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塑造健全的人格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9193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塑造健全的人格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塑造健全的人格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塑造健全的人格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塑造健全的人格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塑造健全的人格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塑造健全的人格一.docx

《心理健康塑造健全的人格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塑造健全的人格一.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健康塑造健全的人格一.docx

心理健康塑造健全的人格一

 

心理健康:

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

   “人格”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得很广。

我们常常听到譬如“某某人的人格高尚”或者“某某人的人格卑鄙”之类的话,这是从道德的观点给予某人的一种评价。

此时的“人格”相当于“品格”的意思。

它虽然也能描述某一个人的特点,却只能表述人格概念的一部分含义。

我们这里所讲的“人格”,则大大地超过了品格的范畴。

它是一个人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一贯的行为倾向和反应模式,也就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个性”。

  “人格不同,犹如其面”,指的是每个人不仅在相貌上不同,在脾气、能力、兴趣、爱好、对待自己以及对待旁人的态度上也都不尽相同。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

譬如说,有的人热情爽朗、好说好笑,喜欢结交朋友,“好赶热闹”;有的人沉闷话少,好静而不好动,“不合群”;有的人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对什么都不在乎;有的人则谨小慎微,唯唯诺诺,“生怕树叶砸着脑袋”;有的人灵活善变,很会“看人下菜碟”,因而适应力强;有的人则忠厚老实,固执古板,“一条道走到黑”。

在脾气上,有的人粗暴暴躁;有的人柔顺娴静。

遇到困难时,有的人从容不迫,沉着镇定,刚强坚毅;有的人却张惶失措,缺乏主见,懦弱自卑……这些都代表着人格的不同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人格特征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就其总体而言,并无高低优劣之分。

那些开朗灵活、好说好笑的人,适合于搞文艺及社会活动;而那些文静沉默、谨慎执着、“屁股坐得住”的人,就适合搞科学技术及研究。

也就是说,每一种类型的人格特点都有其长处和短处。

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地发挥一个人的能力。

况且,不少人的人格是处于混合状态,即属于“中间型”。

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可以有不同的人格表现。

  至于人格的形成,目前普遍的看法是,固然先天的遗传素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是日后人格发展的前提。

但人格的发育和最终形成,则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也就是说,有赖于个人的社会实践。

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起着主要作用,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这就像优良的种子只有在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才能茁壮成长一样,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毛病,都会妨碍小苗的成长。

当家庭气氛紧张、学校教育不当、社会风气不良时,就有可能造成人格发育的偏离,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格障碍。

  一般来说,直到青年后期,人格的基本特征才大体形成。

因而,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此时,应该时时客观地分析一下他们的人格特点,发扬其优点和长处,同时也发现其缺点和不足之处,及时采取适当而又有效的措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培养和锻炼。

  对健全人格的理解受人性观、价值取向及方法论的不同而各异。

例如马期洛认为健康健全人格的人应为自我实现的人,而奥尔坡特则认为是一个成熟的人,罗王杰期则认为应为一个充分发挥机能的人等等。

综合各学派的观点,找出共同的东西,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对衡量人格健全有突出意义。

  

(1)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

这包含三层意思,首先是有自我认识且这种认识是全面的、丰富的;其次是不歪曲自己的特性,即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第二是能够经常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感受到什么,并知道行为、体验缘何而起。

积极的自我态度与自我认识有联系但不光全由后者决定。

它指的是一种“尽管认识到自己有长有短、有好有坏,但仍然从总体上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抱有希望”的态度。

  

(2)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人格健全者应能准确地从别人的言语、行为中体察别人的思想、愿望和感受,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而且,他对别人的了解是建立在事实根据上的而不是主观臆测。

此外,他对人的态度特征和人际交往技能应有助于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

  (3)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应该热爱生活,有投身于工作事业和家庭的热情。

要具有与自己年龄相适应的生活能力。

  (4)个性结构具有协调性。

人格健全者应该有统一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个性倾向的各部分(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之间应该能保持一种动态的协调、平衡。

而且他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之间也应该有协调性。

  健壮的体格,可以抵御各种躯体致病因素的侵袭;健全的人格,可以抵御各种心理致病因素的侵袭。

健壮的体格,要靠坚持不懈的锻炼方能获得;而健全的人格,则也要靠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培养、陶冶和锻炼。

一个人只有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才能达到真正的身心健康。

 

现代工业化的社会带给人们的心理压力日渐沉重,焦虑、挫折、无助感……常常萦绕在心,让人寝食难安、身心疲惫。

据调查表明,中国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已从70年代的3.2%上升至15.56%。

有关专家学者预言,精神疾病将是21世纪的流行病。

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精神病协会年会上发表的数字说明,抑郁症每年以11.3%的增长率逐年递增。

中国现有5%的人存在心理障碍,在各类精神障碍中,以神经症居多。

如何面对失败?

如何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

如何克服人格障碍?

……本章内容会提供这方面的帮助:

塑造良好的性格,发扬积极的气质特征,悦纳自己、悦纳别人,以健全的人格去面对生活的磨难,心中就会拥有一片晴空。

  第一节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内涵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一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汇,我们经常说“他具有高尚的人格”、“他出卖了自己的人格”、“他具有健全的人格”“那个老师这样骂学生,简直是侮辱人格”等。

人格一词涵盖了法律、道德、社会、哲学等领域。

而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初来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是指演员的面具,面具会随着角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后来此词被用作描述人的心理。

  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11pn,G,W.)对人格的定义做了统计,发现心理学家关于人格的定义不下50个。

在对此总结的基础上,他指出“人格是一个人内部决定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

米谢尔(Mxhel,M.)则把人格定义为:

  人格是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它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区别。

人格包括个人的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性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人格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心理特征在不同程度亡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

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理想,等等,主要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集中反映了人性独特的一面。

因为人格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所以,如果个体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就具有正常的人格。

反之,如果个体的情绪反应、言行举止、态度、信仰体系和道德价值特征等都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人际关系紧张,则可能患有人格障碍。

  

(二)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3、统合性。

  4、功能性。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由不同成份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不同成份从不同侧面反映个体的差异。

人格结构系统包括认知、动机、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成份。

气质与性格是人格的重要方面。

  1、气质。

气质是指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这种特征既决定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又给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蒙上了一层独特的色彩。

  胆汁质——夏天里的一团火;这类人精力旺盛,直率、热情,行动敏捷,情绪易于激动,心境变换剧烈。

这类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有独立见解,反应迅速,行为果断,表里如一;不愿受人指挥,而喜欢指挥别人;一旦认准目标,就希望尽快实现,遇到困难也不折不挠,但往往比较精心,学习和工作带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能以极大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和工作,一旦精力消耗殆尽时,便会失去信心,情绪顿时转为沮丧而心灰意冷。

  多血质——喜形于色,喜怒都在展现中,可塑性强。

多血质的人具有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兴趣容易转移等特征。

这类大学生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性情活泼、热情,善于交际,在群体中精神愉快,相处自然,常能机智地摆脱困境;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肯动脑、主意多,不安于机械、刻板、循规蹈矩,常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对外界事物兴趣广泛,但容易失于浮躁,见异思迁。

  粘液质——冰冷耐寒;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难于转移,善于忍耐。

这类大学生反应较为迟缓,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基本保持心理平衡;凡事深思熟虑,力求稳妥,一般不做无把握的事情,在各种情况都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他们外柔内刚,沉静多思,不愿流露内心的真情实感;与人交往时,态度适度,不卑不亢,不爱抛头露面和作空泛的清谈;学习、工作有板有眼,踏实肯干,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制度。

但他们过于拘谨,不善于随机应变,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有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表现。

  抑郁质——秋风落叶;抑郁质的人孤僻,行动迟缓,情感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

这类大学生在生理上难以忍受或大或小的神经紧张,厌恶那些强烈地刺激;他们的感情细腻而脆弱,常为区区小事引起情绪波动;自己心里有话,宁愿自己品味,不愿向别人倾诉;喜欢独处,与人交往时显得腼腆、忸怩,善于领会别人的意图,在团结友爱的集体中,很可能是一个容易相处的人;遇事三思而行,求稳不求快,对力所能及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完成。

在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后,常比别人更感疲倦;在困难面前常怯懦、自卑和优柔寡断。

  气质本身无优劣之分,任何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气质也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因此,大学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气质类型,经常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气质的消极品质,发扬积极品质,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

而且值得重视的是与生俱来的气质特征,更多的人是多种气质的混合体,看哪种气质占主导性地位。

2、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与周围世界的态度,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

  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可以对性格类型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按照知、情、意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

理智型的人以理智支配自己的行动;情绪型的人,情绪体验深刻,举止容易受情绪左右;意志型的人具有较明确的目标,行为主动。

  按照个体的心理倾向,可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

外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感情易于外露,处事不拘小节,独立性较强,但有时粗心、轻率;内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一般表现为感情含蓄,处事谨慎,自制力强,交往面窄,适应环境比较困难。

  按照个体独立性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独立型的人不易受外来事物的干扰,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能独立地判断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紧急和困难的情况下不慌张,易于发挥自己的力量,但有时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固执己见,不易合群;顺从型的人,随和、谦虚,易与人合作,但独立性较差,易受暗示,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在紧急情况下易惊惶失措。

  性格与气质都是构成人格的重要因素,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彼此制约。

二者所不同的是,性格是人格中涉及社会评价的内容,更多受到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性格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内涵,有好坏之分;而气质更多的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特点制约,虽然在后天的环境影响下也有所改变,但与性格相比,它更具有稳定性,变化比较缓慢。

  二、人格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不同。

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形成的难易。

  

(二)社会文化因素

  人一出生,便置身于社会文化之中并受社会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伴随着人的终生。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

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得个人正好稳稳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

越严格,其影响力就越大。

影响力的强弱也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对于不太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社会允许较大的变异;但对在社会功能上十分重要的行为,就不太允许太大的变异,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就越大。

但是,若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基本特征,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可能就会被视为行为偏差或心理疾病。

  社会文化具有塑造人格的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认同。

例如,米德(M.Mead)等人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民族的人格特征,结果表明:

居住在山丘地带的阿拉比修族,崇尚男女平等的生活原则,成员之间互相友爱、团结协作,没有恃强凌弱、没有争强好胜,一派亲和景象。

居住在河川地带的孟都古姆族,生活以狩猎为主,男女间有权力与地位之争,对孩子处罚严厉。

这个民族的成员表现出攻击性强、冷酷无情、嫉妒心强、妄自尊大、争强好胜等人格特征。

居住在湖泊地带的张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女性是这个社会的主体,她们每日操作劳动,掌握着经济实权。

而男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其主要活动是艺术、工艺与祭祀活动,并承担孩子的养育责任。

这种社会分工使女人表现出刚毅、支配、自主与快活的性格,男人则有明显的自卑感。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常被视为人类性格的加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

家庭虽然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单元,但它对人格的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具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

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俗话说:

“有其父必有其子”,其中不无一定的道理。

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

  孩子的人格是在与父母持续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富于感情的父母将会示范并鼓励孩子采取更富情感性的反应,因此也加强了孩子的利他行为模式而不是攻击行为模式。

孩子的人格就是在父母与他们的相互磨合中形成的。

孩子在批评中长大,学会了责难;敌意中长大,学会了争斗;虐待中长大,学会了伤害;支配中长大,学会了依赖;干涉中长大,被动与胆怯;娇宠中长大,学会任性;否定中长大,学会了拒绝;鼓励了长大,增长了自信;公平中长大,学会了正义;宽容中长大,学会了耐心;赞赏中长大,学会了欣赏;爱中成长,学会爱人。

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母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来控制。

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母亲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

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

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四)儿童早期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

”这是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

中国也有句俗话: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特别是弗洛伊德。

  斯皮茨(Spitz)在对孤儿院里的儿童所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这些早期被剥夺母亲照顾的孩子,长大以后在各方面的发展均受到影响。

许多孩子患了“失怙性忧郁症”,其症状表现为哭泣、僵直、退缩、表情木然,并且有人提出弃子会使儿童产生心理疾病,孩子会形成攻击、反叛的人格。

艾斯沃斯研究表明:

早期安全依恋的婴儿在成大后有更强的自信与自尊,确定的目标更高,表现出对目标更大的坚持性,更小的依赖性,并容易建立亲密的友谊。

  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

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点,逆境也可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

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

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化,童年的影响回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

  (五)学校教育因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作用。

教师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气氛区”,在教师的不同气氛区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表现。

洛奇(Lodge)在一项教育研究中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欺骗减少。

心理学家勒温等人也研究了不同管教风格的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作用。

他们发现在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风格下,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教师的公平公正性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项有关教师公正性对中学生学业与品德发展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极为看重教师对他们是否公正、公平,教师的不公正表现会导致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的降低。

“皮格马利翁效应”就说明了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注下,他们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实验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热情与期望投放在学生身上,学生会体察出老师的希望,并努力奋斗。

很多学生都有受老师鼓励开始发奋图强,受老师批评而导致学习兴趣变化的人生体验。

  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

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结构,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少年同伴群体也是一个结构分明的集体,群体内有具有上下级关系的“统领者”和“服从者”,有平行关系的“合作者”和“互助者”。

这个群体中体现着不同于孩童与成人的少年亚文化特征。

与幼童的不同的是,孩子离开父母或被父母拒绝是幼童焦虑的最大根源;而少年的焦虑不安则来自于同辈群体的拒绝。

在少年这个相对“自由轻松”的群体中,他们实习待人接物的礼节与群体规范,他们了解了什么样的性格容易被群体所接纳。

在这个少年团体中,他们拥戴的是品学兼优的同伴。

有人曾做过测验,分析了中学生喜欢哪种性质的学生领袖。

结果是他们更喜欢学业优秀、办事老练、具有良好道德的学生领袖,而不是风头十足、具有漂亮仪表以及体育成绩优异的人。

他们喜欢有能力、能胜任工作、高智商、精力充沛、富于创造的同伴。

在少年期,男孩子比女孩子倾向于更大、更活跃的团体,他们多少会有些无视成人权威的倾向;而女孩子的团体则更显得合作与平和。

一般来说,少年同伴团体性质是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良少年团伙,对少年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学生对这种群体要避而远之,学校、家长及社会要用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来“拆散”他们,防止他们对学校及社会产生不良危害。

  (六)自我调控因素

  上述各因素体现的是人格培养的外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

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第二节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模式

  一、卡特尔人格特质流派

  卡特尔认为人格基本结构的元素是特质。

认为特质是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都保持的一致性。

他还认为人格特质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是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第二层次是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指外部表现能直接观察到的行为或特征,表面上看相似的行为有着不同的原因。

根源特质是指具有相互关联的特征或行为以相同原因为基础。

例如:

大学生考试作弊相同的表面特质后面有着及其不同的心理动因;而考前睡眠不好、考试紧张、体育测试双腿发抖等都源于同样的根源特质焦虑。

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筛选出16种人格根源特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求新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被广泛使用在人格测验上。

  表4-1卡特尔的16种根源特质

人格因素

低分者特征

高分者特征

A

乐群性

缄默孤独

乐群外向

B

聪慧性

迟钝、知识面窄

聪慧、富有才识

C

情绪稳定性

情绪激动

情绪稳定

E

恃强性

谦逊顺从

支配、攻击

F

兴奋性

严肃审慎

轻松兴奋

G

有恒性

权宜敷衍

有恒负责

H

敢为性

畏怯退缩

冒险敢为

I

敏感性

理智、着重实际

敏感、感情用事

L

怀疑性

信赖随和

怀疑刚愎

M

幻想性

现实、合乎成规

幻想、狂放不羁

N

世故性

坦白直率、天真

聪明能干、世故

O

忧虑性

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忧虑抑郁、烦恼多端

Q1

激进性

保守、服从传统

自由、批评激进

Q2

独立性

依赖、随群附众

自立、当机立断

Q3

自律性

矛盾冲突、不拘小节

知己知彼、自律严谨

Q4

紧张性

心平气和

紧张困扰

  二、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及其模式

  

(一)健全人格的含义

  健全人格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国内外学者关于健全人格都做了相应论述。

  我国学者高玉祥认为,健全人格的特点有:

(1)内部心理和谐发展;

(2)人格健全者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3)人格健全者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

这些阐述都是人格健全者的标志,生活中很多人达不到这个标准,但这些都为我们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了一种范式。

我们认为,大学生健全人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自我悦纳,接纳他人。

人格健全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局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二是人际关系和谐。

人格健全者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吸引人,深受大家的喜欢。

  三是独立自尊。

人格健全者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

人格独立,自信自尊。

  四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

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

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

  

(二)健康人格的种种模式

  1.“立足现实者”模型

  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皮尔斯(FPearls)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充分地理解并坚定地立足于自己的现实情境的人。

而那些仍然生活在过去的人,或者在今天就生活在未来的人。

都有着不平衡的人格。

他们生活在那种现在已不再真实的,或者现在尚未成为真实的世界中,正在为那种并不存在的世界而牺牲着现在,这对于完美人性的发展是有害的。

因此,只有立足于“此时此地”的人,才是心理健康者。

并认为立足于“此时此地”的人的人格具有以下10项特征:

  

(1)牢牢地建立在当前存在的基础上;

  

(2)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认可;

  (3)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同时,摆脱对任何的所负的责任;

  (4)完全处在与自我和与世界的联系状态中;

  (5)能摆脱外部调节,进行自我调节;   。

  (6)能认清、承认并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