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弟教案.docx
《包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弟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包弟教案
《小狗包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整理并积累一些关于巴金及其作品的知识资料;了解一些有关“文革”期间的历史事件及社会情况;学习借鉴文章中对比、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查阅背景资料,包括与作者巴金以及“文革”相关的作品、图片、视频等,通过资料的拓展,推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认识文革给人带来的巨大的身心伤害,感悟作者敢讲真话、严于剖析自己的精神,正确认识作者抛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忏悔意识。
2、学会正确评价作者抛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认识文革给人的身心带来的巨大伤害。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A、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叙事性散文《小狗包弟》,同学们家里有养过狗的吗?
你喜不喜欢你家的小狗?
谈理由。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们家里也养过这么一条小狗,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他写的这条小狗。
B、(由网上一组图片引入)一位非常时髦漂亮的女郎把尖尖的高跟凉鞋鞋跟踩进小猫的嘴巴,小猫痛苦绝望的回头,最后小猫因脑袋被踩碎而死去。
同学们,看到这样的行为你们会有什么感受?
我们的老乡巴金先生也曾将一条小狗送上解剖桌,作为法国荣誉勋章的获得者,一位在作品中追求人道主义的文学家,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作品《小狗包弟》。
C、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文革”呢?
那你们对“文革”的了解有多少?
有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说给大家听听。
(你们有没有听过祖辈父辈讲过有关“文革”时期的事情?
又或者从历史书中或课外阅读中听讲过有关“文革”的事情呢?
)
(简介文革,补充有关“文革”的资料,让学生更加了解“文革”的社会背景 )
文革资料:
文革发生在1966年到1976年10年,被称为我们国家的“十年浩劫”。
这是由毛泽东发动的,被四人帮,林彪反革命集团利用的一场残酷癫狂的是非颠倒的政治运动。
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人性扭曲变形。
在这场灾难中,一大批老干部受到打击和迫害,巴金就是其中的一个。
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
“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
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
(季羡林,从维熙回忆录)
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
“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
”“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
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
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
”
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
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这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
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
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
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
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但是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酷——灵魂的虐杀。
如果说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血淋淋的尸体,“文革”浩劫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看不见的创伤累累的灵魂。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巴金在十年浩劫中的大致经历:
1968年8月,弃掉小狗,被关进牛棚改造;9月被抄家,经受大字报、挂牌游街等形式的批斗。
1970年,到农村劳动改造,掏大粪、喂猪、背稻草、种地……
1972年,妻子萧珊在饱受精神折磨后患癌症进步了医院治疗,病逝。
此时,儿子在农村已三年半,好多公民权被剥夺,变得极其内向,又学会抽烟,患肝炎。
这一年巴金69岁。
1973年,回上海,在四平方米的小屋翻译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的作品,直至“文革”结束。
当姚文元拿着棒子的时候,我给关在牛棚里除了唯唯诺诺之外,敢于做过什么事情?
十年间我不过是一条含着眼泪等人宰割的“牛”。
《病中》
小结:
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这是一个完全失去理性的时代,文化大革命是由主要领导人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一场政治运动,这场政治运动是东方五千年文明遭遇的空前的浩劫,是共和国永远的痛,是中华民族一次巨大的深重灾难,在这场灾难中,一大批中央高级领导惨遭厄运,一大批中华儿女饱含热泪离开了他们热爱的土地。
人,尚且如此,何况是一条小小的狗呢。
同学们,巴金保护不了一条小狗是谁的罪过呢?
(时代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罪恶)通过小狗包弟的遭遇,他实际上在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罪恶。
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以小见大)
2、(巴金不能保护一条小狗,他感到羞耻,感到羞耻的不应该仅仅是巴金,为了保全自己及家人,巴金把小狗包弟送到了解剖桌上,显得很自私,我想问大家)是不是只有巴金一家人自私,那个社会中的人们情况如何呢?
(该问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领悟首段在文中的作用。
)
投影:
人性被扭曲的时代,文革带给民族的深重灾难。
面对这场灾难,很多人都不敢说真话,但巴金说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小狗包弟》就是他说真话的具体体现。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
通过视频《子午书简》的一个片断了解《随想录》。
(今天我们学习的《小狗包弟》就是选自《随想录》的一篇散文。
)
三检查字词:
熟悉字词,并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揪回来(jiū) 头破血流(xuè) 满身是血(xiě) 血迹(xuè)
脚爪(zhuǎ) 作揖(yī)租赁(lìn)倘使(tǎng) 胆战心惊
篱笆缝里(fèng) 解剖(pōu)堕入(duò)绿草如茵(yīn)
――血:
xuè(文),用于复音词及成语,如“贫血、心血、呕心沥血、血泪史、狗血喷头”;xiě(语)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鸡血,血晕,血块子”。
――爪:
手爪、鹰爪、爪牙,读zhǎo;余指禽兽的脚或像爪的东西,读zhuǎ
――缝:
名物义,第四声;动作义,第二声。
四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现在,请大家再次阅读这篇散文,看看文章能分为几部分,哪些内容是开端,哪些内容又是发展、结局和尾声。
楔子(1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2自然段)——包弟来历
发展(3—6自然段)——七年相处
结局(7-9自然段)——一朝离别
尾声(10-13自然段)——真心忏悔
五.找出文眼,情感把握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
朱自清《荷塘月色》有“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凄凉”,试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
“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悲伤,忏悔
巴金对小狗包弟感情的变化是我们这篇课文学习的关键,这种波澜起伏的感情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六、主题归纳
文章通过叙述小狗包弟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反映出在文革那个动乱的年代,连狗都难以幸免,任何生灵都可能遭受不测。
从而深刻的揭露了文革的罪恶,作者呼唤人性,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具有可贵的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第二课时
理清脉络,把握情感,学习借鉴
一理清脉络
1找出写“包弟”和人亲密接触的几件事?
怕生识趣(它不咬人……叫几声就安静了)
客厅作揖(作几个揖,计糖果吃,引客人发笑) 正面描写
守候亲热(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亲热的样子)
日本客人拍摄包弟
日本女士过问包弟 侧面描写
爱人讨骨头喂包弟
2包弟特点:
聪明、可爱、有情义、通人性。
3包弟与作者相处得很好,有哪些具体表现?
包弟其狗其事:
对陌生人吠,一声叫唤就跑开;
作揖讨糖果吃;
日本朋友对它很感兴趣,拍摄它的镜头;
由起女士非常喜欢包弟;
萧珊喜欢包弟,讨骨头喂它。
在门口等候我们出来。
4写这些事有何作用?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包弟形象更生动;
包弟越聪明可爱,通人性有情义,一家人就越不忍让它离开;作者一家与它情感深厚,对它的离开也就越悲痛;
以包弟的聪明、可爱、通人性、有情义来反衬它悲惨的命运;
为下文家人对包弟的难舍和作者的歉疚、忏悔做铺垫。
5为什么小狗包弟这么聪明可爱,还是逃脱不了自己的厄运呢?
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这是为什么?
日本种的小狗,瑞典旧主人(里通外国嫌疑);
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四旧”嫌疑);
当时人人自危,力求自保,无暇他顾(人们划清界限自保)。
表明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在于残忍的社会。
6结合全文内容,讨论:
作者为什么认为包弟的存在会影响他保全自己?
明确:
包弟来历,日本种,瑞典旧主人
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同时我们再联系前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由于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
作者生怕自己因为养了一条跟外国有关系的狗而被污蔑为里通外国的反革命,遭受残酷的政治打击。
7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
轻松、沉重、自责
8作家为什么会轻松?
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8他为什么会沉重?
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9体会作者送走包弟前后的心情:
前:
胆战心惊,害怕;暗暗地流泪;睡不好觉
后:
轻松;沉重;自责”
10请找出表现作者“歉意”的句子。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
”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还请了心灵上的欠债。
”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
11请找出体现作者对包弟情感的词语。
明确:
高兴,喜欢,胆战心惊,流泪,睡不好觉,轻松,沉重,羞耻,熬煎,欠债,歉意
二引导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
教师总结:
第一,以一条小狗来反映社会现实,这样写一来是提醒我们,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
第二,写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
这也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另外,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写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
2包弟遭遇和艺术家的小狗的遭遇有何异同?
教师总结:
同样死于那个荒唐、残酷的年代;不同的是艺术家的小狗为主人悲愤而死,它信任人类和人类的友谊生死不渝,包弟是被出于自我保全的人类放弃而死。
)
3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教师总结:
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
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
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动乱,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4从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忏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后来作者经历了不少的磨难,可仍摆脱不了“煎熬”,这又说明了他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总结:
⑴ 善良、正直的品性,和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
⑵ 反省、自律精神。
这是我们民族在“文革”时代所缺少的精神,这种精神将随着巴金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当中,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的天性。
总之,“文革”中,巴金也是受害者之一,“文革”结束后,他勇于反省,对包弟表示深深的歉意和忏悔。
他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为人真诚正直,是一个值得人们敬佩的人。
5包弟和巴金在文革中都是受害者!
)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
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也是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
推荐课外阅读:
余杰《余秋雨,你为什不忏悔?
》
三鉴赏写法特点
本文是按“自然流”叙事抒情。
“自然流”的特点,是文章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叙事、议论、抒情,过去、现在、将来,一切都自然而然,不见刻意的技巧,又显出深层的技巧。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述:
1、故事进展自然顺畅,其中无生硬的“焊接”或“阻梗”。
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下一段的一句“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很自然地过渡到本文拟述之事;中间写包弟的可爱,借用日本女作家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一下就自然地过渡到包弟惨遭厄运的叙述上来了;文章从叙事向抒情转化很自然轻巧,抒情大约是从作者送走包弟、卧榻难眠、思前想后开始的,一直到文章结束,感觉不到其间从事到情、从叙到议的转变的生硬;再有,从过去到现在,是以忏悔的心情连接起来的,也感觉不到其间过渡的唐突。
2、语言朴素自然,全无刀斧雕琢痕迹。
读者读了本文受到感动,与本文语言的魅力、震撼力是分不开的。
3、自然之中又有潜藏的起伏跌宕,而绝非完全地平直板滞。
与“无技巧”相伴的必定是深藏的技巧、高明的技巧,如果真的没有任何技巧,那文章就不足观赏了。
如果我们对本文细加品味,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深藏的技巧的。
略述一二便可知晓。
开篇讲述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是深思熟虑过的,其中必有深意;全篇写哪些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哪儿发议论抒真情,文章的着力点定于何处,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等等,都需要写前斟酌。
本文发表之后多得评论家欣赏,一定是它的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巧构吸引了大众关注的目光。
四课题总结:
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
让人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
让人看到“文革”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知名作家,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这位“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
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五课外延伸
1、评价
巴金的自我评价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
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
” ──巴金《最后的话》
我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揭露,为了控诉,为了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但绝不是为了美化自己。
──巴金《探索集》
我从《忏悔录》的作者这里得到安慰,学到了说真话。
(巴金《再访巴黎》)
要讲话就得讲老实话,讲自己的话,哪怕是讲讲自己的毛病也好。
(巴金《“豪言壮语”》)
社会评价:
巴金先生,年届八旬,地位显赫,又是一个浩劫中的被迫害者,且身处一种全民族的控诉氛围中——在这氛围里,几乎人人都说自己是一个冤屈者受难者——他却出来拷问灵魂,反省自己,这不仅表现为思想和情感境界的超越,也体现了他对那场浩劫认知的深度。
他的深刻认知和情感的超越,既属于个人,又属于整个中国的知识界。
巴金老是期待自己“生命开花”,而《随想录》等,正是他在晚年盛开的生命之花。
人到晚年,人到显赫,还有思想之花盛开,这是一个人的幸运,也是一个民族的幸运,因此,巴金先生,我们真的为他感到骄傲。
——陈建功(中国作协副主席)
教师总结:
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2、探讨“反思”“忏悔”及其必要性。
(个人、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人类 )
鲁迅说: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自己。
”
曾国藩《过隙影》曾国藩“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
教师总结:
人不怕犯错误,怕的是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
3、讨论:
如何看待德国的忏悔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
材料:
1970年的12月7日上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第四位总理维利•勃兰特来到了位于华沙老城内的原犹太人聚居区。
站在这片还残存着战争创伤的土地上,作为一个曾经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国家的代表,面对着周围眼中饱含愤怒的大屠杀的幸存者们,这位德国总理无言以对。
于是,他默默地屈身,面色凝重,低垂着头,双膝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
这一惊人之举不仅令在场许多人感动落泪,也在20世纪世界外交史册中永恒定格。
勃兰特解释,他的下跪之举“不仅是对波兰人,实际上首先是对本国人民”,因为“太多的人需要排除孤独感,需要共同承担这个重责……承认我们的责任不仅有助于洗刷我们的良心,而且有助于大家生活在一起。
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我们应该生活在一起。
”这一勇敢的行为使勃兰特成为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并在他杰出的政治生涯中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兰特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表明,只有承担起历史责任,才能走向未来。
历届日本政府从首相到阁员,从来没间断过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对此,包括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政府和民间都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4、不忘历史:
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该忘记这惨痛的十年浩劫,为了避免历史重演,我们不能忘记历史。
前一阵子学校组织全体同学观看影片《东京审判》就很有意义,让同学们不忘历史,重燃爱国热情。
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
他说:
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
“不让历史重演”,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最好是建一座“文革”博物馆,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说明二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
让大家看看它的全部过程,想想个人在十年间的所作所为,脱下面具,掏出良心,弄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偿还过去的大小欠债。
没有私心才不怕受骗上当,敢说真话就不会轻信谎言。
只有牢记“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革”的再来。
六、高考点睛:
本文给学生写作文的启示大概有:
1、关心社会现实,重视文章的现实意义;
2、训练眼力,以小见大,从细小事物中发现和展示社会变迁、大众命运的痕迹;
3、表达真情,不追求夸饰,不过分追求“技巧”,又要讲究无技巧的“技巧”;
4、为表情达意的需要,合理地安排材料的详略、次序;
5、合理地安排叙事和抒情的笔法,“事”与“情”相结合;
6、注意文章情感的波澜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