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选修复习华南师范大学九校联考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9184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选修复习华南师范大学九校联考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心理学选修复习华南师范大学九校联考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心理学选修复习华南师范大学九校联考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心理学选修复习华南师范大学九校联考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心理学选修复习华南师范大学九校联考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选修复习华南师范大学九校联考复习.docx

《心理学选修复习华南师范大学九校联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选修复习华南师范大学九校联考复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选修复习华南师范大学九校联考复习.docx

心理学选修复习华南师范大学九校联考复习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判断说明、简答、案例分析、论述题

第一讲认识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结构图

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喜怒哀惧、道德、理智、美感)

意志过程(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阶段)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的本质

v心理是脑的功能

v任何心理活动的产生都离不开客观现实(想象)

v任何心理的发展也均离不开社会实践

v人的心理具有意识性、主观能动性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v观察法:

借助感官或一定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

v访谈法:

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其心理活动。

v个案法:

对特定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工作,从而对个案所属总体的普遍意义作出恰当估计。

v问卷法:

通过严格设计的书面调查收集心理学数据变量。

包括被试选择、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和调查结果的量化和处理。

v测验法:

通过心理测验收集变量数据。

心理测验是通过观察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或心理现象推论和量化心理活动特点的标准化工具。

v实验法:

通过操纵或控制一些研究变量,探讨一个或几个反应变量随着被操纵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它们之间是层次递进的关系:

正确的描述是合理解释变量间关系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解释才能产生正确的预测,根据正确的解释和预测才能进行有效而合乎预期的控制。

(1)描述与测量。

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

在进行深入研究之前,正确描述研究对象的现状是必要的。

心理学家在进行描述前必须选择一个适宜的分析水平,找到客观测量该行为的方法。

对心理的描述对于个体差异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2)解释与理解。

描述必须忠实于可知觉到的信息,而解释却需要研究者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心理学许多研究领域的中心目标就是找到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常规模式。

(3)预测。

预测是根据研究建立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在特定情景中的反应作出推断的过程。

对一个潜伏于特定行为之下的原因解释,常常能让研究者对未来的行为作出精确的预测。

(4)控制。

控制是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也是最难达到的目的。

所谓控制是指根据科学理论操纵某一研究变量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行为改变效果。

第二讲心理学的几大理论派别

☐心理学的前科学时期与科学心理学时期(以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界)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生平(Freud,Sigmund,1856-1939)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有史以来因提出划时代思想使人类自我形象受到重大冲击的人物之一。

本能论

☐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在驱力。

☐本能的种类:

前期认为只有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目的是保持种族繁衍和个体的生存),一战后增加了死的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和一切毁灭行为,转向内部导致自伤自杀,转向外部导向攻击仇恨谋杀等)。

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结构学说

☐早期理论之心理地形学晚期的人格结构学说

心理发展阶段说

☐任何一个心理活动都与另外的心理活动有因果关系,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持续的,现在的心理特征或病症,可以追溯到过去,追溯到幼儿期。

梦论

☐梦具有重大意义,对梦的科学解释是可能的。

☐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性的欲望)的象征性满足。

自我防御机制论

☐自我防御机制的特点:

用于避免和减轻消极的情绪状态;大多通过对现实的歪曲起作用;在起作用时个体常意识不到。

☐主要的八种自我防御机制:

压抑(最重要最基本,是主动性的遗忘。

投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移置(对象移置,迁怒或迁爱)和驱力移置(对象不变情感改变);否认(自欺欺人,如视恐惧为兴奋);反向作用(物极必反,如爱可通过攻击讽刺拒绝等表现);认同(视己为人);退行(对象退行和驱力退行);升华(里比多转向对文化和文明事业的追求)。

华生及其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

☐研究方法:

强调客观研究对象:

外显行为环境决定论

☐拟人论行为治疗技术:

系统脱敏法、放松训练、厌恶疗法等

☐华生第一个将条件反射法用到儿童身上,这是一个成功的开创。

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

创建者:

马斯洛、罗杰斯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批评

马斯洛的主要贡献(理论构筑,提出需要层次论);罗杰斯的主要贡献(治疗实践,提出来访者中心疗法)

需要层次论的内容

第三讲感觉和知觉

感觉

®定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

感觉的规律

®感受性

指感觉器官对相应刺激的感受能力。

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

分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韦伯定律:

增加的刺激量与原有刺激量的比是一个常数。

®感觉的适应

感觉器官在持续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出现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感觉的相互影响

同一感觉间(感觉的对比—同时和继时),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拔牙、磕瓜籽)

®感觉的补偿

盲人的听觉和触摸觉、空间障碍知觉

视觉中一些特殊的现象

®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

®①正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②负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闪光融合:

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知觉

®知觉的定义:

对同一刺激对象的各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反映其整体属性的认知心理活动。

知觉的规律

®选择性:

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

®理解性:

人们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知识经验对其进行解释判断,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

®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如大小、恒常、颜色和亮度恒常。

®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属性组成的。

当它们对人发生作用的时候,是分别作用或者先后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

但人并不是孤立地反映这些部分、属性,而是把它们结合成有机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第四讲注意

⏹注意的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注意的特征:

选择性:

是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集中性: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注意的类型

⏹无意注意:

无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

注意的品质(怎样评价一个人的注意力)

⏹注意的广度:

同一时间注意到的对象的数目。

一目十行眼观六路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稳定在同一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聚精会神志心致志

⏹注意的分配:

注意同时能指向多个对象的能力。

真能一心两用吗?

⏹注意的转移:

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跟分心不同。

第五讲记忆

⏹记忆的概念: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种类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记忆的过程

⏹识记(编码):

⏹保持(遗忘):

⏹再认和再现(提取):

两者的不同

⏹与保持相对立的过程—遗忘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干扰: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有效记忆的策略——识记的策略

⏹明确目标(用有意识记)

⏹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意义识记)

⏹多通道协同识记(聪)

有效记忆的策略——保持(复习)的策略

⏹复述:

维持性复述、选择性复述、概述

⏹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适度的超额学习

⏹复习方式多样化

有效记忆的方法——提取的策略

⏹联想(睹物思人)

⏹推理(追忆)

⏹注意转移(先做其他题目)

⏹情绪放松(暂时性遗忘)

⏹背景提示(记忆的情景依赖性)

良好的记忆品质

⏹识记的敏捷性(记得快)

⏹保持的持久性(记得牢)

⏹记忆的精确性(记得准)

⏹记忆的准备性(需要的时候能够提取出来)

第六讲思维和想象

⏹思维的概念:

人脑借助于动作、表象或言语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种类

按凭借媒介的不同,可分为

⏹动作思维:

依据实际动作。

⏹形象思维:

是运用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

⏹抽象思维:

亦称逻辑思维。

以抽象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为基本过程,旨在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

思维的种类按思维过程的清晰程度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按照思维的方向

发散思维:

由一个问题出发寻找无数答案。

集中思维:

追求或汇总为一个答案。

评价创造力的三个指标:

发散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变通性

思维的种类:

按主动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分为

⏹常规性思维:

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现成的规律和程序直接去解决问题。

在生活学习中最为常见,又称惯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

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动机强度(耶基斯—多得森定律的内容);定势、功能固着等

思维的品质

⏹深刻性—透过表面看本质;

⏹广阔性—全面考察问题;

⏹独立性—独立提出问题并独立解答;

⏹批判性—客观评价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逻辑性—遵循逻辑规律得出结论;

⏹灵活性—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思维策略

⏹想象的定义:

在头脑中将已有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过程。

⏹种类:

再造、创造想象(幻想—理想、空想);

无意(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有意想象

⏹想象同样受到现实实践的制约

智力的评定—智力测验

⏹IQ=MA(心理年龄)/CA实足年龄X100

⏹常态分布

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①发展水平的差异(IQ值与智力水平的界定)

②表现早晚的差异

③结构的差异

第六讲情绪与情感

•情绪情感的定义: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基本分类

快乐:

目的达到后紧张消除时的情绪体验。

愤怒:

由于外界干扰使目的和愿望一再受阻,不能达到而导致紧张积累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悲哀:

一般与所热爱事物的丧失和所盼望的东西的幻灭有关。

恐惧:

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时的情绪体验。

由于个体缺乏处理和应付危险情景的能力,也可由奇怪和陌生的事物引起。

感染力强。

情绪状态的分类

根据情绪发生时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和外部表现的不同分为三种。

•心境:

弥散性、非特定性,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比较微弱而平静地使人的一切活动都染上同样色彩。

成败、健康、人际、环境变化等可引起心境不同。

世界观、理想和信念对心境有重要调节作用。

“君子坦荡荡”“宠辱不惊”

•激情:

强烈的、爆发式的、短时的。

积极的激情可激发人的斗志,消极则具有抑制作用或引起冲动行为。

•应激:

由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境引起的情绪状态。

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

适度可提高警戒性,增强抵抗力和适应能力,增进工作和学习效率。

强烈持久的应激会使注意力范围缩小,思维紊乱,行为失控。

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

•调节认知—(艾里斯)

情绪的ABC理论—理性情绪疗法

A:

activatingevents,诱发事件

B:

beliefs,对A的评价、理解

C:

emotionalandbehavioralonsequences 情绪及行为后果

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要求自己十全十美,实际人无完人。

•对他人的不合理信念:

人们必须用我所希望的方式对待我。

•对周围环境及事物的不合理信念:

我周围的环境和条件必须安排的很好,以便我能很容易地得到我想要得到的东西。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

•要求的绝对化:

从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事物必定会那样。

“应该”“必须”“决不能”

•过分概括化:

以偏概全,以一概十。

•糟糕至极:

夸大事情的严重后果。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ABCDE自我分析技术

 A:

 找出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想法

 B:

 伴随该事件产生的不合理信念、想法

   (绝对化,概括化,糟糕至极)

 C:

 描述由此导致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后果

 D: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逐一反驳

 E:

 观察信念改变后的产生的结果

进行自我调适,可以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进行。

意志品质的基本特征:

1、自觉性

2、果断性

3、坚韧性

4、自制性

第七讲人格

®人格是每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特点。

®人格的两个主要方面:

人格倾向性:

影响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包含需要、动机、兴趣等。

®人格心理特征:

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成分。

包含能力、性格、气质

需要:

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脑对生理的或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动机:

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产生条件:

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有满足需要的可能性。

气质:

个体行为活动的动力特点。

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

气质原因假说

®体液说:

血液(多血质);黄胆汁(胆汁质);黑胆汁(抑郁质);粘液(粘液质)

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

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直率热情,脾气急躁,反应迅速,容易冲动,喜怒好形于色。

典型代表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水浒传》中的李逵。

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善于交际,不善独处,注意容易转移,易于接受新事物。

现实生活中的政治领袖大都属这种气质类型。

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交际适度,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而不易转移,坚忍、执拗。

典型代表如《水浒传》中的林冲。

抑郁质的人,行为孤僻,反应迟钝,多愁善感,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细腻柔懦。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抑郁质的典型。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甫洛夫在上个世纪初提出了关于神经系统类型的概念。

他认为大脑皮质的神经过程(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具有三个基本特性:

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个体大脑的皮层细胞乃至整个神经系统的持久工作能力。

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是指个体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相对关系。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指个体将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速率。

性格:

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倾向。

具有道德评价意义。

®性格特征分析:

对现实态度方面(社会、集体;劳动;他人;自己);意志方面

®性格类型

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二者反映的是人格结构中的不同侧面。

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而性格反映的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与惯常的行为方式。

(2)二者的决定因素不同。

气质主要是由先天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而性格更多地是由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和教养条件所决定的。

(3)气质不具有道德评价性,无所谓“好”和“坏”,而性格则有好坏之分。

(4)二者的可塑性不同。

气质的可塑性较小,变化较慢;而性格可塑性和可变性较气质大。

(5)二者形成的先后不同。

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气质形成得较早(新生儿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气质特征),而性格形成较晚(通常要到青年期才能发展成熟)。

自我意识

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的觉察及调控。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它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

识的对象,因而对主体起着调控作用。

人格的评定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或人为的情境中,收集被观察者的资料,以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特点的方法。

对行为的观察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叫自然观察法,一种是有控制的观察法,这需要预先安排和设计相关的情境,以了解被观察者在一种特定情境下产生的反应。

(二)访谈法。

指主试通过与被试进行直接交谈的方式获得被试的信息与资料,并作进一步研究的方法。

访谈法主要有两种形式:

结构性访谈与非结构性访谈。

结构性访谈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预先设定好一些问题或问卷以搜集个体相关资料的方法。

相应的,非结构性访谈则不预设问题与假设,随意设定谈话的主题。

(三)自陈问卷法。

自陈问卷测量就是根据要测量的人格特质编制许多有关的问题,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一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根据答案来评估这一特性的表现程度。

目前国内外较常用的自陈问卷有:

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MMPI),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等。

学校心理咨询的性质

®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在良好的咨询关系背景上,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在校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关的心理障碍或轻微精神疾病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

®学习方面:

了解潜能;目标、动机、兴趣、态度;习惯与行为;方法与策略;计划与监控;成败归因;考试应对心理及技巧等的辅导。

®生活方面:

目标、态度;社交;情绪;休闲、消费;学校集体生活;安全;性、行为、人格等问题的辅导。

®职业方面:

专业选择、职业选择的困惑;就业准备;职业适应;生涯设计与规划的辅导。

学校心理咨询的原则、理论和技术

®理论和技术

精神分析:

潜意识、人格结构、早期经验、梦论;自由联想、移情分析、阻抗分析等技术

人本主义:

人性观、心理疾病观(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不一致)、心理咨询师的特质是心理咨询是否有效的关键(同理心、无条件尊重、真诚)

行为主义:

对行为机制的解释;系统脱敏、厌恶疗法、放松疗法等。

认知疗法

心理异常时的“心理表现”

1.痛苦感。

个体在心理异常时,常常有明显的心理难受的感觉和体验,如自身感到难受、心情烦躁、情绪低落、焦虑等等。

2.心理-生理机能紊乱。

在身体不好的时候,往往情绪也比较差;而心情压抑的时候,消化功能往往也会出现问题。

这都说明了身心的密切关系。

3.我向关注。

在心理异常的情况下,人关注的是自己,是自己的心理问题如何才能解决,为什么是我而不是他遇到这样的问题等等,并为这些问题困惑,反复思考却没有答案和结果,感到非常痛苦。

4.异常心理固着。

心理固着指个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为某种想法困扰,不知如何处理,又无法排解的心理现象。

在心理异常的时候所出现的异常心理固着则表现为:

在不同的情景中,个体总是思考消极的问题,产生消极的心理体验。

异常心理固着的另一个结果是:

人变得意识域狭窄。

人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中,会为周围的事件所吸引,并主动地参与和发表我们的看法。

但是在心理异常的情况下,就看不到这些,只关心、担忧自己的“心理问题”。

这就是意识域狭窄。

对心理异常的科学态度

1.心理异常是一种常见现象。

心理异常并不是什么奇异的怪病,它是一种自然的、常见的现象。

如同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患程度不同的躯体疾病一样,我们也有可能患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

这是因为,心理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和自身、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对心理产生影响,因而心理波动是经常发生的。

2.心理异常并非是可耻的病症。

长期以来,社会偏见对精神病人产生巨大压力,致使有些患者明知自己有病,却不愿承认,更不愿就诊。

患者及亲属常把被诊断为精神疾病看作是耻辱的烙印,因为会遭受社会的歧视、排斥。

3.心理异常是可以治疗的。

只要积极预防、及时治疗,心理异常是可以预防、治愈的。

经过正规、系统的治疗,70%以上的精神病人、2/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达到临床痊愈,生活自理、工作独立。

美国精神病学家麦灵格曾指出,每年进入美国精神医院的病人中,90%是应当能在一年内复原的。

加之近年药物治疗方面颇多新的发现,使许多精神疾病的症状能迅速减轻或消失,更增加了精神疾病治愈的机会。

4.全社会都要关爱精神病人。

患者及家人切不可讳疾忌医,以此为耻,因羞于承认而延误治疗。

社会对心理异常者不应歧视、厌恶,而应理解、关心、帮助,为他们提供康复的环境。

5.心理异常是可以预防的。

研究和临床表明,心理疾病中确知是由遗传因素作用的为数极少,多数不健康的反应与教育、学习及缺乏心理卫生知识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健全人格与态度,增强人的适应能力,减少自身的心理冲突,改善与人的关系,从而减少异常行为的发生。

压力与压力管理

学会正确认识压力和有效地管理压力,对于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健康的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压力的含义:

压力(stress)又称应激,是由紧张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压力源的含义:

压力源是指能够引发内心紧张的刺激性事件。

压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既有社会的,也有文化的;既有自身的,也有环境的。

许多研究认为,生活事件是压力的重要来源。

生活事件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

根据国内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当代我国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压力源可以归为六大类别:

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学习方面的压力、未来前途方面的压力、与父母交往方面的压力、经济方面的压力以及恋爱和性方面的压力。

面临压力时的身心反应:

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薛利(HansSelye)通过多年的动物实验研究,观察到有机体对压力的反应有三个典型的阶段:

第一阶段:

警报和动员,表示对身体的防御力量发出一般战斗命令。

第二阶段:

抵抗阶段,这一阶段中生物的适应水平处于最高水平,动员并利用了体内的全部资源。

个体找到一些应付手段,直接处理应激情境,可以达到暂时抵抗应激,以防止心理崩溃。

第三阶段:

衰竭和崩溃阶段,这一阶段机体耗尽了体内的资源,丧失了抵抗的能力,直至崩溃、死亡。

应对压力的方式:

应对方式是指人们为了防止压力对自己的伤害而做出的努力。

面临压力,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应对方式是健康、积极的,而有的是不适当的。

按照个体的积极性来分,可以把应对分为主动认知应对模式、主动行为应对模式和回避型应对模式三种。

主动认知模式表现为:

从有利方面看待压力;回忆和吸取过去的经验;考虑多种变通方法等。

主动行为模式表现为:

向专家求教;不等待而采取积极行动;找出应激情境中更多的信息,做有益于事态发展的事情。

回避型模式表现为:

封闭情感,自我忍受;多用吸烟、喝酒来消除紧张等。

研究表明,主动认知模式和主动行为模式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按照应对的指向性来分,可以把应对分为情绪指向的应对和问题指向的应对。

情绪指向的应对是指个体试图控制和减弱压力源带来的负性情绪,如愤怒、受挫感和恐惧等,但不去改变压力源本身;问题指向的应对是指通过直接的行动来改变压力源,处理引起压力的事件本身,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动手解决。

情绪指向模式对于应付那些不可控的压力源更为有效,而问题指向模式对于应付那些可控制的压力源更为有效。

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

1.寻找和化解压力源。

一般而言,化解压力源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①认清压力事件的性质;②理性思考及分析问题事件的来龙去脉;③确认个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④积极寻求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信息,包括如何动用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⑤运用问题解决技巧,拟订解决计划;⑥积极处理问题。

如果自己已经尽力,问题仍然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则表示问题本身处理的难度过高,有可能需要长期奋战,或长期承受。

这时,可以动用其他策略,如改变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