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逐贬谪诗的鉴赏讲课讲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9596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逐贬谪诗的鉴赏讲课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放逐贬谪诗的鉴赏讲课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放逐贬谪诗的鉴赏讲课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放逐贬谪诗的鉴赏讲课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放逐贬谪诗的鉴赏讲课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放逐贬谪诗的鉴赏讲课讲稿.docx

《放逐贬谪诗的鉴赏讲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逐贬谪诗的鉴赏讲课讲稿.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放逐贬谪诗的鉴赏讲课讲稿.docx

放逐贬谪诗的鉴赏讲课讲稿

 

放逐贬谪诗的鉴赏

放逐贬谪诗的鉴赏

综观中国历史,文人与政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从春秋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到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再到根深蒂固的“修齐治平”的观念。

可见,中国文人的政治情怀有着悠久的历史心理积淀。

而唐朝,则是一个令文人的雄心壮志得以大肆张扬的时代:

强盛的国力、安定的社会、富足的生活,激发了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信心,加上科举制的推行,在唐朝文人心中,便大大地强化了参政议政、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可能。

于是,其文学创作就必然与其政治活动有着比历代更紧密的关联。

翻阅唐代文人的生平,不难发现,大多数文人都曾在政坛上活跃过,更不可忽视的是,其中大部分人有过被贬谪流放的经历。

这些悲剧式的经历反映在文人的作品中,便透出了一种或深或浅的悲剧色彩。

唐朝的文人们大都有着积极的出世愿望,期待着乘势而起,走进政坛,立功立名。

但这种参政意识和功名意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富贵名利,他们中的多数人是自觉地关心民生、系心社会的。

因此,对功名的重视,对社会政治的热衷和参与,使文人超越了小我,将自身与国家的安危治乱、民生否泰联在了一起,责任感、使命感便成了自我约束和激励的重要因素,也使他们的自我感觉相应地崇高起来。

然而,这同时也变成了他们的绊脚石:

强烈的自信,使他们生出强烈的功名意识及对政治未来的美好展望;自我的过高期许和重视,使他们很难与现实政治相容,由此形成了对个体主观精神的突出强调,并以自我意识取代客观现实。

这就免不了出现政治窘境:

或性格刚直,直言谏君;或缔结党派,互相排挤;或期望过高,时事不容……于是,贬谪流放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这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

在这种冲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剧意识。

体现在贬谪诗人作品中的悲剧感主要是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自我生命的悲叹,是在对命运的观照、把握和感怀中形成的深沉的悲伤和孤愤。

当生命被放逐到家园以外的遥远地方,当年华被消磨在被抛弃的时光中,时空的错杂更加深了他们对命运的悲痛之感。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两首以贬谪为题材的名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柳宗元韩愈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注释:

大荒:

旷远的广野。

惊风:

狂风。

乱飐:

吹动。

译文:

(柳诗)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文身的地方,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韩诗)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

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

时代背景:

柳诗: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四人才奉诏进京。

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

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韩诗:

皇帝唐宪宗非常迷信佛法,元和十四年他派出一批太监与和尚,从法门寺把所传的佛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迎到长安皇宫里供奉,顶礼膜拜三天之后,又把这节指骨送到长安的各大寺院里依次供奉。

一时间,京城内狂热活动,街头巷尾的老外的王公大臣们掀起了奢侈铺张的百姓议论纷纷。

韩愈觉得皇帝这样崇尚迷信活动,对于国计民生丝毫没有好处。

他花时间精心写了一道奏章(即《论佛骨表》),痛切地指出其害,请求皇帝立即下令制止。

并勇敢地表示“佛有灵,能作祸祟(带给人灾祸),凡有殃咎(使受责罚、祸害),宜加臣身。

”唐宪宗怒不可遏,几乎要下令杀了韩愈,幸有裴度等正直的大臣竭力救援,使唐宪宗不得不改变主意,但仍然把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思考:

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

柳诗:

惊风、密雨:

敌对势力的迫害和打击。

岭树遮目、江流迂曲:

路途遥远,音信难通,归梦难成,愁肠百结。

韩诗:

云横秦岭:

云遮雾绕的重重山岭,象征着和故里、君王的重重阻隔。

  雪拥蓝关:

大雪寒天,英雄失路之悲。

“雪”象征仕途上的坎坷。

【方法】要了解作者的感情,就必须解析意象,还必须知人论世。

接着,我们来探讨几个问题:

探究一:

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贬谪诗一般写哪些内容?

1、抒发被贬的委屈不平、牢骚不满,乃至忠而被贬的愤慨之情。

2、思念故园亲友(对京城的思念,其实是对往昔美好生活及亲友的想念,包含对政治理想甚或权力的依恋与追求)。

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3、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4、任凭风雨、旷达乐观的态度。

5、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自我解脱。

6、愈挫愈勇,相信能东山再起的自信。

如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出长安时所作)”

7、羁旅行役之苦,英雄失路之悲。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

8、坚贞自守之志。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

我们所接触到的贬谪诗人,屈原、柳宗元属于一类,他们个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几乎承受不了被贬的打击,缺乏逆境适应能力,心情抑郁、悲伤。

刘禹锡、苏轼为一类,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刘禹锡被贬后还能在《秋词》中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励志高歌,表现出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

苏轼也是如此,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都是这么个思路。

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探究二:

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表现手法?

1、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

如以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善写香草,美人之类,以屈原为代表。

2、借景抒情。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描绘中抒写身世之感,语意双关暗含感慨仕途风波险恶之意。

惊风、密雨暗比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

芙蓉、薜荔象征人格的美好和芳洁。

鲜花香草遭受暴风雨的袭击,感受到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沉重的心情。

3、用典(咏史抒怀)。

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悲伤,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

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朝”奏“夕”贬,一日之间命运发生急剧变化。

一封奏和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悲愤之情寓含其中。

5、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

探究三:

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

归雁:

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江水:

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韦承庆《南行别弟》)

香草、柑橘:

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陛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

其它常见意象:

风霜、雨雪、夕阳、鹧鸪、猿、青山、流水孤舟、月、落花落叶、孤灯……

现在,我们该看看本次月考中的诗歌鉴赏题了: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1)简析颔联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2)尾联中的“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4分)

诗后的这两道题目其实不外乎诗的内容(情感)和技法两个方面,看了上面这些详尽的论述,我们不是游刃有余吗?

贬谪诗

贬谪,古代官吏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以做官为最高理想,即所谓“学而优则仕”。

的确,“学而优则仕”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理想及价值的主要途径,问题是,他们一旦靠读书做上官以后,就进入到了沉浮的宦海之中,稍不留神就有遭遇贬谪的危险。

于是,在历史上,便有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即在参与朝政中遭遇挫折而受到贬谪的官员。

当然,贬官的情况千差万别。

有的被贬是为一己私欲,有的却是心怀天下。

就其结局而言,有的建功立业,得以光照史册;有的吟诗作赋,在文坛永垂风流;有的则并不为人同情,从而被遗忘。

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

大唐时代,文人遭遇贬谪的现象十分普遍。

贬谪诗人,来到穷荒僻远的贬所,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贫乏而导致生活的格外艰难之外,更难承受的是心灵的孤独。

生长在北方的诗人,初到南方,因语言不通,常会导致与当地人的疏离和隔阂而,这种疏离和隔阂又会日益加深他们的孤独感。

柳宗元所谓“异服殊音不可亲”,就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作为贬谪者,他们又常常遭受社会的歧视、朋友的误解、旁人的冷落和上司的压迫,孤独之外又有深重的屈辱感。

他们原本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迫切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随着贬居时间的延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有限的生命时光在穷乡僻壤中白白流逝,被社会抛弃以及生命被拘囚以至于渐趋荒废的怨愤便会不断强化。

于是,这些贬谪文人便将仕途的不幸转化为文学精神的升华,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以此为动力而进行他们精神世界的定位与重建。

当然,不同的人格个性,面对生命的沉沦,所表现的抗争精神又不一样。

所以以下,我将例举几个举足轻重的唐代贬谪诗人,试论政治贬谪生活对他们精神思想以及文学创作所造成的影响。

一、李白:

从狂放浪漫到悲愤不平

李白终生幻想施展抱负,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这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

他在《上李邕》一诗中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他以《庄子》里那搅动天海的大鹏自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充满自信,受到世人嘲笑,还以孔子“后生可畏”的话为自己辩解。

李白长于描绘祖国大好河山,他的这类诗同王维、孟浩然的诗格调不同,如果说王维、孟浩然的风景诗是细致入微的工笔画,那么李白的风景诗则是飞动椽笔的大写意。

他常常不是作一草一木的刻画,而是从宏观摄取大自然的神韵。

长江大河,巉岩峭壁,万里风云,幽石古木,一到他笔下立刻飞动起来,为他所驱遣,创造出一个与造化同在的神话般的世界。

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写庐山景色: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这是多么宏大的气势!

真可开拓读者的心胸神臆,令人魂悸魄动,惊起长嗟。

只有李白的胸怀才能装下这样的气势,只有李白的神笔才能写出这样的气势!

可是,自古才子皆恃才傲物,李白亦是如此。

当时,朝廷昏庸,权贵糜烂,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李白不满这样的处境,对腐朽权贵更是鄙视轻蔑、嬉笑怒骂,因此受到了朝廷中腐朽势力的种种诋毁,终于被排挤离开长安。

宦海的沉浮,仕途的失意,虽未能使怀着“上为王师,下为伯友”的李白去实现自己“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伟大抱负,却使他在诗歌的创作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就在这一时期,他满怀悲愤地写出了一系列揭露唐朝统治阶级的黑暗,表达拯物济世理想和反对黑暗现实、蔑视权贵的惊世之作。

《蜀道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安史之乱期间,李白又因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受璘败牵累,以“附逆”罪名流放夜郎。

李白贬谪夜郎,虽避免了在战火中的颠沛流离,却也经历了一场辗转三千里,奔波劳累,餐风露宿之苦。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夜郎的山水沉默无语,只将那一声来自山腹深处的太息淹没于长箐沟壑之中。

风生水起,紫烟冲天。

诗教之风,从此便深植于青翠如云的山峦,浩瀚如海的山浪之中了。

一曲“夜郎天外怨寓居,明月楼中音信疏”,一支“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一首“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自此,李白彻底与政治绝缘。

二、王昌龄:

从雄浑高远到清逸明丽

王昌龄早年多写边塞诗,反映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篇篇是神品,首首是战歌。

尤其是王《出塞二首》(其一)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更被人们誉之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全诗的主调,是最末一句表现出来的卫国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

诗人从秦汉的明月关山落笔,上下千年,同此悲壮,万里征人,迄无还日,不仅写出了沉思历史时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还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

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疏宕俊爽,堪称大手笔。

昌龄和李白、孟浩然既然都是好友,历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王昌龄肯定也是个不拘于世俗、特立特行的人,在当时也是毁谤多招。

王昌龄在长期的贬谪中,虽有凄清幽怨之情,但由于对忠信节义操守的信奉,对入世功业的坚执,以及对大道玄化的体认和世外境界的向往,使他不断地化解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从而心态变得开朗而豁达,自信而超越,深情而飘逸。

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借送亲友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而在唐代赠答诗中独创灵境,卓然一家。

三、韩愈:

从剑拔弩张到寂寞悲凉

韩愈的仕途是不顺的,他四次应试方才取得入仕的资格,求官几乎近十年,却无一官半职,后值右升,几起几落,才得任刑部侍郎。

按理说他应万分珍惜,小心谨慎少逆龙颜,但他一心为国为君“除弊事”,文章写得针锋相对、剑拔弩张,不管头上乌纱是否保得住,也不管项上脑袋是否有危险,终于犯了人主之怒,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观念极强,性格木讷刚直,昂然不肯少屈。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八千里之遥。

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

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侄孙韩湘匆匆赶来,来陪伴这孤苦的老人。

韩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悲歌当哭,送给侄孙韩湘。

贬谪到潮州,对韩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那是何等的大起大落,更何况左迁途中还死了一个女儿。

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名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奏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家何在”、“马不前”六字,流露出的是怎样的英雄失路之悲?

末句“好收吾骨瘴江边”更是向侄孙交代后事,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此外,韩愈还作有一首七言绝句《湘中》,写的是“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自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凭借吊祭屈原来寄托失意之感,就成了迁谪诗中常见的手法。

韩愈此诗别具匠心,不写凭吊,反倒写无处祭奠;典故也不直接用,象末句“渔父”几乎看不出在用典。

全诗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和悲凉。

四、柳宗元、刘禹锡:

一生贬谪

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唐顺宗李诵即位,他在东宫20年,比较关心朝政,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认识,即位后就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

他们和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

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

但革新遭到了掌握实权的宦官们的抵制,宪宗即位后,革新派纷纷被贬斥,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第二年被赐死。

王伾贬为开州(四川开县)司马,不久病死。

其余柳宗元、刘禹锡等六人都被贬为边远州的司马。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政治遭遇十分近似,他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但两人的思想性格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二人虽同经忧患,但刘禹锡仍然保持着倔强刚猛之气,对时弊的讥弹,对新贵的嘲讽,以及傲视困苦的昂扬奋进,虽然使他屡受打击,但毕竟令心中的郁结获得宣泄与超越。

柳宗元的性格比较沉郁,而对社会人事的深思敏悟,又加深了他这种性格气质,他只能将感愤时事、自伤身世的激切与愁苦,寄托在孤傲高洁、幽峭孤直的怀抱中,但是他对那场导致自己终身沉沦的政治悲剧始终难以忘怀,因而很难超拔出来。

(一)柳宗元的怨怼忿愤

柳诗描写其贬谪中的痛苦,读来很令人震撼,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觇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苈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诗中以“惊风”“密雨”刻画忧患煎迫之状十分传神,这两句既可以象征险恶的政治环境,也深刻地传达了诗人饱受惊惧的心情,而“岭树”一联则描绘出远贬蛮荒之地的凄凉孤独。

全诗被凄风苦雨、萧骚不宁的气氛所笼罩,传达出内心的“茫茫愁思”。

确如沈德潜所说:

“柳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

(二)刘禹锡的豁达明快

白居易给刘禹锡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相蹉跎”之句,他认为同僚大都得以升迁,只有刘禹锡在荒寂的和州空耗光阴。

显然,他是在为刘禹锡不平,正如他在诗中所说: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大多。

”对此,刘禹锡自己却豁达得多,他在酬诗中乐观地写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病树”,以物喻己,是他人生概括的两个物象,但诗句中却没有表露出怨尤,反而是在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人生失意和仕程失意介怀,表现为一种世事变迁和宦途谪升的豁达开朗,也一如他诗中所云,沉舟之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萌春。

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并没有让他消沉颓伤,那是因为他亲历了人世荣辱、目睹他人宦海沉浮后早已宠辱不惊。

永贞遭贬对于刘禹锡的打击可谓是致命的,他有一百条理由怨恨、沉沦或遁世,但是诗人没有被击倒。

他没有以泪洗面,灰心丧志,也没有隐逸江湖,傲啸林泉,更没有留连诗酒,嘲风弄月,甚至没有停留于呼冤叫屈,倾泄激愤,而是以豪迈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有悲而不哀,有怨而无悔,绝不沉沦,绝不颓废。

在贬谪的诗文里,他寄情的山水是明丽清新的,他纵目洞庭,看到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贬谪诗歌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贬谪文学沉湎于幽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贬谪诗歌写作的新路径。

贬谪对士人来说绝对是一场政治悲剧,心难免被莫名的悲凉哀伤笼罩。

著名文人上官仪、李峤、苏味道、宋之问、柳宗元、李德裕等都是经不起生活和心灵的双重磨难,在南方贬所赍志而殁的。

就连平日里傲骨铮铮、豪气万丈的李白,一旦长流夜郎也变成了“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的低徊。

至于韩愈,更是一贬而准备就死,嘱侄孙“好收吾骨瘴江边”,只是一片凄楚。

早年抨击权豪最切,“惟歌生民病”的白居易,一经贬谪,便已“面上消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躲到庐山与僧人结社唱和,诗酒度日去了。

可见,贬谪之于唐代文人,无异于灭顶之灾。

要在如此巨大的生活落差中经受住生命和心灵的磨难,保持平衡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绝大多数的唐代迁谪文学作品,仍然是以“怨愤”为基调的,大体上都是凄怨的倾诉或激愤的抗争。

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

再美的花经风雨都要凋零。

古代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追求的是“学而优则仕”,但又有几人仕途上始终春风得意呢?

“诗人少达而多穷”,好在诗穷而后工,“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贬谪诗人分类

我们所接触到的贬谪诗人,屈原、柳宗元属于一类,他们个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几乎承受不了被贬的打击,缺乏逆境适应能力,心情抑郁、悲伤。

其他如著名文人上官仪、李峤、苏味道、宋之问、李德裕等都是经不起生活和心灵的双重磨难,在南方贬所赍志而殁的。

刘禹锡,苏轼为一派,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刘禹锡被贬后还能在《秋词》中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的励志高歌,表现出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

苏轼也是如此,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都是这么个思路。

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结合有关诗句,谈谈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韦承庆《南行别弟》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张九龄《感遇(其七)》

江水:

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归雁:

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香草、柑橘:

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风霜雨雪夕阳鹧鸪落叶孤灯……

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哭2、忠而被贬之愤(愤世嫉俗、讽刺黑暗现实)

3、壮志难酬之怅4、生不逢时之叹

5、羁旅行役之苦6、思乡怀归之念

7、豁达淡泊之情

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表现手法

①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

如以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善写香草,美人之类,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