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8667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docx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docx

一、基本情况

㈠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4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荆州市人民政府唯一直接主办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校。

学院位于“荆州大学城”中心,与周边高校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共享,并初步形成一定辐射能力。

学院新校区一、二期工程已经投入使用。

学院自组建以来,在财政部、教育部和省政府、财政厅、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发展态势稳健。

目前,校园占地面积861亩,校舍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校内实验实训设备价值5636万元;图书馆藏书76万册、电子图书100万册。

学院现设有信息技术系、医药卫生系、机电工程系等八系两部一中学,经过省教育厅批准设立专业34个;拥有电教演播中心、多媒体教室,以及满足教学需要的各类实验室73个。

学院现有在校生10953人,专任教师550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223人,硕士以上学位60人,“双师”型教师260人。

学院2002年被确定为“荆州市党政群机关分流人员培训基地”;

2003年被财政部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中央财政支持250

万元;2004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250万元;2004年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荆州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基地”,湖北省发改委确定为“农民工培训就业阳光工程示范基地”;2005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电子电工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240万元。

❖现有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基本情况

1.现有基地符合实训基地入选条件

学院现有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完全符合并大大超过

《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各专业备选条件》中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的入选条件。

学院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现有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拥有PⅢ、PIV档次主流教学用多媒体计算机1600余台,高档投影仪25台,打印机等外设49台,服务器9台,网络设备60台(套)和36个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配备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WEB技术等17个实训室,并在20余家IT企业建立有校外实习基地。

学院拥有设备先进、宽带接入因特网的校园网系统,校园网覆盖

全部教学场所和管理部门;主干网络为1000兆,支线网络为100兆,桌面为100兆;并拥有注册的学院网址和管理规范、更新及时的主页

()。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类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58

名,其中本专业工程类职称的教师6名。

2.专业设置情况、学生数及年培训量

学院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相关的专业设在学院信息技术系。

信息技术系由合并组建学院的荆州市5所大中专院校的计算机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优化整合而成,和同类学校相比,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办学历史长(1990年即开办中专计算机应用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职业教育经验丰富,实训条件优良。

针对经济、社会对紧缺的IT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信息技

术系开办以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教学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3个专业和8个专业方向,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从2001年开始招生,连续招生5届。

三个专业累

计培养计算机专业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1124人。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有在校学生1245人,非学历教育年培训逾1000人次。

3.师资结构与水平

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类专业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5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高级

工程师等副高职称教师28人,占52%;“双师型”教师43人,占74%;高级工(或相当层次)以上实习指导教师38人,占66%;兼职教师15人,

占26%。

教师中博士1人,硕士和在读硕士10人,本专业工程类职称的教师6名,能确保教学、实训和社会服务任务的完成。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㈠办学方向明确

1.服务对象和项目建设目标

学院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相关专业立足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除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大力开展高职学历教育和具有同等学历人员的学历教育外,服务对象还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转岗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企业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

高职学历教育每届在500人以上,以上非学历教育每年每项不少于150人次。

本项目建设的目标:

实施荆州“工业兴市”战略,服务“大三峡”社会经济发展,立足江汉平原,辐射“两湖”区域,建成主要服务

“中部崛起地区”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示范性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培

训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信息产业和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2.人才需求分析

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东望武汉,西接宜昌,南临湖南,北邻荆门,属全国国土开发一级轴线(长江)与二级轴线(京广、焦柳铁路)这两个经济增长级的交汇地带,具有承东启西、服务大三峡的地缘条件,后发优势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荆州已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大城市。

近几年来,为贯彻实施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荆州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兴市”战略,

“三资”企业纷纷落户荆州,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蓬勃发展。

另据荆州市信息产业局提供的数据表明,荆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近几年处于快速发展期,经济规模在全省同行业排名位居第二。

2005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34.96亿元,比上年增长37%。

全行业经济规模总量水平在全省处于前列。

此外,荆州机关、事业单位“电子政务”工程、商贸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工程的启动和建设进一步加剧了IT人才的供求矛盾。

据统计,全市660多万人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1万,占总人口的2.2 %。

其中,IT技术人才不足3000人,约占技术人员的2

%。

毗邻荆州的宜昌市、荆门市、天门市、潜江市、湖南的岳阳市的人才状况与荆州市相似。

经初步测算,未来三年内本地区对计算机专

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达到5000人。

人才状况,特别是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人才状况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从全省来看,200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

“十一五”期间,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紧紧围绕“十一五”计划的启动和“中部崛起”实施战略,坚持以市场为

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为重点,务实、持续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实施湖北省企业信息化工程,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以及咨询服务的网络化,使湖北传统产业企业信息化有突破性进展。

2004年8月在武汉举行的“部分省市企业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湖北省信息产业厅在会议交流材料中说,制约湖北省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人才奇缺的矛盾一时难以缓解,特别是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骨干力量流失现象严重”等。

由此看来,IT人才匮乏已成为湖北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为此,湖北省人民政府在鄂政发〔2004〕1号文件“关于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必须加快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进入国际前沿、掌握关键技术、擅长顶层设计的技术带头人,培养

一批基础工程软件人才和具有不同专业背景、有市场观念的复合型软件人才;形成一支有相当规模和质量的从事软件开发与应用的专业人员队伍。

鼓励企业创办或联办软件人才培训基地、软件学院、软件职业学院、软件企业继续教育中心等,通过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造就一批引领我省软件产业发展的优秀领军人物和强大的软件技术人员队伍。

中部其他省份,比如江西、河南、湖南等省IT人才状况与湖北省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建设立足江汉平原,辐射“两湖”区域,主要服务

“中部崛起地区”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示范性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培训基地,利国利民、定位合理、势在必行。

3.就业导向突出

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经过专业、行业专家进行市场调研和专业剖析,确定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适应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计算机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熟练掌握计算机类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软件编码、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网络工程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网络编程等职业领域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近两年来,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含专升本)一次性平均就业率为95.3%,专业对口率达到80%。

4.大力开展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由路径。

为探索高职IT类专业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先后与3家IT企业开展了订单式培养、“2+1”联合培养、“1+0.5+1+0.5”工学交替培养等合作办学形式。

除与本地IT企业开展合作外,还积极开展省际、校际间合作办学,先后和湖北国际外包软件人才培养基地、深圳福田职业技术中心、武汉瑞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东莞日扬电脑厂等外地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

联合办学学生人数每届不少于200人。

学院计算机类专业还重点面向西部和农村扩大招生,西部和农村学生占每届学生80%以上。

❖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情况

1.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

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学习并采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建立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面向市场设专业、瞄准职业定目标、对准岗位取技能、按照能力开课程、依据工种考证书”。

下面

是我们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方面的一些尝试:

高职IT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学院信息技术系主持的“高职IT类专业自助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2002年被批准为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

为探索新的IT人才培养模式,在每届学生中均建立有计算机应用、网络、软件实验班,实验班学生上课时每人1台计算机(课堂就在实验室),部分文化基础课、80%的专业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所有专业核心课实施项目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授课特色、课程特色、评价特色、管理特色、学习特色、创业特色、双证特色、就业特色等8大特色。

计算机实验班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建立。

高职IT类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

学院信息技术系主持的“‘做中学’人才对比研究”2003年被批准为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

以此为契机,我们在计算机实验班和普通班中进行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对比研究,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围绕理论开展实践”的做法,紧密围绕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建立了实验、课程设计、实

习、社会实践、围绕实践开展的理论教学“五位一体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该系老师撰写的论文《构建高职IT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荣获中国职业教学学会优秀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