及业主提交质量管理工作报告,提交与质量活动相关的各类管理人员资历清单。

(4)、对特殊工艺、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应有经国家授权的有关机构颁发的特殊工艺、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操作证书。

7.3.2制度保证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坚决贯彻执行以下的工程质量控制原则:

贯彻执行“每道工序必检”的原则;贯彻执行“谁施工,谁负责工程质量”的原则;贯彻执行“项目经理是工程质量第一责任人”、“施工操作人员是直接责任人”的原则。

(2)、建立质量管理程序,设立以项目经理为代表的行政管理系统,抓好施工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检查和监督。

(3)、建立质量评定制度,定期对施工质量进行评定,树立样板工程,及时反馈工程质量信息,把评定结果作为制定项目施工计划的依据之一。

(4)、制定工程创优规划,明确工程创优目标,层层落实创优措施,责任到人。

(5)、建立质量奖惩制度,明确奖惩标准,做到奖惩分明,杜绝质量事故发生。

7.3.3技术保证措施

(1)、开工前,按照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规定,结合工程特点进行分项、分部和单位工程划分,经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批准执行。

现场质量检查、质量验收资料按划分的分项、分部和单位工程归纳收集,内容要客观、具体、完整、真实、有效,字迹清晰,具有可追溯性,各方签字齐全。

由施工技术、质检、测试人员或施工负责人按时收集记录并保存,确保本工程全过程记录齐全。

(2)、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严格执行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责任制,使施工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

认真熟悉施工图纸,深入领会设计意图,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图纸施工,吃透设计文件和施工规范、验收标准,施工人员严格掌握施工标准、质量检查及验收标准和工艺要求,并及时进行技术交底,在施工期间,技术人员要跟班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分项工程施工实行现场标示牌管理,标示牌上注明分项工程作业内容、简要工艺和质量要求、施工和质量负责人姓名等。

(4)、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度,实行作业队自检、项目经理部复检、合格后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认,隐蔽工程必须经监理工程师签认后方能隐蔽。

(5)、按规定随时将材料及工程质量的检验与试验报告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查。

采用质量动态管理办法,随时将检测结果、取样地址、试验项目、试验方法、试验员姓名、试验结果,及合格与否的评定意见输入计算机,建立工程质量数据库。

(6)、经理部、作业队专职质检工程师、班组设兼职质检员,保证施工作业始终在质检人员的严格监督下进行。

质检工程师有质量否决权,发现违背施工程序、不按设计图、规范及技术交底施工,使用材料、半成品及设备不符合质量要求者,有权制止,必要时下停工令,限期整改并有权进行处罚,杜绝半成品或不合格成品。

(7)、制定实施性施工计划的同时,编制详细的质量保证措施,没有质量保证措施不许开工。

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不完善或没有落实的应停工整顿,达到要求后再继续施工。

(8)、严格施工纪律,把好工序质量关,上道工序不合格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否则出现质量问题由下道工序的班组负责。

对工艺流程的每一步工作认真进行检查,使施工规范化。

(9)、监控测量要及时准确。

(10)、施工所用的各种计量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检查和标定,确保计量检测仪器设备的精度和准确度,严格计量施工。

(11)、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及建筑设备等,除检查产品合格证书、出厂检验报告外,尚须对其规格、数量、型号、标准及外观质量进行检查,凡涉及安全、功能的产品,须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后方可使用。

6.3.4施工质量控制程序

(1)、质量控制点分析

根据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的特点,质量控制点集中在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及建筑设备上、工序质量上、及各工序之间的转换上,因此施工现场必须建立从材料采购、验收、储存、施工过程质量自检、互检、专检,隐蔽工程验收,涉及安全和功能的抽查检验等各项质量检验制度,通过各种质量检验,及对施工质量水平进行测评,寻找质量缺陷和薄弱环节,及时制订措施,加以改进,使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2)、施工质量过程控制措施

加强相关工序之间的转换检验,形成验收记录,并取得监理工程师的检查认可,这是保证施工过程连续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