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9417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docx

《烛之武退秦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烛之武退秦师.docx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2.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第一课时: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3.借助工具书,解决预习案中的问题,尝试理解文章大概意思。

Ⅰ教材助读:

1.作家作品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

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关于史书体例

(1)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2)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国语》、《战国策》等.

(3)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体的史书体裁。

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4)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5)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明史》等。

作品题解

《烛之武退秦师》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年”。

在公元前632年(僖公二十八年)发生的城濮(在今河南陈留县)之战中,晋文公战胜楚国,建立了霸业。

公元前631年(僖公二十九年),晋、周、鲁、宋、齐、陈、蔡、秦在翟泉(今河南洛阳)会盟,晋国在会上“谋伐郑”。

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晋国和秦国合兵围郑。

围郑对秦国没有什么好处,郑国大夫烛之武看到这点,所以向秦穆公说明利害关系,劝秦穆公退兵,但是晋、秦结盟,让秦国在郑国驻军,秦穆公因此退兵,晋文公也只得撤退,一场战争被瓦解了。

[1] 

该篇以对话著名。

有郑文公与烛之武的对话,有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话。

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话里有话,对秦穆公说的话,完全看到了秦、晋间的矛盾,看到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所以能打动秦穆公。

最后写子犯请击秦军,晋文公不同意,这里预伏后来的秦晋之战。

作品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

(选自《左传》)

晋侯、秦伯

(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

“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

“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15)

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

邻之厚,君之薄也(2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2),行李(lǐ)(23)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24),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5),许君焦、瑕(26),朝济而夕设版焉(27),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8)之有?

既东封郑(29),又欲肆其西封(30),若不阙(quē)(31)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32),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3)。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4);失其所与,不知(zhì)(35);以乱易整,不武(36)。

吾其还也(37)。

”亦去之(38)。

[1-2] 

作品注释

(1)晋侯、秦伯:

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

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

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

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àn)南:

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6)佚(yì)之狐:

郑国大夫。

(7)若:

假如。

使:

派。

见:

拜见进见。

从:

听从。

(8)辞:

推辞。

(9)臣之壮也:

我壮年的时候。

(10)犹:

尚且。

(11)无能为也已:

不能干什么了。

为,做。

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

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

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过,过错。

(14)然:

然而。

(15)许之:

答应这件事。

许,答应。

(16)缒(zhuì):

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17)既:

已经。

(18)敢以烦执事:

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

这是客气的说法。

敢,冒昧的。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

(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

越,越过。

鄙,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焉:

何。

用:

介词,表原因。

陪:

增加。

邻:

邻国,指晋国。

(21)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厚,雄厚。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舍:

放弃(围郑)。

(23)行李:

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24)共(gōng)其乏困:

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

共,通“供”,供给。

其:

代指使者。

(25)尝为晋君赐矣:

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

尝,曾经。

为,给予。

赐,恩惠。

为···赐:

施恩。

(26)许君焦、瑕:

(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27)朝济而夕设版焉:

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朝,在早晨。

(28)厌:

通“餍”,满足。

(29)东封郑:

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

封,疆界。

这里作用动词。

(30)肆其西封:

扩展它西边的疆界。

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

肆,延伸,扩张。

封:

疆界。

(31)阙(quē):

侵损,削减。

盟:

结盟。

戍:

守卫。

还:

撤军回国。

[注:

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2)说:

“说”同“悦”,喜欢,高兴。

(3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微:

没有。

夫人:

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3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因:

依靠。

敝,损害。

(35)失其所与,不知:

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与,结交,亲附。

知:

通“智”。

(36)以乱易整,不武:

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易,代替。

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不武,不符合武德。

整,指一致的步调。

(37)吾其还也:

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38)去之:

离开郑国。

之,指代郑国。

[1-2] [3] 

【小结】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

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

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

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Ⅱ.我的知识网络图——归纳总结、串联整合

一、晋秦围郑

二、临危受命

三、说退秦师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推测未来,挑拨秦晋。

四、晋师撤离

训练案

Ⅲ.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复矫正

【基础达标】

1、解释以下通假字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喜悦。

不知——“知”通“智”,明智。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4.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5.师必退()6.公从之()

7.辞曰()8.臣之壮也()

9.无能为也()10.吾不能早用子()

11.许之()()

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辞:

(1)因辞不受

(2)停数日,辞去

(3)多辞谬说

(4)《归去来兮辞》

(5)使犯死者自秦而穷其辞

鄙:

(1)蜀之鄙有二增①边境,边远的地方

()肉食者鄙②浅陋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③看不起,轻视 

微:

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①隐蔽,藏匿

动刀甚微②细小,轻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如果不是,如果没有

之:

吾欲之南海,何如①往、到

论从之②第三人称代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的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⑤助词,起宾语前置的作用

若:

天涯若比邻①好象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②假如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③你

说:

触龙说赵太后①劝说

《爱莲说》②一种文体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③同“悦”高兴

说不喻然后辨④陈述,解说

矛盾之说也⑤理论,主张、学说

4、解释下列古今异义

①敢以烦执事

执事,古义:

对对方的敬称。

今义:

仪仗的俗称。

②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

出使的人。

今义:

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古义:

假如没有。

今义:

细小,轻微。

夫人,古义:

夫,代词,指“那个人”。

今义:

男性配偶的尊称。

④若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

负责主办、接待的一方。

5、解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其特殊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用子,是寡人之过也。

 

4.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拓展提升】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讨厌

B.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夜缒而出在夜里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

D.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3.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B.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4.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何厌之有?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缒:

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敢以烦执事执事:

办事的官吏。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

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

使……缺,损害。

7.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越国以鄙远敢以烦执事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8.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9.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⑤

10.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

  【运用示例】

  1.岁月给了太多的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救国于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即使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不计私怨,顾全大局。

  2.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

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可仍毅坚,先驱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3.人参是人间极品,人参也是越老越珍贵的。

年轻的时候没人要,让它在土壤中默默生长,积蓄了一生的能量,只为在年老出土时释放出来。

烛之武就像是一个人间极品,大半生都被埋没的人参。

人参是植物中最特别的一种,就如烛之武,不然郑伯怎么会把国家的安危托在烛之武身上呢?

人参也是极好的补品,对人的作用很大,烛之武便是如此,一席精辟的话,层层递进,步步为营,抓住秦伯的心理弱点,达到了劝退的目的。

  4.当今社会,最缺的是人才,最不缺的也是人才。

有一句话叫“人比人,气死人”。

将竞争之激烈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伯乐完全忽视了那匹千里马时,原本再雄心壮志的人也一定愤怒极了,开始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可他是否想过,是匹千里马就总会被发掘,如果重新振作,就不会在后来错失良机了。

烛之武便是这样的聪明人,虽然他这人才被白白浪费了许久,但国难当头,国君求助,爱国振邦之心强烈的他又怎么会拒绝?

于是,他放下了多年来不受重用的愤怒、忌恨与傲气,虽然还是略表牢骚之意,却仍旧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退秦师的重任。

烛之武正是不因个人情绪影响,才保全了大局。

  5.烛之武称得上是一壶佳酿,但他却被埋没在晋国——这条深巷子中。

尽管它香飘四方,却也迟迟未被晋侯——也就是这条巷子的尽头所“品尝”。

直到这条巷子将要被拆毁的时候,它才被当作救命稻草般地呈到了晋侯的手中,成为了晋国命运的转折点。

由此观之,哪怕是再聪明,再厉害过人,若不懂得毛遂自荐,也会永远掩藏于平凡世俗中,最后只能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不留痕迹。

  6. 晚年得志,不能不说是他的运道好。

明明有才,明明有若干机遇摆在面前,不伸手去拿,谁能说他拿不到手,仅仅只是懒得伸一伸手。

当今社会,不是过去,我们应该把握机遇,不应等着机遇来找你。

  7.何为机智?

何为勇敢?

大人们常说:

“遇到事情要聪明一点,不要被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

”有的人是天生就聪明,有的人是后天塑造的。

聪明的人总是三思而后行。

勇敢不能只是逞匹夫之勇,还必然要有计谋计策。

并不是只有当面抓住坏蛋才是勇敢,能够依靠智慧来抓住坏人,才是真正的勇敢。

就像烛之武一样,在说服秦伯时,并不是恐吓秦伯说:

“小子,你要攻打我们郑国?

不想活了吗?

我现在就送你上西天。

”而是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最终说服了秦伯。

这就是烛之武的机智勇敢,难道我们不该学习吗?

  8.何谓君子之勇?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烛之武为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很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

人生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我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那是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9.“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在郑伯执政的几十年间,他从未受到重用。

可又有什么关系呢?

天生我材必有用。

人们总是感叹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

养精蓄锐,机遇只要抓住最关键的一次就行了。

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韬光养晦,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10.“酒香不怕巷子深。

”烛之武就是一壶香醇的美酒,经过了时间的酝酿,终于散发出浓郁的酒香。

烛之武年轻时,刻苦积蓄经纶之才,隐忍于世。

在秦国围郑的危急存亡之刻,烛之武的才能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改变了战局也改变了历史。

  11.多少露了把脸!

虽然半生漂泊,过着底层生活,年老时还冒着生命危险说服秦伯。

在人生的风烛残年之时,却也亏他光耀了好一阵子。

其实,还有多少人连这样的机会也没有,怀才不遇,逢着奸臣当道的年头,也真是为难。

烛之武悲惨了一辈子,不过最终在历史上露了把脸,可喜可贺。

  13.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

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

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14.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5.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

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

16.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

“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17.烛之武:

迂回曲折,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说服秦伯退兵,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古代如此,现代亦然。

18.曹操有句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19.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

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

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

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