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考试中的锁院制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9175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科举考试中的锁院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宋代科举考试中的锁院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宋代科举考试中的锁院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宋代科举考试中的锁院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宋代科举考试中的锁院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代科举考试中的锁院制度.docx

《宋代科举考试中的锁院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科举考试中的锁院制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代科举考试中的锁院制度.docx

宋代科举考试中的锁院制度

宋代科举考试中的锁院制度

关于科举锁院制度起于何时,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

侯绍文先生认为唐代已有封闭贡院的做法。

傅璇琮先生倾向于唐代不存在锁院制度,刘海峰先生认为唐代实行过锁院制度。

但是无论唐代有无锁院制度,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宋代不仅有了锁院制度而且相当的完善。

本文就宋代的科举中的锁院制度作一探讨,不对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一科举锁院制度存在的前提

(一)科举考试科目及内容

在论述科举考试的锁院之前,有必要梳理一下科举的科目及大概内容,我们可以把宋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

1、定期的考试

定期的考试包括进士、诸科、武举、童子举等,这些又可称为常科。

其中,诸科仅行于北宋神宗朝以前,武举、童子举等所取人员有限,所以进士科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主体。

因此我们先来看一下进士科,可以说进士科在宋代是始终最受重视的贡举举科目。

元人脱脱就认为,有宋一代,“进士得人为盛”,其考试内容主要有诗、赋、论策、贴经、墨义等。

其中贴经主要考《论语》,就像现在的填空题,贴住书中的主要字句,让考生填写;墨义即默写原文和注疏,可见贴经和墨义主要考查举人的记忆力,多是死记硬背的东西,因此也就无法显示个人文采,所以考官们并不把它们作为考校的标准,可以说“显是虚设”诗赋则是测试举人的文辞的,只有足够聪明博学之人才能成就佳作,因此诗赋就成了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论、策则是一种政论性较强的综合性考试,多是提问一些与治理国家有关的内容,考生对此必须有正确的结论,并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旁征博引,自圆其说。

可以说论策能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及对时事的认识水平,正如苏轼所说:

“试之论,以观其所民是非于古之人,试之策,以观其所以措置于今之世”。

其次是诸科,宋代诸科包括九经、五经、三史、三礼、三传、学究、开元礼、明法等贡举科目。

其中九经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9部儒家经典。

这是诸科中最难的一科,如果没有过人的博学,是很难中选的。

当然,由于难度较大,考上的人数也相应的较少,因此考中后授官优于其他诸科。

五经科主要以《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五部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难度次于九经。

三史科主要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史书为考试内容三礼科主要以《周礼》、《礼记》、《仪礼》为考试内容。

三礼科应试者很少,因其“所习浩大,精熟成尤难”三传以《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为考试内容。

学究的考试内容是在《周易》、《尚书》、《毛诗》三经中考一经或两经,并兼论《论语》、《尔雅》、《孝经》。

明法科也是唐代贡举科目之一,它是为了选拔熟悉法令的法官而设,它在宋初刚设立时,录取人数不少,但后来因“旧制,明法最为下科”,也就是说当时世人看不起明法出身的人,故应试者就很少了,以致最后被废置。

第三我们再来说一下常科中的武举。

武举顾名思义,以武艺的高低举人。

考试的内容有策问兵法和考核武艺水平。

其实唐代已有武举,但宋初由于抑武精神的指导,没有开科,直到宋真宗咸平年间,才下令讨论恢复武举。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开始复置武举科。

但是宋代统治者始终执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当时社会上也有歧视军人的风气,所以,武举的地位很低。

2、不定期的考试

不定期的考试有制举和童子科。

制举又称特科、大科、贤良科。

它与汉唐所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等科有继承关系。

唐代制举之目多达80多种,大都是根据需要随时设置,像张九龄、裴度等名臣皆出此科。

然到宋代制举曾几度罢复,所设科目比唐代也少了很多。

但《宋史》卷155《选举志序》曰:

“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而莫重于进士、制科”,又由此可见在宋代科举中,制科的地位蛮高,但从未兴旺过,应试者很少。

其中宋代制科中宏词科、博学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又通称词科。

词科对报考人员的资格有特殊要求。

北宋时,只允许有进士出身的人应试。

南宋初改为博学宏词科后,官员不论有无出身,都可以报考,但“归明、流外、进纳人及犯赃罪人”除外。

理宗朝,又规定必须是有出身的人,才能报考。

其考试的内容主要是朝廷日常所用的文体它们是宋代选拔特殊人才的科目,往往下诏求荐,从某种程度上讲有察举制的特点,录取人数少。

其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与进士诸科大为不同,被录取去者多获重用。

童子科又称童子举。

只要是15岁以下儿童,学业有成,能通经作诗赋者都可以应举。

皇帝往往亲自主持,没有固定的试期和录取名额。

北宋名臣晏殊早年便是名噪一时的神童,后遂通过童子科入仕。

为了更清晰的叙述宋代科举考试的科目,特制表如下:

科举考试科目表

常选

进士

武举

诸科

九经

五经

开元礼

三礼

三传

三史

学究

明经

不定期

不定期

童子举

制科

制科

服勤词学经明行修

服勤词学科

书判拔萃科

拔萃

童子

有武艺及材力过人

说书举人

说书科

贤良

贤良方正科

贤良方正科能直言极谏科

贤良方正直言敢谏

教官科

博学宏词科

宏词科

词学科

词科

词学兼茂科

问学兼茂科

材识兼茂科

茂才异等

通礼科

经律礼科

孝悌力田

力田科

孝弟彰闻、德行纯茂

奇才异行

有才武者

文武材干

文武可用者

博通坟典达于教化

博通坟典明于教化科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

武足安边

洞明韬略,运筹决胜

识洞韬略,运筹帷幄科

军谋宏远,材任边寄

详明吏理,可使从政科

高蹈丘园科

沉沦草泽科

怀抱道德,久沉下僚

学行兼备可励风俗

治行素著

有谋略武干知边事

有武干堪边任

怀才抱器沦于下位

高年不仕德行可称

知徭役利病可议宽减者

才行可任使武勇谋略三班使臣

直言

有才德行能

孝廉

有行义者

有才行者

谋略沉雄可使御众

宽猛适宜可使御众

临阵骁勇可鼓士气

威信有闻可守边郡

思智精巧可治器械

通习典章可掌朝仪

练达民事可任郡寄

谙晓财计可裕民力

持身廉洁可律贪鄙

词辩不屈可备奉使

行义纯固可为师表科

节操方正可备献纳科

智勇过人可备将帅科

公正聪明可备监司科

经术精通可备讲读科

学问垓博可备顾问科

文章典丽要备著述科

善听狱讼尽公得实科

善治财赋公私俱便科

练习法令能断清谳科

通过科举考试的科目表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科举中考试的科目是相当的繁杂,统治者需要多样化的人才治理国家。

(二)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是科举得以进行的条件

1、人才是一个朝代得以维系的命脉

我们都知道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历史上不论哪个统治阶级,总是把培养和选拔人才,也就是作用各种各样管理和专业人员,即通常所说的“官吏”,作为头等大事来办。

只有掌握了大量人才,才能够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等,有效地运转国家机器,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和统治地位。

人,总是第一位的。

是否人才辈出,是否后继有人,这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命脉所系。

那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宋代社会,统治者对人才的渴求更是急切。

雄心勃勃的宋太宗就曾与他的心腹说“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非也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政治之具矣”表达了他对人才的渴盼。

为了使自己的王朝沿续下去,统治者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治理国家、稳定社会,那如何才能在如此庞大的国土上选拔出他所需要的有用人才呢?

2、宋代实行三级考试程序选拔人才

在宋代实行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来选拔统治者所需要的人才。

解试又称乡贡、秋试,它是由地方官府考试举从,然后将合格举人贡送朝廷。

它包括州试(乡试)、转运使司试(漕试)、国子监试等几种方式。

举人解试合格,由州或转运使司、国子监等按照解额解送礼,参加省试。

省试由尚书省主持,故叫礼部试、南省试(唐尚书省在大明宫之南,因称南省,后沿用),简称省试;此试在春天举行,故又叫春闱、春试。

在唐代,这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负责,唐玄宗二十四年(736年),“天子以郎署权轻,移职礼部,始置贡院”宋代因之。

省试合格者由礼部奏名朝廷,参加殿试。

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对礼部奏名进士的复试,也称廷试或御试。

殿试所定名次与省试有所不同,举人殿试合格才算真正“登科”。

宋代考试分此三级进行,也充分证明了统治者为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费尽了心机。

以后明清两代科考大致继承了此三级考试程序。

3、宋代举子热衷科考

在宋代采取的是分科目和层层选拔的方式,也就是上面我所说的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程序。

同样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社会,举子们对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充满了幻想。

尤其是宋朝登第举子的待遇极其优厚:

“登上第者,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

宋真宗有一首流传千古的《劝学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这“黄金屋”和“顔如玉”不仅是激励读书人寒窗应举的动力,而且也是他们一举成名之后获得金钱美女的客观现实的真实写照。

因为宋代科举及第者可以获得大量的政治和经济特权,而且当时社会上流行有榜下择婿之风也确实使一些苦读成名的举子找到了顔如玉。

功名利禄的诱惑、金钱美女的诱惑,使大批的人被卷入了科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他们抱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梦想,抛家弃子踏上科考之路。

但是竞争是残酷的,尽管宋朝每科录取的人数大大超过隋唐,可是每次参试举人都如过江之鲫,竞争依然是十分激烈。

而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者,尤其是那些不学无术的纨袴子弟,他们靠正常考试是根本没有希望的,获取功名就只能依靠非法手段“作弊”。

其实考试与舞弊往往是一对卵生姐妹相伴而生,自隋朝创建了科举制,行至唐末,就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作弊现象,到了宋代,形形色色的作弊现象更是十分普遍,其作弊的方法和手段都相当高明。

在元朝人眼里,“科举极弊于宋”。

有挟带参考资料进场的;有雇人助考的;有冒籍的;还有通过考官走后门的,尤其是贿赂考官,后果更为严重,因为能走这条捷径的人,大都是一些势力之家,他们通过各种关系请托,联络考官,从中获取考试题目,这就出现了“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的情况。

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为了使寒门子弟与贵族世家子弟有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宋朝统治者针对考官作弊,势力之家请托的现状,在唐末五代科考试官“锁院”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了“锁院”制度。

它是为防止考官漏泄题目而设置的。

二宋代科举锁院特点

(一)、唐末五代时的锁院

关于唐代科举锁院的比较确切的记载于长庆四年(824)。

长庆四年李宗闵知贡举,李群赴举至京师,“已锁贡院,乃搥院门请引见,公问其所止,答云:

‘到京后时,未遑就馆。

’合淝(李群)神质环秀,主副司为之动容。

因曰:

‘不为状头,便可延于吾庐矣。

’”,这里的锁贡院即是锁院的意思,可是由于唐代仍属于科举考试的非成熟期,关于锁院只有极少的记载。

五代科举考试实行锁院制度的记载比较明确:

后唐天天四年(929)二月,“贡举虽锁,未试举人,敕先往洛京,赴本省就试。

”从此条中的“贡院虽锁,未试举人”看出,五代时的确已执行了锁院制度。

但唐末五代的锁院制度是否真正完成它防止漏泄,以避请托的使命了呢?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我们先看唐五代的知举官,唐朝前期,天下贡举之职由考功员外郎职掌,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由于李昂知贡举造成选举纠纷,“天子以郎署权轻,移职礼部”,此后贡举之掌归礼部。

礼部侍郎出任知贡举,由于主司皆有常人,“则既预知之矣;不惟预知也,亦可预谒之;不惟预谒也,亦可预托之”,由于知贡举官选任范围很小,没有多少神秘性。

达官贵人,势力之家请托是轻而易举的事。

因此唐朝考官泄露试题的事屡有发生。

《玄宗纪》记载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三月“试宏辞举人,漏泄题目,为御史台所劾”,侍郎裴谂等皆获谴,登科十人并落第。

又《旧唐书·文苑传》记载,董思恭考功举事,以预泄试题获罪,配流岭南而死。

还有伪造印信、传递答案的。

可以说锁院的功效,由于试官的固定已失去一半。

中晚唐五代知贡举主司在确定之后,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