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集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8570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10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集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集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集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集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集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集DOC.docx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集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集DOC.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集DOC.docx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集DOC

  ·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美好

   ·单元主题分析:

   大自然是人类文明根,智慧根.从古至今,无论人类文明脚步走得有多快,智慧翅膀飞得有多高,人类一直保持着对大自然眷顾与依恋.

   和作家、诗人、旅行家、探险家一起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画卷吧,从《桂林山水》《望天门山》《望洞庭湖》中发现怎样欣赏名胜;从《秋色》《大海歌》《下雪声音》中体会怎样用心和自然交流……

   学习这一单元,一要注意品味朗读,想象画面,入情入境,体验自然美景,并学习作者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感悟自然方法.二要注意师生一起投身自然,回归自然,让自己生命和智慧在大自然中鲜活起来,也让师生语文生活和语文体验丰富、充实起来.三要注意审美教育,正如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言:

“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一个不可缺少部分.它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美,理解人与人相互关系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美创造力.”因而,审美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更自主地认识“鼾、屏、蔚”等34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潮、涛、增、”等44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积累相关篇章.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意义.用心去感受文字所表达内容,借助语言展开想象.能对课文中不理解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学习到写景技巧,表达自己内容.

   6、通过互相鉴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7、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喜欢方法自主识字,在广泛阅读中提高识字量.

   2、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作者所描绘景色.

   3、尝试在习作中将课文中学习到写景方法加以运用.

   4、能用普通话交谈,采用辩论方式针对不同不同景点发表自己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兴趣,养成在广泛阅读中主动识字习惯.

   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美就在自己身边,感悟到大自然美好是具体、生动,是可见可感.

   3、结合活动安排习作训练,使学生认识习作在生活中价值,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

   4、乐意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感受和想法.

   课时设置:

   1《大海歌》……2课时

   2《下雪声2课时

   3﹡《秋色》2课时

   4《古诗二首》2课时

   5《桂林山水》2课时

   阅读链接《美发现》2课时

   综合学习一1课时

   口语交际《最美地方》1课时

   我小笔头3课时

   综合测评3课时

   

    1、大海歌

   文本细读:

   《大海歌》由两篇清新、活泼,充满情趣小韵文组成.《大海睡了》采用叙事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静”之美.它采用拟人手法,使画面有声有色.作者展开丰富想象,用最朴素语言表达了淋漓真情,把大海静谧之美与人类新生之美巧妙地熔在了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又饱含深情.这首小诗写得好,好就好在诗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大海,和大海对话.诗人不仅看到了美景,更体验到了风景中人情.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也有过同样体验,唯有把自己融入自然,把真情融入自然.用心去体会才能感知,才能与这样景物对话,听到他们对自己诉说……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美好.

   《海上风》一诗,采用复沓式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动”之美.作者连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大海祥和、温柔,粗犷、豪放.大海时而是纤纤花仙子,时而是多情琴师,时而是勤劳汉子,时而又是粗放狂飙,这就是变化万千大海.两篇韵文,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想象丰富,情趣十足.读后使人身临其境,遐想无限.

   如果说《大海睡了》是一幅故事化了画面,那么《海上风》则是一幅又一幅跳跃画面;如果说《大海睡了》表现了大海静谧细腻之美,那么《海上风》则表现了大海壮阔、雄浑之美;如果说《大海睡了》突出展示了大海静态美,那么《海上风》则突出展示了大海动态美.因此,朗读时要注意突出大海雄浑气势.另外,还可以把两首诗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各自特点.

   学习这两两篇优美诗歌,内容没有什么难度,然而要想领略诗歌表现优美意境,感悟大海美丽与神奇,体会语言表达精妙,则需要学生自己细细品味.诗歌优美意境有时是语言所不好表达.因此,尽量避免拆开始讲解,而是把大段时间交给学生用心朗读,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加品味实践机会;通过对大海更多了解,以丰富学生形象积累,为想象和情感升华奠定基础.所以,教学前,师生可以广泛地搜集表现大海美丽风景图片或音像材料,为师生交流作好准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会认“鼾、狮”两个字,会写“闹、浪、觉、潮、绽、渔、吼、掀、滔”.理解“绽开、波浪滔天”等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能力,同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神奇壮观.

   3、注意积累好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诵、背展开想象,感受大海动、静之美.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读中想象.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海有关资料特别是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你们看见过大海吗?

能说说你们心中对大海印象吗?

   那些同学收集到了大海图片,展示给那些没有看见过海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关于海诗歌《大海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字可以用以前方法来解决.

   2、出示生词卡片,强调读:

鼾声、潮声、绽开、掀起

   3、结合生活理解“鼾声”、绽开、掀起

   4、检查读文情况: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第一首诗歌:

   1.读文感知:

   1)思考:

从哪里看出大海睡觉了?

   2)指导朗读:

是啊,大海不闹也不笑了,因为它睡觉了,嘘,我们别吵醒它,该怎么读?

   3)什么时候,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

那白天大海是什么样呢?

   启发:

白天,风儿什么样?

   风儿吹在衣服上```````这是风儿在和人们闹呢!

   风儿吹到渔船上```````这是风儿在和渔船闹呢!

   白天,浪儿怎么样?

   浪儿拍打沙滩,哗哗,这是浪儿在笑呢!

   4)指导朗读:

闹了一天,笑了一天大海一定很累了,现在他睡着了,你忍心吵醒他吗?

想想怎么读好他.

   5)睡觉了大海是什么样呢?

   6)再读读,说说大海她像谁?

为什么?

   是啊,大海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多像一个慈爱母亲,你喜欢大海妈妈吗?

带着你对她喜爱,深情读读这句.

   7)大海怀抱着自己儿女,此时此刻,他睡香吗?

从哪里看出.同学们再读读这句.

   2.指导背诵全文.

      ·学习第二首:

   海上风

   一、分层体验,突出朗读重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同学间优势,合作读课文.

   2、海上风是()、()、()、()

   它一来,

   就()()()()

   3、每一小节中风都有所不同,那我们如何让听我们读书人感受到不同呢?

   比如风是花神,这一小节怎样读?

   教师用缓慢、温柔声音进行示范性朗读,学生可以听出老师朗读有停顿、有重音、有表情,自然由老师温柔声音,感受到花神美,海风柔.

   自己选择其他小节试着读一读

   4、你发现这首诗歌又怎样特点?

   每一小节结构相同,运用了比喻

   末尾为什么用了一个省略号?

   “你想象一下,海上风还像什么?

你能继续续编课文么?

”如:

“海上风是梳子,他一来,就___;山上风是___,他一来,就___”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书写,如“雀”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可以读一读有关大海风光优美诗文;教室可推荐教参书中篇章

   2、让学生试着续写“大海歌”

      教学反思:

   

   

   

   

   

 

    ·2、下雪声音

   文本细读: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作者心思细腻,语言精妙,让人读来回味无穷散文.

   作者以独特生活视角,用第二人称写法,描写了自然界中少有人关注“下雪声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雪赞美,对春向往,对大自然无限热爱.作者把自己对雪感触娓娓道来,让你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这雪声、雪情、雪景当中.让我们心灵在被陶冶与涤荡之余,能够潜心静气地去思考和回味.

   文章开头,作者从我们熟悉雷声、雨声、风声、涛声谈起.生活中,这些声音即使不曾用心留意也能感觉到,而下雪声音却是要静静地用心去感受.“下雪声音是微弱,微弱得几近无声.”这一句把我们耳,我们心带到了茫茫天地间,让我们屏气凝神地去感受这天籁之音.

   作者在描写下雪声音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雪声究竟是怎样一种声音,而是和匆匆而过“春风拂面”和“鸟儿展翅飞逝”声音来比较.不急不躁,不轻不重,像亲密朋友在耳边呢喃细语,像轻柔、舒缓音乐伴随着雪花飞舞,掠过每一位钟爱它朋友.

   学生在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时,需要展开丰富地想象,融入到作者所描绘情境中,细细地品味,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感悟到作者笔下大自然美好与神奇.

   “啊,下雪声音,与其以耳倾听,不如以心感受.”是啊,也许用耳听只是时隐时现自然之声,而用心感受则是一个充满了无限爱,充满了无限美世界.

      知识与技能目标:

   1、1、学会17个生字,会认字8个,会写字11个,理解“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窃窃私语”等生词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能力,同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用心感受下雪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情境

   3、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作用.积累优美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笔下描绘情景,领略大自然美好.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谁来读读课题?

   你都听过什么声音?

   你听过下雪声音吗?

   这节课我们不光用耳朵来听,还要用心来感受下雪声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生字,把你认为难读此语和同桌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语言理解.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反复诵读课文,中间可穿插默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感悟.

   2、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

   你喜欢下雪声音吗?

你觉得哪写美?

   

(1)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想法写在旁边;

   

(2)小组交流补充;

   (3)讨论怎样读好.

   3、作者从下雪声音里听出了什么?

   你从下雪声音里听出了什么?

   4、在生活中,你有过“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体验吗?

   5、指导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找找生字形近字,也可以说句子.

   2、指导重点字书写,如“胸、窃”等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写下你用心感受体验.

   2、积累文中自己喜欢词语或句子.

   教学反思:

   

   

 

    3、秋色

   文本细读:

   本篇文章作者峻青用浓郁色彩,在如画景色描绘中寄托出了自己炽热情感.通过抓住富有秋天特征大海、蓝天、柿树、苹果、葡萄等事物,生动具体地描绘五彩斑澜秋色世界,表现了秋天丰收、成熟与繁荣.而在他描绘中着重通过对秋天各种水果颜色、形状描写,突出秋天瓜果遍地、景色迷人特点.作者通过对柿树与枫叶对比,更突出了柿树鲜红与内涵丰富,蕴涵着柿树成熟与收获.驰名中外红香蕉苹果,黄澄澄大金帅,红玛瑙似山楂果,绿莹莹、红玫瑰似呈现多种色彩葡萄……如此绚烂色彩,组成一幅美丽而迷人、成熟与繁荣秋天景象.作者采用了大量比喻修辞方法,使得各种水果水灵灵呈现与读者面前.文章最后一段,道出作者之所以喜爱秋天,就是因为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表达出作者面对丰收景象内心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这一丰收季节赞美.

   该篇文章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留心观察周围自然景物,从感官上认识秋天.提示学生实际观察秋天美景,感受自然界给予人色彩、味道、神韵,把学习理解课文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作者“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之后,跳出作者感悟,也谈谈自己对秋天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秋天.用看得见画笔描绘,用直通心灵语言表述,或是默读体味秋色魅力,或是朗读读出秋色绚烂,总之,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为主.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字7个,会写字8个.理解“逊色驰名中外绚丽繁荣等”生字词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能力,同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尝试运用所学到略读课文方法,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作用.积累优美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美丽而迷人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景象.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观察秋天里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秋色

   师:

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观察,你能把你眼中秋色告诉大家吗?

   (学生畅谈)

   师:

有一位叫峻青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秋天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读文识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对读不好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简练语言说一说.

   (3)自己有哪些不懂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说一说文章所描写主要内容.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作者之所以喜爱这样秋天,是因为它表示着——和——也意味着——和——.

   你同意作者这种感触吗?

   如果同意,请在课文中找到这样认为理由;

   2、同学交流,互相补充.

   如:

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季节:

   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

   读中体会作者比喻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呈现在我们眼前.

      3、如果还有别想法,请像作者那样把自己理由说充分.

   你眼中秋色是什么样子?

   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秋天场面.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书写,如“唇”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要长些.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搜集秋天词语、句子,读关于秋天文章、古诗句.

   2、可以向同学推荐教参书中诗句.

   教学反思:

   

 

    4、古诗二首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秋天朗朗清月,洒下如水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月,静静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景色.今夜为何如此静谧?

因为“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铜镜一样,没有鲜亮光泽.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一个“遥望”将我们视野一下拉向广阔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山水之景.作者展开了奇丽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

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白色银盘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青螺髻了!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描写,又有生动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景色勾起了他吟兴.诞生一首不朽诗篇.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十五公里处长江两岸,有两座夹江对峙山峰,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错落相对,犹如一扇天然江上巨门,浩瀚长江水浪从中穿过,因此人们又形象地将两座山总称为天门山.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景色,也将诗人宽阔胸襟、奔放不羁情思和盘托出.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人首先从“江”与“山”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壮阔气势.楚江,即长江.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长江为楚江.读着诗句,使人联想:

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江流.由于楚江怒涛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断”、“开”两字,下笔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描绘出来,显示了大自然创造力神奇和伟大.在诗人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神奇力量.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天门山对汹涌奔腾楚江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长江流经两山间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奇险.博望山、梁山夹峙于长江两岸,江面变窄,加之由西向东长江走势在这一带呈北折之态,致使湍急水流回环旋转.“回”字鲜明地概括了天门山下流水不同于长江别地方流水自身特点,落语看似平常,却真实、准确而生动.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雄姿,下句则点出“望”立脚点和诗人淋漓兴致.博望山和梁山峙立于长江两岸,远远相对,高高耸出浩渺江面之上.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具体化,状写“中断”后天门山形成对称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长江,构成一幅天然山水画.“两岸青山相对出”“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山有了动态美.缘何产生“相对出”这样感觉?

那是因为诗人不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立脚点“望天门山”,而是在“日边来”“孤舟一片”之上.望着远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感受也就油然而生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欢迎.

   “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情状.试想:

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两岸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图景!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能力.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意境.

   3、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静美以及天门山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

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美.

   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诗题“望洞庭”“洞庭”指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组合作形式讨论诗句意思.

   (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5)把整首诗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望天门山》中“天门山”“江”“碧水东流”“两岸青山”“孤帆一片”“日边来”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画面?

   3、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中断”“楚江开”“回”“相对出”“日边来”等词语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动之美,体会望天门山强劲气势.对比朗读.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情景,品味诗歌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