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理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8411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冰山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冰山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冰山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冰山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冰山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冰山理论.docx

《冰山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冰山理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冰山理论.docx

冰山理论

介绍冰山理论在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1、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冰山理论”的来龙去脉。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

人的心理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

而正是那看不见的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底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类的行为,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决定着人的成长发展等等。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197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麦克里兰博士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对素质的概念作了非常形象和深刻的解释:

一个员工的素质就好比一座冰山,技能和知识只是露在水面上冰山的一小部分,他的自我认知、动机、个人品质以及价值观这些东西看不到,但是这些看不到的方面对他能否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应该说从具体的心理学研究、文学创作规律的阐释到运用于人的成长与创造,“冰山理论”越来越深刻着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我们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

二、我们对于一个人的了解与评价,很多时候只是看到了他浮在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对真正决定他成长与发展的“八分之七”却视而不见。

现在的教师招聘重学历、重证书,这均是指向过去的显性因素,而决定教师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隐性因素,如态度、能力、潜力、价值观等却被人们所忽略。

微软公司对他的员工提出了以下要求:

(1)对自己公司的产品抱有极大的兴趣; 

(2)以传道土般的热情和执着打动客户;

(3)乐于思考,让产品更接近客户;   (4)具有远见卓识,并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5)与公司制定的长期目标保持步调一致;(6)学习经营管理之道,关注企业发展;

(7)密切关注和分析公司的竞争对手; (8)有效利用时间,用大脑去工作;

(9)员工必须具备的美德:

忠诚、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热情、敬业、责任心。

如今,有多少教师陷在可怕的职业倦怠之中而无法自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育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谋生手段,这缺少激情与理想的群体怎能铸就教育的辉煌?

路遥曾经说过: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无法想象没有对教育深切的热爱,没有执著的信念,没有刻苦的精神,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教师可以成就关于教育的梦想。

一位教师的知识、行为和技能等等显性素质,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职称、荣誉证书来证明,可以通过考试来验证。

而那些潜藏于水面之下决定教师未来发展的,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在内的“八分之七”隐性素质又有谁来关注?

三、我们当前的教育是近利而且短视的,只看到学生今天的分数,看不到明天的发展,甚至从初一、高一就开始紧紧盯住高考,教师曾经有言,如果只为高考,完全可以不学语文课本,从学生一入学开学就做高考模拟试卷,起码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会达到某些领导的满意。

看过一则幽默,最应该丢弃的东西里面第一条就是,高中时期所有的课本和笔记。

学生成长的最本质的因素,一直为我们忽略甚至丢弃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育工作者要看到学生现有的分数、成绩、知识,更应看到他未来的发展潜力,教育的最佳境界应该是激励并唤醒学生那沉睡在冰山之下的巨大的潜能。

学生内在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与潜能一旦被激活,学习和阅读将成为其内在的自觉习惯,必将产生无可遏止的力量和速度。

我们可以说,那水面之下的巨大的“八分之七”才是学生发展的真正动力。

教师的重要工作是关注学生学习的隐性素质,使学生自己产生求学、上进的动力,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奔跑的更快更远,才能登上更高更美的山峰。

一直期待着真正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师与教育的出现,或许当我们以“冰山理论”作为参照标准去评价学生、教师及至教育时,这种等待会不再那么漫长。

小结:

当教师有了正确的学生观,如何才能像中医一样,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能够透过他们的问题行为,看到背后的核心的问题所在?

像中医一样点中要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要了解一个理论——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把每个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比喻成是一座冰山。

这个冰山最上面那一层,就是行为,比如撒谎、攻击、网络成瘾等。

教师在看待行为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正确学生观。

其次,要透过行为,看到其内在的心理本质。

教师要从最底下的层次一一地往上看。

 

(1)渴望层

冰山的最下面的那一层是渴望,这个渴望就是学生的“要穴”所在。

渴望包括说被关注的渴望,被爱的这个渴望,等等。

1、被关注的渴望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被别人关注。

关注可以分为三种关注,第一种关注是积极的关注,如教师或家长的表扬和肯定;第二种关注是消极的关注,如教师或家长的否定、批评、指责、打骂等。

第三种“关注”是没有关注,典型表现就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冷漠。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通过多项研究发现在这三种关注中,积极关注对学生是最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消极关注产生的是负面的影响;但是最糟糕的却是第三种——没有关注。

对学生的冷落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

例如,学生经常撒谎。

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撒谎的原因是试图通过这种行为,来引起老师或者父母的关注。

当学生希望得到这种关注的满足的时候,就可能会运用撒谎行为甚至其他的攻击行为。

这里要想解决学生撒谎行为,使用打骂的方法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样做是给他一个消极的关注。

所以最好的方法教师和家长理解学生的渴望,在平时就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杜绝学生的撒谎行为。

像有些令我们老师头痛的“后进生”,就是希望老师们对他笑一笑。

实际上这是表明,他希望老师能够积极地关注他,而不是一味用消极的方式来关注他。

2、归属感的渴望

第二个渴望是对归属感的渴望。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感受到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

案例:

一个初中的女生,当她升入初中进入一个新学校时出现了一个行为问题。

她私自拿了别的同学的一样东西,这个行为被老师和同学界定为偷。

从此同学开始排斥她,老师开始批评她。

第一次这名女生的她的归属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她觉得这个班级不再需要她,不再接纳她。

因此她很痛苦,在这时隔壁班有一个男生,却对她很好,支持她,鼓励她,她就对这个男生有感激,感谢,进而转为爱。

但是这时,这名男生却又对她若近若离。

第二次这名女生的这个归属感受到负面的冲击。

因此她的内心里面出现了很多的负面的情绪,她觉同学都不喜欢自己,开始怀疑所有人都不能接纳自己。

当她在初中这个特殊的年龄段的归属感受到两次冲击,心里出现了逆反的情绪。

她反而发誓一定要找到一种归属感,一定要找到一个接纳自己,爱自己的地方。

她最后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少青年走到了一起,当她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到了归属感。

他们非常地接纳她,并且很鼓励,支持她。

但是在她跟这个团体就沾染了很多的不良的行为,为了抽烟,喝酒,她就从家里面偷了父母的钱。

分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这个女生她从最初可能由于一念之差私自拿了别人的东西,到后来她跟社会不良青少年走在一起,而故意地去拿父母的钱,并且抽烟、喝酒,她的不良行为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但是在这个表面问题下的核心问题在哪儿?

核心问题就是她失去了归属感。

当学生出现了行为问题,首先,教师要批评,让她了解这样做是不对的。

其次,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出现这种或那种的问题就放弃他。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打一巴掌还要摸一把”。

毕竟中学生还是一个未成年人,他们的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

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将他们的错误行为,跟他本人区分开,注意“对事不对人”。

批评学生的错误行为,但是仍要接纳学生,爱学生。

这是学生会在老师那儿获得归属感,能在同学之中,在班集体之中,获得归属感。

就不会再校外去寻求一种归属感。

案例这位女生错误行为的要穴,就是这个归属感的渴望。

还有一个要穴在里面,我们是否在看待学生的错误的行为的时候,能够把这个人跟行为很好地区分开,那么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的话,那么我们说去转化这个学生行为的时候,就真正能够做到事半功倍,那么这是第二个问题:

渴望当中的第二个方面→归属感的渴望,归属感的需要。

3、安全感的渴望

第三个渴望是对安全感的渴望。

对于很多离异家庭的子女以及一些留守孩,他们会感觉到被父母所抛弃,于是这些学生会有一些强烈的不安全感。

当他们有了强烈的不安全感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的行为。

他们希望这些问题行为,能引起父母的关注,引起老师的关注,引起同伴的关注。

当他们得到了这些身边重要他人关注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没有被抛弃。

今天的学校里有很多来自离婚家庭的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了解他们内在心里感受,给与更多的关怀。

4、独立的渴望

第四个渴望,是一种对独立的渴望。

初中生包括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属于半成人半儿童期,他们很希望大人能用成人眼光看待他们,很渴求独立,一旦独立感没有得到满足的话,他们有可能会用很多问题行为,来争取这种独立的权力。

小结:

被关注,归属感,安全感,独立等渴望,这些都是学生的要穴所在。

当这些渴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变成未满足的期待,这些未满足的期待,就会让学生产生内在的一些认知感受。

比如前面案例初中女生的例子,当她没有得到一种归属感的时候,就会产生“是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我,所有人都不能接纳我吗,所有人都觉得我不好吗”等疑问。

当她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时反而会一定要证明有人喜欢我,最终导致更不好的结果。

前面提到人本主义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同样可以用来解释: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某种缺乏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

当学生产生行为问题时,教师需要经常思考:

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这些渴望?

因为这些渴望一旦得不到满足,学生行为问题可能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教师知道要剔除学生的行为问题,最重要的要从渴望的层面入手,让他们的期待得以满足。

当学生的期待得到满足的时候,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情感层

在冰山理论中第二个要强调的是情感,情绪层面。

情绪是行为的驱动力,在情绪层面当中有三个方面需要解决。

第一个方面,教会学生面对自己的情绪。

假设一名学生有很多愤怒的情绪或内疚的情绪,教师就要要帮助他们去面对这些情绪。

教师要告诉学生,生气是允许的,愤怒是允许。

第二个方面,教会学生接纳自己的情绪。

教师教给学生不去否定自己的愤怒和恐惧的情绪,而是可以去接纳它们。

因为当学生否定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时,这些情绪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会越来越强烈。

第三个方面,教会学生转化自己的情绪。

小结:

冰山理论就是引导教师如何透过行为追寻心理的本质。

教师要去改变学生行为的时候要从更深的层面,从学生“要穴”入手,一步一步去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且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怎么样去改正自己的问题。

 

我们对于一个人的了解与评价,很多时候只是看到了他浮在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对真正决定他成长与发展的“八分之七”却视而不见。

“冰山理论”认为:

人的心理就像海面上漂浮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

而正是那看不见的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底部决定了人类的行为,决定着人的成长与发展。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这也是我们学习的要旨所在。

现在的教师招聘重学历、重证书,这均是指向过去的外在的显性因素,而决定教师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隐性因素,如态度、责任心、能力、潜力、价值观等却被我们所忽略。

而传统的应试教育是近利而且短视的,只看到学生今天的分数,看不到明天的发展。

而学生成长的最本质的因素,也一直被我们许多人忽略甚至丢弃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育工作者既要看到学生现有的分数、成绩、知识,更要看到他未来的发展潜力,教育的最佳境界应该是激励并唤醒学生那沉睡在冰山之下的巨大的潜能。

学生内在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与潜能一旦被激活,学习和阅读将成为其内在的自觉习惯,必将产生无可遏止的力量和速度。

我们可以说,那水面之下的巨大的“八分之七”才是学生发展的真正动力。

教师的重要工作是关注学生学习的隐性素质,使学生自己产生求学、上进的动力,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奔跑的更快更远,才能登上更高更美的山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