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析之卢德铭.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9915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物评析之卢德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历史人物评析之卢德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历史人物评析之卢德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历史人物评析之卢德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历史人物评析之卢德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人物评析之卢德铭.docx

《历史人物评析之卢德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物评析之卢德铭.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人物评析之卢德铭.docx

历史人物评析之卢德铭

苏幕遮赞卢德铭(写于诞展100周年)

救国难,雄志立。

黄埔学习,显现英雄气,参与了秋收起义。

跟定毛公,好似亲兄弟。

正年轻,多志气,枪刺发红,立下功勋绩,战场捐躯睛不闭。

勇士卢德铭!

魂魄弥天地。

——摘自《颂先贤诗词三百首》

通过这首词让我们开始认识一位革命烈士的成长历程,让我们通过历史下的真实去全面了解并重新认识一位革命先烈所走过的风风雨雨。

没有谁生下就能预知自己未来所要走的路。

那些革命先贤的革命思想形成也是一个慢慢积淀并最终形成的过程。

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用自己的热情、鲜血、生命谱写下了华丽的乐章。

时隔多年,如今的我们只能通过只言片语的史料去解读他们短暂但精彩的一生,也许语言文字相对于那段真实的充满血泪与拼搏的历史还是太过苍白无力,但是,我们去用心了解,尽我们自己能尽的努力去感悟,即使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年无法拥有他们那样广博的胸怀这并不妨碍我们因他们而感动。

或许,我们更应该怀抱一颗感恩的心,他们的所作所为,一点一滴,汇聚成海,为我们和平稳定的生活掀开序章。

通过参观革命烈士纪念堂让我感触颇深。

也许,刚开始是将一次参观一份历史人物评析当做一份必须完成的任务。

我不得不为我有过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深深的惭愧。

通过资料的收集,看到先烈们的种种奉献牺牲,我的心情是沉重的,这让我无法单纯的将这当成一次简单任务。

在纪念馆里我用手机留下了许多烈士的照片,有的是一份记录姓名牺牲年月的名录,有的是曾今经历过的战役的记录。

我选取了卢德铭革命烈士作为去深入了解的人物去尽可能的了解他短暂的22年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他短暂绚丽的一生,去见证他的革命思想,他的奉献精神是怎样形成的。

成长经历

卢德铭,出生于四川宜宾(今自贡)一个较富裕的家庭。

幼年时被父理送进当地的一家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4岁进入白花高等小学堂读书,两年后考入成都公学(中学)。

在中学期间,他受当时“五四”运动的影响,阅读了大量的如《新青年》、《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从内心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并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和国内军阀连年混战的状况强烈不满。

他认为:

“中国要强盛,要打倒列强,铲除军阀,只有依靠枪杆子的实力才行。

”从那时起,卢德铭思想中渐渐萌生了从戎报国的念头。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轻人在进步书刊杂志的影响下踏出了亲身参与进革命中的第一步,在思想上开始有了革命觉悟。

那么在他的同学眼中,卢德铭又是怎样的人呢?

卢德铭自幼性格活泼喜动。

在本乡开始学习到一些科学知识,也接触到一些社会问题。

在考入成都公学后,中学时代,他勤奋好学,生活简朴,喜爱体育活动,在同学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据他中学时代的同学回忆,卢德铭身材魁梧,脸型长大,衣着朴素,经常穿一件粗布长衫,寒冬来月没穿过棉衣。

他每年从宜宾到成都上学或有成都返家,五百多华里的路程,都是步行往返,走一趟就要半个多月。

我想,我们正在看到一位逐渐鲜活起来的人物,而不是一个单薄的名字。

我们看到了他的热情,他的刻苦,他的执着……

1924年初,卢德铭从报上看到了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他大喜过望,赶忙返乡,向父亲卢安炳提出要去广州报考黄埔军校。

一直希望儿子苦读成才,走仕途或商道光宗耀祖的卢安炳听说他要投笔从戎,当即铁青着脸断然否决了儿子的要求,说:

“你还是好生读书奔前途,以后哪怕回家当个教书先生都行,就是不准去摸枪搞炮的,自古以来,当兵的几个有好下场的?

不准去!

”卢德铭耐心做父亲的工作,把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投笔从戎的念头向父亲一一道来,最后终于消除了父亲的顾虑。

他还去宜宾漆树多找老同盟会会员、与孙中山交往甚密的李筱亭,恳求他为自己向孙中山写一封举荐信。

此后,他辞别父母,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来到广州黄埔军校。

当他赶到时,考期已过,黄埔第二期学生队已开始了紧张的军校学习生活,卢德铭要求补考插队,但被校方拒绝。

卢德铭在走向革命道路的途中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面对父亲的质疑阻拦,他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并尽自己的努力去说服自己的父亲打消父亲顾虑。

我们也看到他被黄埔军校拒绝补考插队。

但是这并没有打击到他的革命积极性,反而几经努力,终于见到了孙中山。

孙中山看了李筱亭写给他的举荐信,沉吟片刻,说:

“那好,我来考考你!

”孙中山提笔在纸上写下试题“当今国民革命之首要任务”o卢德铭接过题,略一沉思,提起笔来,将平常的思索变成了一行行激情飞扬的文字。

孙中山看了卢德铭写的即席应试文章,不但字写得好,而且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满纸激情涌动,忠胆毕露。

孙中山当即提笔给黄埔军校写了一纸推荐信。

语重心长地对卢德铭说道:

“希望你言行一致,报效革命!

”卢德铭如愿以偿,被分到了黄埔军校二期辎重兵队插队学习。

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门门军事科目争前列。

孙中山来校视察时,电也特意介绍了卢德铭的出色表现。

“革命需要这些有为青年,革命需要大批有为青年。

”孙中山满意地说,“今后,全校学生要以卢德铭为楷模。

”孙中山对卢德铭的赞许,一时在军校传为美谈。

在军校的组织也注意到了卢德铭,很快将他发展为中共党员。

革命生涯

1926年5月,时任叶挺独立团第二营第四连连长的卢德铭,作为北伐先锋挺进湖南。

在北伐战争中,由于作战勇敢,卢德铭先后升任独主团第一营营长、第七十三团参谋长、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即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

1927年8月2日。

卢德铭率警卫团前往南昌参加起义。

因南昌起义部队已南下,他遂率警卫团进驻修水县城。

9月9日,卢德铭率警卫团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任起义部队总指挥。

起义受挫后,在9月19日的文家市前委会议上,毛泽东主张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

师长余洒渡后脱党顽固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

卢德铭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认为再攻长沙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卢德铭支持毛泽东的意见,对于会议统一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最后通过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秋收起义

1927年9月23日拂晓,部队从芭溪宿营地出发,分左右两路隔袁河上行进大安里。

此时,江西军阀菇鲤的第三军第七师21团第三营(营长江保定)和江西第四保安团从萍乡赶来追击。

起义部队行进到离开芦溪15华里的山口岩时,遭到敌军伏击。

部队仓促应战,损失很大。

在这危急时刻,卢德铭挺身而出,率领一个连的兵力阻击敌人,掩护部队进山。

上午9时许,当部队安全进山后,卢德铭与担负掩护的战士通过一片开阔地与前面的部队汇合。

这时,敌21团第三营趁机占领了一个山头,居高临下向我撤离的部队射击。

骑着白马的卢德铭目标较大,成了敌军的主要射击目标。

激战中,卢德铭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仅23岁。

敌人走后,当地群众将卢德铭以及同时牺牲的其他40多个同志的尸体就地掩埋。

得知这一噩耗后,毛泽东痛心疾呼:

“还我卢德铭!

除了在各大战役中表现出的出色军事才能,让我感触更深的是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那时的无产阶级革命力量还是很薄弱的,但他始终拥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积极乐观的革命态度,不因一时的薄弱而丧失革命终将获胜的信念。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一历史片段看见他的这种无产阶级革命理念。

在北伐军攻克了武昌的战役中,独立团牺牲了三百多人,大家收敛了烈士尸骨,与原葬于洪山的曹渊等同志的墓合并埋葬。

当时只了解到191人的姓名,为表彰烈士们为革命英勇献身,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烈士丛葬墓,墓碑上要刻写191为烈士英名和“先烈之血”、“主义之花”、“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无产阶级的牺牲者”四句话,其他三句多无多大异议,唯有“无产阶级的牺牲者”一句争论激烈,第三营营长张伯簧等一部分人,以国共合作为理由进行反对。

卢德铭坚决主张墓碑上应该刻写“无产阶级的牺牲者”八个字,他说:

“我们在碑上刻'无产阶级的牺牲者'就是要把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战士的无比英勇昭示于国人之前,就是要把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大旗在形势雄伟的武汉洪山上高高地竖立起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达到最后的胜利。

谁反对写'无产阶级的牺牲者',谁就是不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不要革命的领导权,就是不要革命。

”卢德铭发言后,原来支持张伯簧的一些人,都转而赞同卢德铭等人得意见。

最后独立团报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同意,刻写了“无产阶级的牺牲者”八个金光闪闪大字的烈士墓碑,在洪山之麓雄伟庄严地竖立了起来。

所以说,他的这一坚持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必将成功的坚定信念。

没有理想、没有信念的人生是苍白的一生,但是卢德铭始终饱怀着积极地革命热情并为之奋斗,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又一闪光点。

卢德铭是优秀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是人民军队的早期出色军事指挥员,英勇善战,在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他短暂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家国,家国,我们建国是为了更好地保家,那个年代的英雄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小我去保全大我。

哪怕在与自己最亲近的人沟通时也会用自己的革命热情去感染家人。

下面是一些卢德铭家书片段,从那一字一句中我们能够读到很多很多……

卢德铭家书:

字字情深彰显革命情怀“如果瑞勤(注:

未婚妻)真要等我,则我对她有几点要求:

一要读书;二要革命;三不要缠脚。

……”在江西芦溪县的卢德铭烈士陵园,仍然保存着关于他南征北战之余,写给家人信件中的一些片断,既彰显着这位革命者的执著信念,也闪现出一名在外游子对亲人、情人的真挚思念。

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年少的卢德铭对革命始终怀着饱满的热忱。

1925年2月参加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后,年仅20岁的他在家书中这样写道:

“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了,我们组织了学生军去讨伐他……现在已把陈逆驱逐到东江去了……我们打败了敌人,我心里很高兴。

革命的征程,让他经历战争的残酷。

1926年汀泗桥战役后,卢德铭在家书中写道:

“这场战役歼灭很多敌人,但是我们的伤亡也不少。

我们的营长曹渊同志也在这次战役中牺牲了。

当他受了重伤时,我去扶着他,他向我说,德铭同志,我已无救了,请你不要管我。

为了革命,你带着同志们冲啊!

革命的征程,同样让他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1926年10月攻下武昌城后,卢德铭在家书中感慨地说:

“我们这次北伐,有这样的顺利进军,全靠群众的支持。

自广州出发以来,沿途都有老百姓给我们做向导,并主动给我们搬运子弹等辎重。

然而,对家人的思念也时常“折磨”着这位英勇善战的铁血英雄。

卢德铭在一封家书中直言:

“我不是不怀念家庭,其实我也想念父母及兄嫂侄儿等……在梦中我曾发吃语,呼喊权一(卢德铭的大侄子)、少南(卢德铭的小侄子)。

醒来时同志们笑我说,参谋长还在思乡呢!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为了避免连累家人,卢德铭写了最后一封家书。

信中写道:

“现因时局转变,为了不连累家庭,今后我暂时不寄家书,你们也不要来信……我没有钱寄回来。

家中如果没有钱用,可将杨家(土加扁)的十几石租卖了。

卢德铭的家书,见证着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如今的我们也只能通过这些片段去追忆那段艰苦但却激情澎湃的岁月,那些年,那些人将永存!

作为和平年代长大的我们纵然无法建立什么丰功伟绩,我们也必须拥有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我们力所能及的努力的坚定信念。

追忆历史,追思伟人,是为了更好的铭记历史,用历史教给我们的使我们国家的明天更美好,使那些年那些人的品质能给我们带来积极地影响,帮助我们树立自己的信念,能作为我们前进途中永不衰竭的动力,督促我们前进!

参考资料:

《颂先贤诗词一百首》

《不屈的共产党人》

《黄埔军校三百名将传》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

《靖安县革命根据地战斗历程》

《为了红色中国:

中国共产党英烈传》

《井冈山红军人物志》

《中国现代史人物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